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
7177500000008

第8章 关口3学会感恩,懂得宽容(2)

其实,在平时的劳动中,小路是不怕苦,也不怕脏的,经常帮妈妈清洁、倒垃圾的,而且平时也有助人为乐的习惯。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没有主动去帮助那位同学,看到老师在清理的时候,只是站在老远地方看着。

小路同学觉得应该向帮忙清理卫生的同学学习,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关心同学,全心全意为班级、为同学服务,他们是学习的榜样。

而作为父母你们怎样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呢?

年轻的父母们可以和孩子分享父母曾经帮助陌生人的经历,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他遇到了困难而且身旁又没有人帮助,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爱心世界!

然后,再鼓励孩子于日常生活中实践互助互爱的精神,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可以向灾区人民捐款,踊跃地参加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书献爱心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体现孩子们互助互勉的精神,这些精神,令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通过家长的鼓励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互助互爱的精神,人人都肯献出爱心,人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相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6.分享是最大的快乐

只有孩子学会了与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之间分享自己的成功,才会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使自己融入集体,进而赶走孤独与寂寞,变得心胸开阔、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孩子要拿好自己的玩具和食品,不要见谁给谁。而这个理念培养出的孩子多数都是“自私鬼”,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从来不喜欢把他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而事实证明,只有孩子学会了与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成功,才会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使自己融入集体,进而赶走孤独与寂寞,变得心胸开阔、身心健康。从而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成长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1)鼓励你的孩子和别人分享玩具

这是一个母亲的教女心得:

我女儿娇儿小的时候,我就鼓励她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小朋友们一块儿玩,有了好吃的也分给小朋友们一起吃。而且,每当她做到了,我都要夸她:“真乖!”

每次家里蒸了包子、煮了饺子,娇儿总是托着盘子在一边喊:“先给我盛好,我要给奶奶送去!”因为她知道这是妈妈给她的任务,也是她很愿意承担的一项任务,每当为爷爷奶奶送去好吃的,爷爷奶奶准会夸她“我孙女真好!”。她觉得与人分享是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因此使她从中感受到分享后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她与人分享的渴望,从而,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乐于分享的种子。

(2)鼓励你的孩子分享别人的心情

分享并不是简单地分享物质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分享精神上的东西。

娇儿上大学后,与她同一寝室的一位同学,每次放假回到学校,都因想家哭上一个礼拜,娇儿就主动开导她,跟她说:“其实我也想家,刚从家回来或快要回家的日子,我也特别难受。但我不哭,因为哭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让你更加苦闷。这个道理我从小就懂得了。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上班,把我托付给奶奶,妈妈只能在每周六、周日去奶奶家看我。有一次妈妈去看我,我就想和妈妈一起走,但当我一觉醒来,妈妈不见了,我就边哭边四处找妈妈,所有的房间、庭院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当我发现妈妈的车子也不见了,于是,我立刻止住了哭。我在想,再怎么哭妈妈也上班了,还是找奶奶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父母及其他亲人,有一种自然的依恋之情,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我们成年后就应主动疏远对亲人的这种依恋,尽快学会生活自理、心理自理,让理智控制感情,这样将来才能使自己独立于社会。”有了娇儿的开导,这位同学比过去好多了,还成了娇儿的好朋友。

让孩子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又乐于分享,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家长给以正面的引导,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人分享的愉悦感受,家长还需适时激励,从而使孩子产生与人分享的强烈愿望。

7.眼里不能只有自己

父母以自身的行为施以积极影响,善于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孩子关心他人的爱心就一定会逐步培养起来。-12岁的小叶在客厅里看动画片,声音调得很大。躺在卧室里的妈妈由于犯了心脏病感到异常烦躁,就让小叶把电视的声音调小一点,可妈妈越是让调小,小叶就越把声音调得更大,而且还大喊:“回家不做饭还管这管那!”妈妈听了很不开心,就跟小叶说:“妈妈生病了,你给妈妈倒点水来。”小叶很不耐烦地说:“哎呀,我正看得来劲呢,烦不烦啊!”

如此年幼的孩子就只顾自己,妈妈生病了都不知道关心,长大后何谈关心他人!

我们一定要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之中,加强实施对孩子关爱他人的教育。只要父母以自身的行为施以积极影响,善于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孩子们的爱心就一定会逐步培养起来。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最大的爱,如果这种爱仅仅是向儿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溺爱,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只有把大家给予他们的爱转化为他们对大家的爱,这才是理性的爱,才是爱的升华。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爱父母、爱他人之后,在未来才有望做到爱岗位、爱祖国、爱人民!

只有让孩子多体验到别人的疾苦,才能激起他们的爱心或同情心,从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父母的,要从以下细节入手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关心别人的习惯。

(1)让孩子先学会关心自己

要想孩子学会关心别人,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因为,孩子不会关心自己,就会过分依赖别人。但是,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并非教他自私自利,而是培养他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比如,关心自己的环境:打扫房间卫生、书本码放整齐、收拾自己的玩具;又如,关心自己的卫生:

洗澡换衣、刷洗鞋袜等;更重要的是学会关心自己的学习,如自己准备学习用具、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自己用录音机听写生字等。每当孩子做完这些事情,我们应总是微笑着加以表扬。这样,小孩子就会把学会自己做事、减轻家长的负担当成一种乐趣。正如常说的一句话:“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锻炼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

为使孩子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父母应经常拿出当年给孩子拍的照片,向孩子讲述父母为他付出的努力,孩子听后会很受感动。于是,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就会成为他的自觉行动。可以不断地鼓励孩子经常主动学做家务,从倒垃圾到收拾碗筷,从学择菜到洗小件衣服,只要力所能及,都让他去尝试。尽管有时做得不如大人的意,家长也不要批评,而是应当给予鼓励和帮助。

(3)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孩子既然初步学会关心自己、关心父母,为什么不能学会关心他人呢?因此,我们教育孩子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当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相助。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到邻居家中和耳聋的小妹妹一起玩,还把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具送给她;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助残活动,如为盲童收集挂历做盲文书写纸;节省买冰棍的钱为残疾人捐款;主动帮助楼内的保洁员搞卫生等。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关心和帮助别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个成功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处世智慧。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教孩子把关心自己拓展到关心他人。

(4)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

关心集体,是关心他人的一种深层次的表现。和孩子经常主动参加一些活动,如参加艺术节时,家长带上相机,为老师和同学们拍照;为方便班里搞卫生,让孩子经常收集家里的塑料袋,拿到学校装垃圾,还自己买来百洁布和去污粉放在班里备用;新年联欢会,可以找来拉花布置教室用……(5)让孩子学会关心社会

所谓让孩子学会关心社会,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的配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教育他从小就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8.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

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已有关,也跟他人有关。

由于父母的宠爱,“自我中心”是很多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现象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愈加严重,从而影响到孩子成长中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要注意的问题。

通常,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提醒孩子“自己”要如何如何,而没有引导孩子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就可能阻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延缓“自我中心”现象的消退,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下述事件就会发生:

为了自己座位的干净,用他人的书本来擦自己的座位;自己教室打扫得干净,却将垃圾倒在邻班的走廊上;只顾自己尽兴地看电视,不顾邻里被干扰;妈妈做了好菜,孩子只想到自己贪婪地享用,而想不到妈妈也应该增加营养。

因此,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所有孩子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心目中看到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他(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

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做:

(1)要引导孩子想到别人

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己有关,也跟他人有关。只对孩子讲“为自己”或“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讲,才是完整的。例如,孩子外出游玩,父母叮嘱:“不要调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人”,“人”就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孩子的自理性劳动既可以整洁自己、锻炼自己,也可为家长减轻负担;劳动的成果既给自己带来愉悦,又给家长带来愉悦。要让孩子经常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打扫房间,爸爸夸奖:“打扫得真干净啊!”这种夸奖只是引导孩子注意劳动的一方面成果:“房间打扫得真干净,坐在里面多惬意啊!”孩子透过这种夸奖,能感受到劳动的物质成果,还能感受到劳动创造出来的不仅有自己的成果,还有他人的精神愉悦。后一种强化,更有利于延续儿童的正确行为。

(2)引导孩子进行心理置换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