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汉族风俗
7207200000052

第52章 先秦汉族社会风俗(3)

殷视,是诸侯定期派卿代已探视天子之起居。《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殷为一服者,因朝者少,诸侯乃使卿以大礼众聘焉。”贾公彦疏:“诸侯既不自朝,明使卿来聘天子,故称殷。殷,众也。……使卿为大礼,对使大夫为少礼也。”周俗侯服年年朝,旬服二年一朝,男服三年一朝,采服四年一朝,卫服五年一朝,要服六年一朝。因此,除侯服外,其他诸侯朝见天子的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就派卿定期来探视天子。《左传》昭公五年云:“朝聘有珪,享有璋。杜预注:“,见也。既朝聘而享见也。”故俗称“殷曰视”。

天子与诸侯的朝觐交际还有细密繁琐的俗规,《仪礼·觐礼》中对秋觐之交际往来有详细的记载,其余交际往来已不可考。据《仪礼·觐礼》所记,秋觐之交际往来的礼仪程式是:

(1)郊劳

诸侯朝天子,天子派使者专程迎接慰问,俗称为“劳”。诸侯的爵位不同,迎劳的规格待遇也不同。一般来说,上公来朝有三劳:一劳于王畿。一般来说,上公来朝有三劳:一劳于王畿,再劳于远郊,三劳于近郊;侯伯二劳:一劳于王畿,再劳于远郊;子男仅一劳于王畿。但不管何等诸侯,在到达王城近郊时,都必须以帷为宫,四方树立旗帜,标示四门,然后在帷宫内除地封土为坛,准备拜受王使郊迎之劳。郊劳使者由大行人担任,持璧为礼。诸侯在帷宫门外迎侯,诸入帷宫,使者执玉升坛,诸侯升坛受玉。以天子之璧财轻而礼重,诸侯再拜稽事,受而复还,以示轻财重礼。使者受璧出,诸侯以束帛、乘马馈赠使者,并从使者入朝,到以天子之命所赐的舍馆下榻休息,郊劳结束。

(2)受日和受次

诸侯下榻宾馆,天子派大夫通知朝觐的日辰及觐礼的相关事项,诸侯拜受,俗称“受日”。因为朝觐在祖庙进行,朝觐的诸侯又很多,事先要安排好入觐的先后和位次,在觐礼的前一天,召集全国诸侯的副使(上介)到祖庙门外听候安排,俗称“受次”。

(3)释币

朝觐的当天清晨,诸侯先在馆内以币祭告迁主,然后由祝把币藏好,待归国随迁主人祧庙,埋于祧西阶之东,俗称“释币”。

(4)入觐

释币后,诸侯乘墨车,建龙旗,带着玉圭,至天子祖庙,依次入觐天子。

天子将画有斧文的屏风设在户牖之间,以示威严;左右又置玉几,以示至尊之优。天子身穿衮衣,头戴冕,背靠屏风,南面而立,等待诸侯朝见。觐礼规定,天子不下堂亲迎诸侯,而由大宗伯为上摈迎接诸侯入觐。诸侯在摈的引导下,入门而右坐,把贽礼玉圭放在地上,俗称“奠圭”。再拜稽首,升阶献圭。天子受礼,诸侯降于阶东,北面而立,再拜稽首,然后升堂,成礼而出。

(5)三享

诸侯入觐礼毕接着向天子献币,分三次献完,称为“三享”。初享用马或虎豹之皮等,次享用三牲、鱼、腊、笾豆之实等,三享用本国特产。三享在庭中连续一次完成,每享都有束帛加璧。享礼由诸侯亲献,摈者传述天子之命,诸侯升堂至命献玉,天子抚玉不受币,而由太宰收受。诸侯降拜,牵马而出,授与有司。三享礼毕。

(6)赐服

赐服是天子派使者往宾馆馈赠诸侯车服。同姓诸侯赐车金路,赐服衮冕;异姓诸侯赐车象路,赐服毳冕;要服以内庶姓诸侯赐车革路,蜴服毳冕。因诸侯人各一馆,赐服时一般由天子的诸公担任使者,太史陪同,分送子各馆。太史宣读命书,诸侯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升阶而成拜。太史将命书和赐服一同授给诸侯,然后与诸公辞出。诸侯拜送,并以束帛四马馈赠诸公和太史。

(7)飨宾

飨宾是天子亲自设宴,招待朝觐的各国诸侯,并回致币帛。一般上公受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受再飨、再食、再燕,子男受一食、一食、一燕。飨、食、燕,天子都回致币帛。如果天子因故不亲行飨、食、燕,则派大夫以礼币致意。飨宾后,诸侯启程回国,全部觐礼至此结束。

3介绍人与见面礼——“挚”

先秦之时人们之间的交际往来佑重相见相识,尤其是初次见面,外客见主人,身份地位低的人见身份地位贞的人必须有介绍人和见面礼。

介绍人,即传递宾主之言者,俗称“介”《大戴礼记·朝事》云:“介绍而相见。”《礼记·聘义》亦云:“介绍而传命。”亦有俗称“某子”,《仪礼·士相见礼》即云:“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因此,春秋战国之时各诸位国都有掌管宾客而作中介告请的官,俗称“谒者”《韩非子·说林下》,《战国策·韩策》。管子就是因鲍叔的介绍而得见齐桓公被任为相。《战国策·齐策》中有“淳于髡一日而见(荐)七士于宣王”的记载。

外客见主人要送见面礼,俗称“挚(一作“贽”)。不同身份的人挚亦不同,据《仪礼·士相见礼》所记,士相见时的见面礼冬天用雉,夏天用晒干了的鸟,去见主人时要用双手捧要用双手捧着把雁头放在左面;上大夫相见时的见面礼用羊羔,用布做成羊衣给羔穿上,拴上四只足,绳子绕过羊羔的背,在胸前打结,头放在左边,左手抓住羔的两条前腿,右手抓住两条后腿献给主人。而据《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记则为“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鸭),工商执鸡。”至于“妇人之贽”,据《礼记·曲礼下》所记为“枫榛脯脩枣栗。”此外,《大戴礼记·朝事》所记诸侯之间相见用圭,当然,挚礼还是要是人量力量时而为,并可多种多样,《战国策·韩策》就记载了韩国严遂见齐轵深并里聂政时,是“具酒,觞聂政母前,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母寿”,“备宾主之礼而去”。

这种见面礼,除宾客对主人表示敬意外,还俗信象征意义,即玉圭玉璧皮帛象征贵重显尊,羔羊象征随群不失其类,雁象征大夫之随君侯时面行,雉象征耿介不失节操,鹜象征安土不飞迁,鸡象征守时而动等等。

俗规,宾客执挚面见,主人一般应辞让三次,第一次俗称“礼辞”,第二次俗称“团辞”,第三次俗称“终辞”。《仪礼·士相见礼》对此有一段很详细的记述:

士相见时的见面礼,冬天用雉,夏天用晒干了的鸟,来客把鸟头放在左面,双手捧着,说:“我某人希望见你,却没有人把介绍给你。现在某先生根据您的指示让我前来拜见。”主人回答说:“某先生指示我前去见你,现在你又屈尊前来。请你回府,我要赶去拜见。”来客回答说:“我不敢按你的指教接受你的来访,还是请您允许我拜见吧。”主人回答说:“我不敢摆出主人的样子,所以请您回府,我要赶去拜见。”来客回答说:“我也不敢以主人的面貌见您,所以请允许接见。”主人回答说:“我坚持辞谢掉你的求见,既然得不到您的允许,那么我马上出来见您。可是听说您手里捧着见面礼,我不敢当,冒昧地请您免掉礼物。”来客回答说:“我不带着见面礼,不敢拜见您。”主人回答说:“对你给我这样高的礼遇我不敢当,斗胆地再次请您免掉。”来客回答说:“我不靠着礼物表达敬意,就不敢拜见,所以再次请求您。”主人回答说:“我一再坚持请您收回礼物,得不到你的同意,我不敢不从命了!”主人走出去,在门外迎接客人,行再拜礼。客人行再拜礼回答。主人行揖礼,从门的东半边进去。客人捧着礼物,由门的西半边进去。主人行再拜礼接受礼物,客人行再拜礼送上礼物,走出,主人请求重新见面,客人返回来见主人,随后退出。主要送到大门外,行再拜礼许嘉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广东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自报“名事里”及交际用语

先秦之时,客人初见主人要自报名籍身份,俗称“名事里”。战国时,郑同见赵惠文王时自报称“臣南方鄙之人”《战国策·赵策》。报名籍身分时还要根据主方身分不同而有变异,如苏秦见燕王时自报称“臣东周之鄙人”《战国策·燕策》。而见赵臣李兑时则报其为“雒阳乘轩里苏秦”,且有“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矢下之事”。这种“名事里”即为汉族后世“名谒”,“名贴”、“名片”之滥觞。

在自报“名事里”时,自称亦有俗规,“凡自称於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仪礼·士相见礼》。

自报“名事里”后,交际用语亦有讲究。据《礼记·少仪》的记载,一般如第一次去拜访有德行或有官位的君子,诸见的辞语不能真指主人,要说,“某固愿 闻名于将命者”,即“我实在愿意将贱名报告给你的传话人”。如求见的人与自己地位相当,则说“某固愿见”,即“我特地的来拜见”。很少见面的拜访时也要说“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谓之“罕见曰闻名”。经常见面的拜访时就说:“早晚都麻烦您通报”,谓之,亟见曰朝夕”。

此外,盲人求见,只能说“请通报姓名”,谓之“瞽曰闻名”。去有丧事的人那儿,就说“来与传话的人一同做此事情”,谓之“适有丧者曰比”。孩童则说“听候差遣”,谓之“童子曰所事”。去参加公卿的丧礼则说“所侯司徒的差遣”,谓之“听役于司徒”。

5.迎送之礼

先秦之时迎来送往是汉族先民交际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到周代已形成为社会的时尚。

春秋战国之时,诸侯朝聘天子的礼制已逐渐崩衰,诸侯间的相互聘问,使者往来,不绝于道,迎送礼仪形式多种多样,有郊迎郊送、过境假道迎送、致馆视馆迎送、用车迎送、庭迎庭送、门迎门送等等,但其中以郊迎郊送最为流行。郊迎名相名将有之,如《左传》文公迎庭送、门迎门送等等,但其中以郊迎送最为流行。郊迎名相名将有之,如《左传》文公十年云:春秋时宋国华御事,曾郊劳“逆(迎)楚子,劳且听命,遂道以田孟诸”。《吕氏春秋·报更》云:战国时淳于髡为齐使於楚,回途经过薛地,齐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郊迎社会贤达名流有之,如《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虞国策·魏策》云:名家惠施受魏王令,赵楚国测度外交,“楚王闻之,因郊迎惠施”。父母郊迎儿子者有之,如《战国策·秦策》云:苏秦被赵封为武安君,受相印,“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子,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迎送礼仪中最隆重的是车迎。《战国策·魏策》记载齐王曾以“鲁侯之车”迎陈轸,时称“重迎”。

迎送礼仪中常用的还有庭迎庭送。庭是宫中正殿前的大庭。《虞国策·秦策》记载魏人范睢入秦,“秦王庭迎,教执宾主之礼”。

至于门迎门送之礼,先秦俗规,凡名望、身分、地位、年龄高于主人者,主人迎送时均应到大门之外。但一般情况下,主人往往迎于大门内门左,西面再拜,宾客从右入答拜,宾主经多次对揖谦让后再同时入内或让宾客先入,升阶时又要三让,宾客离别时,主人送于门外,再拜而辞《仪礼·公食大夫礼》。

在先秦的迎送礼中,还有一种俗称为“趋”的风俗十分流行。”所谓“趋”俗。就是以碎步疾行对尊者、贵者、长辈、宾客表示敬意。《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哀衣裳者与瞽者,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说的是孔子会见穿丧服、穿载礼帽礼服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要从座位上站起来;走过这些人时,则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晚辈从长辈面前走过,当然更不能昂首阔步,只能快步走。《论语·季氏》中还记载了孔鲤两次“趋而过庭”的故事。《诗经·齐风·猗嗟》也有“巧趋跑兮”的诗句。《左传》成公十六年也载,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国将领郤至遇见楚君,他立刻跳下战车,免胄而趋风”,即摘下头盔,快步如风地走向楚君致敬。

此外,先秦之俗妇人迎送不能出大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云:“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阈。”《礼记·丧大记》亦云:“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

6.坐席之规

先秦之时汉族的先民在交际中对于席地而坐的座次,等级尊卑之俗十分讲究。《墨子·非儒》云:“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即有“席不正,不坐”之言。所谓“正席”,就是指布席时席子的四边要与增壁平行,表示庄重。

俗规朝人臣的公事,在堂上布席,坐次一般以南向为尊,《仪礼·聘礼》。正宾南向而坐,主人在东墙西向坐,随行之副宾或“价”在西墙东向坐,主方陪同在南面下座北向座。而礼朋友和事,在室内布席,则以西座东向为尊,以显更新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即记,楚叔孙菇聘于宋,宋公享之,到次日私觌时,宋公又设宴饮酒,改让孙叔菇“右坐”东向,自己在东面西向坐,“语相泣”,十分亲近。

除坐向外,还有种种坐席之俗规:

(1)异席。先秦之时一席仅能坐4人,若有5人以上,则把长者安排在另一张席上,俗称。“异席。”《礼记·由礼上》云:“君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2)专席。有丧事的人单独坐一席,俗称“专席”。《礼记·曲礼上》云:“有丧者专席而坐。”

(3)侧席。父母有病或有其他忧愁之事的人,独坐,不面对其他席位之人,俗称“侧席”,《礼记·曲礼上》云:“有犹者侧席而坐。”

(4)勿躇席。坐席时不能踏席,只能从席下角逐步升到自己的坐位上。《礼记·典礼上》云:“母躇席,把衣趋隅。”

(5)避席。为了尊敬对方或自谦,而离开坐位伏地,俗称“避席”或“辟席”。《礼记·哀公问》云:“公曰:‘寡人蠢遇,实烦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孔颖达疏:“以公谦退。故蹴然避席而起对。”

此外,先秦之俗在同一张席位而坐。俗称“同席”,但俗规父子不能同席,姊妹出嫁返家不能与兄弟同席,男女7岁起就不能同席。《礼记·典礼上》云:“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父子不同席。”《礼记·内侧》云:“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父子不同席。”《礼记·内侧》云:“七年(岁)男女不同席。”《礼记·坊记》:“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