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7206100000027

第27章 忠君忠国,流芳百世(7)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桧,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他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

监察御史万俟卨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桔子树。清道光年间(182l——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

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雪域英魂——孔繁森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194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961年应征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孔繁森毅然告别亲人来到西藏展开援藏计划。

他不在乎远离家乡,也不在乎西藏的艰苦生活,他只坚信,祖国和人民需要他。

因为年富力强,入藏后孔繁森被派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而他则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孔繁森说到做到,1988年,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因为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再次被安排进藏。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已不能自理的老母,或许就此见不到了;孩子尚未成年,需要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但当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却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二次进藏的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三年期满,按说,孔繁森可以返乡,但自治区领导却找他商量,希望他能到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但孔繁森又一次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一到阿里,孔繁森就因为环境变化感冒了,咳嗽不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一场严重的感冒甚至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是大剂量地服药。病情重了,就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一个多月下来,体重减轻了14公斤。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鲜血浸透内裤,可他一直瞒着别人。等大家都入睡后,他才把内裤换下,悄悄洗干净。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摸清情况,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全地区106个乡,孔繁森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阿里地广人稀,有时,开着越野车在荒野上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一顶帐篷。饿了,只能吃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只能喝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就这样,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在孔繁森的带领下,地委、行署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

顶风冒雪,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记录损失,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看见一位藏族老妈妈把外衣脱给了小羊羔,自己却冻得瑟瑟发抖,他连忙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送上。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

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然而他自己却差一点倒下了。高原雪夜,奔波到凌晨2点多的孔繁森因为剧烈的头疼无法入眠,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让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他意识到死神正向自己逼近,于是他强支起虚弱的身体,打着手电给同行者写下了这样的“遗言”:“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好在,这一夜,孔繁森终于挺过来了。而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也终于从雪灾中挺过来了,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

持续不断的天灾,让孔繁森认识到,光靠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的威胁,只有尽快建立起防灾抗灾基地,才能使群众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汇报灾情,陈述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的重要性,终于为阿里争取到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当时,他母亲正卧病在床,水米不进,家里几次催他回去。可为了阿里地区6万多群众,在京逗留了20多天的他,却愣是没空回一次家。

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2000千瓦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年产值可达上亿元的山羊绒梳绒厂和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等相继拔地而起;随着普兰、什布奇口岸的开通,至边境强拉山口公路的竣工,阿里高原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开放的大门……可是,令人痛惜的意外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遇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更让人心碎的,是他留下的两件遗物——去世前4天刚完成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仅有的8.6元。

孔繁森一生生活节俭,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内衣打着补丁,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即使这样,入藏近10年,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每次下乡,他不仅要事先买上好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身上还总是带着钱,随时准备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所以,往往刚过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为了抚养拉萨羊日岗乡的地震孤儿曲印和贡桑,经济拮据的孔繁森只能悄悄跑去献血。西藏军区总医院曾开过这样一张献血证明:兹有孔繁森同志于1993年曾先后三次来我库自愿献血900毫升,已按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900元整。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藏族同胞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那样的纯洁,那样的深沉,那样的博大。

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去世后,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他收养的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而阿里地委所在地、不足5000人的边疆小镇狮泉河,有两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仪式。“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一副挽联、短短数十字,道不尽藏族人民对孔繁森的深切缅怀。

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

武文斌,1982年10月出生,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人。2002年12月入伍,2005年7月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7年7月回到所在师炮兵指挥连实习。

武文斌从小就有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小时候他虽然很顽皮,却心眼儿特别好,从不做坏事,小朋友们都爱和他一起玩。有一次,不懂事的弟弟拿了别人的东西,武文斌二话不说,立刻盯着弟弟还回去,而且要给别人道歉。

武文斌从小学习好,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军人梦想”,他高中毕业时第一志愿就填了军校。可是最后他没被军校录取,而是考上了一所地方高校。对于全家人来说,能考上大学就是一件大喜事啊!可武文斌却很不乐意。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他跟着父亲来到了大学里。晚上,武文斌越想越不死心,居然第二天又跑回了家。他对父亲说:“我不去上大学,我要当兵!”父亲拗不过倔强的武文斌,只好同意。同年年底,武文斌终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入伍几年,武文斌刻苦训练,积极上进,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士官一队。在军校里,他依然在思想和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几年里门门功课都是优秀。2007年7月,武文斌被分配到某红军师直属炮兵连实习,一年后毕业。

2008年5月12日,一场可怕的8级地震突降西南地区。一时间,地动山摇,房毁屋塌,尤其是汶川地区,道路完全损毁,变成了无法与外界联络的孤岛。获悉地震的消息,党中央立刻派遣解放军、武警官兵奔赴灾区。战士们都暗下决心:

就算是用两条腿走,也要用最短的时间赶到灾区,因为时间就是生命,那些被埋在废墟瓦砾下一息尚存的人们,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武文斌密切关注着救灾进程。可乐男孩、微笑天使、敬礼男孩……当武文斌从电视或报纸上获悉一个个被埋群众获救的消息,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按照上级的部署,武文斌所在部队准备出发前往汶川。本来连队考虑到他6月份要返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并办理毕业手续,就安排他留守。一听到这个决定,武文斌急了,他找到指导员,坚决要求随部队进川。他说:“指导员,现在灾区人民有难,我作为铁军一员,岂能无动于衷?既然是军人,有危险发生时就应该第一个冲上去!如果您不让我去,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就这样,武文斌争取到了参加抗震救灾的机会。部队到达灾区后,武文斌看着满眼的废墟和无家可归的人们,心里一阵阵难过。他顾不上休整,立刻投入了抢险安置工作。

5月17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汶川县三江镇展开搜救和转运重伤员任务。

由于山体移位,道路严重被毁,因此判定方位、选择前进路线十分困难。精通军事地形学的武文斌带领战友们翻山越岭,艰难地突入汶川县三江镇。他得知山上一位老人家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又带着几名同志爬山一个多小时,找到那栋倒塌的房屋,拼死将受伤的老人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