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青春期女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女孩才会说
7190200000014

第14章 婉转说命令话,平息女孩心中的叛逆火苗(1)

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效果就会不一样。如果父母用命令的语言要求青春期女孩做事,比如“不准和男同学交朋友”、“不许顶嘴”等,她可能无动于衷,甚至逆反。如果父母改用婉转的、建议性的语言,女孩就会乐意听从。

别强行“镇压”女孩

青春叛逆期是女孩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伺机张扬。同时,由于女孩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她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女孩。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极端化的误区——全面打击。

有的家长面对女孩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女孩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乖女”。实际上,她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叛逆的火焰仍在心底燃烧。

父母要想让女孩快乐成长,就必须尊重规律、尊重女孩的天性,让她拥有一些自由的空间。而不要过分管束、催逼女孩,这对女孩的身心都是十分有害的。

教育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如果对一个禀赋正常的孩子从小实施科学的培养,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前途是难以估量的。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从小天赋很好的孩子没被教育成材。这些孩子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挑剔,管得太多、太严,不让孩子拥有一点点自由的空间,最终引起孩子的逆反与怨恨。

丽娜刚刚起床,正在洗手间梳洗。妈妈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丽娜,说道:“又是先洗脸后刷牙,我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你为什么不听,一定要先刷牙后洗脸呢!你这样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为什么总不听?明天记住要先刷牙后洗脸,然后再梳头。”丽娜撅着嘴,一副厌烦的样子。一会儿,丽娜从自己的房间出来,妈妈抬眼一看,顿时发火了:“我告诉你要穿那条新买的裙子!我把它放在你床头,你没有看见吗?”丽娜只好悻悻地回去换衣服。

自从进入初三以来,丽娜便没有了自由,不能自己支配时间,整天埋在书桌上半尺多高的题海中。妈妈把丽娜刚买的羽毛球拍没收了,挂在墙上的明星画也上交了,换成了“学习计划”、“十不准”的规则,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快学习”的警告条。爱看电视的丽娜也得向电视机说“拜拜”了。每天放学回家,除吃饭以外,丽娜都被束缚在小书房里。

有一次,丽娜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布置的任务都完成了,把明天要上的课也预习了。正好妈妈又不在家,丽娜轻松地伸了个懒腰,顺手打开久别的电视机。不料,刚刚打开电视,妈妈就回来了。她沉着脸,对丽娜吼道:“不去复习,你还有时间看电视?你看你表姐都考上了县一中,你怎么比得上她,肯定连高中都考不上……”后面的话,丽娜一句也没听进去,委屈的泪水顺着脸颊直流下来。丽娜快步跑进书房,看着“快学习”的标语发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丽娜的妈妈认为自己对女儿体贴入微,照顾周到,但丽娜似乎不领情,心中对妈妈充满抱怨和不满。其实,丽娜没有故意与母亲为难,很多不愉快是由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丽娜的妈妈是爱女儿的,但在她的家教中有很强的专制成分,对女儿管得太严、太苛刻,这等于剥夺了女儿的自主权,丽娜产生不满是很正常的。

青春期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的自尊。她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不愿意,也不喜欢父母强迫自己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当父母用强硬的口吻要求女孩做事,或“镇压”女孩的某些行为时。时间一长,女孩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杜雪做事越来越有“条理”了,杜雪在一所中学上初二。当中学教师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要求严格。几个月前,家长发现她变得越来越“乖”了:每天放学后,她都留在教室里,把一天的学习情况、和同学说的话、做的事全回想一遍,直到都想清楚、确定没有什么错误了才回家。准备做家庭作业之前,她必须按照“开灯——就座——复习英语——写作业”的程序进行。睡觉前,她必须把所有的鞋袜在床下摆成一条线,不能有一厘米误差,才会上床。看着女儿做事如此有规律,父母有点担心,就带她去看了心理专家。

心理专家指出,杜雪得了“强迫症”,原因是精神压力太大。原来,几个月前,杜雪有次数学考试意外考砸了,总是全班第一名的她竟然没及格。爸爸妈妈知道后,严厉地训斥了她,妈妈还强行给她定下很多学习计划,杜雪只好照做。从那时开始,她便自觉不自觉地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唯恐再因为“疏忽”而犯错误。慢慢地,她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凡是遇到她认为不符合“程序”的事情,就会烦躁、大发雷霆。

心理专家说,杜雪的病情还不是格外严重,只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就可以帮助她自己矫正那些令人苦恼的“程序”套套。但是,父母不能再强行要求她做事,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她还会旧病复发,甚至更严重。

为了让女孩学有所成,父母对她实施一定的管束,说一些严厉的话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管之有方,说之有度。父母教育女孩绝不是越严越好,越苛刻越好,要放与管相宜。正如幼苗需要自由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一样,否则,再好的苗子也不能吐露芬芳,再聪明的女孩也不能健康成长。

经常和女孩商量,别让她生活在命令声中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只要是有孩子的地方,就可以听到父母命令式的表达。命令,意味着要听发令者的,不可以这样说或这样做。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孩子什么都不懂,自己管教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父母也应该想一想,在这种语言环境(被否定、被命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她的心理可能会不健全。

一般而言,命令式的语言给人的感受是不被尊重、不被疼爱的。一个从小就自认为不被尊重、不被疼爱的女孩,长大后是很难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虽说“打是疼,骂是爱”,但家长命令式的表达,貌似是对女孩的保护,而实际上是对她精神上的不尊重,会产生两种负面效应。

一种负面效应就是女孩会养成懦弱的性格。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用命令的口气与女孩说话,会压抑她独立自主的意识。长久下来,女孩就会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即使长大成人后,她们还会依赖父母,遇事不能自主,使其一生的生活质量都受到影响。

另一种负面效应就是女孩会越来越不听话,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青春期女孩正在慢慢长大,她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父母命令的口气很反感,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内心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有的父母因此感觉威严扫地,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就更进一步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此时,女孩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对抗,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在父母眼里,海玲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不管父母让她做什么,她总是不听从。海玲也不喜欢父母,原因是他们不尊重自己,老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做这做那。因此,海玲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一次,海玲正在专心画画,妈妈命令她说:“小玲,过来帮我洗菜。”海玲不情愿地回答道:“我在画画。”妈妈看见海玲没有起身,走到她面前严厉地说:“我叫你洗菜,你听见没有?你还想不想吃饭?”海玲抬头看着妈妈说:“我正在画画,我的画还没有画完。”“你的画能当饭吃?”说着,妈妈拿起她画了一半的画,几下把它撕碎,扔在了地上,然后再次命令海玲道:“去洗菜!”海玲看着妈妈野蛮的行为,听着妈妈命令的声音,伤心极了,她怒视着妈妈,说道:“我今天不吃饭!”说完,站起身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把门反锁上了。

青春期女孩不愿意听父母发号施令,是因为她已经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的世界中有自己的规则,父母不按她的意愿来,就容易给她带来伤害。父母总是会担心女孩的吃、穿、住、行,愿意不遗余力地叮嘱、管束她,但常忽略了一个问题:征求女孩的意见,和她商量。

父母总是板着脸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孩子总是不情愿地执行。这种方式,并非最佳的亲子相处模式。女孩不服从“命令”,父母要思索:“我下达命令时,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征求,女孩也会多一些“服从”。

在很多人眼里,董惠是一个十分听话懂事的女孩。这是由于她的父母教育有方,遇事爱与她商量的结果。董惠虽然只是个初中生,但父母总是乐于听取她的意见,凡事与她商量后才做决定。

有一次,董惠的姥姥生病了,妈妈想去姥姥那里照顾一段时间,又怕自己走了他们父女不能很好地生活,就与董惠商量这件事情。董惠知道妈妈一走,自己吃饭就要降低档次了,因为爸爸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但想到姥姥躺在病床上需要人照顾,她就同意妈妈过去。妈妈这才放心地走了。

董惠的父母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与她进行商量,因此避免了很多矛盾,少了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而董惠在父母的尊重与信任下,也变得更加通情达理,成了人见人夸的懂事女孩。

与其命令女孩做事,不如和女孩商量,反问女孩该怎样做,可促使孩子思考。虽然结果可能不符合父母要求,却能培养孩子主动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少使用命令的口气,多一些商量的语言,就能使女孩改变对父母的抵触,消除或减轻两代人的隔阂,女孩也会变得更加听话。

与其命令,不如讲道理

女孩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女孩自身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难免犯错,父母选择合适的教育和说话方式,对女孩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的家长会选择采用命令、训斥的说话方式,认为这样教育孩子,她才会听话。但是,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女孩,容易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女孩的目的。

一位母亲曾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女儿,有人问起她的教育方式,她笑着回答:“我从不欺骗女儿,从不用武力威胁女儿,从不违背女儿的意愿强迫她们做事情,更不会动女儿一根指头。我对女儿唯一的做法就是讲道理。”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对是错,让她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父母采取打骂的方式,就会伤害女孩的心灵。父母应该学会和女孩讲道理,用道理帮助女孩分清是非。这是和女孩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她的表现。

女孩的心智尚未成熟,难以理解很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她也有很高的悟性,能够听懂父母讲的浅显的道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与青春期女孩讲道理,她才会听呢?

1.充分肯定女孩的长处

跟女孩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女孩的长处,对她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父母再对女孩的过错予以纠正,她就容易接受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女孩,责怪她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女孩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

父母跟女孩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小南喜欢看电视,每天放学后,她不做作业就坐在电视面前看节目。妈妈也是“电视迷”,小南在客厅看,妈妈在卧室看。

有时候,妈妈意识到女儿不做作业的严重性,就过去教育她:“不能再看电视了,对眼睛不好,赶紧去写作业。”小南反驳道:“你的眼睛就不重要了吗?你天天看,还说我呢!”妈妈很生气,但也说不出什么,她知道自己的道理不充分。

妈妈自己爱看电视,却以看电视对身体有害为理由而要求孩子别看电视做作业,是不会对孩子起作用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讲的道理要合情合理,女孩才会真正受到教育。

3.掌握讲道理的时机

父母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跟女孩讲道理,是保证效果的先决条件。孩子一般好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听妈妈讲道理。在孩子吃饭或玩得高兴时,妈妈如果近乎强制性地来讲道理或教育孩子,是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的。

父母要在女孩静下来的时候,跟她讲道理。并且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应该尽量选择妈妈和孩子情绪都稳定的时候,而且在私密的场合下进行教育。

童颜妈妈的同事邀请她们一起吃饭。在饭桌上,童颜看见自己想吃的菜就吵着让妈妈给她夹菜。妈妈觉得女儿不懂礼貌,但又觉得不能伤害爱她的自尊心。于是,她帮童颜夹了菜,还用暗示性的眼神告诉女儿要有礼貌。回家后,妈妈又给童颜讲了很多饭桌上的规矩,童颜很感谢妈妈当时没有教训她,并说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4.婉转地说出道理

青春期女孩大都有一个心理特点:父母让她往东,她偏往西。有时,父母直接跟她讲道理,她不但不会听,还会与父母作对,故意违背父母的意思去做事。因此,父母要学会婉转地说出道理,让女孩心甘情愿地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

周涛的女儿12岁时,和邻居家的小芳交上了朋友。小芳和周涛的女儿同岁,自然就常在一起玩。可是,周涛发现小芳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撒谎讨大人欢心;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的东西;随便就拿别人家的食品塞进自己的嘴巴等。他不想让女儿和小芳一起玩,但如果直截了当地对女儿说出想法,按女儿的脾气,她一定不会听。怎样才能让女儿明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呢?

一天,周涛看见小芳从他家离开时,拿走了女儿心爱的发卡。周涛急忙叫女儿看看她的发卡还在不在。女儿将抽屉翻了个底朝上,也没有找到。

女儿带着哭腔说:“那是我最喜欢的发卡,刚才我还给小芳看呢,怎么就不见了呢?”周涛看着女儿流泪,没有说出真相。哭着哭着,女儿突然停了下来:“一定是小芳偷偷拿走了。上次小芳就悄悄地把心蕊的MP3揣在裤兜里想拿走,被心蕊的妈妈发现了,她才拿了出来。”说着,女儿就要去找小芳讨还。周涛制止了女儿:“你没有亲眼看见小芳拿你的发卡,就去叫她还,很不礼貌。假如她没有拿,她会很生气的,就不乐意和你玩了。”

说完,周涛拿来一支白粉笔,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然后,他让女儿把粉笔的一端浸在红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接着又把粉笔的另一端浸在黑墨水里后立即拿出来。他叫女儿看他手里的粉笔——原来的白粉笔变成了一支黑红两色的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