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7206100000024

第24章 忠君忠国,流芳百世(4)

当时,国人无不钦佩吉鸿昌将军英勇无畏的抗日救国民族气节。许多报纸纷纷报道:“这位愤懑不平的将军就义的时候态度从容”,“神色自若”。而且,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违心承认,吉鸿昌将军为了抗日救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英灵浩气 长留人间

吉鸿昌就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及时找到吉鸿昌的家属,转达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人士对吉鸿昌将军为了抗日救国壮烈牺牲的深切哀悼。

1935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派专人护送吉鸿昌的灵枢,运回他的家乡河南扶沟吕潭镇安葬。

1944年11月24日,由吉鸿昌亲手创办的中山学校校董会和全体师生召开大会,隆重纪念吉鸿昌烈士逝世十周年,并立“经文纬武”匾额以作纪念,将中山学校改名为“吉鸿昌学校”。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中共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中共中央、政务院为了褒奖在为了创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光荣献身的同志,决定向革命烈士家属颁发烈士证书。人民政府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笔题词“永垂不朽”的光荣烈属证书,授予吉鸿昌的妻子胡洪霞。

1964年,在纪念吉鸿昌烈士牺牲三十周年时,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吉鸿昌的陵墓由吕潭镇迁到郑州市黄岗寺烈士陵园。4月5日,吉鸿昌的灵柩安葬于此。此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吉鸿昌烈士墓前凭吊,祭奠抗日英雄。

1971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了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国家外文出版部门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外文杂志《中国建设》上用英、法、俄、阿拉伯和西班牙五种文字发表了《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吉鸿昌》一文。描写吉鸿昌抗日斗争事迹内容的电影《塞上忠魂》和《吉鸿昌》在全国各地发行放映后,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1979年,为了弘扬吉鸿昌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中共河南扶沟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扶沟县烈士陵园的基础上修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

1984年,在纪念吉鸿昌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前夕,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笔为《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写书名。聂荣臻元帅为该书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永垂不朽!”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为该书题词:“慷慨赋词,英勇就义,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11月24日,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扶沟县人民政府在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前,为吉鸿昌烈士塑立一尊铜像。

1995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扶沟县隆重举行“吉鸿昌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国家领导人宋平、王光英等出席纪念大会。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正式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馆名,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等中央领导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题词。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吉鸿昌将军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一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斯人已逝,忠魂永在。吉鸿昌将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抗日救国英勇就义的英灵浩气,长留人间。

乱世英魂——邓世昌

1849年,邓世昌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很普通的家庭,18岁时面对清王朝的腐败,外国侵略者的凶残行径,邓世昌抱着学好本领、拯救国家的志愿,考入了清朝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他学习非常刻苦,英语、天文、地理、数学以及绘图、测量、驾驶、轰击等各门功课无一不精,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被分配到清军水师部队,先后担任“镇北”、“扬威”等舰管带。当时,清军水师腐败不堪,许多军官生活腐化,士兵也很少训练,军纪极为松散。而邓世昌却和他们完全不同,他工作认真负责,常常废寝忘食。他与士兵一同生活、操练,而且,还经常勉励全舰官兵,随时准备为保卫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邓世昌因“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之才”,被调到北洋水师。邓世昌到职后,十分敬业,救国之心也更为迫切。他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之所以能步步入侵,导致中国日渐衰落,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此,邓世昌立志要为建设近代中国海军事业作出贡献。

邓世昌先后两次奉命赴英国接带新舰回国。每次出国,他都认真考察西方海军的情况,在路途中还积极组织演练海战战术。1887年春,邓世昌赴英国接带新舰回国。在整个航程中,邓世昌认真组织将士进行海上操练,并且要求他们变换不同的阵法进行演习,因此,全体将士有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一次,邓世昌的舰队航行在西班牙海域,官兵乘舢板回“致远号”,海上风浪很大,稍有不慎,就会有沉船的危险。邓世昌不畏艰险,亲自把舵,在他的鼓励下,全体将士信心倍增,最终战胜了惊涛骇浪,安全地登上了“致远号”。又有一次,军舰航行在印度洋里,其中有一段是南北潮头汇合的地方,潮头激撞时,浪头高达数十丈,十分危险。邓世昌不依靠他人,抱病监视行船,并且亲自指挥,最终化险为夷。1888年4月,“致远号”等四舰回国,朝廷任命邓世昌为“致远号”管带,升副将,并加总兵官衔。同年9月,北洋海军建立,邓世昌被任命为中营副将,仍管带“致远号”。1891年,李鸿章到威海检阅海军,看到邓世昌训练海军得力,大为赞赏。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2日,邓世昌所在的北洋海军舰队奉命从大连湾护送运兵轮船到大东沟(今鸭绿江口)。北洋舰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17日上午,北洋舰队返航时途经黄海,在那里遭遇了一支日本舰队的攻击。海军提督丁汝昌命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全体爱国官兵斗志昂扬,决心同敌人决一死战。战斗开始了,黄海海面顿时炮声震天,硝烟弥漫。在这场激烈的海战中,邓世昌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对日本军队一阵猛打猛攻。当日本鱼雷艇逼近中国旗舰“定远号”时,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奋勇冲上去,开炮击沉了日本的鱼雷艇。两军持续猛烈进攻,相持不下。邓世昌发现敌前锋舰“吉野号”十分猖狂,便对大副陈金揆说:“敌人的舰队都仰仗‘吉野号’,我们将它击沉,敌人一定士气大落。”陈金揆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于是,邓世昌便示意“经远”、“济远”等舰向他靠拢,共同对付日本舰队中最凶悍的巡洋舰“吉野号”。“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得到命令后,立刻指挥军舰靠拢,但是“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却因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了。于是,“致远”、“经远”两舰同心协力,并肩战斗,给了“吉野”舰以沉重的打击。“吉野”舰集中火力,先攻打“经远”。“经远”中弹起火,船身下沉,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无一幸免。“致远号”全体官兵眼见这一悲壮场面,个个悲痛万分,怒火满腔,为英勇牺牲的兄弟报仇的呐喊声响彻在黄海海面上。邓世昌下令各炮位一齐向“吉野”开火。不料,命令发出,炮弹却没有动静。原来,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原本划拨给海军的经费都用在修建颐和园上了,那些炮弹里根本就没有火药,装的全是沙土。面对这一切,大家又气又恨。水兵们纷纷拿起步枪向敌人射击。此时,“致远号”已经没有后援,敌人集中四艘舰的火力,围攻“致远号”。“致远号”腹背受敌,舰身被击中,甲板上起了火。敌人的炮弹更加猖獗,在“致远号”周围激起了无数水柱。“致远号”已濒临绝境。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邓世昌怒视敌舰,郑重宣布:“我们为国而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号’船伤弹尽,只能撞沉‘吉野’,与之同归于尽。”随后,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全体英雄官兵,怀着满腔怒火,驾着一条“火龙”,在弹雨中向“吉野号”猛冲过去。中国水师这种爱国壮举,吓坏了“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他们疯狂喊叫,纷纷跳水逃命,顿时船上乱作一团。眼看“致远号”就要撞上敌舰,却突然被日军鱼雷击中,船舱中的锅炉爆炸,船身倾斜,慢慢地向海底沉去。在军舰将要完全沉没的时刻,随从刘忠将救生圈递给邓世昌。邓世昌断然拒绝,他表示:“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和‘致远号’全舰士兵共存亡。”

他养的爱犬“太阳”游到他的身旁,用嘴衔住他的手臂想救他,但邓世昌却坚决把爱犬按入水中,和自己一起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中,连同全舰250余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革命志士——李大钊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生于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自信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定的性格。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由年迈的祖父把他抚养长大。

李大钊4岁时,祖父就开始有计划地教他认字、背诗。李大钊在学习的时候非常专心,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影响到他。他家里有一只大花猫,大花猫经常在他学习的时候跑到他身边“喵喵”地叫,有时甚至还用爪子去挠他,可李大钊连看也不看它一眼,仍旧专心地看自己的书。时间一长,大花猫就知道了李大钊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不会理自己,所以它一看见李大钊在读书,就跑到一边,再也不打扰他了。由于学习专心、刻苦,李大钊15岁时就考中了秀才,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在日期间,李大钊接触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和思想流派,其中包括当时在全世界广泛讨论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便积极参与了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开始办报、发表文章,到处奔走疾呼,成为了当时最积极的革命者之一。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他不仅注重让孩子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注重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己。有一年冬天,厚厚的雪像棉絮一样铺在李大钊家的院子里。李大钊见状,就对孩子们说:“咱们到院子里去扫雪吧。要是高兴的话,也可以堆个雪人。”孩子们的外婆心疼地说道:“这么冷的天,你还叫孩子们到外面去,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事也不会做。而且活动活动身体,反倒会更暖和。如果待在家里不动弹,身体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就和孩子们一起,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扫起雪来。他一面扫雪,一面跟孩子们讲故事。就这样,孩子们一边听父亲讲着新奇的故事,一边扫雪,居然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了。

共产党的命名也和李大钊有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大钊备受激励和鼓舞,他终于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1920年初,在李大钊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学生组成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着手建党事宜。在党的名称问题上,陈独秀提议称其为“社会党”,李大钊则在回信中一锤定音:“叫共产党!”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领导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清晨,反动军警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外国守军的允许下,闯入了前苏联大使馆,逮捕了在那里政治避难的李大钊等人。李大钊被捕后,北洋军阀的走狗用剥指甲等残酷的刑罚折磨他,要他说出党内的秘密,但他却始终威武不屈,视死如归。4月28日,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二十多名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喊道:“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

竹子精神——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君,出身贫寒。11岁那年,她进入重庆的一所教会学校半工半读。19岁江姐考入中国公学附属高中,不久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她更加积极地工作,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得到了组织的高度信任,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赏。1943年4月,党组织派江姐配合彭咏梧开展工作。当时,彭咏梧担任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在工作中,两人假扮夫妻,配合默契。一年后,二人正式结为夫妻。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革命形势严峻,敌后工作被迫转入地下。1947年,江姐协助丈夫彭咏梧开办《挺进报》,负责稿件的传递与发行工作。此后,江姐担任了川东地委委员、川东临时委员会联络员。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彭咏梧在云阳、奉节一带率领游击队转移时,为掩护战友突围不幸壮烈牺牲。江姐强忍住失去丈夫的痛苦,更坚定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为了及时地向重庆党组织汇报工作,她不顾旅途劳累,在春节期间赶回重庆。组织上得到消息,说她的身份已经暴露,上级考虑到她的安全,决定让她留在重庆工作。可是江姐却不同意,她说她对川东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要是别人接手的话,怕一时适应不了,这样就会影响到革命的发展。另外,江姐一心要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1948年的春节刚过,江姐就马上重返前线,领导川东地区的革命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地人民都很拥护她,敌人却对她恨之入骨,将她视为眼中钉,多次悬赏捉拿她。当时,有人叛变出卖了江姐。党组织得到这一消息,马上通知江姐转移阵地,但还是晚了一步。这年6月14日,江姐因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被捕,被关押在有“人间地狱”之称的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在审讯的时候,敌人问江姐叫什么名字,江姐毫不犹豫地说“我叫江志炜”。狡猾的敌人冷笑道:“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真名叫江竹君!快点老实交代,不然就有得你受了!”这时,江姐想起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歌颂竹子,千古流传的佳句。无论竹子的生存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竹子始终能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竹子遇到的困难多么像自己此时所遭遇的困境,那么自己何不像竹子学习呢?于是江姐灵机一动,大声呵斥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