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汉族风俗
7207200000031

第31章 先秦汉族生活风俗(4)

孟,主要用于盛饭,亦可盛水,盛冰。其形为侈口深腹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体形较大。

(3)酒器

爵,饮酒器。其形一般前有流,为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觚,饮酒器。其形长身,细腰,口大呈圈足的嗽叭形容器。

觯,饮酒器。其形为椭扁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有的有益。

觥,亦作,饮酒或盛酒器。其形象兕牛角,腹为椭圆形或方形。有盖,盖作带角的兽头形,有流,有朦胧鋬,底部或无足或圈足。

觯,饮酒器,其形圆形敝口,束颈鼓腹,或有益,器矮量小,易于握在手中。

角,饮酒器。其似爵,前后有尾,无柱,有的有盖。容量一般为爵的4倍,为地位低的人所用。

尊,盛酒器,其表敞口收颈,腹大,底小。

卣,盛酒器。其形口小深腹,体颈细,下腹鼓,用绳或环形为提梁。

盉,用于温酒与调酒之酒器。其形为圆口圆腹,腹部有,为注酒用,有鋬,有足,可受火温酒。

壶,用于盛酒浆。其形敛口曲颈,有两耳,圆腹,足有底圈。

斝,主要用于温酒,亦可作饮酒器,并行裸礼裸礼即以酒灌地以迎神之祭祀,详见后。之酒器。其形似爵,但前无流,后无尾,底部有立足,圆腹,圆口,容量较爵大。

6.从抓食到用箸

先秦之初,汉族先民最早的进食方式是用手抓食。《礼记·曲礼上》云:“共饭不泽手”。郑玄注:“为汗手不洁也。”孔颖达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陕西绥德出土一件铜铖上有飨字,像二人膝隐地,跪而对食,一人正伸手抓取盘中食,正是先秦汉族先民用手抓食的形象示意。《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图版八八,图版说明13—14页。

俗规,“食于者”,《礼记·丧大记》。就是用手从竹筥里抓饭吃的必须洗手。周俗吃饭时抓食一次叫做“一次饭”。一饭分三口吃完,吃饭有饭数,初食三饭,卒食九饭,共计十二饭。每三饭用酒漱口一次叫做“”,用浆濑口一次叫做“濑”。

夏商之时,汉族先民在用手抓食的同时,渐而采用餐具进食,主要的餐具有:

(1)匕,勺、匙类取食物或捞取羹食的进食餐具。《诗经·小雅·大东》云:“有簋餮,有棘匕。”这里的棘匕就是长柄枣木匙。

(2),是状如匕,用角制作的勺、匙类捞取酒精和羹食的进食餐具。《周礼·天官·浆人》云:“清醴医酏糟奉之”,郑玄注:“饮醴用者,糟也,不用者,清也。”

(3)勺,是用来挹酒舀汤的进食餐具,《仪礼·士冠礼》云:“一醴,在服北,有篚实、勺觯、角觯。”郑玄注:“勺,尊斗,所以酒也。”勺又可作饮器,《周礼·冬官·悼人》云:“梓人为饮器,勺,一升。”

(4)叉,又名“毕”。《仪礼·特性馈食礼》云:“宗人执毕先人”,郑玄注:“毕形如叉。”叉作餐具之俗流行于战国时代。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75页。

先秦汉族先民进食之俗,从用手抓食,到抓食与匕、、勺、叉等餐具同时并用,进而又出现了用箸进食之俗。

箸,就是现在的筷子。亦称“”、“”、“”等。除用木、竹加工外,还用兽骨加工制作,《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说的是商纣王用贵重的象牙作筷子进食,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用箸之俗已开始流行。30年代殷墟西北冈殷墓就出土过三双铜箸。梁思永:《国立中央研究院参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国展览会出品目录》,《国内学术界消息(二十五年一月至六月》转载,《燕京学报》21期,1937年,189页。由于箸为两支,挟食方便,扒饭灵活,很快流行开来,安徽贵池徽家冲就出土了春秋晚期的铜箸,长203厘米;《安徽贵池发现东周铜器》,《文物》,1980年第8期。湖北随县战国前期偏晚的曾侯乙墓,在随葬的黑漆食具箱内有耳杯16个,木勺2把,竹两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期。《周礼·曲礼上》云:“羹之有菜者用挟”,可见先秦汉族先民用箸进食之俗是从挟菜开始的。而吃饭则还是用手抓食。直到汉代才普遍用箸吃饭。

此外,先秦之俗,吃肉的方法是用匕将煮熟的肉从鼎或镬中取出,放在俎上,然后用刀割食;吃饭的方法也是用匕用甑中将蒸熟的饭取出,放入簋,然后用手将饭送入口。

7.一日两餐与“食”“羹”对照

先秦之俗流行一日两餐。

商代之时,第一餐在上午介于旦和中日(约7—9点)之间进餐,甲骨文中俗称“大食日”《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09、《殷墟文字乙编》6386页。亦称“食日”《屯南》42。第二餐在下午介于昃和昏(约15—17点)之间进餐,俗称“小食”。整个商代进餐的时间约定俗成,而被俗定为时辰的专名。

及至周代亦行一日两餐之俗,只是第一餐饭叫“朝食”,俗称“饔”,一般在上午八九点钟进餐;第二餐饭叫“餮”,一般在16点左右进餐。《孟子·滕文公上》云:“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赵歧注:“饔餮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餮。”餮,《说文·新附》云:“食之余也。”就是晚餐把朝食吃剩的食物加热吃掉,其俗是将剩饭加热之,如今的泡饭。《玉篇》:“水和饭也。”可见先秦之俗朝食吃多吃好,餮食少食。但是,在贵族社会已开始出现一日三餐制,即在两餐之外,又加一夜餐。《庄子·逍遥游》云:“三而返,腹犹果然。”《战国策·齐策》亦云:“士三食不得。”到战国末,一日三餐之俗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流行开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为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晚必归。”《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战国秦汉之际行16时制时,除有“早食”、“下”外,又有了19—21时的“晏铺”,即居延汉简所说的“夜食”。

商周之俗,男人进餐,各人跪在自己的餐席上,旁边放一个矮几作为一个小案子或倚靠之用。《诗经·大雅·行苇》对这种进餐风俗有过具体的描写,其云:“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公刘》亦云:“俾筵俾几,既登乃依。”进餐时每人之前或旁边放着一组餐具,盛着这一餐应食用的食物和饮料,即最低限度的一些谷类食物和一些水。而上层贵族在食物和饮料之外再加上菜希,俗称“膳”《礼记·内则》,《礼记·内则》中就列举了20多种用肉和鱼制作的膳。故《周礼·天官·膳夫》云:“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这种“食”与“膳”相对照的风俗,后来发展成了汉族“饭”与“菜”的对照,在汉族饮食风俗中从此吃了“饭”与吃“菜”是两件事。周代“食”与“膳”的对照一般俗称“食”与“羹”的对照,《礼记·内则》云:“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说明周代上自诸侯下至平民一日两餐进食均有羹、食。

周俗进餐时餐具和菜肴排列在个人身旁的俗规是:“左淆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将处右。以脯置者,左胸右末。”《礼记·曲礼上》。

8.南北菜系滥觞

汉族南北菜系风俗滥觞于先春。从夏商到西周,由于汉族的先民一夏、商、周诸族基本上活动在黄河流域,他们开了北方菜系之先河。

北方菜系多以牛、羊、豕肉等肉类为原料,口味重,喜用酱调味,并形成了名菜谱等特点,在先秦时都已初见端倪。《礼记·内则》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如以牛、羊肉作原料的菜谱就有烤牛肉、切牛肉、牛脍、烤羊肉、切羊肉、烤猪肉、切猪肉等,其肉类通常是干制、烹制或腌制。干制时,肉切成方块或长条,抹以姜或肉桂等调料,再晒干或烤干。烹制时,肉切成带骨的大小块,片状,或末状,然后煮、、蒸或烤熟;又如口味重,既喜用酱调味,且品种甚多,烹鸡要用肉酱和蓼菜,烹鱼要用鱼子酱和蓼菜,烹鳖要用肉酱和蓼菜,:将牛羊肉切成长条,捶令熟而加姜桂干之。要用蚁卵酱,肉羹要用免酱配食,麋肉要用鱼酱配食,鱼脍要用芥子酱配食,生麋肉要用肉酱配食,又喜用大油烹饪,用牛油煎烹小羊小猪,用狗油煎烹干鱼干肉,用鸡油煎烹小牛小主鹿,用羊油煎烹鲜鱼大雁等。至于前已述及的周王室的“八珍”则更是北方菜系名菜谱的精华所在,周“八珍”所列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渍、熬、肝,除肝以狗肝作原料外,其余均以牛、羊、猪肉作原料,且突出了北方菜系喜用酱调味,并用大油的特点。

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越、楚的兴起,尤其是楚从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算起,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曾为“地方五千里”《战国策·楚策》。的泱泱大国,前后共约八百余年,从而开了汉族南方菜系的先河。

南方菜系好食水产异兽,喜酸甜苦冷,口味清淡,也形成名菜谱等特点在先秦时也都初见眉目。如好食水产异兽,《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张守义《正义》亦云:“楚越水乡,足螺鱼鳖,民多采捕积聚,种叠包裹,煮而食。”《墨子·公输》也云:“楚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河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又如口味清淡,喜酸甜苦冷,《楚辞·大招》云:“和酸若苦,陈吴羹些。”此言用烹饪,其味不浓不薄,适甘美。《楚辞·招魂》云:“鳖炮羔,有拓浆些。此言用蔗粮为佐料烹鳖炮羔。又云:“炬敉密饵,有些。”言以蜜糖和米面作点心。《招魂》云:“大苦酸,辛甘行些。”此言取鼓汁和以椒姜作调料。这种苦味,调入酸、甜味之中,实为怪味,别具风味。《招魂》云:“挫糟冻饮,酣清凉些。”此言泠饮。南方夏季炎热,号称“南有炎火千里”《楚辞·大招》,故先秦南方汉族先民有冷饮之喜好。至于南方菜系的名菜谱也是美不胜收,大《楚辞》“二招中记载名菜谱就有“鹄酸凫,煎鸿些。”这两道菜的做法一道是用酸浆烹鹄、凫为羹,一道是用油煎鸿、。“露鸡、,厉而不爽些。”两道菜的具体做法是,煮野鸡,煨大龟,不加任何佐菜,保持鸡肉和大龟本来的香味。使肉汤味道清烈纯正而不杂。“肉鸽鹄,味豺羹只。”这是一种肉羹,制作的程序是先将鸽、黄鹄、和酸、甜佐料放入鼎中煮烂,然后再将豺肉放进去煮熟就成了。“鲜甘鸡,和楚酪只。”这道菜的做法是,在大龟羹中调以饴蜜,煮一段时间后再将肥鸡肉投入,同时掺入少许的酸浆,“醢豚苦狗,脍苴只。”这两道菜,一道是将清蒸猪肉蘸肉酱吃,一道是将烤熟的狗肉蘸掺入了苦胆和襄荷丝的肉酱吃。”炙鸹凫,鹑只。”这三道菜,一道是烤鸹,一道是蒸凫雁,一道是煮鹌鹑汤。

9.宴会盛行

先秦宴会之俗源于祭祀,《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士鼓,犹若可以致其教于鬼神。”就是说最初的晏会虽然很简朴,但祭祀之时人们聚餐共饮的宴会已发肇端。与此同时,亲朋的聚餐以及以酒肉款待宾客也是宴会的滥觞,《礼记·王制》云:有虞氏养老用“燕礼”,郑玄注:“燕者,于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于醉。”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祭礼频繁,宴会随之盛行。商俗谓宴会为“飨”,又俗称“燕”(即“宴”)。如祭祀先王后再在庭行飨,甲骨文云:“庚子。王飨于祖辛。”《合集》23003。“甲午卜,王其侑祖乙,王飨于庭。”《屯南》2470。商代参加宴飨的人有王国要臣、君王戚属、边地诸侯、群邑官员,以及各国君长。如甲骨文云:“贞翌乙亥,赐多射燕”;《合集》5745。“多射”是武官的总称。“惟多生飨”、“惟多子飨”;《合集》27650、27648。“多生。是商周姓宗族之长的总称;“多子”是与商王有血缘关系的后嗣分族长的总称。辛未王卜,在召庭,惟执其令飨事”;《合集》37468。此言帝乙在召庭宴飨有封地的执。“辛未卜,王令囗以子尹立帛”、“于庭飨”;《屯南》341。“立”为有禄位任官之义。“卢伯其廷呼飨”,《合集》28095。此言名的君长入商而延引参加宴飨。不胜枚举。

此外,在商代还有一类聚食宴会,俗称“食”,甲骨文云:“宁食于商”,《屯南》3963。“宁”为族地名。“其食右工,《合集》29686。“左工”为工官,是贱官。“月一正,曰食麦”。《后》下15。此言为百姓聚食而作的占卜。这种在冬闲农隙之时举行的聚食宴会构成了商代宴会盛行的另一道风景线。

周代宴会之俗更盛,他们除了承袭了商代以来的祭祀宴飨外,凡朝会、朝聘、游猎、出交、班师等都要举行宴会。甚至民间往来也都要举行宴会。用俗规定举行宴会时,要按礼仪制度举行礼仪,故宴会又俗称“礼”,按宴会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分为“觐礼”、“聘礼”、“公食大夫礼”、“燕礼”、“大射礼”、“乡射礼”、“乡饮酒礼”等等。即使是便饭之礼,宾客如果是地位较低的,要端着饭食站起来致感谢辞;主人也就要站起来说请他安坐饮食一类的话,然后宾客才坐定。主人请客人吃饭,自己先祭。祭食物,先祭先吃的东西,以后按照吃食的顺序全祭过一遍。三口饭吃过后,主人请宾客吃大块的切肉,然后再吃带骨的熟肉。主人没有吃完,宾客不漱口。《礼记·曲礼上》。

先秦之俗,举行宴会时喜以音乐歌舞来助兴,俗称“以乐侑食”。《周礼·天官·膳夫》。早在夏代此俗已在贵族中流行,《黑子·非乐上》云:启“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夏书·五子之歌》云:太康“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竹书纪年》云:少康时“云夷来宾,诸夷入舞。”《史记·夏本纪》对宫廷的舞宴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其云:“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重大舞宴时,贵族们装饰鸟兽道具,翔舞其间。

商代以乐侑食之俗盛行,凡祭祀或贵族飨宴无不用乐,形成歌、舞、器乐三者为一体的“殷人尚声”《礼记·郊特牲》。之俗。《商颂·那》对此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其云:“猗与那与,置我鼓,秦鼓简简,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万舞有奕,亦有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尝,汤孙之将。”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在鼓、管、钟、磬的齐鸣声中,舞队和着歌声,合着节奏,跳起万舞,隆重祭祀汤王,最后在宴飨中结束。商代以乐侑食到商纣王时发展到极点,《史记·殷本纪》云: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为长夜之饮。”

周代以乐侑食之俗发展成为宗法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周礼·春官·磬师》,如“天子食,日举以乐”《礼记·王制》。;“天子饮酎,用礼乐”《礼记·月令》。;“王大食,三宵,皆令奏钟鼓,《周礼·春官·大司乐》。不胜枚举。

周代以乐侑食《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生动的记述,其云:

原文:今译:

宾之初筵,宾客初到各就席,

左右秩秩。左右揖让不失礼。

笾豆有楚,笾豆成行已摆设,

肴核维旅。鱼肉果蔬也陈列。

酒既和旨,酒味既醇又甘美,

饮酒孔偕。众宾饮礼有悖。

钟鼓既设,钟鼓既设挂室内,

举逸逸。络绎绝来举杯。

大侯既抗,打靶射侯既举起,

弓矢斯张。弓箭一起都张齐。

射夫既同,射箭对手配合好,

献尔发功。你献射功真高妙。

发彼有的,发矢对的若射准,

以祈尔爵。以此祈求你来饮。

龠舞笙鼓,执笛起舞笙鼓和,

乐既和奏。音节相应齐奏乐。

蒸衎列祖,进献有功的先祖,

以治百礼。用来配合这百礼。

百礼既至,百礼已经陈于庭,

有壬有林。又是大来又丰盛。

锡尔纯嘏,神赐你的大福泽,

子孙其湛。子子孙孙都喜悦。

其湛曰乐,全都喜悦又快乐,

各奏尔能。各献能力把酒酌。

宾载手仇,宾客比箭找对手,

室人入又。主人加入行列后。

酌彼康爵,把那空杯来斟下,

以奏尔时。以献你所尊敬者。

宾之初筵,宾客初到各就席,

温温其恭。温和恭敬不失礼。

其未醉止,当着他们还没醉,

威仪反反。威仪慎重礼不废。

曰既醉止,一到已经喝醉了,

威仪幡幡。威仪立即就失掉。

舍其坐迁,起坐无时没礼节,

屡舞僊僊。屡次翩翩舞不歇。

其未醉止,有人喝醉还没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