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
7176900000013

第13章 虞姬(2)

项羽只认可自己的才能。旧部下韩信在新主子刘邦面前揭项羽的短,说项羽不舍得封官,手里的官印都磨掉了角也不愿送出去。项羽不是吝啬,他是真的认为别人不配。谋臣勇将们在项羽面前不得抬头,只好另谋出路,让这个霸王继续自鸣得意。

韩信还说,项羽有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是武夫们最不屑的举动,但对女人相当有吸引力——尤其是需要照顾和保护的女人。强者对老弱病残温柔体贴,那是同情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侠义行为。虞姬从小就承蒙项羽的这种关爱,喜欢还来不及,更不可能当它是缺点。

多数时候,项羽的脾气还是十分暴躁的。他太爱发怒,令人不敢接近。他宠溺虞姬,是因为虞姬柔顺貌美,合他心意。对不合意的人呢?轻则斥骂,重则杀。曾有个名不见经传的说客劝项羽建都关中,可关中已经被楚军的大火夷为平地。所以项羽没有纳谏,打发走了说客。说客临走惋惜道,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大意是虚有其表),果然是这个样子。项羽听到之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说客抓起来,扔进锅里活活煮死。这项暴行他当然没有邀虞姬共赏——虞姬又不是妲己,而楚霸王也不想成为她心目中的纣王。

项羽不知道该信任谁。在楚军的大群庸才里,只有一个军师范增稍有智谋,被项羽亲切地尊为“亚父”。然而事实证明,范增在项羽眼里也可有可无。范增看出刘邦有夺天下之野心,建议项羽在鸿门宴斩除祸根,项羽却因为一时心软而错失良机。刘邦手下有个叫陈平的人,只用了个很不高明的反间计就成功挑起项羽对范增的怀疑:项羽派使者来到汉营,陈平有意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送进去之后,看见项羽的使者,故作惊讶地说他本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原来是项羽的使者,于是,把准备好的丰盛的酒菜端下去,另外换上粗劣的饭菜。使者回来后向项羽作了汇报,项羽竟从此怀疑范增和刘邦有勾结!此后范增说东项羽就偏向西,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还有一个猛将钟离昧,对项羽忠心不二,也在陈平的离间计下不得重用。其实陈平只不过散布谣言说钟离昧要谋反,项羽竟也轻信了!

总之项羽这辈子没有错信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就包括虞姬。但这单纯善良的小女人只不过想找个结实的肩膀来依靠,维系一段甘甜细腻的温存,照料一个舒适惬意的小家,哪管外边的事呢?项羽真正实现了一个“霸”字,楚军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没有第二种声音。一部分人像虞姬一样把他奉若神明,另一部分人只是不敢提意见。

绝命悲歌

项羽的刚愎自用埋下了祸根。在他平定旧部叛乱的时候,刘邦就趁机占领了楚军大本营——彭城。项羽一怒之下疯狂出击,竟以区区几万骑兵打垮了刘邦大军,还俘虏了刘邦的妻子吕雉和父亲刘太公。刘邦躲到荥阳不出来,楚军则面临断粮的危机。尴尬对峙的双方不得不签署“鸿沟和议”,划定楚汉边界。项羽单纯直率,按协定释放人质之后撤兵而去。不料刘邦半路变卦,率领大军从背后追来,对楚军发动突袭。楚军已经疲惫不堪,只好暂时逃亡。虽然项羽后来屡出奇招,大败汉军,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楚军在汉军的四面包抄下陷入绝境。

楚汉相争的第四年,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共70万人,把项羽的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五个敌将有四个是昔日部下,项羽恨他们的见利忘义,却不知是自己亲手造成了这等局面。只道这些好汉的情义还不如个小女子来得真切!

韩信担任联军统帅,与项羽展开大战。项羽带领骑兵全力冲杀,汉军在正面交锋中毫无优势。激战一天下来,楚军死了四万余人,汉军的伤亡远高于这个数目,有十几万。韩信以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将楚营彻底包围。项羽虽骁勇善战却已回天乏术!

虞姬也知道这一战凶险,因为项羽临走的时候态度严峻,说什么也不准她到阵前去。她只好守着营帐,惴惴不安地等项羽回来。天黑之后,项羽才进了帐篷。他一身血腥,脸上是虞姬从未见过的复杂神色:疲惫、焦虑,甚至还有惊惶。虞姬预感到事情不好,项羽不是从未败过,更从未慌乱过吗?她一边投以探询的眼神,一边试图安慰项羽。

项羽回望虞姬,看她风华正茂,脸庞娇美,眼神温柔。这是他第一次输得这么惨,如果明天不赢回来,他就对不住一世英名,对不住出生入死的将士们,更对不住虞美人了!想到这里他狠狠地说道:“待我明天与他们决一死战!”虞姬连连点头,却说不出一句话来。从前项羽自信满满,总是跟她保证下一战必胜,说到做到。可这次怎么了?决一死战?谁生谁死呢?她还要问,项羽却一摆手说:“备酒吧。”

两人默默地坐着饮酒,时常抬眼对望,目光相撞,欲言又止。寒风在帐外呼号,凄厉悲凉,如泣如诉,泣的是血,诉的是无限悲怨。忽然一阵歌声随风吹来,那调子极为熟悉,仿佛每个音都扣在心上,像哀切的呼唤,勾起了久违的乡愁。项羽想起来了,这是故乡楚地的歌谣啊!虞姬不觉已经泪流满面,项羽的眼圈也红了。

歌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楚军将士一听到歌,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点儿斗志也没有了。这正是刘邦军师张良的计策,他要以歌声来动摇项羽的军心。果然,有不少楚军纷纷出逃,有的人偷着回家,有的人直接投奔汉营。就连昔日最忠诚的大将钟离昧、季布,也情不自禁离开了楚营。最后只剩八百子弟兵誓死追随西楚霸王,不离不弃。

项羽知道大势已去,心中涌起千重感慨,万般不甘。他脱口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叹他英雄一世,落魄到这个田地,眼前再也没有活路。兄弟薄情寡义,没有什么好留恋,只可怜了伴他左右的千里宝马和爱妻虞美人,今后不知命运如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就是虞姬呀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虞姬泣不成声,她拿起剑来,为霸王跳最后一支舞。她边舞边和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听罢心痛万分,终于禁不住流下两行热泪。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也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虞姬深知自己没有去处了,她只希望不要拖累项羽,好让项羽杀出重围。但项羽走了,她当怎么样呢?被汉军俘虏吗?她想起了刘邦,那个贪婪好色的登徒子。刘邦不会杀她,但一定会把她纳入后宫——可她心中只有项羽一个人。

于是虞姬幽幽地对项羽诉道:“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语毕,突然把手中剑往项上一横,就这样自刎了!项羽肝肠寸断,抚尸大哭。他就地掩埋了虞姬,随后披甲上马。

生无所恋,死又何惧!项羽带领仅剩的八百壮士冲向汉军,连夜杀开一条血路。到了乌江边,他手下只剩28人。这时候汉军还没有追上来,江边又有船,项羽完全可以渡江活命。但他还有什么颜面去见江东父老呢?连虞姬一个女人都不愿苟活,堂堂楚霸王怎么能临阵脱逃!于是项羽大笑一声,带着28铁骑冲向汉军,要拼个鱼死网破。没到片刻,已有百余名汉兵命丧霸王手下。余下的人,谁也不敢轻易靠前。

最后,项羽身负重伤,力气也用尽了。难道要被汉军生擒吗?或者,被乱刃分尸,死在随便哪个无名小卒手下?项羽望着眼前排山倒海般拥来的敌人,脑海里闪过虞姬自刎的那一幕。他笑了……虞姬不是已经给他指明了路吗?于是,他用剑往脖颈上一横,顿时血溅三尺,殒命当场!这一年,项羽只有31岁。

楚霸王铁骨铮铮宁死不辱,把老对手刘邦也震慑住了。后来刘邦亲自祭拜项羽,大有英雄相惜的意思。他还收了虞姬的尸骨,以厚礼下葬—项羽败虽败了,可他至少爱情很成功,令人羡慕。刘邦还想,虞姬这样的美人没能活着进汉宫,实在有点遗憾。

虞姬墓上现在长有一种独特的草,纤细青翠楚楚动人,随风起舞的样子分外多姿,大有墓主人生前的风范,被称为“虞美人草”。

人物点评

人常说,项羽和虞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项羽是英雄,虞姬是美人;项羽英勇豪迈,虞姬柔情似水;项羽走到哪里,虞姬也要跟到哪里。这两人的爱情浪漫又忠贞,被当做模范样板一样推崇。从艺术角度讲,他们很完美;从现实中去看,他们又注定是失败者。

项羽败就败在他的“英雄气概”上。从古到今,中国能称得上霸王的人物唯有项羽。但他的霸气体现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他的作战能力无懈可击,但为人处世的手段极其不成熟,往往喜欢滥用武力,不喜欢别人提意见。项羽在小事上很能体现出大丈夫的侠骨柔情,可一遇到跟打仗有关的事,马上就成了屠夫。这是一种意气用事的感性作风。所以如果想讨他欢心,只有像虞姬这样兼有才艺、风情、美貌,又不爱多事的传统女性是最佳人选。他跟虞姬经营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不带任何功利成分。

虞姬当然希望项羽建功立业,但她并不觉得那是自己该管的事。她要做的只是满足项羽情感上的需要。她与项羽的命运紧密相连,显然她把一切都托付在项羽身上了,这是一种过分的信任。

项羽本来已经过于天真,身边又跟着个更天真的虞姬。他俩意气相投,活得倒也单纯快乐。如果这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后妃的人生,不见得会出太大差错。只可惜项羽是在跟刘邦那老滑头争夺天下,不但斗智斗勇还要比厚黑学问,尘埃落定之前大家谁也不能先松口气。项羽太轻敌太刚愎自用了,虞姬又“监督不力”,好果子是注定没有的,只剩共赴黄泉一条出路。

项羽一直是把虞姬捧在手里万般呵护的。从他对部下不负责任的态度反推,他对虞姬已是难得的恩宠。就是这样一个柔柔弱弱的虞姬,最后让楚霸王大吃一惊:她竟然还如此刚烈,宁死也不背叛爱人!相比之下,那些投敌的楚将还算什么好汉?项羽最后自刎,多半还是受了虞姬的启发呢。

项羽和虞姬对他们的命运悲剧都负有责任,虞姬一意追随项羽,在这场悲剧中就成了配角。他俩以自己坚守的美德,或是说美学,把悲剧演得豪气干云,这就是“虽败犹荣”。赢家又是什么样的?看看刘邦夫妻俩,如果吕雉遇到四面楚歌,一定会丢下丈夫和儿女,卷铺盖逃跑;如果刘邦跑到乌江看到船,一定要大呼“天助我也”,然后乐颠颠地渡江而去,找个机会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