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7173200000004

第4章 未若功业之无穷(3)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以上十四句,是紧扣“美女妖且闲”的“妖”字,极力铺写美女的外形美。“冉冉”是柔嫩的桑条摇曳摆动的样子。柔条的摆动,是由于美女攀枝采桑的缘故。“翩翩”,是桑叶纷纷飘落的样子,桑叶纷纷飘落,也是由于美女采桑的缘故。“攘袖”,卷起袖子的意思。这里是说,由于美女举手采桑,衣袖退落下来,从而显现出一双素手和一对皓腕。素和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皓腕约金环”的“约”是“束”的意思。“束”的本意是用绳绕一圈把木捆起来,这里是说金环绕腕一圈,把腕约束起来,也就是皓腕上戴着金环的形象说法。“头上金爵钗”,“爵钗”是钗头上装饰着爵的金钗。“腰佩翠琅玕”,“琅玕”,是一种玉石。“明珠交玉体”,“明珠”即指下句的“珊瑚”、“木难”等。“交”,两个以上的东西合在一起曰交。美女把琅玕、珊瑚、木难合在一起佩戴在腰上,所以说“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珊瑚”是一种红色的珠;“木难”是一种碧色的珠。“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衣”,古代专指上身的衣服;“裾”,是上衣的前襟;“还”,飘动的意思。两句是说美女上身穿着很薄很轻的罗衣,前襟随风飘转。“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顾盼”,回头看;“遗”,留的意思;“长啸”,撮口呼气,是古代一种抒情的方式;“气若兰”,是说呼出的气很芳香。两句的意思是说,美女在采桑中间,偶然回头一看,她的如花似月,倾城倾国的容貌光彩,便留在观者中间,给观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她口中吐出的气,芳香扑鼻,沁人心脾。“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徒”,即路上行走的人;“休者”即耕种休息的农民。这两句是说,路上行走的人被美女的绝世容貌所吸引,停止了走路;田间休息的农民被美女的漂亮容貌所吸引,忘记了吃饭。很明显,这是曹植学习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艺术手法,从侧面烘托美女倾城倾国的绝世容貌,以收束对美女外形铺写的一段文字。

以上极力铺写美女外形美的十四句诗,充分显示出曹植超人的艺术才华,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诗人写美女,不是让读者一下子窥其全貌,而是先将美女隐没在柔条嫩叶的绿色桑林丛中,让读者由柔软的桑条的冉冉摆动中,由嫩绿的桑叶的翩翩飘落中,感觉出采桑美女的存在。接着,才从繁枝密叶丛中,让读者先见一双采桑的素手,一对戴金环的皓腕。翠枝、绿叶、素手、皓腕、金环,色彩是何等的鲜艳!人虽未见,然而光彩已耀人眼目。这就不能不吸引读者必欲见其貌,一睹芳颜的极大兴趣。进而,诗人又从头到身,极力铺写了美女装饰的富丽、华艳。她头上戴着金光灿灿的爵钗,腰中佩着翠绿、赤红、碧色的琅玕、珊瑚、木难等明珠,色彩斑斓,明光闪闪,上身穿着又薄又轻的罗衣,前襟在微风中飘扬,真是飘飘若仙。她不仅装饰华丽富贵,而且是容貌绝世而独立,通身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气。这样的一个美女,怎能不使人倾倒,不使人陶醉!

末了,再用“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两句,从侧面烘托美女的绝世美貌,巧妙地收束了极力铺写的文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收束得生动得体,使读者从手到身,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地看清了美女的动人形象。清人吴淇在评论《美女篇》时说:“乍见美女,何处看起?因其采桑,即从手上看起,而头上,而身中,而裾下,妙有此第。”可谓深得曹植“为文之用心”。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以上十四句,是紧扣“美女妖且闲”的“闲”字,着力揭示美女不同凡俗的崇高志趣。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安居”,即何居,住在什么地方;“青楼”,是涂饰着青漆的楼,在汉魏时期,青楼是指显贵人家女子所住的地方,与后代专指妓女所居的青楼不同。“重关”,原意是指两道门闩,这里是指从高门到青楼,有好几道门。这四句是说,采桑美女出身高贵,虽家在显豁的大路边,但到她的住处青楼,还要经过好几道门。“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朝日”,是说美女的容貌像早晨初升的太阳那样光辉耀眼;“希”,仰慕的意思;“令颜”,即美颜,好的容貌。“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何所营”,犹言做的是什么;“玉帛”,指古代的聘礼珪璋束帛之类;“不时”,即时时;“安”,定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人都仰慕美女的容貌,经常有人派媒人到美女家下聘礼。“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唯”,“佳人”即美女;“贤”,指贤夫,即具有高尚品德的夫婿,“良”,即诚、实在之意。这两句意思是说,美女敬慕有高尚情操的人,想找一个这样的贤夫,实在很难得。那就是说,在众多的求婚者中,没有一个使美女中意的人。这说明美女不仅有绝世的容貌,还有高尚的灵魂。但世人却只是希“令颜”,徒知其美貌而不理解她还有美好的心灵。“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徒”,空,白白的意思;“嗷嗷”,喧闹声。指赞美美女容貌,闹嚷嚷求婚不止,但哪里知道他们所见的美女,不但有绝世的面容,还具有高尚的心灵呢!正由于世人的徒见其表,不知其里,不真正理解美女,致使美女不得不“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替美女深抒世乏知音的感慨,同时也是以美女自喻,抒发自己只被世人当作一般文人看待、而不理解自己的理想是要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无限感慨。

通过以上的简单串释,我们可以看出,《美女篇》确实是一篇艺术上十分成功的作品。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不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运用许多华美的辞藻,极力铺写了美女的外形美,而且着力揭示了美女的内心美。既有绝世无双的容貌,又有“慕高义”的高尚心灵,这才算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对于美女的“耀朝日”的容华,众人是看见了的,因而“玉帛不时安”,都想聘娶为妻,但对美女“慕高义”的心灵,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因而美女宁可“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而不应聘。这说明采桑美女不是一个想以美色取悦于世的普通女子,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诗人用这样一个不被人真正理解而不得不“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美女,来比喻世人只把自己当作凭借家世、为王为侯、光赞大业的人看待,并不理解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哀怨情绪,就显得十分贴切。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善用比喻,而且常常是通篇为比,《美女篇》就充分显示出这种艺术特点。

曹植的诗歌,尤其是《美女篇》,所以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与曹植虚心向民歌学习分不开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不像一般文人一样,看不起民间文艺,而是向民间文艺学习。《美女篇》在艺术上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长期被人们传诵的名篇,明显是诗人学习汉乐府《陌上桑》的结果。当然,曹植写《美女篇》学习《陌上桑》,但却不是刻板地模仿《陌上桑》,而是有所创造、有所提高,在描写的细致和词采的华美方面,都带有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特点。

这一点,只要大家把《陌上桑》和《美女篇》放在一起对读,自可明白。

高志直情 琨玉秋霜

一代名士孔融,被送上了礼教的祭坛,死于曹操的刀下。尽管曹操并不是礼教的信徒,却还是以败坏伦常的罪名杀了他,不知九泉之下孔融作何感想。孔融之死令朝野震惊,可面对只手遮天的一代枭雄曹操,人们实在无可奈何,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孔融,生于东汉元嘉三年(153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为“建安七子”之一。他曾做过北海(郡治在今山东潍坊西南)相,故世称“孔北海”。孔融身为“圣人”的后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本人又聪慧过人,史书称其“幼有异才”。四岁时,尝与其兄食梨,他先捡小者食之,大者让与其兄,“孔融让梨”成为典故。十岁时随其父孔仙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当时河南府尹李膺名动京师,士人以被李膺接纳为荣,名为登“龙门”。孔融很想见见此人,可是李膺轻易不接纳宾客,更何况幼小的孔融了。李膺曾告诫过府上的守门人:“不是当世的名人及世交,都不得通报。”小孔融于是心生一计,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世交家子弟。”守门人听后忙去报告李膺,李膺立刻请来相见。孔融进来后,李膺见是一个小孩,又从未见过,于是心存疑惑地问道:“您的祖父曾与我有来往吗?”

孔融答道:“是的!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德义相同又互相为师友,那么,我孔融和您就是累代世交了。”在座的人无不称叹其机智与辩才。这时太中大夫陈炜进来了,座中有人把此事告诉给他。陈炜随口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后未必出奇。”孔融立刻讽刺他说:“听您所说的话,大概您小时候就很聪明吧!”一句话把李膺笑得前仰后合,大为赞叹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孔仙去世。孔融悲哀过度,以孝闻名于州里。十六岁时,飞来一场横祸。当时,山阳人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侯览追捕张俭。张俭和孔融之兄孔褒有旧交,就逃到孔家。正赶上孔褒不在家,张俭见孔融年少就不打算投奔孔家了,准备离开。可孔融看见张俭面有难色,便说:“哥哥在外,我难道就不能做主人招待您吗?”于是,收留了张俭。后来消息泄露,侯览来捕张俭,张俭逃脱。于是孔融、孔褒兄弟二人被捕下狱。在狱中,孔融说:“张俭是我所藏的,应当治我的罪。”孔褒说:“张俭是投奔我而来的,这不是弟弟的罪过。”孔融母亲也说:“我是一家之长,应当受罚的是我。”一家人争着去死,一时传为美谈。判这个案子的官吏,也难以决断,只好上推到皇帝那里,皇帝下诏治罪了孔褒。十六岁的孔融也因此案而名声大振。

少年孔融就博学多览,才华出众,以孝义名显当时。

孔融初仕,在司徒杨赐府中任幕僚。当时隐埋官吏贪浊污行的人,将加以贬黜。孔融对宦官亲属大加检举,以至尚书惧为内宠所逼,召孔融责问,但孔融列举其罪状,不屈不挠。何进由河南尹升迁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持名帖前往贺喜。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夺过名帖,扔到地下便走了。何进属下感到受辱,私下派剑客欲追杀他。有人向何进进言:“孔融名气很大,如果将军和他结怨,天下之士则会引领而去。不如以礼相待,以显示招贤纳士的胸怀。”于是何进辟孔融为侍御史。

后历任司空掾、拜中军侯,又迁虎贲中郎将,黄巾起义时任北海相。

及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在曹操当政时期,孔融因政治态度与曹操不同,对曹操屡加抨击。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后,曹丕见袁绍之子袁熙妻子甄氏美貌绝伦,私纳为妻。孔融对此颇为不满,便给曹操写了封信,信中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意,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说:“以今天来猜测古人,想当然而已。”后来曹操又北征乌桓,孔融又讽刺说:“大将军您远征荒漠海外,当年肃慎不向周朝贡楛矢,汉代匈奴丁零人盗走苏武牛羊,这回可以一并纠察此案了。”

曹操上表禁酒,孔融也上疏和他对抗,且书中多有侮慢不恭之词。孔融察觉曹操奸诈,存心不良,挟天子以令诸侯,必有篡逆之心,便上疏建议恢复“古王畿之制”,即京城周围千里之内不封诸侯,由朝廷直辖,以加强汉室皇权,削弱曹氏。

曹操最初因孔融乃圣人后裔,在当时名气颇大,故对其多次忍让。但由于孔融三番五次与自己作对,所以最终决心将其除掉。他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罗奏罪状,以图谋叛乱和大逆不道的罪名逮捕了孔融,于建安十三年(209年)将其处死,时年五十六岁,其妻与子女均被杀。

当初,脂习与孔融交往很深,常劝诫孔融要改变刚直的性格。到了孔融被害时,连个敢收尸的人都没有,唯脂习前往收尸。他抚尸痛哭说:“你抛下我死去了,我还有什么活头呢?”曹操闻知大怒,下令把他逮捕,准备杀掉,后因天下大赦,他才免于一死。

曹操杀掉孔融后,为了平息朝野舆论,下了一道《宣示孔融罪状令》,文中说:太中大夫孔融已被正法,然而社会上的人多取其虚名,很少有人考核他的本质。只看到他浮华的文才,变换花样,故弄玄虚,不去仔细考察他伤风败俗之事。州里的人说平原人祢衡接受和传播孔融的谬论,认为父母和子女没有什么亲情关系,十月怀胎不过像瓶子盛东西一样。又说如遇荒年,父亲不好,宁可赡养别人。孔融违背大道,败坏伦理,即使杀掉他,暴尸街头示众,也仍恨太晚。现将孔融的罪状公之于众,让大家都知道。

“七子之冠冕”王粲

在曹氏父子周围的文人中,诗歌成就最高的要推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名,故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高平人。他的祖父王畅和曾祖父王龚都是汉朝的三公。他在少年时即曾为前辈大文学家蔡邕所重视。董卓之乱时,他南下到荆州依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荆州,他即归向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死于随曹操征吴的途中。他曾亲身经历重大的社会变乱,过了十余年的流离生活。这些惨痛的生活和见闻,在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下,成就许多优秀的诗篇。《文心雕龙·才略篇》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确实,就诗赋而言,他在七子中是突出的。

王粲的《七哀诗》三首,也是这时闪耀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