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7177000000016

第16章 忠臣良将之谜——关羽(3)

在关羽进行北伐时,南郡成为距关羽最近的后方,嗣后关羽兵败的麦城,即在南郡内。何以让这两个并无多大能力的人驻守军事要地,且是荆州核心呢?这在军事上无论如何都是难以解释的,因而也只有用政治因才能说通,即让糜、傅二人作为”监军“监视关羽。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关羽与二将素来不睦,甚至当众宣称要”治之”,却又在北伐时将整个后方交给二人而无他法了。而糜芳、傅士仁二将明知关羽”轻己”,却仍然敢在关羽与曹仁相据时抗命不”供给军资”,并且”不悉相救”。除此二人外,荆州后方另一位官员,即在刘备入川时”留典州事“的荆州治中从事潘濬也素与关羽不睦。这样的人事安排,显见刘备对关羽极不放心,有意对其多加掣肘。

除此之外,在关羽北伐长达五个月的时间中,蜀中未曾有所援助,甚至不予配合。当日关羽围樊城、襄阳,曾命令驻扎上庸的孟达、刘封发兵救助,但二人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托词,拒绝出兵(《蜀书·刘封传》)。而刘备当初之所以攻取上庸,其目的本来就在于方便北伐。只是关羽的北伐并非出于益州方面的安排,甚至可能是自作主张。因此,在关羽进军北伐之后,刘备未作任何反应,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作为汉中王的刘备,并不希望出现关羽”尾大不掉“的局面,如姚范所言,实在是”忌羽之成功”,故未发兵援助,也没有按照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计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蜀书·诸葛亮传》)。刘备以为,关羽在曹仁处受挫,自然就会撤退,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孙权会在后方进行偷袭,所以未加防范,直接导致关羽”身死无孑遗”。

其实在诸葛亮的隆中计划中,必须注意到这位军师的用词,如”天下有变”,则应当是刘备”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而关羽的军事行动,显然不是出自刘备的命令。

关羽为何会被神化

在中国历史上,死后建庙并能享受祭祀者为数不少,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孔子和关羽了。孔庙中供奉的人物为儒学鼻祖,万世师表,又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泽被后人,功莫大焉,理应享受一点儿香火。而关帝庙的主人关羽本是一介武夫,论德,不能”德配天地“;论能,只会打打杀杀;论绩,只限于蜀汉小国;论才,是被杀了头的败将。他为何能享受这份殊荣?他是怎样变成神的?又怎么能被神化到了这种程度?

他在生前获得的爵位是”汉寿亭侯”。这是曹操代表中央政府特意加封给他的,带有明显的笼络色彩,显然高抬了关羽的级别。蜀汉政权给他的谥号为”壮缪侯”。按照古代谥法来说,武而不遂,死于野曰壮;名与实乖曰缪。严格说来这个谥号并非美谥,几乎是在挖苦这位”五虎上将“了。

由此看来,不管是关羽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他生前获得的封号和死后追赠的谥号,都没有超过当时的一些杰出人物,可是为什么人们对他的崇拜在不断升级呢?关羽到底是怎样超凡入圣的?又是怎样由人变神的呢?

在关羽死后的几百年里,人们并没有把他当回事,至少没有把他看成是值得尊崇的人物,更没有当做神灵加以供奉。直到南北朝时,关羽作为军人们学习的榜样,才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他的效忠精神和重情义的品格,受到人们一致的赏识与推崇,关羽渐渐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各地先后出现了关羽”显圣“的奇迹,于是人们对他的迷信日益加深,还给他专门建立了庙堂。

关羽进入了庙堂,自然要有封号。据明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史料记载,北宋的宋徽宗在此事上表现得最为积极。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先追封关羽为”忠直公”,不久又改封为”崇宁真君”,再加封其为”昭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宋高宗也不甘落后,觉得这些封号不足以表现其功绩,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重新封其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再改封为”英济王”。到了元代,势头不减,元文宗进一步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显灵英灵王”。明朝时,关羽更加走红,进爵为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秋,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代,关羽更是高步云端,几个皇帝屡屡对其进行加封,最后的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头衔长达二十六字,被抬到令人眩晕的高度。据资料记载,从北宋末年至清代,先后有十五个皇帝为关羽加官晋衔,使其封号由侯而公,公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可谓步步青云,褒赏无限,这位关老爷真是得意极了!

从以上不难看出,关羽从南北朝开始被尊崇,隋唐之际立庙祭祀,宋元两代确立成神,明清时期被无限抬高,使得这个生前并不多么体面的关二爷,竟然可以与孔老夫子比肩,文庙武庙同列。以至于祭用太牢,舞用八佾,避讳名字,香火不断。真正达到了超凡入圣、脱凡成神的地步。

关羽成为受人朝拜的圣人也与《三国演义》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正因为《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明清时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书中的形象附加于对关羽的崇拜之中,使关羽性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

随着《三国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日渐提高。这固然与《三国演义》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是有联系的。明代万历以后对关羽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映;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崇,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越高,反映出的王朝危机就越深。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的地位日增,他在民间也日益深入人心。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在官方祀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受拥戴,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了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

关羽所具有的仁、忠、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和品德情操的核心。仁者,讲仁政,使人民生活幸福;讲博爱,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讲的爱心。忠者,指对君主、国家、民族忠诚。古代君主和国家是一个概念,故当时臣僚常把君主称国家。精忠报国,实质上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义者,讲正义,讲情义,指维护公正合理的事,是一种人间真情。仁爱、忠诚、信义这三者,在封建时代,虽说具有不同的阶级内篭,但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讲,它们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义。

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关羽的立身处世既符合我国主体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又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关羽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百姓所讴歌、崇拜,并奉为神灵,其缘由尽在于此。关羽除了忠肝义胆外,还具有骁勇善战、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优秀品质。

因而在宋元以后封建社会后期,在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逐渐趋向激烈的形势下,无论封建统治者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需要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宁、人民的生存。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对象。不仅如此,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久不衰。在拥有两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的信徒多达八百万,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籠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妈祖。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奉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关公,最盛的国家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帝庙,据说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帝庙。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精髓,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以及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共同奉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