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工作——能力·业绩·品牌
7205800000002

第2章 成功属于有能力的人(1)

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不公平,想通过抱怨实现自己想要的公平,那是不可能的。想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公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能力去创造公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比较困难或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些人会知难而进,强迫自己去接受挑战,而更多的人却都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把它无限期地往后搁,最终一事无成。其实,从某种角度上去看的话,人生就跟打扑克牌一模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不一定会输。

治水英雄——大禹

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相传,四五千年前,也就是中国的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洪水泛滥之时,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根治水患,就召开了部落首领会议。在会上,尧问四方部落首领:“现在水患如此严重,派谁去治理洪水比较合适呢?”首领们一致推荐鲧。尧说:“我听说鲧不但人品不好,还不关心百姓的生活,让他治水能行吗?”首领们解释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有鲧最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你就让他试一试吧!”尧只好勉强同意。

果然不出尧所料,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不但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原因是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致使洪水冲塌了堤坝,泛滥开来。

接替部落联盟首领的舜,见此情景,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处死于羽山,然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他的德行能力比他的父亲强多了,他是一个贤良的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尽全力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当时,禹结婚才四天,但为了百姓的利益,他毅然抛下妻子,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禹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理。他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大量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他治理山的目的就是要疏通水道,不让山堵塞水路,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东流去。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偌大一个龙门山该如何是好?禹经过考察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在治水过程中,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笠,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大禹”、“禹神”,我们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妙手回春——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养生家,外科技术尤其精湛,首次将麻醉剂应用于外科手术,大大推进了外科手术的发展,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华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患急症病死了。华佗从此立志要当医生,为穷人治病,替他们解除痛苦。

他听说“琼林寺”的长老医道高明,就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前去拜师。琼林寺的长老见他远道而来,诚心拜师,便收下了这个徒弟。

在寺中,白天干完杂活,一有空,华佗就去看师傅为人诊病,晚上读医书直到深夜。他的勤奋,受到了师傅的夸奖。

有一次,长老突然发病昏倒,师兄们都惊慌失措,华佗却十分沉着镇静。他主动为师傅把脉,用心思考,过了片刻,他对师兄们说:“不要紧,师傅的脉象平和有力,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是劳累所致,很快就会好的,请放心吧。”

大家听了也就踏实了。谁知大家刚刚安静下来,师傅却笑了起来:“哈哈,你们这些人只有华佗及格!”原来师傅并没有真的生病,只是有意识地在考大家。回到屋子里,华佗发现刚才因为离开得急,碰倒了烛台,桌上的医书被烧了。他没声张,悄悄地又把书默写了出来。师傅得知这件事后,对华佗赞不绝口。

远在东汉时期,华佗就已经可以给病人做手术了。但是当时没有麻醉药,做手术的时候,因剧烈疼痛,病人经常是四肢乱动。无奈,华佗只好将病人捆绑起来。可是这样还是不行,病人只要看见华佗手中的刀,就吓得大嚷大叫。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华佗很是心疼。

一天,几个人抬着一个受伤的青年来求医。华佗一看,这个人的腿摔断了,因疼痛已经昏迷,于是立即给他动手术。因为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华佗来不及像往常一样捆绑病人,就开始了手术。开始时,华佗怕病人乱动,叫护送的人使劲按住病人的四肢,可是病人毫无挣扎的意思。手术进展得十分顺利。华佗十分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病人为什么没有任何的反应?”

他仔细观察,闻出了一股酒味。华佗恍然大悟:人喝了酒,到了醉的程度,就会失去知觉,当然就不知道疼痛了!华佗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发明一种药,手术前让病人吃下去,就可以减轻痛苦了。

此后,华佗走遍山山水水,和很多精通医学的人探讨,还亲自上山采集了许多草药,配成了各种药方,煎熬后,自己先进行尝试,反复试验许多次,终于发明了中药的麻醉剂——麻沸散。此后,人们动手术再也不用为疼痛而担心了。

华佗的诊断技术极为高超。有一天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个躺在车上呻吟的病人,这人因喉咙阻塞想吃饭却吃不下去。华佗听了他的声音,看了他的神色之后对其家人说:“你到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蒜齑(大蒜末),加上半碗酸醋,调和了吃下去就可以治愈。”病人按他的指点服了药,吐出一条长虫,果然病好了。当这个人带虫去拜谢华佗时,看到华佗家的墙壁上挂有同样的长虫十余条。

又有一次,在盐渎一家酒店几个人正在饮酒,华佗看一个叫严听的人的脸色不正常,便问:“你身体好吗?”严听感到奇怪,回答说:“很好,很正常。”华佗说:“你有急病,最好不要多饮酒。”但严听并没有在意,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感到头晕目眩,从车上跌下,被人扶回家后不久便死去了。

一生救死扶伤的华佗,最后却屈死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位居丞相,权重一时的曹操患有头风眩(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屡治不效。闻得华佗医术超群,便召请华佗治疗。华佗来到许昌只给他扎了一针,便止住了疼痛,但不能断根。于是曹操为能够随时给自己治病和达到笼络方士的目的,强留华佗做他的侍医。不为名利所动亦不愿受此拘束的华佗不久即托辞妻子有病请假归乡,并一再延期不返。曹勃然大怒,多次书信催促并敕郡县官吏督行,仍不见华佗回来,盛怒之下,差人查访说,若华佗妻果真有病则赐以小豆四十斛,并再宽假数日。若是欺骗,便收华佗入监。后华佗被捕入狱,终遭曹操杀害。在临终之前,曾把他一生行医的经验总结写成一部书稿交付给狱吏,告知他这是可以救人活命的书,狱吏却因怕受牵连而不敢接受。失望而无奈的华佗于悲凉之中索火焚毁了书稿,一生心血的结晶,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妇、外、内、儿科,临症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洁,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可谓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曹操公元115年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自幼机警聪明,勇敢又调皮,富有胆量和心计。每日游玩放荡,不喜欢从事生产。其实,表面上调皮好动的曹操,私底下却是个用功读书的学生。少年时的他非常喜欢兵学,博览了各家兵法,并自己作注解。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曹操和袁绍看人家办婚事。夜间潜入主人的园中,大叫:“有贼!”洞房里的人都钻了出来。曹操趁机溜进去,用匕首把新娘劫持,与袁绍一道又跑了出去。袁绍由于慌张,不小心掉在了荆棘丛里,动弹不得,怎么也出不来。眼见那家人就要追出来了。曹操急中生智,在旁又大叫一声:“贼在这里!”袁绍吓得屁滚尿流,惶急之下,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跃而出,才与曹操脱险。

汝南人许劭为曹操相面,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笑而去。这个预言,后来果然实现了。

曹操20岁时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任内厉行法治,为了整治城四门的秩序,在城门左右各悬挂10多根五色木棒,违令者不论贵贱,均以木棒惩治。汉灵帝刘宏宠信宦官蹇硕,蹇硕叔父有恃无恐,犯禁夜行,也被曹操棒杀。曹操于是在洛阳出名,升任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初为骑都尉,参加镇压颍川波才所部黄巾军,旋以军功迁济南相。时宦官祸乱朝政,贵成横行肆虐,曹操一再上书,但不合上意。原来为了宦官、外戚的祸乱,拒绝做东郡太守,说因病闲居乡里。

公元189年,曹操出任典军校尉,与大将军何进、中军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其事败露,何进被宦官张让、段硅杀害,并州牧董卓乘机率兵进驻京师洛阳,总揽朝政。董卓为人残暴,杀人无度,贪得无厌,纵兵抢劫,又图谋篡逆,朝野上下无不切齿痛恨。这年12月,曹操首倡讨伐董卓,与袁绍等起兵进击洛阳。次年兵败后率本部脱离袁绍,自后转战于濮阳、武阳、顿丘、睦团等地。公元192年,夺取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俘军30万,从中选拔精锐,编为“青州兵”,开始形成一股较为有力的割据势力。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主动,使强大的袁绍及其他割据势力都处于被动地位。同年,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到许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所据充、豫两州各都都屯田积谷。曹操又竭力招揽人才,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强调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无论门第高低,均可重用。

为削平北方诸侯割据,曹操远交近攻,先消灭了势力较弱的吕布、张绣、袁术,最后再对付实力强大的袁绍。公元200年,双方在白马大战,袁绍兵败,损失大将颜良、文丑。袁绍大怒,调动10万大军向只有一二万人的曹操进攻;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夜袭鸟巢,火烧军粮而置袁绍于死地,袁绍手下的将军跟着又降曹操,顿时袁军大乱。袁绍全军崩溃,仅带着800人逃回了河北。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曹操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打败了劲敌,为统一北方扫除了障碍。

此后,曹操连年用兵,于公元205年全歼袁绍,得其冀、青、幽、并四州。至公元208年,黄河流域基本被曹操统一。这年秋季,曹操率十多万大军南征,先取荆州,迫荆州牧刘表(8月病死)之子刘棕归附。旋与孙权、刘备联军隔长江对峙。后因北军远道奔袭,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疾疫流行,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从根本上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意图。战后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为巩固,刘备也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后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团刘备、孙权的压力,曾于公元210年发布文告《让县自明本志令》,以极恳切之语,称其没有“不逊之志”(灭汉称帝之心)。但又于公元213年和公元216年使部属推尊他为魏公和魏王,在邺(今河北临漳)建立都城,设置百官,使重要汉宫转做魏官。

他于公元196年制定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方针,使他始终握有政治上的主动权、比较稳定的战争基地和持久的战力,为北方各大小割据者所望尘莫及。按照这个方针,他重视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废除两汉租赋制度(东汉后期,三十税一竟减百分税一,等于免地主的田租),改为每亩纳田租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无额外租赋。严禁豪强兼并,并禁止豪强逼迫下户贫弱代出租赋。特别是口赋钱、算赋钱的废除,减少了商贾压榨农民的机会,有益于农桑的发展。又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畜力的农民,由各级典农官统筹耕种官田,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农和流民的饥饿状况,又开辟了一定的军用粮源。曹操为保障农业生产,首选,在行军作战时严禁损坏农田,并身体力行,曾因所乘之马踏入麦田而割发置地。其次,是注意招揽和使用人才,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变通东汉的举孝廉制,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甚至择婿也以才学为重,将女嫁给一目失明但才华出众的寒士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