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汉族风俗
7207200000041

第41章 先秦汉族礼仪风俗(5)

饭含是在死者口中放入饭、贝、玉之类,包括耳内或塞入玉晗,即荀子所说:“充耳而设,饭以生稻,以晗贝”;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荀子·礼论》。;“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考古发现的贵族墓,常见的是玉晗,蝉形为多,曾侯乙墓则有牛、羊、豕、犬、鸭、鱼六种玉晗,形小如豆,圆雕而成。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设饰是给死者穿衣著屦以安体,荀子云:“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带矣,设掩面儇目,而不冠笄矣”《荀子·礼论》,内衣加三件外袍,绅带圾而毕结,不再用带绾结,因不必再象生时易于松解,然后用黄色或黑色帛遮掩面目,称做“目”,发而不加冠笄。

5.从小殓到大殓

周俗在丧亡的次日早晨举行小殓,至第三天举行大殓。小殓是先在尸床上铺席,再置上用以捆扎的宽布带,俗称“绞”,纵一道,横三道;绞上再铺被子,国君用织锦的被面,大夫用白帛的被面,士人用缁布的被面,被子上再铺衣,共19套,套数尊卑无别;然后举尸于衣上,先殓衣,皆左衽。并用组带系足,带从鞋垢“”中穿过,再裹衾束绞。此后即将死者套上布袋,袋分两截,上截俗称“冒”,或“质”,长与手齐,下截俗称“杀”,取其口大下收之意,套时分别从头、足套人,接处有布带相结。最后盖上覆尸的“夷衾”。

俗规国君入殓不用赠送来的衣服。大夫、士人入殓要先用完自己的祭服,然后再用赠送业的衣服,凑满十九套;小殓时,国君、大夫、士人都用夹有棉絮的衣服、被子、入殓用的袍必定要配有罩衣,不能只用单衣;而上衣必定要配有下裳,俗称“一称”,即一套。凡是陈列衣服,要从箱中取出来陈列;收取他人赠送的衣服,也要用箱子存放;因为鬼神之位在西方,而衣服又为死者所用,登堂下堂都要从西边台阶走。

凡是来殓尸的人都得赤膊,迁移尸体的时候大家都穿上衣服。国君的丧事,田大巫师亲自殓尸,从小巫师在一旁辅助他。大夫的丧事,由大巫师来临指点,众小巫师殓尸。士人的丧事,也由大巫师来临指尸的人,殓尸完毕后必定要哭泣。士和帮忙的人一起殓尸,殓尸完毕后得禁食一顿。凡是殓尸,需要六个人。小殓日之夜,要整夜在中庭点着火炬,天亮时方可熄掉。

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小殓时,主人就在门内稍东,脸朝西就位,主妇脸朝东,然后小殓。小殓结束后,主人凭依着尸体号哭跺脚,主妇也是这样。主人左边袒露胳膊,脱掉装饰的髦发,用麻绳束发。妇人要露出发髻,并用麻和发合成髻,腰里要束上麻带;妇人要在西房内做这些事。这时要撤去堂上的帷幕,主人主妇及男女亲属一起抬扶着尸体安放到堂上,然后主人下堂拜迎宾客。

宾客到齐后,主人再来到阼阶下就位,披衣、束麻带、戴麻,跳踊。如果是母亲的丧事,在阼阶下就位后要戴“免”。于是就行小殓的祭奠。吊丧的来宾要将皮裘罩袍的上衿掩着,在冠卷上的葛,腰里束葛带,要与主人更替跺脚跳踊。

周俗,国君的丧事,要悬壶计时,由属员依次依时轮流替代哭泣,使哭声不绝。大夫由家臣代哭,不必悬壶计时,因为人手太少。士人没有属员,就由亲友轮流哭泣。国君的丧事,堂上设两根烛,堂下也是两根烛。大夫的丧事,堂上设一根烛,堂下得两根烛。士人的丧事,堂上一根,堂下也是一根。

俗规,如果没有主妇,就由主人在寝门内向女宾拜迎。如果没有主人,就由主妇在阼阶下向男宾拜迎。如果嫡子还幼小,就用衰服裹上抱着他,由他人代办拜迎。要是嫡子不在家,有爵位的人来吊丧,就是说明主人不在的情况;没爵位的人来吊丧,就可以代主人拜迎。

大殓是殓尸入棺,亦如小殓有入殓衣服。札紧尸体盖被、衣服的布带,是竖三横五,共用两条被。国君、大夫、士人是相同的。国君的殓衣陈列在庭内,共用一百套,领子对着北方,并以西边为上首向东横列。大夫的殓衣陈列在堂上东夹室前,共用五十套,邻子对着西方,并以南边为上首向北横列。士人的殓衣也陈列在堂上东夹室前,要用三十套,领子对着西方,并以南边为上首向北横列。束尸用的布条、单被质地和朝服一样。大殓用的布条是一幅布裁为三条,末端不裁开。大殓用的单被用五幅布拼成,末端也不裁开。大殓用的单被用五幅布拼成,但不用装饰的丝带。

据《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国君将要大殓,嗣子戴皮弁加环,在东墙下走廊的南端就位;卿、大夫在堂上南方楹柱的西面就位,脸朝北站立,而以靠东边的为上位;父兄辈的族人在堂下脸朝北站着;国君夫人、命妇都站在尸体的西边,脸都朝向东方;同宗的妇人都站在房里,脸朝南方。近臣在订阅上铺席,商祝再铺上束尸的布条、单被、被子、衣服,士人在盘上洗过手,然后众士抬起尸体移到殓服上。殓尸完毕,太宰报告主人,嗣子凭依尸体跳踊,国君夫人脸朝东,也得凭依尸体跳中踊。

大夫去世,将要大殓时,已铺上了束尸的布条、单被、被子、衣服,国君来到,主人就得出迎,并先进门站在右边,和国君一起来的巫就留在门外。国君放下用来祭告门神的祭品,巫师要先进入登堂;国君就到东边走廊的南端就位;卿大夫在堂上南面楹柱的西边就位,脸朝北,以靠东边的为上位;主人站在房外,脸朝南;主妇站在尸体的西面,脸朝东。然后将尸体迁移到殓床上,殓尸结束,家宰报告主人,主人就下堂,脸朝北站在堂下。国君前去抚摩死者,主人要下拜磕头。国君下堂,主人又登堂凭依死者,并让主妇也凭依死者。士人去世,将要大殓时,除国君不到场以外,其余礼节同大夫的一样。

俗规,铺束尸的布条、单被时,主人主妇要跳踊。铺被子时,要跳踊。迁移尸体时,要跳踊。穿殓衣时,要跳踊。包裹被子时,要跳踊。结札布条、单被时,也要跳踊。

俗规,国君抚摩大夫、内命妇的尸体;大夫抚摩家臣、贵妾的尸体。国君、大夫凭依父、母、妻、长子的尸体,不凭依庶子的尸体。士凭依父、母、妻、长子、庶子的尸体。庶子有儿子的,父母就凭依他的尸体。凡是行凭依尸体之礼,为父母的在先,为妻子、儿女的在后。国君对臣下只抚摩死者的心胸处。父母对儿子要抓住死者胞前的衣服。儿子对父母就凭依在尸体上。妇人对于公公、婆婆就要捧持死者胸前衣服。公公、婆婆对于媳妇就抚摩衣服。妻子对于丈夫要扯着死者的衣服。丈夫对于妻子、兄弟,贵州省得抓住死者的上衣。凭依在尸体上,要在国君不在场的时候。凡是凭依尸体,起来时必定要跳踊。最后,主人扶着尸体,放入棺材,并边哭边跳,按着盖上棺盖。

周俗国君的棺有三重,即是外面的“大棺”八寸厚,中间的“属”六寸厚,最里面的“”四寸厚。上大夫的“大棺”八寸厚,“属”六寸厚;下大夫的“大棺”六寸厚,“属”四寸厚。士人的棺六寸厚。国君的里棺是用朱色的衬里,并用金属钉钉住。大夫的里棺是用玄色的衬里,用牛骨钉钉住。士人则不用衬里。国君的棺盖、棺外表的缝隙都用漆涂抹,棺盖与棺身间每边有三处接笋,又有三条皮带捆紧。大夫的棺盖、棺外表的缝隙都用漆涂抹,但是每边只有二处接笋,也只有二条皮带捆紧。士人的棺盖,棺外表的缝隙就不用漆抹,得每边也有两处接笋,也只有二条皮带捆紧。士人的棺盖、棺外表的缝隙就不用漆涂抹,但每边也有二处接笋,也有二条皮带捆紧。国君、大夫遗留下来的头发和指甲就塞在棺内衬里间,士人的就不放在棺内,而另外埋掉。

入殓后,国君殡是用盛柩车载的棺柩,四面围着丛木而上端在棺上方聚拢,像屋形样子,并且全部涂抹上泥。大夫殡是用棺衣覆盖在棺上,三边围有丛木,一面靠着西墙壁,涂抹时不必涂棺。士人殡是在挖好的坑内放上棺,要露出接笋以上的部分,并用泥涂抹上,再由帷幕围着,熬熟的俗物放在棺的四周,国君得用黍稷梁稻四种,并分八筐放置;大夫得用黍稷梁三种,分六筐旋转,士人用黍稷两种,分四筐放置;另外,还都得加上干鱼、腊肉。

盖棺后,主人下堂,向刚才正大殓时来到的大夫行拜礼,随后走到堂上西阶的东边,面向北看坎中的棺材。棺材的四面各放一筐焙过的黍或稷,然后往棺上涂泥。主人们和妇女们边哭边跳不计次数。用泥封棺完毕。巫师取来铭旌放在棺的东边。主人由棺材旁哭踊处回到原位,再边哭边跳。与此同时,摆设祭品。火把从东阶拿到堂上,巫师拿着覆盖祭品的巾,办事人拿着席子跟在后面;把祭品摆在室内的西南角,面向东。巫师返回室外,走下堂,和办事人员一起拿起祭品。抬鼎的士洗手,抬起鼎走进门,面向西,以北为上把鼎放在庭院中。把鼎中鱼肉放到俎上时,鱼头朝左,鱼鬈在前,在俎上每三条鱼摆成一行,共三行;干肉则骨头较粗的一头朝前。巫师拿起醴酒,从东阶上堂。男人们边哭边跳。甸人把鼎抬到门外,祭品都由堂的东柱西边进到室内,拿醴酒的人站在最北边。把祭品摆好后办事人员走到室外,巫师走在最后,把室门关上;妇人边哭边跳。放祭品的人员由重木的南边走到庭院东侧。男人们边哭边跳。宾客走出门,主人在门外行拜礼送客,然后进门,和兄弟们一起面向北,对着灵柩哭。兄弟们走出门,主人在门外行拜礼相送。其他主人走出门,停止哭泣,都站在门外东边,面向西。把门关上。主人向其他主人行揖礼,走向守丧的倚庐。

6.“五服”与“外五服”

周代泛称丧服为“端衰”《礼记·杂记上》。端,本指吉服玄端,玄端为吉时常服,服身与袂同以二尸二寸为正;衰是服丧时的常服,服身与袂亦同以二尺二寸为正,取其“正”义,故丧服亦曰端;端衰上衣胸前缀有六寸长的。《礼记·杂记上》:“端衰、丧车,皆无等。”郑玄注:“衣衰言端者,玄端吉时常服,丧之衣衰当如之。”孔颖达疏:“端衰,谓丧服上衣以其缀六寸之衰於心前,故衣亦曰衰。端,正也,吉时玄端服身与袂同以二尺二寸为正,而丧衣亦如之。而今用缀心前,故曰端衰也。”

周代礼制严格,根据人伦范畴的亲疏尊等级秩序,居丧者的服丧轻重,在丧服的质料、服饰组合,以及居丧期上有的规定,一般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俗称“五服”。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粗麻布斩截成毛边,然后缝制成不缉边的上衣和下裳,俗称“斩”。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承孙为祖父,母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子为父,均服斩衰。唯臣下为君王服,得头戴“弁”的丧冠,即在白布做爵弁帽上环加两股麻布绞成的“”。子为父服称孝子,穿草鞋,持黑色竹子做的孝杖,有腰、首,免冠括发去笄,用麻带自颈后前交于额上,再回绕于发髻。女性服斩衰者,得以榛为笄,以麻带韬发露髻。斩衰服期称三年,但实际为二年又一个月,即荀子所说:“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荀子·礼论》。居丧期内,居丧者“唯而不对”《礼记·间传》,即不仅不能主动与人讲话,对别人的问话也只能唯应对。而且居丧者只能居临时搭的草棚,俗称“倚庐”《礼记·间传》,以编禾为席,土块为枕,并不得脱带。

齐衰是五服中次重的丧服,用粗布制作上衣和下裳,衣边缉平。头上和腰部用牡麻做的麻带。丧冠用布作系带。桐木的孝杖。布带。穿草鞋。服期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之分。齐衰三年者,是父故之子为母服。齐衰一年又称“齐衰杖期”,是父在之子为母、夫为妻服。齐衰五月又称“齐衰不杖期”,是为伯父母、叔父母、兄弟、众子(长子除外)、儿媳为舅姑、已嫁女子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曾孙为曾祖父母所服期。齐衰三月则是悬孙为高祖父母服。居丧期内,居丧者“对而不言”《礼记·间传》,即虽不能主动找话说,但可应别人之间。居丧者可居无饰之屋,俗称“垩室”,铺剪齐边而不纳边的蒲席。

大功是五服中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略加工织的布制作上衣和下裳。牡麻做的,头有用布做的系带。三个月后改换丧服,用小功的上衣和葛布做的、带。

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妻为夫之祖父母、已嫁妇为本家兄弟、舅姑为嫡子之妻等,均服大功,服期九月。居丧期内,居丧者“言而不议”,即虽可主动与别人说话、但不泛论其他事。居丧者“寝有席”,“不食醯酱。”《礼记·间传》。

小功是五服中轻于大功的丧服,用熟麻布制作上衣和下裳,用洗涤、整治过的麻做带和。凡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和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服期五月。居丧期内,居丧者“议而不及乐”,即虽可以泛论其他的事,但不谈及音乐方面的话题。服丧者可睡床,可食菜果加酌料,却应“不饮醴酒。”《礼记·间传》。

细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丧服,用缌布制作上衣和下裳。头上和腰部用的是捶治、洗涤过的麻做的、带。

凡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表兄弟、兵父母,以及夫为富贵家庭出身的贵妾,均服缌麻,服期三月。服丧者在服期的言谈限制和起居饮食,与服小功者同。

周俗的丧服除五服外,还有五服之外的丧服,即衰、麻衣、疑衰、锡衰、袒免五种,可称之为“外五服”。

衰是用稀疏细布做成的丧服,与小功相似,故《仪礼·丧服》云:“衰者何?以其小功之也。”

麻布是用麻布做成,边缘用布,但无彩饰的丧服。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时服用,故《礼记·间传》云:“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大祥,即父母丧后两周年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