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7173200000006

第6章 未若功业之无穷(5)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两句中的“河”指的是黄河。《左传》中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句子。相传黄河水一千年清一次,“河清”比喻太平盛世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光阴一天天地逝去,但天下太平的日子却一直没有到来。“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冀”是指希望的意思。“高衢”是大道,用来比喻帝王对国政的良好措施。“骋力”就是施展才智。这两句的大意是:多么希望国家能够统一安定啊,到那时,我将像一匹骏马,在光明的大道上驰骋效力。接下两句“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用的是两个典故。“匏瓜”是葫芦。葫芦吊在藤上是不能吃的。《论语·阳货》篇上有“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说:“我难道是个葫芦,怎能只是吊起来不吃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无用之人,非常想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畏井渫之莫食”,“渫”是淘井的意思。《周易·井卦》中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的句子。意思是说淘干净了井而没有人吃水,是很可痛心的。这里是作者自喻,说明他愿意为国家效力,唯恐无所作为。

以上这六句,作者抒写了自己的才志抱负。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王粲幼有才气,能诗善赋,很有政治远见。动乱中,他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就是为施展才能。不料刘表以貌取人,使王粲无所施展。仕途蹉跎,自己希望国家统一,太平盛世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作者引用典故,进一步叙写自己沉痛的心情。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几句的意思是:就在自己徘徊遐想的时候,太阳即将下沉,风从四面八方同时刮起。一时间,天昏地暗,暮色惨惨。由于风声怒号,走兽都像发狂一样,各找各的同类,飞鸟也一边叫着,一边鼓动翅膀,飞回窝里。田野间空旷寂静,农夫都回家了,只有远行的旅客还在路上行走不息。其中“征夫行而未息”还暗示着在这动乱之中,人民漂流不定的苦处。

请看,日匿、风兴、天色惨淡、兽狂、鸟鸣、空旷的田野中来去匆匆的征夫,这是一个多么凄怆感人的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倍生愁情!

接着,作者写道:“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僭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这几句的意思是:看到了四处的景物,心中有感触而凄怆不已。顺着楼梯走下来,忧愤的感情交集于胸中。直到半夜还不能入睡,心中思来想去,身体翻来覆去,深感惆怅不已。本来是为了消忧而登楼,结果登楼之后反而更添一层愁,而且由登楼引起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一直持续到走下楼来,竟至于夜半不寐,这感情是何等强烈深切。

王粲的这篇抒情小赋之所以深切感人,首先取决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贡献才智的思想,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

东汉末年,军阀混乱,天下大乱,人民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迅速促成国家的统一,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是历史前进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王粲为国家的混乱而感到忧虑,希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愿意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国家的统一事业,而“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反映了作者积极的进取精神,但可惜他所投靠的刘表是庸碌无能之辈,这就只能使他空怀壮志,不能施展,蹉跎年华,徒兴悲叹了。

《登楼赋》之所以感人,除思想内容之外,还在于作者真挚感情的抒发。

强烈的感情借助艺术手段生动地抒发出来,往往会形成作品感人至深的力量。

《登楼赋》的艺术魅力就突出地表现于它强烈的抒情性。作者在文章一开头点明了登楼消愁的心意之后,对此楼所处的环境做了一番详尽的描写,极言异乡风物之美,但紧接着这些赞美之后,把内心深藏的思乡情绪有力地反衬出来。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自己怀归之情的陈述。作者站在城楼上,迎着北风,极目远望,渴望看到故乡平原,想到故乡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不禁热泪涟涟,反映出作者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放笔渲染了白日将尽、天色昏惨的环境气氛,全力突出了作者有志难酬的悲怆之感。作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从汉代王、蔡以来,骈偶这种形式已为赋体作家所喜用,到了王粲,技巧更加成熟。从这篇赋里也可以看出,不但作品感情真挚,而且文辞华美,气度从容,表现了作者铸炼语言和抒发感情的高度技巧。汉代杨雄曾经说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思是说,诗人写的赋不但文辞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赋,不过只注意外表华丽而已。如果用杨雄的话作为准则来衡量,王粲的《登楼赋》,称之为“诗人之赋”当之无愧。

风雨松柏有本性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其父刘梁字曼山,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汉末建安中,刘桢因才学闻名当时,被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历仕平原侯(曹植)庶子、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等职。

刘桢博学才高,但性格倨傲,不拘礼法。《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典略》云:“建安十六年(211年),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公(曹操)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又注引《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坐平视甄夫人,配输作部使磨石。武帝(曹操)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光洁),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帝顾左右大笑,即日赦之。”刘桢不拘礼法被罚磨石,又因善辩轻易被赦。其实刘桢作为邺下文人集团成员之一,与曹氏父子交往甚密。其《赠五官中郎将》诗曰:“昔我从元后(曹操),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曹丕)共翱翔。”曹丕不见怒,曹操释其罪,均爱其才,友其人。尤其是曹丕对其文学侍从刘桢,相知笃深。刘桢死后,悲伤怀念,品评赞颂,不绝于书。刘桢好友王昶在《诫子书》中说:“公干博学而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博学高才、傲岸不羁,可谓是刘桢人格的写照。

刘桢才高辞妙,触笔生花,时人颇为叹服。曹丕曾赏赐他一条廓落带(腰带名),后来曹丕的老师去世,想借取为师设像一用,就作书戏之曰:“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至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生性倨傲,非唯唯诺诺之辈,遂作书答曰:

桢闻荆山之璞,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解貂之尾,缀侍臣之帻。此四宝者,伏朽石之下,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亦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若实殊异,尚可纳也。

刘桢与芎丕交往甚密,但亦难以容忍如此贱视。其贵贱之论贯注着一股不平之气。不卑贱者,不骄贵者,颇有平交诸侯的气骨,显示着其平素傲岸不拘的性格。此书以“辞旨巧妙”为人称道,立意有据,行文骈散兼行,华美而无晦涩之气,显示了其文才的高妙,由是特为诸公子所喜爱。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曰:“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说其气度狭窄,即指曹丕取带不与之事;言词壮厉,情思惊人,即指此书。其实过错在于曹丕以尊贱下,倒是刘桢答书中闪烁着人格平等的光芒。刘桢性格傲岸,但人格坦荡。他在为平原侯曹植庶子时,邢为家丞。曹植近刘桢而疏邢。邢也是德才兼备、正直不屈之士。刘桢作书谏曹植,自以不及其人而受礼遇,劝曹植礼贤下士。同僚相称荐,决非气量狭小之人所能做到。

刘桢的诗作以五言最佳,曹丕称“其五言之美者,绝妙时人”(《与吴质书》)。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是《赠从弟》三首,其诗曰:

其 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何扰弱。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 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 三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这是刘桢写给堂弟的三首诗。其一,以托物寄意的手法,写苹藻生长于清水洁石之上,花叶纷弱,可荐之宗庙,可宴享嘉宾,以其味美质洁来喻人格的清幽脱俗。其二,以比兴手法写松树临风凌霜卓然挺立的本性,以松柏比喻人格的坚贞傲岸。松柏象征人格是传统的意象,孔子即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名句,它磨砺着传统士人的志节操行。其三,以借物抒怀的手法,写凤凰孤独苦闷,但羞与黄雀为伍。抒发着愤世嫉俗、高迈不群的情怀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曰:“此教以修身俟时。首章致其洁也;次章厉其节也,三章择其几也。‘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要唯此等足当之。”对其诗内容、风格的品评十分精当。其诗不尚雕琢,纯朴浑成,气盛骨高,雄健遒劲,艺术品位颇高。所以,曹丕誉为“妙绝时人”。钟嵘列为上品,非虚言也。钟嵘在评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同时,又言其不足曰:“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其实,钟嵘囿于齐梁人审美观念,特强调文质并美,因此把曹操列为下品,陶渊明列为中品,对朴素不尚雕润的诗风,未能以多元的审美趣味加以充分肯定。陈祚明就认为钟嵘“气过其文”的评价不公允。他认为:“公干诗笔气隽逸,善于琢句,古而有韵。比汉多姿,多姿故近;比晋有气,有气故高。”(《采菽堂古诗选》)刘桢性格孤傲不羁,骨气凛然,故前人多以“气盛”评之。谢灵运曰:“刘桢卓荦偏人,而文最有气,所得颇经奇。”(《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熙载《艺概》曰:“公干气盛,仲宣(王粲)情盛,皆有陈思(曹植)之一体,后世诗率不越此两宗。”

刘桢与徐干、陈琳、应玚、王粲均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桢以“曹刘”并称于世,诗名尤高,五言诗“妙绝时人”。钟嵘《诗品》评曰:“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曹植)入室’。”言其诗雅正无邪,合于孔子的思想人格。其文变“辞旨七妙”,可惜留存绝少。本有集四卷,多散佚。

今存诗十五首,文三篇,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刘公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