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7205800000013

第13章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3)

幼年时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年仅十三岁的徐悲鸿不得不随父到异乡卖画。三年后,因父身染重病回到家乡,作为长子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久,父亲在贫病中去世,而家里却连安葬费都没有。徐悲鸿不得不含泪向亲戚借贷,十九岁的他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为了养家,他不顾辛劳,同时兼任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员,仍是薪水菲薄,难以度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但因年纪尚幼,因此屡屡碰壁。在盘缠用光的情况下,流落街头,在极度失望中,回到了家乡。但在家乡依旧无法糊口,再次赴沪,到商务印书馆求职,本来已答应让他为教科书画插图,可第二天却又拒绝了他。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到黄浦江畔,望着滚滚的江水,绝望地在岸边徘徊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是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还是继续在苦难人间挣扎,与命运搏斗……就在他彷徨之时,一只大手牢牢抓住了他的肩膀,这个人就是在徐悲鸿生命关键时刻出现的挚友黄警顽。

善良的黄警顽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尽管他只是一个月收入十几元的穷职员,然而他还是爽快地收留了徐悲鸿。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合盖一条又破又薄的棉被,吃饭两个人也在一起,这让徐悲鸿非常感动,打心眼里感谢这位好朋友。这期间,他每天都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着,不但深受启发和教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信念。

不久,黄警顽为徐悲鸿找到了一份绘制武术挂图《谭腿图说》的差使。

徐悲鸿晚上设计勾画草图,白天修改,足足干了半个多月,才完成了这100多幅挂图。这套挂图不久即由中华图书馆出版发行了。徐悲鸿第一次拿到了30块大洋的稿酬。

有了这笔收入,生活暂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徐悲鸿没了后顾之忧,学习更加刻苦了。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去拜访上海有名的油画家周湘。徐悲鸿坦诚而直率地向周湘先生谈到自己想学习西画,把西画的创作技法运用到中国画之中,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的想法。他的这些独到的见解得到周湘的重视。徐悲鸿也为自己能结识这样一位画家而感到高兴。第二次去拜访周先生时,他带去几幅自己创作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请周先生指教。周先生看完作品,非常高兴地对他说:“你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只要刻苦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画家。”

同时,周先生也直率地指出了徐悲鸿作品中的一些缺点。他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名画让徐悲鸿欣赏,仔细地给徐悲鸿讲述西洋画的历史和欧洲的各个绘画流派。这使徐悲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因为工作尚未落实,前途尚难预测,徐悲鸿决意到文化古都北京去闯荡一番。临行前,他精心画了一幅奔马图,准备托来上海洽谈生意的宜兴同乡唐先生带回去,以酬谢曾经热心帮助过自己的乡亲。在唐先生住的旅馆里,徐悲鸿碰上了富商黄震之。黄震之无意中拿起徐悲鸿带来的奔马图,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他惊奇地说:“画得好,这幅画看似漫不经心,一挥而就,实则构图巧妙,章法细密,立意新奇。只是这位徐悲鸿先生现在何处?我在上海算得上是比较富有的收藏家,怎么从未听说过这位画家?”

当他听说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就是徐悲鸿时,感到十分惊讶。他得知徐悲鸿在上海的处境后,十分同情,热情挽留徐悲鸿继续留在上海,衣食住行全部由他解决。

1916年,徐悲鸿生活安定了下来,住在“哈同花园”。在这里他结识了端庄大方、颇有才学的蒋碧薇。徐悲鸿对她心生爱慕,蒋碧薇也心似于这位年轻人,为他的才华所动容。可是她早就和苏州的查家订有婚约,毁婚又十分不易,因此徐悲鸿不得不带着她远走高飞。1917年,这对热恋中的情人登上了开往日本的海轮,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一年后徐悲鸿回国。经康有为介绍,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古都北京。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使他开阔了眼界,汲取了营养。他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画出了不少山水人物画卷,并借此机会畅谈理想,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1920年,徐悲鸿考进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开始了留学生活。在法国,徐悲鸿亲眼目睹了卢浮宫里珍藏的艺术瑰宝,里面有“维纳斯”的雕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和公元前2世纪的石雕“胜利女神”。在这些艺术珍品面前,他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同时也使他的艺术创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27年,徐悲鸿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成为当时美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绘画取法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大力倡导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他总结出“新七法”,强调“尽精微,致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借助他在教育界的权威地位,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这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1000多年间勾线填色彩这种绘画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绘画法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20世纪最大的主流画派,其影响之大是不可否认的。通过在国外举行的1年零7个月的“中国近代绘画展”的巡回展览,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为祖国文化树立了威信。

抗战期间,徐悲鸿时刻心系祖国安危,多次用绘画表达一腔爱国热血。

他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歌颂了战士们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32年1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驻沪十九路军英勇抗战,徐悲鸿激情满怀,作国画《雄鸡》,落款“雄鸡一唱天下白”,来鼓舞士气。

徐悲鸿还热心帮助后进,着名的画家蒋兆和、吴作人、王临乙、吕斯百、傅抱石都得到过他的教导。他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当年中央大学学生团体“野马社”处在极端困难时期,他亲自画了一幅四蹄奔腾的野马图,送给该社,并在画上亲题“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的诗句,鼓励学生坚持斗争和树立必胜的信念。

1946年,因兴趣爱好、人生观等方面的诸多不同,徐悲鸿与蒋碧薇离婚。同年,与自己的学生廖静文结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徐悲鸿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1年,因劳累过度,他患脑溢血住院4个月。

1953年,徐悲鸿病逝于北京医院。周恩来、郭沫若前往吊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为了事业,他倾注了全部精力,踏上茫茫求索之路。当成功在望时,他没有顾及自己本可独享有的荣誉,慷慨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与同道分享。

拥有4.5万多个水稻品种的地球,突然间冒出了一个神奇的水稻种——它的穗子犹如金黄的马尾甩出一尺多长,颗粒饱满,每粒的重量至少超过普通稻的三分之一,就是这个神奇的稻种,一下子把我国水稻的亩产提高了2-3成,一举摘取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桂冠,几次获得联合国等有关组织颁发的金质奖和科学奖。

还是这个神奇的稻种,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了美国,尔后又飞向了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着名产稻国。一时间,世界各地刮起了一股中国的“绿色旋风”。

而这个被誉为“神仙稻”的良种杂交水稻,它的“父亲”是袁隆平。

勇担大任

夜阑人静。

湖南省沅水河畔的秀建村,一个老保管捧着一把稻谷种,对着农校教员诉苦:“袁老师,你看这种子长得怪好,但收下来尽是空壳壳。听说你搞试验,要是能够培育出既耐肥、又耐旱的稻谷种,亩产40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那该多好啊!”

袁隆平脸红了。毕业后在安江农校任教8年,到底做了什么?他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农民解决急需提高质量的稻种做点事:“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祖宗满意,使后代放心!”

逆流而上

早在1926年,就有人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但至今这个领域仍被“0”所占领。“水稻王国”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在杂交水稻研究上都被卡住了。袁隆平一开始就遇上了拦路虎。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物,用人工杂交,得一朵一朵进行。在几百万簇稻花中进行杂交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袁隆平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套“三步曲”方案——通过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法取代人工杂交法。但设想一披露,讥笑纷至沓来:“这不是瞎胡闹吗?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不会有优势!”“要是能搞成,外国专家早搞成了。”顶着嘲笑、讽刺、烈日,袁隆平只是一头扎进了茫茫稻海寻找不育水稻株。为此,他常忘了吃饭,忘了捉下腿上吸饱鲜血的蚂蟥,忘了晒得脱了皮的臂膀。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艰辛,他成功地培育了新一代雄性不育稻种。正当袁隆平为了实验,甚至忘了抽时间回家看一眼刚出生的儿子时,却发生了变故。袁隆平的试验钵被捣毁了!神情恍惚的他几次在梦中大叫:“还我试验钵!”就在袁隆平的希望之火慢慢暗淡之际,他的学生李必湖带来惊喜:“我把4个最关键的钵子藏了下来!”希望之火再度明亮。试验从此由地上转入地下。两年后,4钵不育株变成了2分试验田。但灾难再度袭来。5月中旬的一个早上,袁隆平来到试验田时,发现秧苗被人连根拔走了。他眼冒金星,蓦地,一口水井中漂着的几株秧苗吸引了他的目光:竟有5株秧苗在那里!动荡中,一封国家科委的信使袁隆平的研究能够正常化了:“袁隆平同志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是一项大有前途的工作,请你们给予重视和支持……”

袁隆平调到了湖南省农科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们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试验,仍没有好的结果;因为远缘杂交效率最好,袁隆平踏上了寻野生稻的路。几经艰辛,终于在海南找到了,他给它命名为“野败”。

云开月明

找到了野生稻,要将它变成真正的不育系,仍然不是容易的事!作为最先取得突破的人,袁隆平完全有能力独自攻克难关。但为了不延缓攻关的进程,他果断地把成果贡献出来,让众多的科研人员都来参加攻关。他拿出宝贵的“野败”材料,在全国103个单位的300多名精兵简将的共同努力下,神奇的种子诞生了!袁隆平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的贡献得到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国家面临粮食危机,人民忍饥挨饿时,他深刻感到了压在肩上的重任。他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水稻研究方面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排除艰难险阻,顶住嘲笑,毅然将理想坚持下去。就算是打击连连,几乎使他的心血付诸东流的时候,也不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为了事业,他倾注了全部精力,踏上茫茫求索之路。当成功在望时,他没有顾及自己本可独自享有的荣誉,慷慨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与同道分享。他就是——“水稻之父”袁隆平。

世界瞩目——张艺谋

张艺谋,中国着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着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张艺谋这30年的从影经历足以构成一部让人惊叹的当代传奇:他所获奖项不下百种,是亚洲获奖最多的电影艺术家。在世界影坛上,像他这样,无论做摄影,还是做导演,均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人并不多见。另外,与众多奖项同时并存的是张艺谋影片极高的票房价值。他的影片,以令人称奇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征服了中国和世界的电影市场,使他成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影艺术家。

“触电”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在经历了社会动荡之后重新面向社会招生。

曾在全国摄影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的张艺谋听到消息后暗暗欣喜,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他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带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老师接待了他,看着他从华山拍来的60幅作品,老师们爱不释手,说:“从来没见过摄影基础这么好的考生。只可惜,超过了入学规定年龄6岁,学校不能录取。”绝望之中,张艺谋抱着一线希望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并附上了他的摄影作品。黄镇爱才,对电影学院的招生办下达了指示:发现特殊的摄影人才张艺谋,因已超龄,不能参加考试,希望破格录取,学习两年,以图片摄影为主,学习期满后可考虑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或图片摄影工作。

1982年7月,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分配在即。“坚决服从党的召唤,好男儿志在四方”是当时临近毕业挂在各大学礼堂里的横幅标语,是否服从分配是当时一个大学生思想好坏的标志。虽然专业上最优秀的人才是可以根据需要特批留京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得到北京户口的外地学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数量很少。当时的政策是毕业生尽量回到生源地,要是学生所在城市没有电影厂,就在尽量靠近的电影厂安排就业,学院主管部门要尽量调配好学生个人志愿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对外地学生来说,在京外的电影厂中能选个好一点的地方是最现实的选择。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时刚建厂不久,由于地处边远,没有学生愿意去。于是派了一位领导专程到北京和电影学院协商,希望派一套完整的人马去广西,人数可以在10名以上。远道而来的领导说,那里没有创作力量,年轻人去了之后,可以很快拍片,迅速独当一面,完全不像北京、上海、长春这些老厂,毕业生从助理和副导演熬起,没有十年八年别想出头。学院和摄影系的领导都表示全力支援,并说要派就派最优秀的人才。张艺谋就这样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

第五代电影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