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
7188800000028

第28章 商品包装和集装化(5)

集装架(或框架集装)是一种根据商品外形特征选择或特制各种形式的框架,以适用于商品的集装方法。有的框架对商品适应性较广,如“门”字型框架几乎对所有长方形材料都可使用,而有些框架则专用性很强;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形状的商品使用。集装架具有轻便、牢固、易于搬运,提高装卸速度,减少包装和运输费用,降低商品损耗的优点。

(三)货捆

货捆是采用各种材料的绳索,将货物进行多种形式的捆扎。使若干单件货物汇集成一个单元。货捆可以更好地利用运输工具,提高运载能力,更好地利用仓容面积,提高库容利用率。我国在货捆方面常采用自货预垫和绳索预垫两种方法。自货预垫是指装车前用货物本身在车、船底板租货层间预垫,在、船侧旁预隔(将货物与车帮分离开)以便卸车时套索。绳索预垫是指装车前将带套扣的绳索预垫在货物下,卸车时吊钩吊住套扣即可将货物直接吊起。这两种方法操作十分简单,物流效率较高。

(四)无托盘集装

无托盘集装是利用收缩薄膜将堆集的货物,集装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形成一种特殊的集合包装。具体作法是:先用通用型托盘机将货物组装,然后送人自动捆扎机,从垂直方向把收缩薄膜包裹在组装货物上,并将薄膜搭缝封焊,再从平行方向’包裹后,经热收缩烘箱内进行收缩、冷却、卷边等工序完成。无托盘集装的结构简单,可节约大量包装物料,包装牢固,节省仓容,自动化程度高,便于运输,具有防潮作用。运用于化肥、水泥等商品的包装。使用后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较方便。

§§§第一节商品配送及其发展历史

一、商品配送的概念

商品配送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的物流活动,是在传统的送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的送货业务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送货仍然被企业作为一种附加、业务而存在。很多企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将送货看成“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甚至有碍企业发展”的——种活动。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界逐渐认识到送货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而送货就被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固定下来,成为企业物流的基本活动。这时送货已不仅仅是一种推销手段,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当送货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时,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独立存在的商品配送中心开始出现,或者企业设立丁专门的部门负责此项业务,另一方面,送货的区域、种类也逐渐扩大,这时送货就变成厂商品配送。—和物流——样,商品配送在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以下几点对于商品配送的看法,我国学术界还是一致认同的:

(1)商品配送是从物流据点(商品配送中心、流通仓库、商店等)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尽管商品配送的主体是送货,但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零星的送货,而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固定的业务方式而存在的。

(2)商品配送不是一般的输送式运输。虽然商品配送离不开运输,但从物流中的输送整体来讲,商品配送在整个输送中居于“二次输送”、“支线输送”、“末端输送”的位置,这种输送的起始点是物流据点至用户。在日本,一般把物质资料从生产厂至物流据点的输送作为运输,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输送看成商品配送。

(3)商品配送不是消极的运送、发送、投送,而是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充分按照用户要求的运送,因此,除了各种“运”、“送”活动外,还要从事大量分货、配货、配装等工作,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

有鉴于此,作者认为王之泰教授对商品配送所下的定义还是比较合理的:“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送交收货人。”

由此可见,商品配送是流通领域中的一种物流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对商品配送的英文原词的看法仍不一致。商品配送一问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是从日语中直接引用过来的,而日语中的“配送”两个字则是日本在引进美国的物流科学时,对英文单词“delivery”的意译。但后来在美国,配送多用“distri-bution”,日本电有将distribution翻译成配送的。我国则一般将“delivery”和“dislribution”都笼统地翻译成配送,正像把“logistics”和“PhysicalDistribution”都笼统地翻译成物流一样。作者认为,把Logistics作为物流,而把Distribution作为配送是可取的,这同美国目前的物流学在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二、商品配送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亡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商品配送,也是近—、二下年的事情。在西方国家,尽管商品配送出现的历史不长,但发展却很快,特则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后,商品配送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使商品配送的区域小嘶扩大、商品配送的方式多种多样、商品配送的效率不断提高,商品配送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纤济形态。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流通领域中曾经有过类似于商品配送的经营方式,但只能说是商品配送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商品配送的出现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物资企业先后开展厂商品配送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就总体说来,商品配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和国外尚有很大差距。

三、商品配送的种类和业务流程

按实施商品配送的物流据点的不同来划分,商品配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商品配送中心配送。其组织者是专门从事商品配送业务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大,址社会化大牛产分:工协作的体现。这是商品配送的主体形式。

(2)仓库配送。是以一般仓库为据点进行配送的形式。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是一种较易实现的配送方式。仓库经过改造,也可以发展成配送中心。仓库配送是我国目前开展配送业务的主要方式。

(3)商店配送。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部门的门市网点,一般以零售为主,配送区域一般不大。

(4)生产企业配送。这种方式避免了一次物流中转,但生产企业,尤其是现代生产企业,往往是进行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品种较单一,因而不能像配送中心那样依靠产品凑整运输取得优势。这是配送的一种辅助形式。

四、商品配送的意义

商品配送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把以前由生产企业或用户承担的送货取货工作转移到由专样,一方面简化了—生产企业的业务活动,使其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生产活动,发挥生产企业专业化、规模化效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使用户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便了.用户。粗看起来,商品配送中心增加了一道流通环节,但这道环节在专职商品配送企业出现之前已经隐含在生产企业(企业自己送货)和用户(用户取货)活动之中,因此,商品配送中心介入流通过程,并非无中生有。而且,从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商品由生产者到用户的流通环节由商品配送中心承担,能更好的发挥商品流通的规模效益,使商品流通渠道更顺畅合理。可以说,商品配送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十分重大,归纳起来,有以下3点:

(一)降低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用、库存费用和采购费用。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商品配送中心的出现能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

有3个生产厂家和3个用户,每个用户分别从3个厂购买商品。

由厂家送货,需送货9次,而由商品配送中心商品配送,则只需6次。如果商品配送中心处于厂家和用户之间的合适位置,则商品配送中心每次运输距离都小于厂家每次的运输距离,实际距离接近于厂家3次的运输距离。仅从这一点来看,运费节省显而易见。而且,商品配送中心批量进货,可以选用费率较低的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送货时,可以凑整运输,发挥运输工具的效率。

同样地,商品配送的出现,使用户的采购费用大大降低,这类似?肖费者购物,以前要跑好几家商店,现在只需到一家超级市场就能采购齐全。

商品配送的出现,对于库存结构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将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库存转变为商品配送中心的库存,这样,降低了全社会的商品库存量,从而降低社会库存费用,不少物流学专家认为,商品配送是企业通向“零库存”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一般说来,商品配送企业在地域—卜比生产厂家更接近用户,它们的服务设施更专业化,所以能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三)对厂家和用户的信息反馈

任何一个牛产企、亚的用户群都很难达到商品配送企业用户群的规模,而且用户在任何生产:厂家也很难见到比商品配送中心种类还齐全的商品,这样,商品配送企业既叮以将川尸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厂家,又可使用户获得更多的商品信息,这对于商品流通和生产都具有指导意义。

五、商品配送合理化

(一)商品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对于商品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商品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

1. 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商品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个:

(1)库存总量。在一个商品配送系统中,库存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为转移给商品配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商品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商品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商品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库存量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

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2)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能实现以低库存保持高的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商品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2.资金标志

总的来讲,实行商品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1)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商品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商品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资金分散投人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商品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3.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商品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商品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商品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情况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企业利润反映商品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直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程度,反映了商品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通过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进行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具体商品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4.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商品配送,各用户最担心的是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商品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水供应保证能力,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1)缺货次数。实行商品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未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商品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3)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即时配送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则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

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商品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商品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商品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商品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有赖于商品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F:

(1)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2)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3)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6.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实行商品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减少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商品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町以说是一个高水平厂。

7.物流合理化标志

商品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1)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

(2)是否减少厂物流损失;

(3)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4)是否发挥厂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5)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6)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7)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