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乐
7201900000010

第10章 传统民族乐器(8)

20世纪以来,二胡艺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奏家,像周少梅、刘北茂、陆修棠、蒋风之、张锐、陈振铎等,对二胡的演奏和教学培养都作出了贡献。自新中网成立以来,二胡这件民间乐器焕发出了新的风采,二胡随着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复兴也正式被纳入了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与研究范围。经过五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二胡的制作、改革也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可以说,二胡这件在唐宋时期“以竹片轧之”的粗糙型手工乐器制作,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后才形成了今天它在形制、音量、音色、做工技术、用料方式上的一系列成熟制作过程。

二胡的音乐创作是当代民乐发展的一个典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大批反映现代新生活的曲目涌现出来,同时还有一部分是根据传统音乐而移植、改编的作品。从60年代开始,以刘文金为代表的专业音乐艺术创作,使二胡音乐在表现内容、风格、技术上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可以说,刘文金先生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是继刘天华之后二胡现代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而80年代的《长城随想》是二胡在多年来以表现田园、自然风光题材基础之上,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底蕴,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入手,以丰富的内容和高难度的表现技法使二胡音乐表现和创作又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二胡演奏家主要有王国潼、闵惠芬等。

二胡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适于演奏比较抒情、流畅、跳跃而有律动感的旋律,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它已能演奏各种比较复杂的音调,包括一些多调性和无调性的作品,其演奏技术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包括借鉴一些外来乐器的演奏技法,如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使二胡的演奏步入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训练与演奏体系之中。

在民族器乐合奏中,二胡的使用往往依据乐曲编制的大小来定,在一般小型乐队中用两至六把,在中型乐队中用六至十二把,而在大型乐队中则用二十把以上。在小型曲目的合奏中,二胡主要以重奏、独奏性的旋律出现,在大中型的乐曲中,它们主要作为弦乐声部,是与弹拔乐、吹管乐、打击乐相对独立运用的声部群体。

二胡除了用于独奏、合奏外,它也是我国各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胡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长弓、快弓、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指法有揉音、打膏、滑音、颤音、泛音、拔弦、轮指勾弦等.

二胡的演奏法教材在近半个啦纪的搜集、整理、编订中已有众多版本。早期自刘天华创作四十七首练习曲以来,随着建国以后各个高等艺术院校设立了二胡的专业课,使二胡的教学研究有了比较规范系统的体系。

高胡

详见第三章(第六节)。

京胡

我国京剧、汉剧等剧种中,用来伴奏唱腔使用的弓弦乐器。俗称胡琴、拉弦。京胡是随着我国皮簧腔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大约在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当时的安徽有一表演戏剧的徵班来到北京演出,他们采用微调和汉词,并在北京吸收了昆曲、梆子腔的一些曲调特征,后来便逐渐形成了京剧的雏形。早期的京剧中主要用软弓京胡来伴奏,即弓杆用竹片制成,但所用弓毛比较松软,所以,演奏出来的声音柔软、清脆,俗称打嘟噜。当19世纪40年代的硬弓京胡出现之后,软弓京胡便逐渐退出了京剧伴奏的舞台,但今天民间仍然有软弓京胡的流传。现代京胡也就是硬弓京胡,它是在大约嘉庆十六年(1811),由清代京剧名家程长庚先生的琴师樊三等人,在软弓京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音色刚劲、嘹亮。历史上的著名琴师主要有梅雨田、除兰沅、畅宝忠、李慕良等。

扳胡

明末清初以来,各地方梆子腔十分盛行,板胡便是在传统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清朝年间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中就记载了当时板胡的一些文史资料。“盖帮腔乐器,胡琴为主,辅以月琴,咿哑丁东,工尺莫定,歌声弦索,往往龃龉……丝肉相比,非生有凤慧才,未易寻声赴节也。”清代吴太初《燕兰小谱》记裁说,友人言“蜀伶新出琴腔(秦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付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板胡已是这种戏曲唱腔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弓弦乐器,清朝的重要文献《清续文献通考》中说:“梆胡,小椰为槽,桐板为面,发音比京胡尤急,伴唱梆子调所用。”这说明在清朝板胡已经是一种比较定形的弓弦乐器。

板胡在我国多种地方戏曲音乐中担任了伴奏托腔的演奏任务,这种演奏特点已成为北方梆子戏曲中具有强烈艺术代表性的一个乐器形式一而且,各剧种、曲种中所使用的板胡类品种都有所不同,这是板胡类在众多的戏曲音乐发展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如在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兰州鼓子,华北地区的河北梆子、豫剧、晋剧、吕剧、莱芜梆子,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音乐中板胡都是非常重要的伴奏乐器,民间将它称为主弦就能看出它在各剧种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

板胡不同于二胡的发音原理,它是用椰子壳做琴笛,琴笛的一面蒙以梧桐木板,其他构造基本同于二胡。板胡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使用过程中所伴奏唱腔行当的区别和风格要求,它已形成了商音板胡高亢、嘹亮、声音尖脆挺拔的特点,而中音板胡音色柔和、婉转,声音宽厚而低沉。板胡所表现的音乐最富有戏剧性特征,很多热情、激昂和悲愤、苦闷而深沉的情感表达用板胡去表演则是十分的恰当合适。因此,很多富有人物和情节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艺术场而都会使用这种乐器来烘托特定的舞台艺术气氛。板胡白新中国以后,从一件戏曲伴奏性乐器逐渐发展为现代音乐舞台上的表演性乐器,这主要是由当代扳胡演奏家刘明沅、张长城、原野、闫绍一等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而实现的。特别是弓弦乐大师刘明沅先生,由他创作和改编演奏的一批板胡曲《秦腔牌子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红军哥哥回来了》、《山东小曲》、《月牙五更》等,使扳胡在不断创新完善过程中深深地扎根在民族音乐舞台上。他在继承传统板胡艺术的基础上,研制了高音、中音板胡,并创作了中胡曲《草原上》、《牧民归来》,使这件新兴的胡琴类乐器也登上了民族音乐舞台。国内外所熟悉的《喜洋洋》、《幸福年》就是由他创作的一代名曲。

(第十五节)唢呐

唢呐是我国古老的吹管乐器,大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由波斯、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今天唢呐这个名称还是来自古代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现存最早有关唢呐的历史资料,是来自甘肃敦煌莫高窟38号石窟壁画上的《唢呐伎乐图》。在历史文献上,唢呐又称为苏尔奈,它在我国古丝绸之路的新疆一带(古龟兹)十分流行。后来大约到了北朝时期,唢呐逐渐由西向中原传插,今天我们住山西云冈石窟第十洞的壁画中也可以看到刻有唢呐演奏的伎乐浮雕,甚至在西藏拉萨的大昭寺中保存的唐代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中也有唢呐的图画。可以说,唢呐这件外来乐器在进入到中国以后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以各地方的民间器乐演奏来看,唢呐在各乐种、曲种中都有它的身影,直到明朝,中原地区所使用的唢呐形制和结构才渐渐脱离了过去波斯早期管身、哨和喇叭连为一体的形态,而发展成了与现代基本相同的唢呐形制。明代徐渭在他的《南词叙录》中就记载了:“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对唢呐的形态描写十分详细,“(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了解到,唢呐基本上已经是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传统乐器了。因为在明清以来,唢呐这件乐器,由于其音色响亮、高亢,演奏风格十分适合于广场性音乐的表演,所以它曾经被用来在军队中作为军乐器来使用。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就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在清朝的宫廷音乐中,每逢帝王出席各种大典、仪式活动时,都会用唢呐等管乐器吹奏各种礼仪性音乐,这在清朝的诸多文献中部有记载并附有图片,如《钦定大清会典图》、《皇朝礼器图式》中都有名为苏尔奈的这件乐器的说明。

唢呐在中国的流传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在民间文化生活中,各地的戏曲、歌舞、庙会、庆典和婚丧嫁娶活动中都少不了唢呐的声音,一方面是由于唢呐吹奏出的音乐具有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各种民间歌舞表演十分适合用它来伴奏另一方面,用传统大唢呐吹奏出的音乐其曲谰深沉、悲壮,由此在民间各种丧葬场面中,唢呐的吹歌形式就成为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至今还流行各种吹奏乐礼,农村兴办各种典礼活动都会请这些吹鼓手们去捧场,以助其兴旺发达、和美幸福。

唢呐的结构是由五个构造组成: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一哨是吹奏唢呐发音的物体,它由麦秆、芦苇的外壳精制而成,哨的体积大约有两厘米长,选择芦苇后用钢丝将其捆扎而成。

气牌是用四个铜片分别套在侵子上的东西,它的作用是吹奏时,上片用来靠铜片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防止晃动。

侵子是用铜片制成的一个圆锥型小笛子,其怵积大小关系到发音的好坏及音的准确与否一陧子的两头分大小口,属于大口的一端插入管身的上端,小口则用于连接吹奏。

杆又称管身,一般用红木或其他硬水制成,管腔的大小与声音有很大关系,管身上依次开有八个音孔。

碗又称喇叭口,是用金属制成,它用来套在杆的下端,是活动可拆装的。它主要起调节、扩大音量的作用。

唢呐的品种一般分为两种,即传统的小唢呐和大唢呐一小唢呐杆长六寸五(零点二水)到九寸(零点三米),它的音色清亮、优美,多用来独奏,是我国各地流传最为广泛的乐器,大唢呐杆长一尺二寸五(零点四一米)到一尺七(7零点五六米),其音色低沉、深厚,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唢呐是一种非常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族吹管乐器。它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十分流行。经常用于集会、节庆丰收等场合使用。全国各地流传的河北吹歌、西安鼓乐、山东吹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潮州大锣鼓乐种中都用唢呐来作为主奏乐器。在众多地方戏曲音乐中它也是一件使用非常普遍的乐器,很多曲牌性的过场音乐就是由大唢呐来演奏。著名的喷呐曲日有《百鸟朝凤》、《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婚礼曲》等。现代创作曲目以《山村来了售货员》为代表,协奏曲有《欢庆胜利》。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其中就演奏了传统乐曲《百鸟朝凤》。

(第十六节)扬琴

扬琴,民间曾用洋琴来称呼。可见,它来自于西洋,根据一些专家考证,扬琴大约于明代末年随着我国与外域西亚和波斯的经贸往来而传入我国,从乐器的击弦发音原理来看,扬琴与西洋的钢琴同属一类型的乐器,他们在弦的振动发音上,大多都是由三根弦为一组构成一个音,而且,也都是以击弦发音为一般特征我国近代早期音乐家王光新在《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中曾写到:“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输入我国。”根据我国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早在两三百年前,广东珠三角地区流行广东小曲和粤剧,后来广东音乐就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改革,所使用的乐器中扬琴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种,所谓“三件头”就是由粤胡、秦琴、扬琴i件乐器组成扬琴传入我国以来,由于各地民间音乐演奏的需要,它在很多音乐形式中都被广泛采用,如住在山东琴书、徐州琴二书、扬州清曲、河南琴书、湖北小曲、北京琴书、广西文场、四川扬琴和榆林小曲等众多曲种、乐种中使用,而且,在我国戏曲音乐中,扬琴也是十分重要的伴奏乐器。

早期扬扬琴的形制一般有蝴蝶型和梯形两种,在音位排列、音域范围等方而各有不同形式。如七音扬琴、八音扬琴、双十音扬琴等。这些形制的扬琴由于音域比较少,转调又不太方便,后来经过人们的多次改革,扬琴已由过去比较简单的音域排列发展成具备有半音升降的十二平均律音域条件的多功能乐器了。如三条码变音扬琴。

变音扬琴是由于乐器为了便于转调而发明制作了变音槽而得名的,后来人们称它为401型扬琴,这是我国现代扬琴改革发展的产物。这种扬琴体积小、重量轻,演奏起来双臂表演的跨度比较小,十分易于操作。特别是在演奏法上,由于它有了比较规范统一的音位排列,人们只要学会一个调的演奏,其他各种调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掌握和演奏,这是扬琴能够广泛普及和流传的最大优势。

扬琴演奏一般采用双手各执一琴键,分别敲击在条码的各音之上,敲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单音、双音、长轮、滚奏、拨弦、上下滑音和泛音等技术手法。扬琴的音色十分鲜明,它可以演奏出饱满有力的和谐音,还可以发H1清脆优美的旋律,分解和弦音的演奏犹如碧波荡漾的溪水,潺潺而动,晶莹明亮。

现代扬琴已发展成为一种技术复杂、表演规范的民族乐器了,扬琴在乐器制作上、教学研究和音乐创作上都已进入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可以独奏,还可以进行协奏曲的表演,主要作品仃《屈原祭江》、《苏武牧羊》、《弹词三六》、《林冲夜奔》、《海峡音诗》等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