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汉族风俗
7207200000035

第35章 先秦汉族生活风俗(8)

驾车时仆御居左,乘者坐右。乘3人时,主人居右,仆御在中,陪乘者在左。豪华的马车上设有车盖,形似花朵向下张开,俗称“笠”或“簦”。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云:“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是簦为笠,析言之固有别也。浑言之,则簦亦可谓笠。”河南罗山息国墓地就出土了制作考究的车顶铜盖帽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35页。

周代两马驾辕渐被四马驾辕所取代,马车的结构也有改进,除直辕改为曲,直衡改为曲衡,辐数增多外,还增加了车、铜銮、铜、铜銮等零部件。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并有一套用铜、铅、金、银骨、贝和兽皮条等材料制成饰件和鞁具,装饰华美。

周俗四马架辕俗名为“驷”,并以“驷”为单位计数马匹和车辆故《论语·季氏》所云“齐景公有马千驷”,说的是齐景公有1千辆车和4千匹马。又4马加1车又俗称“一乘”,《诗经·小雅·六月》云:“元戎十乘。”指的是战车10辆,马匹40。这种独辀马车一直延续到战国及秦统一,到汉代才被双辕车所取代。

先秦在马车流行之时,牛车则以其荷载能力强而在民间广泛应用,牛车俗称“大车”。《周礼·各官·考工记》云:“大车这辕挚。”郑玄注:“大车,牛车也。”《诗经·小雅·黍苗》亦云:“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朱熹注:“牛,所以驾大车也。”与两马驾辕一样,牛车也是双牛系驾的独辀车。《尚书·酒浩》中有妹土殷入“肇牵车牛远服贾”的记载,说的是商人牵着牛车到外地从事贸易。《周礼·地官·牛人》中有“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傍,以载公任器。”孙诒让疏:“牵傍者,即车之牛,而实据人御之而为名。”说的是用牛车为军队运送军需物资。

先秦之时在民间还流行人力推拉小车,商代的人力车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个人挽拉的人力车,俗称“辇”;殷商铜器《辇卣》中的辇字像两人挽车。《录遗》266。另有两说,一说谓辇在殷商甲骨文中仍指马车(孙机:《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8期)。另一说谓畜力车走山道时,另需人前拉后搡,如《周礼·地官·乡师》郑注:“驾马,辇人挽行(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页。另一种是独轮手推车,此据河南安阳花园庄南地发现骨料场发现有独轮车车辙痕迹推断而出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1期。周代则俗称“栈车”。《诗经·小雅·何草》云:“有栈之车,行彼周道。”毛传:“栈车,役车也。”孔颖达疏:“有栈之辇车,人挽以行。”这种人力栈车,大体为木轮带方箱以供力役载物,故《周礼·春官·巾车》云:“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郑玄注:“栈车不革而漆之,役车方箱可载任器共役。”贾公彦疏:“庶人以力役为事,故名车为役车。役车亦名栈车,以其同无革故也。”

周俗车上树旗,《周礼·春官·司掌》云:“掌九旗之物名。”车旗有九种,即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分别树在不同类型的车上以待国事。”“日月为常”树于无子的玉上,“交龙为旂”而有旌树于诸侯的车上,“通帛为旜”牛尾为旄的红旗树于大夫的车上,“九帛为物”(旗的中央为赤色,素帛装饰其侧)树于大夫、土的车上,“熊虎为旗”树于将帅都邑之主车上,“鸟华为旟”树于州里六卿之吏的车上,“龟蛇为旐”树于县鄙长的车上,“全羽为旞树于天子的象上,“析羽为旌”树于天子田猎、巡守县鄙时之木上。以上所引均见《周礼·周官·司掌》。

此外,周代按车的不同用途和不同装饰将车分为许多类型,主要有:

(1)玉,天子所乘之车之一。因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用玉作装饰而名《周礼·春官·巾车》路同,先秦车的总名。下文不另注者同此注。(2)金,天子所乘车之一。因用金(指铜)装饰钩而名。

(3)象,天子所乘车之一。因用象牙饰车之末端用以视朝而名。

(4)草,天子所乘车之一。因用革张覆而加漆而名。

(5)木,天子所乘车之一。因只用漆装饰而名。

(6)鸾,天子在春天所乘之车。因用青包花纹装饰而名。《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架仓龙。”

(7)朱,天子夏季所乘之车。因用朱色装饰而名。《礼记·月令》:“天子居明堂在个,乘朱踏,驾赤骝,载赤骝,衣朱衣,服赤王”。

(8)大,天子在夏末秋初所乘黄色之车。因秋天天子服饰车马以黄色为主而名《礼记·月令》:“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衣黄衣,服黄玉。”。

(9)玄,天子在冬季所乘之车。因用黑色装饰而名《礼记·月令》:“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10)重翟,王后所乘车之一。因用二重翟鸟之羽为车两旁的遮蔽而名《周祀·春官·巾车》。下文不另注者同此注。

(11)厌翟,王后所乘车之一。因用翟鸟之羽按顺序压蔽车之两旁而名。

(12)安车,为老人或妇女乘坐的行驶缓慢的小车《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

(13)藻车,一种涂以苍草色用夏天的鹿皮做覆芩,用去掉毛的鹿皮作边缘的车,为服丧所乘之车而名。

(14),一种供贵族田猎所用的轻车《诗经·秦风·驷》云:“车孪镳,载猃歇骄。”。

(15)鱼轩,一种用鱼兽之皮作装饰供贵族夫人所乘之车《左传》公二年:“归夫人鱼轩。”杜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5.骑马之俗

先秦的汉族先民在运用舟、车为交通工具的同时,也骑乘家畜作交通工具,主要兴骑马之俗。《世本·作篇》中有“相土作乘马”的记载,说的就是相士骑马出行。《诗经·大雅·绵》中又有“古公父,耒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的记载。所谓“走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马以驾车,不可言走,曰走者,单马之称。”《日知录》卷二九。故而《易·系辞传下》云:“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屯卦六二》亦云:“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可见骑马之俗在先秦民间已广泛流行。甲骨卜辞中不仅有记述贵族骑马外出的卜辞,如“丙辰卜,即,贞惟必出于夕,御马。”《合集》23602。说的是必(人名)在夜间骑马外出“壬辰卜·王,贞令取马,宁涉。”《合集》20630。说的是宁有外涉之行,王命令为其取马。还记述过商王武丁在敝地狩猎时,似为王乘马车的陪乘或驾车者,禽为一起狩猎的武臣,骑的是马,不料两者相搕,摔下马车,禽连人带马翻倒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但先秦骑马之俗真正在民间流行并成为战争的主要工具当在春秋战国之交,以赵武灵王“胡眼骑射”,变其风俗为标志,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先秦交通风俗是“驾车在前,乘骑在后”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其实如前所述民间早已有骑马风俗传承,“驾车在前,乘骑在后”从势弃传统的战车为骑射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医药风俗

1.巫医一家

先秦之时“人死曰鬼”《礼记·祭法》,甲骨文的“鬼”字其象形是脸上盖一个东西的死人。《说文解字》云:“人死归为鬼。”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人的疾病都是因鬼魂作用而起。当时流传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云:“昔颛顼氏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魉,一居欧隅之间主疫病人。”《论衡·解除篇》。故夏代“事鬼敬神”,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从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虽“尊礼尚施”,但仍“事鬼敬神”《礼记·丧记》。

而为了消病除疫,人们或用祭祀讨好鬼魂,以消除鬼魂的怨气和冤气;或用敌对的办法驱赶、镇压鬼魂。这一切迷信活动都需要能沟通人与鬼之间关系的媒介来完成,这个媒介就是巫。

巫,“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魂者也”《公羊传》隐公四年:“钟巫之祭”,何休注。这就是说巫作为人与鬼间的中介人,是先秦专门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所以巫既是人与鬼之间的中介人,又是为人治病的医生。此即《广雅》所云:“医,巫也。”王念孙疏:“医即巫也,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管子·权修篇》云:‘好用巫’。《太元六数篇》云:‘为巫祝。’”

先秦巫医一家之俗的记载很多。《世本·作篇》云:“巫咸作医。”《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宋衷注:“巫咸,尧臣也,以鸿木为帝尧之医。”《吕氏春秋·勿躬》亦云:“巫彭作医。”《楚辞·天问》也云:“鲧“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王逸注:“言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活。”记载最多的是《山海经》,其《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海内西经》又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郭璞注:“皆神医也,为距却死气,求更生。”说的是先秦这些神医不仅能与天间升降相通,持有耒自天间的神药,所以巫既能给人治病,还能使人更生。商代巫医的地位较高,是“绝天地通”《尚书·吕刑》。的特殊人物,为商王的重要助手,死后能宾于上帝,继继发挥其协于上下的作用,故甲骨文中有“延巫帝呼”《拾》11。的记载,《尚书·君奭》中有“格于上帝,巫咸入王家”的记载,所以,武王克商后“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乃是周代的国策之……《周礼·春官·司巫》云:“司巫掌群巫之政全。……男巫……春招弭,以除疾病。”

2.占梦、相面断病

先秦巫医看病以占梦、相面断病为俗。

占梦之俗在先秦十分流行,《帝王世纪》中载有很多梦象,如尧有攀天乘龙之梦,舜有长眉击鼓之梦,禹有山书、洗河、乘舟过月之梦等。故而人们看病往往用占梦之法来诊断病情。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不少占梦断病的记录,如:“庚辰卜,贞:多鬼梦,不至祸?”《后》下318。“庚辰卜,贞:多鬼梦,惟病现?”《·杂》65。“贞:亚多鬼梦,亡(天)?四月。”《前》4183。“王梦,子亡(无)?”《象》1660。周代专设占梦官,“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各季聘王梦,南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周礼·春官·占梦》。《左传》成公十年中所记的晋景公请巫医占梦断病的事十分传神,其说,晋景公梦见一个大鬼,披散的长发拖到地上,拍打着胸膛跳起来对景公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上帝得到它的允许可以报仇了!”大鬼捣毁大门和寝门走了进来。景公病加重了,到秦国去请医生。秦恒公派了一个名叫缓的巫医为晋景公治病。缓还没有到达,景公又梦见了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儿童。他们说:“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逃避他?”其中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缓来到后,说:“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边、膏的上边,艾灸不可能,针刺达不到,药物的力也到不了,不能治了!”景公说:“高明的医生啊!”赏赐他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国了。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医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去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厚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中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这两个梦,前者是对病的分析,结论是恶鬼的报应,与巫所推断的梦相同;后者是对疾病预后的预测。结论与晋公之梦一致,就连战国时最有名的医生扁鹊也用占梦断病,《史记·扁鹊传》中所记他给赵简子诊病云:赵简子昏睡不醒,请扁鹊为之诊断。扁鹊断言赵简子之病与以往秦穆公昏睡相同,必有吉梦,三天之内必然痊愈。果然赵简子应期而愈,梦与扁鹊所说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