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唐诗最风流
7173000000026

第26章 挽歌挽不住的情怀(1)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这首送别诗,本该黯然销魂,却开阔高远、意气风发、踌躇满怀,丝毫无告别的酸楚。他渴望上路,渴望出游,渴望追寻自己的人生航向,渴望去采撷前方的精彩。

那一年,王勃年少得志,春风得意。他因敏捷才思,华彩文章深受沛王李贤赏识。这都源于他出身的那个书香门第、礼乐世家,还有家中那个严苛的父亲。

从小,陪伴他的就是一张四方书桌,一摞厚重诗书,还有窗外同龄人的嬉戏笑闹和院墙上方的四角形天空。或许,王勃对自己只有黑白两色的童年也有失落,也有遗憾,但当父亲看到他九岁能读《汉书》,十岁能读“六经”后,脸上浮现出欣喜的微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时,这一切都值得。

王勃的早年一帆风顺,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瑰丽人生。他家世显赫,他的祖父王通曾任隋朝大儒,被后世誉为“文中子”,他的叔祖王绩是初唐的大诗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勃的起点,就不知比旁人高出多少倍。

当王勃还沉浸在“初唐四杰”的光鲜名号中无法自拔,当他还陶醉于鲜花和掌声的谄媚诱惑中流连忘返时,在沛王身旁,在他身后,其实已经有一双双阴险狡黠的眼睛正放射出凛冽刺骨的寒光逐步逼近。

那时的宗室子弟喜爱斗鸡游戏,诸王纷纷豢养雉鸡,搏斗取乐。那时沛王总是输给英王,看到沛王为此苦恼,王勃便出手写了一篇无伤大雅的玩笑之作——《檄英王鸡》,为沛王抒发了胸中的闷气,却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英王看过之后大为恼火,便设计让高宗看到了这篇文章。高宗大怒,檄文者,用于征伐招讨之事,岂能用于手足之间。于是下令,将王勃赶出了沛王府邸,因为一时的意气,断了自己的前程,王勃为自己的一时之快付出代价。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

此时的王勃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干云,变得感时伤世,郁郁寡欢。这里的“同”已经不再是为了慰藉,而是在用自己人生路上亲身感受的切肤之痛,来向远行之人指出可能会遭遇的厄运。

就在王勃不知前路何处寻的时候,当时和他齐名的诗人杨炯寄来快信,招他赴蜀,与一干风雅人士共赏山水。王勃欣然前往,青山绿水暂时治疗了他的这段伤痛,并为他燃起了昂扬的斗志。经过了几年的修养闲散生活之后,王勃趁着科选的机会再次回到长安。

站在梦想开始的地方,王勃想要大展拳脚。那时,正巧王勃的一位故交任虢州司法,虢州盛产草药,王勃又熟谙药理,这位朋友便举荐他做了虢州参军。再回仕途,却是从如此卑微低贱的官职开始,王勃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他本是济世之才,却沦为府邸小吏,于是终日借酒消愁,意志消沉。王勃心性高傲,在步步为营的官场,他一点也不懂得收敛锋芒,反而因为郁郁不得志,而愈加趾高气扬,招来旁人的嫉妒。

很快,王勃便因此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时一名官奴犯了死罪,乞求王勃收留,未能看清事态严重的王勃将这名官奴留在了府上,这件事情被嫉恨他的人告知了官府。在那时,私藏罪犯和包庇官奴是重罪。王勃害怕官府调查,便动手杀死了这名官奴。

包庇罪、杀人罪,两罪并罚。王勃被打入死牢。巧的是赶上了朝廷大赦,王勃的死罪得以免除,可活罪难逃,他的老父亲因为受到株连,被发配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交趾(位于今天越南境内)。

本想重新启程,岂料摔得比上次还要重,不但自己摔得鼻青脸肿,还牵连年迈的父亲远赴荒蛮之地。人生的好景色,真的只是一晃即过,此后,再无坦途了。王勃的繁华光景已经耗尽,他之后的人生,处处皆是黯淡。

经历了此番挫折之后,王勃心性有了改变:对于名利,他不再执着;对于人生,他有了更多的理解。此番整理心绪之后,他再次出门远游,去交趾看望那个他日夜牵挂、流落异乡的凄苦老人。他无颜面对老父,却依然渴望见到父亲苍老却亲切的容颜。

行至南昌,畅游滕王阁,登高望远,一时间满怀心事无意表达,便提笔写下心中胸臆,本来也只是抒发情怀而已,却不料就此成就了世间名篇,被后人吟诵不断,王勃也从此名扬天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离开南昌,继续寻父之旅,却不料一场风浪席卷了王勃所乘坐的小舟,舟毁人亡。王勃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暂生命。生如夏花般绚烂,王勃的一生,一直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游走,心无定所。好不容易在不断的挫折之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却又这样被大海卷走了生命。

人世无常,莫过于此。

唐代的朗月照亮诗人们归家的路

人的一生是在无数个交叉路口和选择中度过的。尘归尘,土归土,万物皆有归宿,不同的是人们的选择。很多人只能在路上偶尔驻足,抬头望一望明月,低头思一思故乡,再许下个叶落归根的愿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唐诗中,借月亮寄托思情的诗作甚多,可大多是细腻温婉,娓娓道来之作。鲜有开篇就写出“天涯共此时”这等磅礴的气势,不愧是被誉为“曲江风度”的张九龄所作。开句的“生”字用得活灵活现,与张若虚《春花江月夜》中的“海上明月同潮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正如张九龄另一首《赋得自君之出矣》中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人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便在他这种失望与希望的交集中戛然而止。月蕴藏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情,拿起又放下,欲说还休。即便是这样,诗人们仍乐此不疲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独有的月光,唐代的朗月不仅照出了一些诗人的相思,也照亮了诗人们归家的路。

可是,张九龄脚下的路却是一条再也回不去的路。

张九龄的出生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唐朝仪凤三年(678)他的母亲卢氏辛苦怀胎十月,但仍未见分娩迹象。他的父亲十分着急,他见到妻子身体粗大却面黄体弱,怀疑她得了黄肿病,四处寻访名医,但依然无果。

一日,张九龄的父亲偶遇一位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说卢氏腹中所怀的是一个超群之人,因为地方太小,在此处无法降生,需要去一个宽阔的地方才能够降生。依照算命先生之言,张家举家搬迁,来到了韶州,而张九龄便降生在那里。

自从出生后,张九龄便显露出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他七岁能文,三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之后官路亨通,一路青云,位列相位。

或许果如算命先生所言,张九龄并非是平凡之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为官忠耿尽职,秉公守则;“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他为政直言敢谏,选贤任能;“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为人风仪温雅,洁身自好;“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他为文清丽幽婉,意境超逸。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张九龄都为“开元之治”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是“岭南第一人”。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独的诗人自比孤鸿,在朝野的失意使诗人对仕途充满了失望,想要心如止水、不闻世事,但当真要离开庙堂与君主的时候,却有着万般不舍。正如海上历尽风浪的鸿雁,平静的护城河却是它们的软肋。诗人清楚,在他的身边有一群如翠鸟般不自知的人,自以为乐却不远虑,对即将上身的烈火竟全然不知。自己的才德只能孤芳自赏,朝野中竟无知己,黑暗无望的现实生生断了张九龄毕生的希望。

当诗人说出“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时是怎样的一种心酸无奈,诗中暗见张九龄力不从心,无奈与无助之感充盈满怀,但诗人却一直在坚持着,有如一生只落地一次的荆鸟,放手时,只能是生命的终结。

被贬第二年,张九龄因病在故乡曲江去世。

这让人不觉想起那首动情的《故乡的云》: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记得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然后是“衣锦还乡”。直至今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仍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圆满美好的夙愿。世人在为这位开元贤相的坎坷遭遇愤愤不平时,也为他能够叶落归根感到些许欣慰吧。

可在张九龄心中,他真的希望在自己最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回归故里吗?他真的希望故乡的父老乡亲看到他的斑白两鬓,家中的妻女为他的一身病痛落泪吗?他真的希望回乡只是为了远离朝政、安享晚年,却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吗?

归或不归,这是一个问题。叶落归根,终不等于衣锦还乡。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这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态度;“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是一种淡泊致远的境界。如何不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如何跨越“仕”和“隐”之间的鸿沟?如何保持浮躁尘世中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一切都让太多的诗人在选择的路上踌躇,幽独之心到底是达观还是无奈,就像云里的月亮,看不清。

秋浦感悟

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应好友崔成甫的邀请,一起漫游金陵、宣城、南陵等地。

南陵西方一百多里处,有个秋浦湖(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西)。那里的风景很优美,在崔成甫的建议下他们一起去了秋浦。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湖面,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展现在他们眼前。

“好美啊!”李白赞叹道。

可是,一想到正在危难中的国家和受苦的老百姓,他的脸上又露出了忧愁的表情。

崔成甫告诉李白:害死李适之和李邕的奸相李林甫已经死了,当今丞相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这个人为了讨好皇上,连续发动了两次对云南省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一共死伤了二三十万战士。老百姓们的生活更苦了。

“唉!当今朝廷政治腐败,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我空有治国的方法,却因为受到排挤,而不能实现理想啊!”李白感慨了起来。

晚上回到住处,他对着镜子发呆。镜子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失魂落魄地看着他,那就是镜子里的李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白已经变成一个老人了。“曾记当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李白感慨: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呢?

他不由提起了笔,写下一首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的满头白发,看来有三千丈长了,都是因为心头无限的愁丝所致。这个明镜应该没有愁绪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

写完诗之后,李白又发起愁来。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怎么能不“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看到李白整天发愁的样子,崔成甫很难过,就在一个月亮很大很圆的晚上,带着李白出去闲逛了。他们沿着秋浦湖边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看,这么晚了,那湖里还有很多船啊!”李白惊奇地对好友说。

“是呀,真是奇怪,不知道是游船还是渔船呢?”崔成甫说道。

正说着,一条小船向岸边划过来。小船靠岸后,跳下来两个渔夫,他们抬着一只装满大鱼的箱子。

李白问:“这么晚还打鱼啊?”

年轻的渔夫高兴地回答:“现在正是鱼儿最肥美的时候,我们昨天晚上就到这里来了。你看,收获还不错吧。”

李白二人大笑,说道:“真是很不错!”

崔成甫问:“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呢?”

年纪稍大的渔夫用手一指前面的小渔村,说:“我们先回家去,我老了,身体不行了,回去先歇一会儿。我的这小儿子送完了鱼,还要回来跟他的哥哥们继续捕鱼呢。”

“我们也正好要到那里去。来,我们帮你们拿吧。”李白豪爽地说。

“壮士,这可不敢当。”老人推辞道。

“没有关系。”李白二人就上前帮忙了。

很快,他们走进了小渔村,来到了渔夫的家里。

这时已经是深夜,却不见这家的女主人。李白好奇地问:“你们家的女主人呢?”

老渔夫说:“我的老伴和儿媳妇们都到山里张网捕鸟去了。我们家人口多,现在的苛捐杂税也重,不得不拼命劳作啊!”转而老渔夫又露出幸福的笑容,说:“还好,我们家的人都很能干,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李白二人坐了一小会儿,觉得不便再打扰渔家,才起身告辞了。

他们继续往山上走。忽然,他们发现村头有一片夺目的亮光,还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金属撞击的声音。

崔成甫很好奇,他看了看李白,问:“你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么?”

李白想了想说:“要不,我们过去看看吧。”

走得近了,他们还听到了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原来,这是冶炼金属的地方。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放眼望去,有两三百个工匠在忙碌着。他们都长得非常健壮,有的光着胳膊,抡着大锤。猛砸巨大的矿石块,激起石屑乱飞,火星四射。有的工匠蹲在烧得火红的熔炉边使劲地拉风箱,“呼呼呼——”风箱大声地叫着,把风送进炉子里,鼓起火红火红的耀眼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