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7190200000011

第11章 私下说批评话,悄声细语更易让女孩改正错误(2)

周强很后悔,他推开女儿的房门,看到她正趴在床上哭。他拍着女儿的肩膀,说:“爸爸错了,不该不听你的解释,我……”听完爸爸的“检讨”后,女儿破涕为笑。

给女孩辩解的机会,充分尊重女孩说话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女孩的行为,也不能视作是听任女孩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是让女孩听话的教育手段之一。

首先,这种做法有利于双方的交流。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说出来。家长教育孩子也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

其次,有利于女孩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其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解释事情真相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另外,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女孩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她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如果父母给女孩申辩的机会,就会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女孩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听父母的话。

批评女孩要对事不对人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记不住”,这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常用的批评语言。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父母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并且,一味批评孩子的品性,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美国一个权威机构曾对50名孩子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1岁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高度96%,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青春期时发生逆转。青春期过后,孩子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他们接下来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平均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他们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

一般来说,破坏性批评有三种表现。其中一种就是人身攻击,即批评的时候对人不对事,比如“你真笨,这样的事情也不做不好”,“我就知道你没救了,真后悔把你生下来”,“你真没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这种人、事不分,连讽刺带挖苦,甚至训斥谩骂的批评方式,必然会招致女孩的不满。父母应该换一种批评方式——对事不对人,即把人与事分开,只对事不对人,使女孩懂得父母否定的是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不是本人。这样的批评,女孩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批评青春期女孩时不要一味地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这样,女孩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会明白父母批评自己的目的。

其次,批评青春期女孩时,父母要避免人身攻击,扩大伤害。对事不对人是一种针对女孩所犯错误,而不对她本人的批评方法。维护自尊心和受他人尊重,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要求,对青春期女孩来说更不例外。因此,在批评过程中,满足女孩自尊的心理需求,她就易于接受。反之,就会使她丧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父母不要因为一次过错而对女孩全盘否定,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曾经的努力,或给女孩扣上笨蛋、无用的东西等帽子。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改善其行为,如果批评时能够对事不对人,将可避免青春期女孩的情绪反应,也可避免对女孩的伤害。因为父母所表达的是:“我不喜欢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你。”这就维护了女孩的自尊心,有利于她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

另外,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批评对事不对人的重点应该放在正面引导,就是如何帮助女孩改正错误。有的父母批评青春期女孩时,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极尽挖苦、讽刺。如此责骂不休,不是将青春期女孩往正道上引,而是将她往邪道上推。父母应该在简明、扼要地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

动辄批评、指责会让女孩知错不改

生活中,有的父母时刻不忘自己的权威,动辄对孩子批评、指责,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家庭地位。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收到一定效果,而且会让女孩越来越不听话,知错不改。

教育专家指出,家长过度呵护孩子的另一面,就是渴求、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孩子心理障碍发病的肥沃土壤。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肉体处罚比较起来,父母对孩子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更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经常遭受批评或者被指责,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心情紧张。这会影响了他们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导致他们在精神病学方面出现一些严重后果。

佳欣是个聪明又可爱的女孩,父母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佳欣在别的事上很聪明,学习却是一塌糊涂。每次考试都是七八十分左右,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父母很着急,就通过别人介绍,花重金给她请来了师范学院的老师做家教,补习了近100个课时。然而,她的成绩依然没有太大提高。

一天晚上,父母对她大发雷霆:“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啊?真是猪脑!猪脑!”妈妈边说边用手狠戳女儿的脸颊。“依我看,连猪脑都不如!笨蛋一个!没出息的东西!”在一旁的爸爸接茬说道。“你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只能是垃圾,被人看不起。父母能养你一辈子吗?真是后悔生了你!真是朽木不可雕!”训斥完女儿,夫妻俩就出门了。

夫妻俩回家后,发现佳欣不在家。桌上放着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爸爸妈妈,我走了。既然我让你们这么失望,我就在你们眼前消失好了。不要找我,这个家我也不想再回来了。每天你们除了骂我,就是训我。学习不好,我心里也很难过,我努力了可成绩还是提高不上去,我也很恨我自己。我每天活得很累也很苦,总是胆战心惊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的讽刺挖苦就会如暴雨一样浇下来,让我浑身上下透心凉。我也是人,我也有自尊心!我不想再听你们的指责批评了,我都快疯了!你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女儿好了!”看了女儿留下的字条,佳欣的妈妈大哭起来。

佳欣父母所说的这些话是“语言暴力”,也就是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伤害的一种语言。换句话说,“语言暴力”就是一种精神伤害。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那些使用“语言暴力”的父母,心底里对孩子也是充满爱和希望的。他们之所以使用“语言暴力”,是不知道不良的语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他们总是以为区区几句过头话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所以,气急之下就口不择言。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却浑然不知。

多数女孩在青春期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长进行太多干预,经常使用语言暴力,那么,父母施加女孩的任何影响都会导致巨大的反作用力:父母让她做什么,她就不做。

心理医生张敏曾遇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视妈妈为仇人,玩靶子游戏时,她将靶子想像成妈妈的面孔,脑海中不停地出现殴打妈妈的景象。她认为自己不是妈妈的亲生女儿,而是别人生的,放在现在父母的家门口,妈妈将自己捡回了家。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妈妈总是不停地批评、指责她,布置各项作业。后来,妈妈停止了“语言暴力”,并取消了额外的家庭作业,母女间的紧张关系逐渐缓和。

父母经常使用“语言暴力”,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会对青春期女孩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女孩犯了错误,父母批评、指责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父母一定要掌握尺度,不要让批评和指责的语言成为“家常便饭”,以免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指责、批评要适时适度

家庭教育专家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次数越少,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女孩有了缺点、错误,父母应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不可拖拉,但是,要点到为止。

2.改变批评方式

如果女孩不慎抓破了同伴的脸,父母开口便批评她:“谁让你去抓人家的?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样一来,反而强调了女孩的过失行为,女孩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与父母的批评相对抗上,根本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用说明过失后果的方式调动女孩的情绪体验,比如,可以对女孩说“你把别人的脸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觉得很疼”,从而唤起女孩的同情心。这样,她就会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并逐渐改正。

3.批评后及时安抚女孩

有的父母批评女孩后,常常把女孩冷落在一边。这会使女孩将委屈的情绪转嫁到父母的责备上,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应在女孩有悔过表现时,如伤心、流泪、反省时,通过替女孩擦眼泪、拥抱等举动,告诉她父母是为她好,是爱她的,引导她说出对过失的认识。这样,父母的批评不仅能让女孩认识到错误,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动口别动手,挨打的女孩很难听话

生活中,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稍有不如意,抬手就打。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挨打主要不是孩子该不该受罚,而是有的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注意听讲等,都可能被父母打一顿。

一项调查显示,有 12%~18% 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家长,农村高于城市,爸爸高于妈妈。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例更高。在某初中一年级一个班,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打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春期女孩的成长危害很大。

1.影响青春期女孩的人生观

打孩子是父母缺乏修养的表现,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同时,父母的这种批评方式会影响青春期女孩的人生观,使她也学会以打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当她今后有自己的孩子了,也可能会成为粗暴的母亲。

2.导致青春期女孩悲观厌世

当家长在打女孩的时候,她更关注的是家长的拳头和态度,而不是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这会严重伤害女孩的自尊心。

每个女孩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女孩产生自信,这是她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女孩,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

父母本是女孩最亲近的人,经常挨父母的打,女孩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生活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另外,经常挨打的青春期女孩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比如,因为物理没考好而挨打,她便会憎恨物理知识、物理老师,甚至憎恨学校。一旦有机会,她就可能做出一些报复性的事情。

3.导致女孩说谎

有的父母一发现女孩做错事就打她。为了逃避挨打,女孩往往会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4.让女孩形成不良性格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其具有良好的性格和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

除此之外,经常挨打的女孩,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女孩,会使她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种女孩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性格很孤僻。

另外,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她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打女孩,她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女孩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其实,不用打的批评方式一样可以教出听话的女孩。为了使女孩健康地成才,父母要学会动口不动手的批评方式,对女孩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让她有一片快乐的成长天空。

1.多方面地了解女孩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青春期女孩及其老师、朋友多多沟通,尽量对女孩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女孩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女孩。

2.耐心询问女孩原因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女孩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其实,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走入女孩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女孩如此做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女孩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她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女孩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父母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避免打女孩了。

3.用温和的说话方式引导女孩改正错误

粗暴专制是父母修养不成熟的表现,以这样的批评方式教导出来的女孩会对父母产生绝对服从,或是坚决反抗的情绪。这和批评的目的背道而驰,也对女孩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父母可以采取温和的说话方式引导女孩改变自己。当她犯错误的时候,采取这样的说话方式,可以让女孩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自己错误的途径。她会接受父母的批评并且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4.赏识和批评相结合

在青春期女孩成长的道路上,往往需要不断的尝试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青春期女孩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赏识。打是女孩成长路上的阴雨,而赏识是照亮女孩道路的阳光。要想让青春期女孩将父母的批评之语听进耳中,放在心上,父母就要用赏识代替打骂。

只谈眼前事,不要翻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