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汉族风俗
7207200000009

第9章 汉民族的发展(2)

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荡、大迁徙、大同化后,随着隋的统一,及至唐前期,在安定繁荣中,汉族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战争和五代十国的战扰,于是又掀起了汉族的移民潮。据有的学者研究,安史之乱结束时,大约有250万移民定居南方。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第260页。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力量大为削弱,遂出现了掌握军权的节度使割据地方,“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第260页。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唐末黄巢起义和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使中原陷入长期战乱之中,汉族南迁的移民潮再次触发。“唐末估计有400万移民定居在南方或不至于离事实太远”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第414页,其中汉族起码占一半以上。至五代十国的半个世纪中,中原仍动荡不安,汉族南迁者仍不绝于书。

3.宋元汉族的南迁和发展

中原真是中国的多事之地,自秦汉汉族在中原形成后,从东汉末起,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荡、大迁徙、大同化,汉族大批南迁,北方少数民族族群入主中原后基本上被汉化,使得汉族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得以发展成隋唐汉族,隋唐汉族在中原稳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安史之乱的开始,汉族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迁移民潮。紧接着就进入了更大动乱的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由于两宋与辽、夏、金元诸少数民族族群建立的王朝斗争不已,再一次造成了中国的分裂局面,中原再一次出现了大分裂、大动荡、大迁徙、大同化的时代。

在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潮是北宋末靖康之乱后所发生的汉族的南迁,从此揭开了宋元时期汉族南迁的序幕。在靖康之乱后南迁北方汉族的总数,据学者研究,在绍兴和约签订前估计大约有500万左右的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在南方,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10《熙宗孝成皇帝二》,第149页。其中汉族应在一半以上。

两宋之时,在汉族大批南迁的同时,东北和北方少数民族族群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却向中原内迁。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经略中原的燕云十六州时,将大批契丹人和被征服后的渤海人迁入这一地区。女真人灭辽建金并开始攻宋后,一批女真人进入中原,有的即留居于此。此外,金将挞懒占领山东之后,“久居潍州(治今潍坊市)”,“每认山东以为己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绍兴二年四月庚寅。 到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沿河、沿淮及陕西、山东等路皆驻北军”。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264页。 从此掀起了女真人以及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族群内迁中原的移民潮。元世祖至元年十三年(1276年)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随着蒙古军队的挺进中原,蒙古人也纷纷内迁并定居于中原。

魏晋南北朝以后汉族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在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和认同中,至唐宋,中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向南方,南方经济、文化超过了北方。并由此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和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明代汉族的大迁徙与汉民族的发展

明代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汉族族群主要是在洪武大迁徙的历史洪流中进行频繁互动和滚动发展的。

1.华北(中原)汉族的迁徙与发展

经过元末农民战争,汉族进入了明代。自入宋以来到明初,经数百年战乱,中原人口大量亡徙,使得中原呈现出了一片荒凉和空虚。

于是在历史上旨在兴国安邦的著名的洪武大移民中,汉族的迁徙出现了与历史上以南迁为主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山西人东迁填河南、河北和山东。

(1)山西人东迁填河南。在洪武年间河南的移民总数约有93。4万人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264页,其中从山西迁入的移民占了绝大多数。

(2)山西人东迁填山东。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的180万移民中,从山西迁入的移民达121。4万人,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214页。占移民总数的66%,也是山东移民的主体。

(3)山西人东迁填河北。河北在洪武时亦有山西移民迁入。据《明太祖实录》载,到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为止,徙居大名、广本、东昌三府的山西移民约有24736户,或者123681户;到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为止,大名、东昌、彰德等七府从山西迁来的移民总数达到65780户,约328900人。

总之在明初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中,山西人填河南、河北、山东省成了这次中原移民潮的主流,使中原补充了人口,开垦了荒野,社会经济开始得到初步的恢复。

然而好景不长,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以讨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朱棣兵破南京,即位为成祖,史称“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又把中原推进了战火之中,重造了一大批新的无人区,明成祖即位后又不得不展开新一轮的移民运动以补人口和劳力之不足。与此同时,明成祖迁都北京,政治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为了拱卫京畿,进行了政治移民,于是又掀起了中原的永乐移民运动,移民的重点地区为北京城和顺天府。据曹树基先生研究,在永乐移民中,迁入北京城的南京人有87。5万人,迁入顺天府的山西人有39。5万人。

永乐以后,由于中原成为政治中心的所在地,汉族从这时起才真正走上了稳定和发展的道路。而这时的汉族已非宋元时的汉族,也非隋唐时的汉族,还非三国两晋时的汉族,更非秦汉时的汉族了!几经沧桑,以中原为中心舞台而形成的汉族,在历史的风雨中已经过多次的大混血和大换血,一方面是汉族一批又一批地南迁,另一方面是入主中原的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族群不断地被汉化。汉族就是在这样磨难中发展起来。

清建朝时,随着清兵的入关,约有26—27万满族内迁,北京及中原不少地方成了满族的主要聚居地。经过清至民国近300年的发展,满族人已大部分汉化。

由于明代以降华北(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族群的迁徙、互动与认同,北京人、河北人、河南人及山西人成了现代华北汉族族群的典型。有清一代以降,通过移民和吸纳力招致各种人才,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最后得以孕育而成;永乐移民的直接影响又使之成为现代河北人血缘的祖先;明初大规模的移民与此前的原土著居民互动和认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而现代山西人则主要经过汉末,尤其是北朝与唐代于改朝换代和血腥战争中的族群迁徙、互动和认同得以形成。

2.华东汉族的迁徙和发展

华东是一个典型的人口重建式的地区。人口重建指以突发性的移民过程来重新构造迁入地人口,从而使移民的人口数量超过当地土著的移民运动——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43页。 简言之,洪武时期京城(南京)、凤阳府和安庆、庐州、扬州等府接受的移民最多,而作为首都的京师和作为中都的凤阳府军籍移民占有很大的比例。洪武年间京师地区接纳的非军籍移民主要来自苏、浙地区和江西饶州府。

纵观明代以来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在华东迁徙和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一为北方向南方大规模的移民结束,即所谓汉民族正统文化区域向非正统文化区域的移民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区域间的移民,它标志着民族文化认同已经结束;二为随着南北民族认同的结束,在华东居住民,不管是原居住民还是迁入民,已完全汉化,隔赅消除。三为民族认同结束后因居住环境和历史渊源迥异,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地方人文特点日趋突出,尤以方言岛为其经典之作。

汉族在华东的迁徙和发展,孕育出了以上海人、杭州人、南京人、宁波人、徽州人、温州人、苏州人等为典型的华东汉族族群。上海人铸就于中国近代的特殊历程、上海城市文化畸形发展,以及上海人移民的大汇聚;秦汉时期随着江南的开发,北方移民的入迁,加快了杭州人汉化的步伐,使现在意义上的杭州人逐渐形成;南京人雏形成于西晋,定型于两宋;宁波人形成于两宋之交和南宋初年;现代意义上的徽州人祖先形成于唐代之后;温州人以越人为基础,而南宋的移民基本上确定了温州人的格局;苏州人则形成于唐宋。

3.汉族在华中的迁徙和发展

明代随着“江西填湖广”移民潮及两湖、江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华中汉族步入了基本同步发展时期,人口大增,分布也扩展到湘鄂西山区,使汉族在华中的格局最终形成。

为发展经济,明政府组织了多次移民。明太祖曾“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O,洪武三十年三月。

相对于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民间移民规模更大。明初就出现了“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 民国二年江陵《胡氏宗谱》,转自《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第16页。这样壮观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在洪武年间湖北地区的173。8万总人口中(不包括施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土著人口仅为75。5万,只占43。4%,而民籍移民为79。4万,占45。7%,军籍移民为18。9万人,占10。9%。可见,湖北亦是个人口重建地区。 参阅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147—148页,表4—6页。相比之下,洪武年间湖南全区278。7万总人口中,民籍和军籍移民人口仅为73。1万人,占26。2%,故该地区属人口补充式的移民。 参阅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125页,表3—24页。

此外,明代华中汉族的迁徙还有两个特点,一为向边远山区的移民,二为向少数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区的迁徙和发展。

总之,经过迁徙和互动发展,明代华中地区中,江西全省除局部极少片地区为汉族与土著畲族杂居外,其余为纯汉族居住区(不计元明以后迁入的回、满等族);湖北全省仅鄂西州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土著族群杂居外,余为纯汉族分布区;湖南全省,湘西、湘西南、湘南部分地区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族群杂居区,余为纯汉族区,这种格局延至现代未变。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6—5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