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我爱黑社会老大
720500000082

第82章

第82节 罂粟花

“金三角”处在缅泰老边境,位于两河的交接处,一条大河叫湄公河,是泰国和老挝的天然界河;一条小河为美赛河,是大河的一条支流,也是泰国和缅甸的天然界河,两条河流川流不息,交汇在一起又滚滚向南而去,两条河流交汇处成为泰、缅、老三国的交界处,所以得名。“金三角”从狭义上讲,是指泰、缅、老三国交界处,即泰国的美赛河流入湄公河的交汇处,因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每年收获季节,稻谷一片金黄,故有“金三角”之初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盛产毒品鸦片这种“黑金”,初称的“金三角”演变为带有贬义的淘取“黑金”(鸦片)的“金三角”。广义的“金三角”是指以此交汇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遍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老挝西北部接壤的高山地带,方圆近16平方公里,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神秘“金三角”。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居住着一千多个村庄、近百万人口的山地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我国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有族属关系,其中哈尼族是公元十世纪后从我国境内迁入上述地区的。“金三角”之所以闻名于世,就在于它的罂粟大面积种植和毒品、鸦片输出的兴旺。“金三角”地带多属山谷丛林,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罂粟;而三国交界处难以管理,形成了“三不管”地带,致使毒品交易猖獗。

很久以前,当地的居民以游猎为生,后来他们才开始大面积地种植罂粟。关于罂粟在缅甸有这样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一位佤族祖先在山道上见到一株漂亮的花,孤零零地在坟头上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这位祖先于是把花带回家去培植,不料被家中病重的亲人误吃了,结果病人大病痊愈了,从此佤族人称此草为仙药,并广为栽培。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鸦片成了仙草的化身,甚至是救世主。

罂粟这种毒品原植物是十九世纪初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入缅甸传入的。1824年,英国殖民者发现“金三角”是罂粟生长的理想地区,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方式利诱“金三角”的农民种植罂粟。同时,当地的农民很快发现,罂粟这种植物是一种很容易成活、不用浇水施肥、不用伺候的“懒庄稼”,而且没有其它虫害,更主要的是收割的鸦片能卖一个好价钱,这些实惠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罂粟的积极性。大约一九一0年前后,罂粟又从缅甸传入我国西双版纳境内,开始在缺医少药的山区作为神奇的药用植物栽培,因为罂粟具有对人体扩张血管、疏通血脉、消除疲劳及镇咳、止滞等特效,为该毒品的药用成瘾提供了药理条件,这种吗啡类生物碱对人体起到镇痛作用的同时,同时刺激人的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产生幻觉,使人产生腾云驾雾的幻觉,在安静的瞑思中寻求欣快,随着药用面和数量的扩大,出现了依赖性吸食群,也就出现了消费市场。鸦片从此由药物转换为毒品,其在市场上价值随着急剧上升,成为当地用植物栽培的“金子”。

而位于“金三角”地区的一千多个村庄、近百万人大多数是贫穷的山地民族,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仅6。66人/K,地广人稀,经济尚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勉强自给自足的状态,粮食人均占有量约300斤,年人均经济收入低于50元人民币,绝大多数家庭和村寨相当贫穷。因为这些地方实在太穷,庄稼收成又不好,而种植鸦片却不用太多的技术和投资,当地的农民只能依靠鸦片的收入去换大米,不然就活不下去,因此种植罂粟、贩卖鸦片成了这些贫穷村寨和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而且种植罂粟、贩卖鸦片投资少,周期短(约四个月就可收获),见效快,销路好,价格基本稳定,特别是该地区种植罂粟受到各制贩集团和各反政府武装的有效庇护,不必担心违法犯罪,不需冒风险,鸦片农们甚至可以不出家就完成交易,获得利益。因此中缅、中老边境境外,每户种植5——10亩不等,每亩投劳工约二十个,每亩就可获得纯利约500元,年成好时就可获利约700元,而且这些毒品大部分不必拿到市场销售,到时自有贩毒人员前来收购。因此“金三角”地区的农民们世世代代种植罂粟、制作鸦片,有的农民甚至已经不会种植其他农作物了,鸦片成了“金三角”农民们惟一的经济来源和活下去的根本,因此“金三角”每年生产的毒品几乎占世界产量的70%。

“金三角”地区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基地,还与历史的原因有着紧密的关系。自十九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以来,这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广阔的“金三角”地区经常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各种各样武装力量的“军事割据”。而“金三角”毒品问题的历史及现状还与一个重要人物———王宝,和一次重要事件———“越南战争”有着紧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