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7176600000020

第20章 节约自制,以俭为美(1)

节俭的美德

节俭是指没钱、物资缺乏的时候要精打细算,合理利用手中的钱物,富裕的时候要好好规划手中的钱物,绝不浪费。节俭可以养德,而奢侈浪费往往会招致祸端,节俭不仅是节约,还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克己的美德,是一种成功的要素。控制自己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美德。“节俭”两字含义匪浅:“节”是节约、节省;“俭”是不浪费。勤劳可以创造财富;节俭可以聚集财富。节俭是一种品质,需要始终坚守。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大力提倡。

《千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意思是:生活要节俭,饭菜合口味能吃饱就行了。饱的时候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酒糟糠皮也能充饥。可见节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我国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金钱观,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他说:“钱是要有的,没有钱,饭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是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对于吃穿,袁隆平则是一点都不讲究。他平日穿的往往是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衣或T恤衫,即使登台演讲、作报告,也穿一身很多年前的旧西装。

还有爱国华侨陈嘉庚,一生勤勉,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了一位大实业家。他拥有千万家产,却生活节俭;他为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却散尽家财办教育。平日他的生活节俭朴素,穿的衣服裤子甚至有的打了补丁。他还给自己规定了很低的伙食标准,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腐干。他的一生就像他说的那样:“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真正节俭的人,就是安心于过简单朴素生活的人。过简单生活,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内心强大、精神世界丰富的表现。

节俭不是吝啬、抠门,也不是守财奴,更不是不会享受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这些小事做起,把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树立节俭的美德,首先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以节约为荣,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基本素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要注意节俭细节,从点点滴滴做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树立节俭美德,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更是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提倡树立节俭的美德,并不是要大家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对付物资贫乏的时代,而是要摒弃铺张浪费现象!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总之,大而言之,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不能忘掉节俭这一美德;小而言之,为了个人修养、家庭的富裕,我们也要发扬这一美德。

俭以养德的良训

东周的第12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位期间,昏庸无道。他在位的第21年和第23年,发生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

他废除了市面上流通的小钱,想重新铸造一种大钱,以此来收缴民间的小钱,搜刮百姓的财产。大夫单穆进谏说:“铸大钱不利于流通,必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一旦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那么国家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周景王对于单穆的劝诫根本听不进去,大钱铸好后,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

同时,他又让人到处搜集好铜,想要铸造两组编钟,然后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单穆又劝周景王说:“铸钱已经是劳民伤财了,如果再铸造编钟的话,对国家的损害会更加严重的。而且铸造编钟,会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必定会使百姓离心,使国陷于危险之中的。”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政治就像音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但是周景王仍然一意孤行。

一年后,两组编钟铸成了,一组是无射,一组是大神。那些奉迎拍马之人,都称赞编钟的声音非常动听。州鸠却直言不讳地对周景王说:“臣听来编钟的声音一点都不动听,一点也不和谐。我认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是百姓赞成和拥护的,才叫和谐,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是百姓反对的,那怎么会是和谐呢,也必定会失败。有句话说得好:众人团结一心,国家就会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一词地诋毁,足以把金子熔化。还请大王三思啊!”

周景王依然我行我素,第二年便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5年之久的内乱。

懂得节俭的人,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节俭的人,无法成功,过分的骄奢还会败坏其品质。俭以养德,是为人做事的良训,更是成功者的信条。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重臣,他是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家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手里握着大半个鲁国,权高位重。但是他行为谨慎,讲求节俭,生活上从不浮夸奢侈。他虽然身为重臣,却从来不准自己妻妾花钱打扮,连衣服都不许穿丝帛料子的,只能穿自己织的粗布衣裳;家里驾车的那几匹马,只喂草料,一点也不许加粮食。

鲁国的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叔氏,有个贵公子,叫子服宅。年轻人爱奢华,可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自己的这位伯父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嘲笑道:“先生贵为上卿,是我国的两朝老臣,可如今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吃穿如此寒酸,你就不怕有损咱们国家的声威呀?”

“我也喜欢豪华漂亮,我也懂得奢侈享受。”季文子说,“可是,我看见百姓中不少人还吃糠咽菜,衣衫褴褛,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重臣做的事?”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听说能为国争光靠的是伦理道德、国富民强,没听说用妻妾车马来为国增辉的。”

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厉行节俭。

勤俭节约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忽视的美德。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节俭的人往往在日后能够成就大业。不知节制地用钱,万千财富也禁不起豪气的一撒。季文子“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以此为国争光,可见节俭不管于己、于人、于国都有重大的意义。

晏子的节俭精神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虽然他当宰相多年,但生活一直十分节俭。他平常只是穿一件有几个补丁的旧袍子,补丁的颜色与袍子的颜色也极不协调,看上去十分刺眼。

有人问他:“您身为宰相,衣服这么破了,为什么不换一件新的呢?”晏子笑着回答说:“衣服是为了挡风御寒的,何必穿得那么豪华呢?这件袍子虽然旧了一点,可穿在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何必要扔掉它呢?那岂不是很可惜吗?”

晏子不但品德高尚,还特别善于治理国家,因此齐景公极为尊重他。晏子住的房屋也十分简陋,齐景公知道后,就想给他建一座新的,于是便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晏子。

晏子急忙回答说:“大王,多谢您对臣子的关心。可是我的祖辈一直在此居住,跟他们相比,我很平庸,没有理由去住豪华的房子。再说我家附近就是市场,买起东西来也比较方便。我在这里居住感到十分的惬意。”

齐景公一听,顿时对这位节俭质朴的臣子肃然起敬。没过多久,齐景公就趁晏子出使晋国的机会,派人将他的那座破旧房屋修建一新了。为了改善房子四周的环境,官吏们还强令周围的平民统统搬往别处。晏子从晋国回来,发现自己的旧房子不见了,四周的居民也不见了,他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于是他赶紧到宫中去拜见齐景公,并再次陈述自己的想法。紧接着,他便吩咐手下将新房拆掉,恢复原来的模样。同时,他还派人请原先的邻居搬回原来的住处,并挨家挨户地亲自去道歉。

回到家之后,晏子再三嘱咐家人:“我活着要和这些平民百姓住在一起,跟他们一起生活。死了之后,也要跟他们为伴。”晏子去世时,家人按照他的愿望,将他安葬在自家那简陋的院子里。

晏子的节俭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传统观念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消费至上、享受第一的思想观念渐渐粉墨登场。有人一旦迷于这种生活方式,就会愈加贪婪,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就会随之而来,谓之穷奢极欲,而这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节俭却可以让人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谓之俭以养德,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齐桓公骄奢淫逸,终酿悲剧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是被三个他宠信的小人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的,他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直到尸虫爬出室外,才被人发现。英雄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齐桓公骄奢淫逸,连吃都讲究得不得了。他手下有位天下闻名的厨子,名叫易牙,他是甘愿自宫以侍桓公的竖刁推荐过来的。一天齐桓公穷极无聊,对臣子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怎么样!”齐桓公此语本是戏言,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做顿人肉宴献媚桓公,以博得齐桓公的欢心。然而市场上毕竟没有“人牲”可卖,于是易牙一狠心,竟将亲生骨肉作为牺牲品,“大义凛然”地将儿子杀了为桓公烹制人肉宴。

当齐桓公品尝这道他从未见过的珍馐佳肴时,便问易牙是用什么做的。易牙一脸沉痛,却一副毅然的模样,说道:“是用我的幼子蒸的。”齐桓公闻言大为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乃天下第一忠臣。齐桓公生活上这类骄奢淫逸的习气,构成其事业的潜在危害,他曾毫不避讳地跟管仲说:“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作为一国之君,爱好打猎可能会荒于政事,但还不是太要紧的事。而好色是成就伟业的大忌,只是有管仲治政上的雄才,才侥幸避免了这一危害的显现。

晚年的齐桓公欲望不减当年,他自认为功高无比,广建宫室,务求壮丽,一切乘舆服饰攀比周王,以追求舒适快乐。管仲临终前,不放心桓公,把辅佐这个欲望国君的任务交给了宁戚、隰朋,并明确告诫桓公,日后不可亲近竖刁、易牙等人,认为这些人虽然能给桓公带来快乐,但潜伏着极大的祸害。

管仲死后,被专门迎合人心的小人们宠惯了的桓公寂寞难耐,总觉得身边的侍者不够贴心,以至于吃饭睡觉都毫无精神,更不用说处理政事了。于是他拒绝听从宁戚等人的意见,召回竖刁等人加以任用,极为宠信易牙,而他的悲剧至此也就上演了。他们先是想办法为桓公选美,有个叫开方的大夫推荐了卫懿公的女儿。齐桓公叫人察看,果然卫懿公的女儿拥有绝色之姿。于是竖刁等人把她送给桓公,齐桓公自此不理政事。“烹子为羹”的易牙与竖刁、开方组成臭名昭著的“小人三人行”,最终将齐桓公的霸业断送了:易牙后来拥立齐桓公的宠妾卫共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齐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辛辛苦苦创立的霸业也随着他的死灰飞烟灭了。

奢侈可以让人在短时间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悲剧的开始,奢侈的生活只会让自己走向痛苦的深渊,所以我们需要从生活中学习节俭这一美德,传承节约之美。

荀息劝卫灵公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灵公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他竟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个九层的楼台。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科学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条件下,如此宏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可灵公不顾一切,征用了大量民夫,花费了巨额的钱财,持续了几年也没能完工。全国上上下下,无不怨声载道,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因为晋灵公明令宣布:“有哪个敢提批评意见、劝阻修造九层之台的,处死不赦!”

谁愿意去送死呢?

一天,大夫荀息求见。灵公料他是来劝谏的,便拉开弓,搭上箭,想到只要荀息开口劝说,就要射死荀息。谁知荀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非常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您看,让主公开开眼界,散散心。国君感兴趣吗?”灵公一看有玩的,就精神了,忙问:

“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

荀息见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12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以后,再在上面加放9个鸡蛋。不信,请看。”说着,便真的玩起来。他一个一个地把12个棋子叠好后,再往上加鸡蛋时,旁边的人都非常紧张地看着他。灵公禁不住大声说:“这太危险了!这太危险了!”荀息一听灵公这样说,便趁机进言,说:

“大王,别少见多怪了,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觉得奇怪,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子已经是够刺激、够危险的了,还会有什么更惊险的绝招呢?便迫不及待地说:“是吗?快让我看看!”

这时,只听荀息说道:“九层之台造了三年,还没有完工。三年来,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种,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都在这里搬木头,运石块。国库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给养,武器没有金属铸造,邻国正在计划乘机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到那时,大王您将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比垒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一听,猛然醒悟,意识到了自己多么荒唐,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便立即下令,停止筑台。

一个节俭的人,他不但使自己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所得,而且也能给他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一个奢侈挥霍的人,他不但使自己身陷浪费挥霍的泥塘,给别人留下的也将是不好的印象。

帝王节俭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破咸阳,然后进入秦宫探看。他看见宫室华丽,各处室物不计其数。每到一处,都有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兴趣,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了他的意图,就问他:“沛公,你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说:“我当然想拥有天下了。”樊哙真诚地说:“秦宫里的珍奇财宝,后宫中的美人,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立刻返回灞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

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望您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幡然悔悟,马上下令把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率军返回灞上。

历来封建帝王皆大肆挥霍民财,奢侈浪费,声色犬马,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