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兄长,弟弟、弟媳们便一同说:“大哥,我们以后一定相互体谅,不再吵架,也绝不再做出让您伤心的事情了。无论怎样,我们一家人都要和和气气的。”说罢,大家紧紧相拥在一起,和睦美好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大家庭。
在很多情况下,相处最近的人反而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大家多为对方想一想,就会减少很多的摩擦。
天底下最宝贵的,就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照顾。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体会手足之情本身就是一种遗憾,因此我们更要珍惜与亲戚之间的感情,不管是表哥表姐还是表弟表妹,都不要在意身份上的亲疏,用毫无芥蒂之心去关爱亲人,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家庭温暖。
好兄弟如良师益友
郑均,字仲虞,东汉人。郑均为人善良、正直,他还有一个哥哥,与郑均不同,哥哥仗着自己是县衙里的官吏,经常收别人的贿赂。每当这个时候,郑均就感觉特别痛心,他不止一次地劝告哥哥要清廉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再收别人的贿赂了。但哥哥总是觉得别人送的银两不收白不收,不但不听从郑均的劝告,反而认为郑均为人太傻。
郑均看这样劝哥哥根本不听,一气之下就到外地给别人做佣工去了,这一做就做了一年,等到岁末的时候才回家。
回家之后,郑均稍微休息了一下,就拿着挣到的银两去见哥哥,他把这一年挣的银两全给了哥哥让他花,然后对哥哥说:“你看,要是我们缺银两,可以自己去挣回来;但如果我们失去的是名声,那我们去哪儿再挣回来呢?你总是收别人的贿赂,这是被人看不起的行为,不光你自己被人看不起,我们的后代也会被连累到,遭人唾弃。哥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郑均的哥哥觉得弟弟说得挺对的,从此,没有再收过别人的贿赂,成了一个大家都爱戴的清廉官员。
有的时候有一兄弟如得一宝,因为他会用行动告诫你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正所谓旁观者清,但有些外人却不会直言说明,而亲人就不一样,可见,得一好兄弟如同得一良师益友。
好的兄弟不但要互相扶持、关爱,还要做对方的良师益友,当对方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时,要敢于劝谏对方,不使对方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而郑均所做的事情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兄弟情应该经得起考验
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一个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家两兄弟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作为手足,兄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宝贵的,但是这点在面对权力、金钱的时候,往往就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兄弟相争的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更严重者就是如袁氏兄弟那样,自相残杀,外人得利,实在是让人痛惜。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他们的父亲曹操合称“三曹”,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植因才华出众,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华,同时也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置弟弟于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传曹植觐见,他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限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作得出来,便饶你不死,否则……”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但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不等曹丕把话说完,就应声说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为千古名句。因为规定在七步之内必须作出来这首诗,所以,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步诗》。
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太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恕了曹植的性命,将其贬为安乡侯。
后来,人们常常用《七步诗》里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比喻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是违背天理的,从而教育人们要关爱兄弟姐妹,与他们和睦相处。兄弟之间本没有仇恨,只有团结起来、和睦起来才可以达到兄弟共进退,共患难。
手足是患难时坚强的臂膀
颜含,字弘都,晋代人,颜含的父亲名叫颜默,曾经官拜汝阴太守。颜含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颜畿,二哥叫颜辇。一家人生活得还算和美,没有什么烦心事,直到颜畿生了病。
颜畿病了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于是入殓装棺,但是颜含的大嫂在丈夫装棺的当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丈夫告诉她自己要复生,让他们打开棺材。
第二天,当颜含的大嫂说起来这个梦时,颜含的母亲和其他亲人都说自己也做了同样的梦,于是颜含就执意按照梦中大哥说的给他打开棺材,对此,颜含的父亲表示出了激烈的反对。最后,颜含还是耐心说服了父亲。打开棺材一看,发现颜畿果然还有呼吸,于是一家人又把颜畿弄出来,继续伺候他。
颜畿只有微弱的呼吸,每天只能喝点稀粥,他的家人和妻子在伺候了他一个月之后,他还是不能开口说话,除了颜含,大家都失望了,不愿意再伺候他。颜含专心专意地伺候他,为了伺候大哥的饮食起居,颜含每天都足不出户,更别说去参加什么社交活动了,直到大哥去世,这样的日子,颜含一过就是13年。
后来,颜含的父母和二哥也相继去世。不幸的是,二嫂攀氏又生了病,虽然治疗的效果还算不错,疾病是痊愈了,但是她的眼睛却因此失明了。
颜含听别人说要想治好二嫂的眼睛必须用蛇胆才行,颜含让家人好好照顾二嫂的饮食起居,他自己则四处寻访蛇胆。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国家,但依旧没有寻访到蛇胆。从外地回来之后,一日他正在闭目冥思苦想下次去哪儿继续寻访蛇胆,想着想着,忽然感觉到好像有一个童子递给他一个盒子类的东西,他睁开眼睛一看,盒子里装的就是蛇胆。于是颜含马上用蛇胆做药,伺候二嫂服下,二嫂双目因此复明,而颜含的名声也被方圆很远的人所熟知。
无论是兄弟,还是姐妹,无论兄嫂,还是弟妹,都是家人。家人就是港湾,是你的朋友,是你的知己,是你的亲人,更是你患难时最坚强的臂膀。
兄弟如手足
鲁恭,字仲康,东汉人。在光武帝统治时期,鲁恭的父亲任武郡太守,在鲁恭12岁、弟弟鲁丕仅7岁的时候,他们的父亲生了重病去世了。
鲁恭和弟弟十分伤心,他们把父亲在老家安葬完之后,又为父亲守了三年孝,甚至比一些成年人都做得好。那些邻居和乡亲都说他们是孝顺的孩子。
在父亲去世之后,鲁恭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他学习勤奋努力,进步很快。他不但每天都照顾母亲和弟弟的饮食起居,还代替母亲天天督促弟弟的学习,在他的督促和指导下,鲁恭弟弟进步也很快。
由于鲁恭的才学逐渐被众人所知,所以官府屡次派人邀请他去做官,但是鲁恭每次都是婉言谢绝。后来母亲感觉十分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都要放弃,毕竟好男儿应该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才对。这时候,鲁恭才告诉母亲自己不做官是因为害怕没人再督促弟弟,影响到弟弟的进步。
母亲听了大受感动,就执意要求他出去做点事,在母亲的坚持下,鲁恭才出去教书。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之后,他才接受了官府的邀请,做了一名郡吏。
鲁恭知道,只有他们兄弟两个都有出息了,母亲才会真的放得下心,因此他执意等到弟弟先立业之后才去做官,其良苦用心实在是很值得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