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乐
7201900000008

第8章 传统民族乐器(6)

琵琶,中国弹弦乐器,最初名为批把。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乐器》一书中就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就是从演奏法的角度而确定这件乐器的名称,而且,它最初是来自外域的胡人之地,是用于马上演奏的一种乐器。批,左手指向外弹奏琴弦;把,向内侧弹奏琴弦。在中国汉代以来对琵琶的文宁史料记载有两种形式的含义。在唐代所称的琵琶是以专指魏晋时期以来由西域传入到内地的胡琵琶,而汉代以来所称的琵琶多指另一种弹弦乐器阮咸。胡琵琶的乐器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曲项琵琶,史料中称为琵琶。它有四根弦、四根柱(也就是现在所称之为品的音位标志);共鸣箱为梨形,头部为弯曲的形状,俗称曲项。演奏时右手用拨子弹奏。另外一种为五弦琵琶,简称五弦。它的形状与曲项琵琶相比略小一些,演奏时也用拨子,到了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改用手指带一种指甲来弹奏,这样比用拔于所弹奏的音要有灵活性,声音更加圆润而准确。

据《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五弦琵琶,稍小,古琵琶图盖北国所出。”同时,它在当时的唐代还是坐部伎和立部伎音乐中所使用的重要乐器,它大约在宋代以后逐渐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消失,但五弦琵琶在唐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关于琵琶的起源问题,有一种传说认为它来自古代一种叫鼗的鼓,即我们常常见到儿童们所玩的一种叫拔浪鼓的器物,俗称货郎鼓。它是一种圆形物,两边各蒙以皮面,类似中国大鼓的形状,鼓中有一长柄穿插于其中,鼓的两边木框上分别用两条细线串着两个小圆球,两个垂耳形的小圆球会随着惯性而摇摆起来,敲击不同的鼓面发声。例如,傅玄在其《琵琶赋序》中谈到“杜挚以为兴之秦末,盖苦长城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就是说在秦代末年,百姓们根据鼗的形式创造出了这种弹拨乐器,名叫“弦鼗”,它与鼗鼓的区别是鼗鼓是一种敲击乐器,而弦鼗则是以弦的弹奏振动来发声的弹弦乐器。

琵琶在汉代人们对它的称谓在文字史籍记载上有很多种意思,就像前面所说琵琶一词有广义的名称与狭义的名称两种含义:琵琶是一件在历史上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文化传承而发展起来的乐器,据说在汉朝当时汉武帝为了与西域的乌孙国建立一个良好的睦邻关系,而乌孙国就是我们今天位于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地区的边疆少数民族,当时,汉朝的西北地区人民经常受来自西域少数民族部落的攻击,汉武帝就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以公主的名义嫁给了乌孙国王,由于刘细君将远赴异域伴他乡之人,在十分悲苦和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便写出了一首诗《悲秋歌》。诗中对将要远离家人、天各一方所带来的哀伤和痛楚描写为“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她的这种离苦之情感动了很多人,精于乐器演奏的刘细君,之后使得到了由汉朝乐工们仿照西域地区的一种乐器特征而制造的这种长圆形、直柄有四根弦弹奏的乐器,以便在她苦闷时用来抒解忧愁之用,当然,这种传说只是一种民间性依据,琵琶是怎样发展而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中原以汉族为中心地带的文化与西域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是十分频繁的,我们在汉唐的九部、十部伎乐中可以非常容易地了解到,很多外来音乐形式在中原流传颇为广泛,所以西域琵琶经文化交流传入中原这也是比较自然的事,可以看出,这件乐器是当时一种在西域流传的琵琶与另一种五弦琵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拨乐器。

琵琶音乐分文曲与武曲,如果要想聆听刚劲、雄壮的武曲,只有那大气恢弘、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十面埋伏》才能挥洒出雄霸天下、万世长存的艺术气氛在秦末的楚汉之战中,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垓下,此时的刘邦统领着三十万大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人马,面对汉军的强大攻势,待到夜深人静时,汉营士兵皆歌楚歌,使楚军人心涣散,最后,项羽被迫连夜率骑兵突围,但寡不敌众,项王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乌江边拔剑自刎。后来,人们据此而做了两首琵琶曲,得意者都弹奏《十面埋伏》以表勇猛,强悍的英雄气质,失意者就弹《霸王卸甲》之曲,以感叹项羽的悲壮与失落。

唐代所流行的琵琶主要是以曲项琵琶为主。在当时的大曲和民间音乐活动中,琵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作为一种独奏乐器常常感染不同阶层的文人雅客,同时,也是宫廷乐队中的合奏性乐器。历史上有关琵琶音乐活动的文学作品描写是最为多见的,这也反映出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十分喜爱这件乐器。最为著名的历史名篇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不仅对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术进行了多方面描写,而且还对琵琶所弹奏出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家的内心思想感情作了全面的剖析,这是一篇集音乐表演、欣赏于一体的史诗。诗人从听众的角度对演奏者所呈现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心理和音乐描写可谓音乐文坛在历史上的绝妙之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篇长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当时白居易被贬官至九江。有一天白居易到浔阳江头去送一位将要远行的友人,当他与朋友在江岸的船舱内正在以酒话别时,只听见寂静的江面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琵琶声。从音乐所表达出的琴声意境,白居易这位对音乐有着十分高超鉴赏力的文学家就判断出,演奏这支曲子的人一定是一位技艺非凡的高手,而且演奏的曲调使人听来又有京都长安的韵味特点。于是两人便寻着琴声来到了江边的一条小船旁,白居易向船内招呼,只听琵琶声即刻而止,但不见有人出来说话,无奈之时,白居易他俩干脆将自己坐的船划到小船的旁边相靠,又重新斟上美酒点燃蜡烛,诚心诚意地多次邀请这位琵琶乐手过来相叙一谈。

诚心不负有心人,小船的舱门终于打开了,从船舱内走出来的竟然是一位少妇。当时她怀抱琵琶,由于琵琶琴身比较宽大的原因,白居易他们看到这位琵琶女的姿态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只露出了半张脸的面容,而且神情还显得十分羞涩。白居易十分好客地将她请到自己的船上来,在赞美声中恳请她再弹几支曲子,以解自己迫切的赏乐之情此时,少妇也不应答,只是微微地点头示意。只见她微定神情,沉思片划,首先将琴抚身侧抱重新拧轴来调整每个弦的音高,其神态温柔、声情并茂地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绪状态。

可以看出,这是一名非常优秀、艺术境辨十分成熟、心理素质非常沉稳的演奏家。作为一名不可多得的音乐家,尽管这种表演当时不是在宫廷和教坊等演出场地,就在这么一艘小船上去给人表演,一个有修养的背乐家善于传递给观众的是情境交融的表演气氛,这也是每一位优秀音乐家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一情境也可以看出,唐代音乐的盛大不仅体现在宫廷里的辉煌高贵,而且,仅仅从这位琵琶女的艺术造诣就能反映出中国音乐在古代万史上的高深莫测。经过一番整理准备,只见少妇先弹舞了一首《霓裳羽代曲》,紧接着又演奏了另一首唐代背乐名作《六幺》。后来白居易在诗中以十分精美的语言,一气呵成地将音乐在表演上所产生的一系列情境,用“急雨”、“私语”、“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刃枪鸣”等夸张式词句描写出来,使人们读来犹如一杯上好的美酒那样甘甜而醇美。当音乐在风驰电掣般的曲调中戛然而止时,琵琶音响的声音在那急节促律的撕裂声中寂然无声,江岸的周围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一轮明月悬挂在江上,使人顿觉空旷宜人,但此时的听乐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感受到这么强烈的音乐时,在了解了这位琵琶演奏家的身世和处境之后黯然泪下,以至于连衣衫都擦湿透了。

原来,这位琵琶女是来自都城长安,她曾在宫廷音乐机构的教坊里担任专职的琵琶演奏。她在少年时代就已练就就一手绝伦的琵琶技艺,并且因为自己的美貌而时常引得那些王公贵子们终日绕身而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也“暮去朝来颜色故”,但琴艺却日臻完美而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商人,可丈夫为了生意却不把夫妻之间的感情放在心上,使她整日在江口独守空船,每天面对着江上明月回顾少年时的往事,悲苦之下,很多时候以泪洗面,自己连装扮的脂粉都擦得狼藉。此时的白居易不仅感叹琵琶女的失落心情,而且也想到自己如今被贬江州的处境,其内心情感是何等的复杂和不平,为此,白居易拿起斟满的酒杯递到琵琶女的面前,说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同时,还特意为她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长诗《琵琶行》。

与白居易《琵琶行》有着重要联系的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与琵琶有关的优秀作品。从名称上看,《春江花月夜》原先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又称《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从这些名称各异,但在标题上义都脱离不了“浔阳”的题名来看,乐曲所涉及到的内容和题意显然是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所发生的情境具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很多人都认为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是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长诗而作,这里有一个曲名称谓上的误解。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名称,从历史上流传的诗、乐、舞题名来看,此标题自汉代以来共有三种形式的内容。其一,住最初它是乐府诗题名称;其二,也是音乐曲名;其三,又是一种舞蹈名称。从这三种不同题材形式的表现方式来看,以诗歌、音乐、舞蹈形式所表达的《春江花月夜》,在艺术构思和表演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从诗歌标题名称来看,《春江花月夜》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题为《春江花月夜》的作品就有七首之多,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创制这个名称题日的当属南朝时期的陈后李(陈叔宝),如《旧唐书音乐志》说:“《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文坛诗界涌现了很多同名诗篇,但历代都推崇初唐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为上乘佳作故而得以广泛流传。大约在1925年,当时上海大同乐会由柳尧章、郑觐文将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进行演奏,在编配这首乐曲时,他们参考了历史上白居易和张若虚有关琵琶的名诗佳作之意境,同时根据原琵琶曲《夕阳箫鼓》的曲谱,在创作上对每段乐曲进行重新调整,特别是采用了张若虚原诗中的一些景色描写的词句作为每段的小标题,使乐曲既保留了原始的曲调风格,在乐曲名称上又借鉴吸收了诗歌《春江花月夜》的称谓,从此以后人们便将古曲《夕阳箫鼓》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可以说在音乐上用琵琶曲《夕阳箫鼓》进行重新编配,在艺术思想上,则再现和借鉴了张若虚原诗的意境,而使得这首乐曲情境深远,意境开阔,给人以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的美感体验。此曲后来经秦鹏章,罗忠再一次编配,其音乐效果更加成熟完美,也成为当代民族管弦乐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对外演出的保留曲日,乐团在美国卡纳基音乐厅、林肾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德国柏林爱乐大厅等均上演过该曲,并获得中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我们今天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造型的琵琶和演奏姿态。反弹琵琶就是人们将想象中的天神用音乐来表现的一种造型,1981年由甘肃省歌舞团根据敦煌壁画演绎出一台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就是受“反弹琵琶伎乐天”的启发而创作的一曲动人、优美、华丽的民族舞剧。

(第十三节)箜篌

箜篌在古代历史上分竖箜篌与卧箜篌,竖箜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它的形制多种多样,有风首和龙首箜篌。这种乐器在我国隋唐时期大量运用于当时流行的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音乐中,后来也流传到日本箜篌早在东汉时期就经当时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传入我国,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唐代杜佑在其《通典》中对箜篌的造型是这样描述的,“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刘宏)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根据汉灵帝在位年代算来,这种乐器距已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另外,箜篌按琴弦数量可分为大、小箜篌,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其“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便是大箜篌的形制。小箜篌主要用于宫廷仪式音乐中,一般为左手托、右手弹。这种箜篌已在后来的生活中失传,我们今天所用的箜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史挖掘考证而重新研制的现代箜篌。

有关古代箜篌,我们今天只能通过现存于我国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保存下来的浮雕、壁画中了解它当时的辉煌历史。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敦煌壁画等文物古迹中,我们都能见到形态各异、表演姿态多样的箜篌画面。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一架唐代漆箜篌和两架螺钿槽箜馋的残品,这对研究箜篌的制作和历史史是十分珍贵的。

由于箜篌是一件十分流行的乐器,古代史学诗赋中也也常见描写这件乐器的诗文。汉魏时期的曹值就作有《箜篌引》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箜篌所弹奏出的音乐,借用秋雨的变化来描述和隐喻演奏的过程,它以一种大胆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神仙物化形式让人们去体会这种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索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敦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