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7186000000015

第15章 红军将台堡会师(2)

在毛泽东眼里,红军西征向甘肃西部发展,重点在宁夏。因为宁夏是陕、甘、宁、青、绥、内外蒙古,即整个大西北的枢纽。从自然地理环境看,宁夏气候比绥远、青海、陕甘北部都好,而且是盛产大米的地区,在西北为最富庶。“夺取宁夏,打通苏联,不论在红军发展史上,在全国统一战线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战上,都是决定的一环。”(《毛泽东年谱》582页)缘此,便有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1936年月10月11日下达的“宁夏战役”的作战纲领的出台,要求各方面军作好渡河和攻击宁夏的准备。10天后,西征前线总指挥彭德怀就宁夏战役的部署致电毛泽东,提出战役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红一方面军主力占领黄河沿岸,以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进攻宁夏中卫与贺兰山外围的定远营(阿拉善左旗)等各个战略要点,牵制马鸿逵部,并于11月10日完成一切攻宁准备。(《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2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二步,渡过黄河控制宁夏门户,适时攻占宁夏省会银川。宁夏战役的意图,是集中三个方面军的主力向北发展,在西兰大道以北,黄河以东,同心以南,环县、下马关以西消灭来犯的国民党军队,以巩固和扩大西北根据地。

宁夏战役的部署,从时间上看,与国民党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等部由南向北推进,近乎是在同时。北面沿黄河一线又布防有国民党邓宝珊、马鸿逵等部,西征红军则处在南北两敌夹击之间,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影响着宁夏战役的实施。由于国民党军陆续向靖远、打拉池、中卫等地进攻,隔断红军主力与河西部队的联系,攻取宁夏战役的计划被迫停止,红军主力又向东转移。

由于各种军事对垒上的突变关系,宁夏战役的部署被迫停止。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红军西征开辟了广大根据地,在宁夏大地上创建了多处苏维埃政权;西征打通了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通道,凝聚了抗日力量;西征延伸了红军与东北军的关系,团结了抗日力量。这些重大历史意义,在表象上集中体现在此后不久的山城堡战役上;更深层的意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宁夏战役虽然未能最后实现,但现实意义重大。

红军西征在宁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除了豫旺、盐池、同心外,还有一个固北县。1936年7月,中共陕甘宁省委在西征红军地方工作团的协助下,在甘肃环县和宁夏固原县交界的地方建立了固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海忠(未到任)。固原辖境,主要是现在彭阳县草庙乡一带,当时在这里还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游击区。9月,成立了固北县委,慕纯农任书记,在草庙建立了“抗敌后援会”。1937年9月,撤消固北县,合并到环县。

红军三大主力在宁夏会师后,原已部署的宁夏战役由于国民党军队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诸部的堵截,宁夏战役已无法执行。但历史又奇迹般地发生转折,随着红军主力的向东转移,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主战场也由西向东转移,时空的变幻却生成了影响深远的“山城堡战役”。

山城堡战役:长征的最后一战

甘肃环县的河连湾,斯诺说它“是个神奇的小山村”。因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都在这里曾经生活和工作过。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就在河连湾。1936年11月20日,山城堡战斗的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一直千方百计围追堵截红军的蒋介石,也甚为恐慌。调集几十万大军,企图将红军在西北地区一举歼灭,为此还赶到西安亲自督战。1936年10月底,红军各部由打拉池、海原地区逐次东移,至11月15日,分别进至萌城、甜水堡、豫旺堡以东地区。此时,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和骑兵军经红军劝阻,前进缓慢;敌第三军进占同心城后,也停止前进。红四军、三十一军向山城堡推进,在客观上成为诱惑胡宗南部深入的一个原因,胡宗南第一军也仗着装备精良的武器,孤军深入,进至同心县豫旺地区。

面对当时的战局,为打好山城堡这一仗,中央军委命令红军主力向山城堡迅速靠近,寻找战机歼灭敌人;三个方面军都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山城堡,位于环县以北洪德堡和甜水堡中间地带,这里的地形有利设伏歼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步步近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决定在这里歼灭胡宗南一部,以粉碎蒋介石对陕甘宁苏区的进攻。红军各部向山城堡地区集结时,由于苏区的坚壁清野,胡宗南部的粮食出现了恐慌,屡屡向蒋介石告急。蒋介石要胡宗南快速占领定边、盐池,以就地解决给养。

实际上在当时,红军也在组织地方群众,为军队筹集粮食。中共中央和西北办事处要求陕西甘宁省筹集粮食33000石(其中16000石由军队筹集)。陕甘宁省《关于筹集粮食的批示信》,向各县分配任务。宁夏境内的盐池县、豫旺县都有任务下达:定边、盐池两县在一起下达,是5000石;豫旺县是700石。当时明确指出:“粮食的筹集主要从没收土豪地主中完成。”(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编《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第404—406页)省委组织工作团来豫旺、下马关一带发动群众,筹集了大批粮食、蔬菜、麦草、门板等物资送往回军部队。

??1936年11月上旬,红军主力继续向东转移,尾随的国民党军队已靠近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中央根据敌我军事态势,决定在豫旺与洪德之间的山城堡地区打击敌人。“豫旺、盐池、环县之三角地区最利于我们作战。”这是当时中央决定的山城堡战役的最后精神。17日,胡宗南的第一军分3路向定边、盐池推进。当日上午11时,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在萌城、甜水堡以西地区击溃敌军中路第一师第二旅,毙伤其6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18日,由毛泽东、张国焘、彭德怀等联合署名的《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必须打赢山城堡战役,以此作为胜利的礼物献给苏区人民,将士很受鼓舞。19日,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向山城堡孤军冒进的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师。他率前敌总指挥部,来到山城堡东南的于家湾勘察地形。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在山城堡召集参战部队开会,部署兵力,决定在山城堡地区歼灭胡宗南七十八师。21日下午,红军迅速对胡宗南七十八师形成包围,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山城堡西北之哨马营攻击,断其退路,将其置于红军四面牵制之中。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主力由南向北,第三十一军由北向南,第四军由东南而西北向山城堡进逼。红军发起总攻后,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和特长,大胆穿插分割,战斗到了深夜,大部分敌人已被消灭,小股溃散于大山之中。22日9时,红军全歼敌人一个多旅。与此同时,红二十八军在红井子附近击溃了胡宗南派向盐池方向进攻的第一师第一旅,敌人余部仓皇西撤。

胡宗南部遭到沉重打击后,向西撤退。山城堡战役胜利结束,长征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结晶。具有历史意义,它不仅挫败了蒋介石妄图围剿红军的计划,为红军赢得了地域空间,彻底粉碎了长征、西征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对于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而且迫使国民党停止了对陕甘宁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壮大了红军的声威。聂荣臻在他的《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一文中写到:“这个胜利的战斗是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这一战斗对国内和平和抗日战争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我军在历史伟大转折中的一个重要战斗。”同时,巩固了与东北军的统一战线,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和“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盟产生了划时代的作用和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山城堡战役,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山城堡战役的结束,预示着红军西征的结束。西征的军事行动结束了,但西征的军事意义所形成的深层潜在的历史作用和重大影响,将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继续产生着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以“西安事变”为转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国共共赴国难,中国历史揭开了一个新时代。

红军大会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追溯历史,人们都清楚,1936年月12月12日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是逼迫蒋介石抗战的源起,也是全民抗战的开始。但“西安事变”的源起,却与红军西征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更是与山城堡战役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山城堡战役,有力地打击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稳定了西北地区的局势,尤其是陕甘宁根据地。山城堡战役进一步使张学良、杨虎臣二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身上看到了抗日的希望。同时,也促使张学良、杨虎臣更加坚定了与中共联合抗日的决心。“山城堡战役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曲涛、李仲立著《陇东老区红军史》,第327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