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感恩·责任·忠诚
7206100000009

第9章 感恩,使家成为爱意盈盈的港湾(8)

1987年吴金印调到唐庄任乡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就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唐庄乡发展的新思路: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唐庄西部的山区石材资源丰富,为让山区群众脱贫,吴金印带领群众修路架桥,短时间内就建起近百个石砟厂。但由于没有环保措施,石砟厂污染严重,粉尘漫天飞。吴金印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着急,“如果发展以牺牲掉蓝天碧水为代价,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2005年,唐庄镇政府开始采取多项措施关停了小石砟厂。如今,深山区建起了12家大型环保无污染的石砟厂,产值由过去的8000多万元增加到如今的3亿多元。

从狮豹头到唐庄,吴金印始终把百姓当成自己的爹娘。在池山村烈属宋大娘家,吴金印像亲生儿子一样,为她担水、烧水、做饭、买药煎药;在沙掌村蹲点时,给五保老人武忠挑水、喂药、洗衣服,为老人修脚、端便盆……在群众眼里,他是党委书记,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参加工作几十年,吴金印多次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他扎根农村基层,心系农民,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土地,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1997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追求卓越——苏波清

“爱上了电焊这一行,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苏波清

苏波清,海南金鹿农机公司电焊班班长。1980年刚进厂时,车间里的老电焊工帮他焊好了撞断的自行车大梁,苏波清一看,和新的一样!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电焊的“神奇”。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苏波清来说,这一切都很新奇,对自己这份工作也更加看重,于是决定好好地干出个模样来。

电焊作业是一项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可是看着师傅手持焊枪像挥舞画笔一样,熟练地将两根硬度不同的铁条焊在一起时,苏波清觉得很神奇,主动要求学习电焊技术。他白天跟着老焊工学手艺,晚上回到家拼命钻研焊工技术书籍,在同组的5名学徒工里,他进步是最快的。

2002年,金鹿公司承领了茅阳水电发电厂大型水管制造任务。如果采用手工焊接,那就既无法按时交货,也达不到技术要求。关键时刻,苏波清接过了重担。他根据技术要求和工期条件,确认只能采用埋弧自动焊机电焊法进行焊接。于是,他马上带着电焊班的工人找安装调试焊机,并自制了必需的设备平转台。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技术指标达到了超声波检验的一级标准。

现在苏波清已经成为厂里当仁不让的技术能手,他还主动要求带两名新员工的任务,不厌其烦地把焊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以培养焊接的后备力量。

可以说,感恩是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不懂得感恩的人,满足于自己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而不知道有所上进;懂得感恩的人就会自觉地摆脱平庸、追求卓越。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把箭对准月亮,那么你可以射中老鹰;但如果你把箭对准老鹰,你就只能射中兔子了。”只有对自己的定位越高,要求越高,才有可能突破更多,收获更多。邓亚萍也曾经说过:“不管我拿了多少个世界冠军,我每天都会要求自己的技术有所提高,有所进取。”从邓亚萍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地给自己设立目标,成功的大门才会永远向你敞开。

永不言弃——洪战辉

洪战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毕业于湖南省怀化学院,现在是中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在12岁那年洪战辉的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妹妹死了,病中的父亲又捡回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艰辛的生活、疯丈夫的毒打使柔弱的母亲在无奈的情况下离家出走,后来战辉的弟弟也辍学离家出走打工流浪。艰难地读完小学,洪战辉考到西华县东夏镇中学读初中,在读期间,洪战辉每天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下地干农活,照料父亲和妹妹。

1997年7月,洪战辉考上了高中,家里却没有钱交学费。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外出打工,自己挣学费。自从读高中起,洪战辉就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照料生病的父亲,还要干农活。

在校园里,他利用课余时间卖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由于做小生意影响了校外一些书商的生意,洪战辉经常遭受地痞的毒打,在一次被打了以后洪战辉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左眼失去了视力,开始了一只眼睛看世界的生活学习。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高二时,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虽然离开了校园,但洪战辉从来没有放弃学习,1999年,在原来老师的帮助下,洪战辉带着妹妹再一次走进了校园。在6年断断续续的拼搏后,洪战辉考上了湖南省怀化学院,并把妹妹带到自己的身边上学。为了挣钱,洪战辉想方设法,还逐渐代理了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等,作为怀化学院市场营销协会的会长,他带领同学做过很多兼职。十几年过去了,妹妹读初中了,父亲的病也稳定了,母亲也回家了,弟弟也已成家立业。

洪战辉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及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洪战辉学习。2005年12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洪战辉“全国自立自强大学生”的荣誉称号。2005年,共青团湖南省委员会、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向洪战辉颁发“湖南省第一届大学生品学奖”;2006年,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7年,他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08年,他带领“洪战辉创业创新团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带领团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银奖;2009年,他获得首届中华慈孝节十大慈孝人物称号。

带着群众走出贫困——史来贺

史来贺,这位1949年入党,数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9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普通农民,始终走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列。他与村党委、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使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刘庄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从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新中国成立前,“盐碱洼”、“蛤蟆窝”遍布村子周围,粮食亩产只有100来公斤。为了改变生产条件,1953年春天史来贺带头建起初级社,带领全村群众用了20年时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

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刘庄畜牧场兴办起来了,刘庄机械厂兴办起来了,刘庄新村楼房建起来了。史来贺带领群众解放思想,迅速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产业化的共同富裕之路。1985年,史来贺和村党委一班人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起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药厂。面对曾经的质疑,史来贺说:“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咱也干得成!”

史来贺结合农民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像春风化雨浇灌着群众的心田。

史来贺经常引导群众进行“五对比”: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自己与先烈对比。

史来贺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村里投巨资建起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盖起了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师办公楼,为教师上浮4级工资。

几十年如一日,史来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民造福。他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群众久久盼望的住房问题。

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庭问题,他时刻记心间。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煤炭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各种糕点送到群众手中。

他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2003年4月,史来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时刻把群众挂在心上,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2004年6月1日,豫剧大师常香玉在郑州逝世。不论是花木兰抑或穆桂英,她塑造的形象一直都活在戏迷心中,她的传奇人生为世人所铭记。

常香玉1923年9月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董沟,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常香玉幼功深厚,10岁登台,13岁主演《西厢》,名满开封。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从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曾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西北大区妇联执行委员、西北文联委员、中国文联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既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新中国成立以前,她在陕西、河南等地经常以多种形式赈济灾区人民,广大群众至今念念不忘。新中国成立以后,常香玉更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逢国家和群众遇到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香玉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被誉为“爱国艺人”。1953年,常香玉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180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身体力行“三贴近”,始终和广大观众联系在一起。在举办亚运会,庆祝香港、澳门回归,抗击非典,帮助下岗职工等许多重要演出活动中,常香玉都不顾年高体迈,义演捐献。2003年12月,80岁高龄的常香玉来到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工地,为她的河南籍同乡演唱。而这,是她最后一次站在她深爱的舞台上。

常香玉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育人不悔,培养了众多豫剧表演艺术人才。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该奖项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逝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我没有忘记你们的帮助——谢延信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因为履行对亡妻的承诺,履行对亡妻一家人的责任,毅然改姓,走进了亡妻这个不幸的家庭。3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亡妻的三位亲人——瘫痪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智障的弟弟身上。为了这个家,他在妻子去世10年后才再婚,共同伺候前妻的亲人。30多年,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真情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孝之歌。他,就是用一生的真情延续诚信、用半辈子的光阴践行诺言的河南煤化集团焦煤鑫珠春工业公司机电科退休工人谢延信。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刘延信(后改名谢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妻子因产后风去世。在医院抢救的那段时间里,妻子一遍又一遍地嘱咐延信:“照顾好咱的闺女、咱爹娘和那个傻弟弟。”

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

“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他在朱村矿附近的一个砖瓦窑场打短工,以便随时照看岳父母。为了信守自己的承诺,延信做通了家人的工作,改姓岳父家的“谢”姓。

1979年春,岳父瘫痪。谢延信每天除了到窑场打工,就是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给老人翻身、擦爽身粉,背老人出门晒太阳。由于谢延信的精心照料,老人瘫痪在床直至去世的整整18年,没有生过褥疮,没有穿过尿湿的衣裤,9平方米的小屋内总是干干净净。

岳母患有肺气肿、胃溃疡、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平时怕风,冬天怕冷。为了给患病的岳母补充营养,只有逢年过节才吃肉的谢延信经常让岳母吃羊肉暖胃。

谢延信自己在生活上也是精打细算,4元钱一双的凉鞋一穿就是6年。1985年春节前,为了节省3元的路费,他骑车170多里,从矿上回滑县老家看望母亲。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谢延信受到了中央及省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有关部门对生活困难的当选者予以救济,面对这笔钱,谢延信连数目都不问就说:

“这钱不能要,我生活能过得下去。”

2008年初,谢延信从电视上得知我国许多地方遭受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把1000元捐款送到焦作市红十字会;2008年5月13日晚上,谢延信得知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后,当即捐款500元。他是这么跟老伴说的:“咱遇到困难时,社会各界群众向咱伸出了手;当国家和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