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谋士,估计大家异口同声提到的会是同一个名字:诸葛亮。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后汉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谋略家。不过,诸葛亮的历史面目究竟是否和大家心中的形象一致呢?他究竟具有多强的谋略才能?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还真的有些困难,因为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太多的演义和戏说。本文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根据历史记载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做一个还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上那个真真正正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是徐州琅邪阳都人,不过其祖籍并不在阳都,而是在诸城,其家族原本也不姓诸葛而是姓葛。据说在很久以前整个家族就从诸城迁徙到了阳都。很不巧在当时的阳都已经有姓葛的人家了,为了以示区别,人们便把诸葛亮的先祖称为“诸葛”。
诸葛亮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已经成为官宦之家。其先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是个省部级的高官,位高权重,一生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不过自诸葛丰之后,其家族就鲜有高官、名人出现,到了诸葛亮的祖父这一辈已经逐渐变成了非常普通的地方官吏阶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担任过泰山郡的郡丞。郡丞这个职务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然而,诸葛亮的童年生活并不美满,四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故,父亲只得续弦。等诸葛亮到了八岁,诸葛珪又因病去世,一家人只能靠继母拉扯,勉强维持生计。幸好经常得到叔叔诸葛玄的接济,才不至于整日为生活担忧。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只知道此人在汉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当时汝南的袁绍、袁术家族及皇室后裔刘表家族都关系良好,但是其在徐州期间具体担任过什么职务却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诸葛亮的童年,正值汉末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就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也就是诸葛亮四岁的那一年,黄巾起义爆发,汉末政局从此愈发的混乱不堪。到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密谋诛杀宦官集团,却不料因为消息泄露而被宦官张让等人所杀。此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等人趁机发难,在京城洛阳大肆追杀宦官并将其悉数消灭,影响东汉政局百余年之久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但是,还没等到以袁绍、袁术等人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欢庆胜利,凉州军阀董卓却借着进京勤王的名义来到了洛阳并开始把持朝政。在董卓的淫威之下,袁绍、袁术等人先后逃离京城,后又组织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出现了汉末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末局势的变化对于诸葛亮的家乡徐州而言同样是影响深远。黄巾起义时期,徐州是重灾区之一,弥漫的战火给徐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后不断出现的农民起义也让徐州地方官吏头疼不已,徐州地区日渐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幸好这种局面因为新任刺史陶谦的到来而一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陶谦到任之后,以武力对境内的农民起义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陶谦还大胆提拔徐州本地士人、豪族,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在他的有效管制下,徐州逐渐改变了昔日“世荒民饥”的状况,短短数年间徐州的发展便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人口繁盛、谷物丰收,就连各地的流民也纷纷流入,俨然成为汉末乱世中中原地区唯一的世外桃源。
徐州地区短暂的平静和繁荣也让年幼的诸葛亮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也就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外地游学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回到了阳都,一面与继母一起共同负担一家的生活,一面照顾着自己年幼的弟弟。尽管史料中并没有提及诸葛亮在徐州期间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但是从诸葛亮后来撰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不过,这个阶段在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又由于战争戛然而止了。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占据兖州的曹操集团向徐州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面对曹操的攻势,陶谦拼命抵抗却难以阻挡,包括诸葛亮的故乡琅邪在内的不少郡县都被曹军占领,徐州局势越发混乱。曹军在徐州境内疯狂杀戮,引起广大百姓的恐慌,也引发了徐州地区的难民潮。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家也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继母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起离开阳都,前往江东地区避祸,家族的其他成员则由叔叔诸葛玄照顾。不过,徐州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也让诸葛玄感到非常担心,他开始利用早年的关系与一些割据诸侯频繁联系,打算及早离开徐州这个是非之地。诸葛玄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机会,此时割据淮南地区的袁术向他发出了邀请,让他去担任豫章太守。于是,包括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在内的家庭成员,随同叔叔诸葛玄终于离开了战火纷飞的徐州,前往扬州豫章郡。不过,这次的远行并不意味着诸葛亮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爆发的豫章太守之争,又让诸葛亮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汉末社会随处可见的混乱与无序。
诸葛玄之所以能够担任豫章太守,是淮南军阀袁术的指派,袁术之所以会有如此安排,除了与诸葛玄私交甚笃之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在扬州地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诸葛玄的任命完全是出于袁术的私授,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就在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后不久,时任扬州刺史的皇族成员刘繇就开始对袁术安插在豫章的这颗钉子感到非常恼怒。在刘繇的活动下,朝廷很快任命朱皓担任豫章太守,如此一来,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就成了“山寨版”。不仅如此,为了尽快将诸葛玄这位“山寨太守”赶出豫章,刘繇直接授命朱皓调用扬州的军力进攻豫章。一场战事下来,诸葛玄战败。走投无路之下,诸葛玄只能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前往荆州投靠故友——荆州牧刘表。
从此,诸葛亮的一家在荆州定居下来,这一待就是十四年。
诸葛玄进入荆州之时,荆州正处于刘表的控制之下。刘表,字景升,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之后,早年投身于汉末经学大师王畅门下,深受清议风气的影响,早年便积极投身于汉末这股社会风潮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董卓把持的东汉政府下诏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当时的荆州形势十分混乱,刘表单人独骑上任之后,争取到了荆州本土豪族势力的支持,利用本地豪族的力量平定荆州地区的各种割据势力及地方武装,短短数年便稳定了荆州局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汉末较大的割据势力。在刘表的有效控制下,荆州地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局势,各地流民争相涌入,也成为不少知识分子和失意官吏的避难之所。对于诸葛玄而言,除了看中刘表与自己是早年的故交之外,荆州这片大地上所展现的宁静恐怕也是他的重要考量之一吧。
诸葛玄在荆州数年时间的经历在史料中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他为诸葛亮一家完成了两件大事:首先是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六大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后来又将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另外的一家豪族——庞家的子弟庞山民,这两件事情对于诸葛亮的前半生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刘表能够控制荆州,主要是依靠了荆州的两大家族——蔡家和蒯家,因此,这两大家族也随之成为荆州的主005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要政治势力。蒯家在刘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蒯良和蒯越,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就是蒯家的子弟,后来还担任了房陵太守;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则出自于荆州着名在野政治领袖和文化名流庞德公家族。庞德公虽然在刘表当权时期拒绝为官,但在荆州各界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还是荆州着名的文化领袖。后来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效力的着名谋士庞统就出自于这个家族。诸葛玄为诸葛亮所带来的这种复杂的姻亲关系对于诸葛亮的未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年幼的诸葛亮,诸葛玄则作出了妥善的安排,将他送至刘表所创办的学业堂读书学习,使其能够继续完成学业。不过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因病去世,诸葛亮一家顿时失去了常年庇佑的一棵大树。也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诸葛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搬到了距离襄阳城西十多里地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耕读生活。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个十七岁的英俊青年了,史料中说这时候的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话翻译过来意思非常简单:诸葛亮是个标准的小帅哥。
在隆中的这段时间,除了参加田间耕作之外,诸葛亮广泛阅读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一些经典着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观其大略,即掌握书中的基本观点及精髓,而不拘泥于死记硬背。这套学习方法后来也在诸葛亮所写的《论诸子》一文中得到了体现。
除了独自苦读,此时的诸葛亮也开始逐渐在襄阳附近地区进行游学,与很多荆州的学子进行交流。不过时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因为诸葛亮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将自己比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管仲、乐毅,这不免让不少人觉得这位年轻人过于轻狂,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的确具有潜质。这几位后来也都成了诸葛亮的好友: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及石广元、汝南人孟建。客观地说,此时诸葛亮的性格也的确有点张扬,就算在这几位好友面前,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诸葛亮与这几位好友在一起聊天,诸葛亮突然对着徐庶、石广元、孟建说道:“将来你们几位要是去做官,我看依你们的才干是可以得到刺史或者郡守这样的职位的。”而当众人问起诸葛亮对自己的仕途是如何定位时,诸葛亮却笑而不答。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成为刺史、郡守显然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这种心高气傲的心态很容易在年轻人中产生,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避免,好在这几位都是诸葛亮的好友,也听惯了诸葛亮平时自比管仲、乐毅的一贯腔调,早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诸葛亮耕读隆中这数年间,还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他的这一段婚姻却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和讥笑,因为公认的帅哥诸葛亮居然娶了一个非常丑陋的女子为妻,这件事情后来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话。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东晋人习凿齿所撰《襄阳耆旧记》当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沔南人黄承彦非常赏识诸葛亮的才华,主动向诸葛亮提亲并告诉诸葛亮:“听说你尚未娶妻,我有个女儿,模样不是很好,头发发黄,面容发黑。不过她倒是有些才学,人品也不错,许配给你我觉得还是合适的。”
没想到诸葛亮很快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并很快就与这位相貌丑陋的黄氏成了亲,这让很多人大感意外。于是后来有好事者还编出了一句顺口溜,说是“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为什么诸葛亮要娶一位丑女为妻呢?除了不少人坚持认为的诸葛亮重才德不重相貌的体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荆州的身份极为特殊。
黄承彦是荆州沔南地区的名士,同时也是荆州六大豪族——黄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尽管史料中并没有介绍其生平,但是从他的家庭背景中可以推测出此人在汉末期间应该做过一定的职务,同时在荆州地区享有盛名。黄承彦的妻子姓蔡,其父为蔡讽,蔡家在汉末时期已经是荆州着名豪族之一,刘表手下的重臣蔡瑁就是蔡讽之子;蔡讽的姐夫则为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大司农、太尉、司隶校尉等职的汉末名臣张温,而蔡讽的幼女又成为了荆州牧刘表的后妻。如此一来,黄承彦则是蔡瑁的姐夫,同时也是刘表的连襟。诸葛亮与黄氏联姻之后,刘表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而刘表的三个儿子则是诸葛亮的表兄弟。再加上之前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诸葛亮基本上与荆州首脑、政要、在野名士都成了姻亲,这对于诸葛亮的未来都有巨大的帮助。因此,这段婚姻无疑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
很显然,诸葛亮在荆州的游学经历及其出人意料的婚姻在荆州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人开始留意起这个之前一直在隆中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客居荆州的颍川名士司马徽成了诸葛亮的好友,荆州士人领袖庞德公也毫不吝啬地公开称赞诸葛亮并将其比喻为“卧龙”,另一位荆州的青年名士、被庞德公誉为“凤雏”的庞统也成了诸葛亮的座上客,荆州六大豪族之中的马家和习家也有不少人与诸葛亮成了朋友。一时间,诸葛亮成为了荆州地区年轻人的榜样。尽管如此,时任荆州牧的刘表似乎对诸葛亮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历史记载中也没有发现刘表与诸葛亮接触并提拔他的记录。或许是刘表认为这个名叫诸葛亮的年轻人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又或者是诸葛亮看不上刘表这位姨夫而不愿为官。总之,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已经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仍然待在已经耕读了十年的隆中地区。就在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一位特殊的人物来到了荆州,这个人后来成为诸葛亮一生追随的明君,他就是一代枭雄——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原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具有皇族背景。但到了刘备的父亲那一代已经没落,刘备的父亲刘弘仅仅担任过东郡范县的县令,在刘备少年时期就已经去世。刘备只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实际状况已与寒门无异,虽然还不能算作一无所有,但已经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刘备青少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汉王朝统治末期,政治腐败,社会、民族矛盾尖锐,内部的农民起义及外部的异族入侵络绎不绝。虽然刘备的家乡涿郡地处边地,但仍然难以逃脱社会大环境混乱的影响。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异族入侵都波及到了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