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7172700000030

第30章 繁华落尽,气节犹存——末帝赵昺(1)

历代封建王朝都摆脱不了一个历史规律:盛极而衰,宋朝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它曾经那样辉煌。然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却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颗红心,当然还有那最后的猛将孟珙,那保存了大宋最后名节的丞相陆秀夫,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在它的末日还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宋朝,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它丰厚的物质文明,它那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还有它那颗民族魂。纵是千年之后,它还依然值得我们深邃地回眸。

最后的雄心,最后的凯歌,最后的期盼

中国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发展,是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华北长期的武装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等闲,对很多人而言这不仅是生死存亡之所系,也是成仁取义与放弃节操的分歧点,其中也产生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奋斗,绝非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不容后人一笔勾销。

孟珙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奋战,支撑了南宋朝廷30年。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端平元年,孟珙会合孟军攻克金朝最后据点蔡州,金帝完颜守绪自焚而死,金末帝为乱军所杀,金亡。孟珙跟蒙古帅倴盏分掉金帝骨灰,带同战俘一起凯旋归国,以功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又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六月,南宋不顾盟约,进军中原失败,与蒙古战事从此开始。孟珙便担任北方军的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他一个人在独撑大局。端平三年,蒙古军攻宋,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连破蒙古军二十四寨,火烧船、筏二千余。蒙古军被迫退走。其后,孟珙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被蒙古的大军围困的时候,他则率领少数的兵士,自己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解救了黄州墟。

悍勇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蒙古的军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带有残酷性,然而其所遭逢的唯一劲敌,却是偏安一隅、不思振作的南宋王朝。在长达四十余年间的拉锯战中,南宋凭借其城防与水军,还有一些有才能的指挥官,居然得以苦苦支撑,而使蒙古军屡遭重创。

淳佑元年(1241年)春,孟珙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淳佑六年,自春至秋,孟珙因病五次申请辞去官职。后来由于受到朝廷掣肘,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忧虑之中,病情加重,九月初以节度使致仕,随即病死,享年52岁。

孟珙的死,不仅使宋朝丧失了一员大将,也使整个长江防线因为缺少有凝聚力的领袖而失去了屏障。纵观宋朝,在军事上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全国到收复失地,直到最后败亡的过程。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虽希望收复北方的疆土,却终生以先统一南方为前提。对北方的规划,始于太宗赵光义。公元986年,宋朝除在正面进攻之外也在山西方面大规模发动侧面的攻势,没有成功。这是宋朝在北方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其后,宋朝在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言辞中没有了进攻的奢望,只有收复的雄心,而孟珙则是宋朝在垂死之际对北方最后的一丝期盼。

孟珙在军中威信很高。回纥人爱里八都鲁率部来归孟珙,朝廷赐名艾忠孝,把回军编为飞鹘军。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盂珙去信以蔺相如廉颇的例子勉励他们和解。孟珙向来善于识别人才,嘉熙末年(1240年),蒙军大举南下,南宋的长江沿线防务十分紧张。南宋后期着名将领李庭芝就是在这时投奔孟珙帐下,向其献策,并请求奋身效命。孟珙当下就留下了他,并对儿子们说:“我认识的人很多,没有比得上李生的,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

孟珙是宋末难得的帅才。忽必烈在后来听到宋朝将士的事迹,感叹道:“宋朝如此多的忠臣良将,可惜不能被用。”大宋非无能将,无奈宋朝奸臣辈出,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了。在南宋灭亡前夕,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在兵力配备上,南宋都要强于蒙古,但是蒙古的国力全部集中于军事,而宋朝的国力则大部分用在内部权臣相互排挤和算计的内耗上。陆游诗云:“公卿有党捧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南宋即便有再多的忠臣良将,也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所以,盂珙能力不逊于岳飞,可惜贾似道的混蛋程度也不劣于秦桧。纵然孟珙有天大的能力,南宋也是回天乏术了。

应该说,宋朝确实很不幸运,在消耗了契丹、党项、女真之后,在女真也已经腐朽的时候,却遇到了更难对付的敌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奇迹。不幸运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宋朝在最衰落的时候,碰上最腐朽、最弱智的皇帝。但即使如此,宋朝在这个征服了世界的敌人面前也有过骄人的表现——在宋理宗时期宋蒙战争中宋朝少有败绩,蒙古多次被宋军击退。而即使在后面襄樊之战后,宋朝在失去了藩篱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过一溃千里的情况,各路宋军节节抵抗,将帅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蒙古灭亡金国只用了五年时间,但灭亡南宋却用了四十五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灭亡南宋。这种情况和明朝末年的满清入关比起来,可以看出宋朝军民那种高昂的民族精神。孟珙、文天祥则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

名家回眸

史学家王曾瑜说,骁勇善战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灭金国只用了五年时间,但灭亡南宋却用了四五十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甚至怀疑自己能否灭掉南宋,这正是因为南宋军民节节抵抗,将帅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孟珙、文天祥就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

崖山之战,惨烈然而凄美

陆秀夫,楚州盐城人。少年的时候,陆秀夫跟着自己家乡一位姓孟的老儒生学习四书五经,这位老先生带了一百多个学生,但是他最喜欢和最欣赏的人是陆秀夫。陆秀夫少年时有一首题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门旧断嫂,分食愧农贤”,初步表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他早就听说陆秀夫的大名,于是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当时,淮南网罗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号称天下第一,被称为“小朝廷”。陆秀夫写文章很有文采,当时的文人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比。陆秀夫性格比较沉静,不苟言笑,每当同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只有陆秀夫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无言。在自己的家里办酒席的时候,他也是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从来没有什么失礼放纵的举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都办得井井有条,李庭芝很器重他,后来,李庭芝调到别的地方当官,也舍不得放走陆秀夫,仍然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当自己的心腹谋士。咸淳十年,李庭芝当上了淮东制置使,把陆秀夫提升为参议官。德佑元年,蒙古大军南进,宋军在鲁港大败,十六万人全军覆没,李庭芝的部下很多都逃跑了,只有陆秀夫等少数几个人没有逃跑。李庭芝向朝廷推荐他们,陆秀夫当上了司农寺丞,后来,又提拔他当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到蒙古军请求讲和,但是和议没有达成,宋恭帝投降元朝以后,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史称“二王南迁”,陆秀夫和苏刘义追上他们,又派人把陈宜中、张世杰等人都召来,南迁途中,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端宗封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在军队中待了很长时间,熟悉军队的事务,一有事情常常先向他请教,然后再实行,陆秀夫全心全意地帮助他,没有一点外心。但是后来他和陈宜中还是产生了矛盾,陈宜中指使别人弹劾他,陆秀夫被罢免了。张世杰听说以后,责备陈宜中:“这是什么时候,朝廷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正是用人之际,你怎么能把他弹劾了呢?”陈宜中非常惭愧,马上派人把他召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