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15

第15章 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13)

清真一寺为我辈先灵所依,即国子姓之家庙。会城回民,当熙雍时,约记二千余户,附郭以居。旧有五大寺,分布于东西中三路,以便近地居民赴寺应五时功课,兹寺尝居其一焉。寺基建于世中间,迭经改作。逮道光初年,乡先辈捐赀扩而大之,高齐闬闳,广齐垣墉。正殿五楹,皆重檐复构接以圆亭;中树石为位,镌经文于其上,盖西来遗制也。两厢楼房各五间,前厅事后有射圃,左右一切规画焕然可观。虽殿宇之深邃,结构之谨严逊于省永宁大寺,然轩豁高敞,视他处实过之。此则兹寺之原委也。丙辰之变,诸寺皆毁于兵火,居民死之略尽。辗转二十年间乱始平,遗民亦渐归,户三十中仅存其一矣。嗣因三迤亲友寄籍者多,生齿稍增,然寺宇无存,早暮朝拜,乏会集之所,非所以重根本也。二三老成之士关钟祥、马成学、何金斗等相与聚商,爰设执事,先将寺内遗产下绝业挨次清理,被人隐没者,查而出之,藉其租息。除两节办公外,铢积寸累之,如是数年,少有盈余。然勺水无多,难资挹注。不得已,仍将田亩典出数分,又向各亲友竭力捐助,惟兵燹之后,后仅得银一百一十金。佥谓宜量力举行,与求壮丽而迟之年岁,何若以俭朴而早观厥成。爰于光绪六年秋后,鸠工庀材,起造大殿三楹,左右两厢楼六间,大门一座。越某年,续建厅事三间,义学。未能如先辈之丹青炳焕,然规模已具,大致不差,他日有好义者起而修饰之,踵事增华于以光复旧制,也不难矣。是为序。

今将光绪六年二月初日截至光绪二十四年腊月底止,计十八年所有各管事关钟祥、马成学等经手管理本铺清真寺变业盖寺,以及应办各项事务一切出入银钱米数目理合逐款开报,总计开各善姓功德数目:(略)

自光绪六年起至二十四年腊月底止,以上总共入银五千六百四十七两三钱,入钱三百三十万二千七百九十余文,入米四十五石六斗一升半。

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九日清真寺首事

何金斗马马云祥马云鹏保廷梁等同立

云南昆明南城清真寺重建功德碑约清光绪末年(1898年-1908年)

该碑原名《重建清真古寺功德碑》,高150厘米,宽62厘米,无落款日期及撰书人姓名,据碑文内容当立于清光绪末重修新寺之时。现存昆明南城清真寺院内墙垣。

盖闻有盛不能无衰老,天道之循环,有兴不容当废者。人力之襄赞,衰极而必盛,废久而复兴。无非人,听天命也。滇省南城内,旧有清真寺,建于唐初,迄历宋、元、明,中间兴废屡矣,俱获修复旧制。至我朝定鼎以来,阅二百余年,此寺巍峨如故。迨咸丰丙辰岁,滇南变乱,此寺化为乌有。幸蒙提督军门马云峰,搁宫室之未忝,立教门之根基,捐资以倡于先;复蒙各属及本处众亲,协捐以助于后,鸠工庀材,不数年而此寺成焉。嗟夫!宝殿琳宫,虽非复当年旧制,而古人所有者,今人减之,不得谓为不圆;古人所无者,而今人增之,亦不得谓为有余。此尤因时制宜,未始非先后同揆者也。末等念功程之不易,思硕果之仅存,爰撮颠末,勒诸贞珉,使知此寺之废兴,数之人为之,实真宰有以操之耳。谨将倡捐协助芳名开列于左,以垂永久。是为叙。

计开:

钦赐黄马褂世传忠勇赤心报国三世忠贞前任云南调补湖南全省提督军门节制各镇提调土官兵法什尚阿巴图鲁马如龙捐银八百两、捐市石、一分

署理罗平州事通海县正堂马锡蕃捐银一十两

署理路南州事嶍峨县正堂马晋捐银一十两

署理沾益州事补用县正堂桂林捐银一十两

记名简放提督军门前楚雄协镇都督强都巴图鲁马青云捐银二十两

诰授二品封典马勋捐银二十两

乙卯科武举马佑龄捐银二十两

署理嶍峨县事补用县正堂马玉麒捐银五两

署理石屏州事补用县正堂刘文理捐银三两

钦加监运使司衔湖南补用府正堂马开科捐银六两

钦加协镇衔大关营游府匡勇巴图鲁马步云捐银五两

庚午科举人即选县正堂马开文捐银四两

钦加知州衔分发湖南补用分州傅家传捐银五两

叙用府经历保兆凤捐银十两尽先补用都间府马源山捐银四两

钦加协镇衔补用参府马遇恩捐银四两

题补晋宁州左堂李煌捐银四两候补县右堂马肇奎捐银三两

知州衔分省节补县正堂金毓珍捐银二两

署理呈贡县儒学副堂曹安国捐银三两

庚午科武举合永兴捐银一两丙子科武举田成贵捐银三两

癸酉科武举马双福捐银一两庚戌科武进士马名魁捐银三两

己卯科副榜李先华捐银一两尽先补用副府马得贵捐银两

尽先补用千总马兆德捐银两候补府正堂马捐银两。

云南大理市下关清真寺碑民国四年(1915年)

建碑时间为1915年,现存于大理市下关清真寺大殿前北厢房走廊西侧壁内,高150厘米,宽67厘米。碑额刻有“日月重光”四个字。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失败后,下关回族几无噍类,光绪中期清政府招抚流亡始有孑遗零星旧籍。民国初年,始另建下关清真寺。

盖以天方阐教,圣化几濡全球。五时朝真,坛殿建周万国。此信仰自由崇拜,诚得其所也。乃有兵燹迭遭,沧桑偶变。几多杰阁名楼,尽付咸阳一炬;到处文林经圃,化为荒土半丘,全滇皆然,不独龙关如是也。夫杞春同人等慨朝拜之无地、感教育之失所,首由马君廷珍、杨君克昌发起,购地于下关之西隅,继由舒君翼才、施君定乾、明君子洁、杨君云亭、杜君竟若赞成辅助,或则携册劝募,劳苦远越蛮方;或则解囊助捐,慷怀分及鹤奉。妇孺乐输,汉回咸纳,鸿款立就,骏策共筹。于是就地七村,尅日鸠工,不数月而金碧辉焕,殿宇一新。计正殿、教室、炊室、寝室、沐浴室、接待室,靡不灿然具备,洵可以继美夫前传盛于后矣。行见圣教昌明,人才广育,俾我至圣穆罕然德之宗教昺然灿烂于寰宇,幸仰后生杰士大君子接踵而起,欣跃创造,庶得光前裕后。玉宇琼宫,不减天堂之华美;金台钰府,何殊霄汉之清奇。虽居流俗,教乃清真,朝会之所,固不可幽洁虚明焉,共冀蒸云日上,得偕造之美,缔展俱进之宏猷,要无不于兹实赖焉,岂但朝真得也哉。至若遵穆圣教育,强冠五洲,与阿拉伯亚天房,名垂万古,又不禁馨香祷祝者也。爰为是序

民国肆年乙卯季夏月斋节阴历六月上浣之吉

下关回教清真寺众姓同人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白邑“重建清真寺功德碑记”民国五年(1916年)

民国五年岁次丙辰桂月吉日

大白邑老幼同敬立

云南洱源县士庞村清真寺“创造登明楼碑记”民国九年(1920年)

碑立于1920年,现存清真寺宣礼楼后廊壁厢内。

溯吾教自天方传入东土,在隋开皇时间,至今已历有千三百余年矣。穆民之生齿日臻繁衍,其散处于中国之大都小邑及滇南之城市乡镇者,多则不下数千户,少则亦至数百家,而各自入版籍。各郡桑梓,虽数十户之小村落,亦无不创建殿宇,以供瞻礼,而恪守吾宗教焉。故嘉道之世,凡滇中穆民所居地方,礼拜寺、登明楼一皆规模阔大,气象雄伟,可称宇宙之大观。至咸丰丙辰兵燹尽毁于火,而本村之所建筑者,也亦受其殃焉。嗣至承平之后,村中之回籍者,十无二三,均乏田耕种,无屋可居,悉为衣食所累,未暇顾及,公益心虽有,余力实未逮。至清光绪中叶,公处稍积余资,兼以马公奉璋、马公迎安、马公镇国各地募捐,始勉建正面大殿、南北两耳,而登明楼仍付阙如。是以呼拜只在殿,声音未能远达,每逢大会礼、聚礼,入寺礼拜者,半多参伍错综,迟早不一,殊觉为礼不敬,大失圣教之法程。迨至民国初年,副将马公遇春游宦归里,耳闻情形,大为筹错,遂竭力提倡于上,各绅老复赞成于下,于是推举马公云鹤、马公凤翥、马公迎安再四出募捐,又加村中公賨公德,集腋成裘,合为巨款,数在壹千四伍佰金之谱,因之推举马公占珍、马公镇国为总理,鸠工庀材,董成其事,而二公亦不辞劳瘁,热心义务,日归三餐外,即到寺监管,未一载而登明楼落成焉。楼则三层,顶则六阁角室,边五隔,中通过道,其高则几达百尺,远望则直插云霄,而且背枕钟山,面临玉水,俯仰凭眺,情景俱佳,颇具天然之胜概。彼纵未若都市著名之楼阁,雕梁画栋,耸峙巍峨,亦足以少壮观瞻,而本村中之门面也。矧斯楼既成,每朝登楼呼拜,阖村家晓户闻,皆知为晨礼时也,虽未礼拜者亦起而谋生,此非明楼不特为五礼课功之助,而更有益于人之勤作乎。斯皆马公遇春提倡之功,并任事诸公之力,始足以成此绝大之工程,其功德岂有量哉。然门之诸公,不敢自居其功,而归之匠人;问之匠人,匠人亦不敢自以为功,而归之造物,佥曰:此盖天援,非人力也。可见吾真主之神灵庇护,故能树此百世不朽之业也。后之登斯楼者,均存爱护之心可欤,予虽不文,略为是记。

曾充国民小学教员前清附生马晋侯甫卿恭撰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创建清真寺碑记”据传为唐天宝元年(742年)

据传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称唐明寺。元中统年间重建,称回回万善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兵部尚书铁铉又一次修葺扩建,称清修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再次募资重修,称清真寺。大寺占地18亩,沿东西向中轴线依次分为四院,建筑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碑俗称王拱碑,述该寺初建于唐天宝元年,但学术界多有不同意见,甚至有人称其为“伪碑”。

赐进士及第户部员外郎侍御史王供撰篆

窃闻俟百世而不惑者,道也;旷百世而相感者,心也。惟圣人心一而道同,斯百世相感而不惑。是故四海之内,皆有圣人出。所

谓圣人者,此心此道同也。西域圣人谟罕默德,生孔子之后,居天方之国,其去中国圣人之世之地,不知其几也。译语矛盾而道合符节者,何也?其心一,故道同也。昔人有言:千圣一心,万古一理。信矣。但世远人亡,经书犹存。得于传闻者而知西域圣人生而神灵,知天地化生之理,通幽明死生之说。如沐浴以洁身,如寡欲以养心,如斋戒以忍性,如去恶迁善而为修己之要,至诚不欺为感物之本。婚姻则为之相助,死丧则为之相送,以至大而纲常伦理,小而起居食息之类,罔不有道,罔不立教,罔不畏天也。节目虽繁,约之以会其全,大率以化生万物之天为主。事天之道,可以一言而尽,不越乎吾心之敬而已矣。殆与尧之钦若昊天,汤之圣敬日跻,文之昭事上帝,孔子之获罪于天无所祷,此其相同之大略也。所谓百世相感而不惑者,足征矣。圣道虽同,但行于西域,而中国未闻焉。及隋开皇中,其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漫于天下。至于我朝天宝陛下,因西域圣人之道有同于中国圣人之道,而立教本于正,遂命工部督工官罗天爵董理匠役,创建其寺,以处其众。而主其教者,摆都而的也。其人颇通经书,盖将统领群众,奉崇圣教,随时礼拜以敬天,而祝延圣寿之有地矣。是工起于元年三月吉日。成于本年八月二十日。的(余)等恐其世远遗忘,无所考证,遂立碑为记,以载其事焉。

时天宝元年岁次壬午仲秋吉日立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重修礼拜寺无相记”明景泰六年(1455年)

此碑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咸宁为旧县名,1914年并入长安,历来与长安县同为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治所。

前壬子卿贡进士西安郡庠教授锦江李谦撰

西安府照磨怀庆秦俊书

西安府咸宁县知县大同郭礼篆

古雍咸宁之北有遗址曰礼拜院,考其由莫详何代,稽其实坛犹存,虽居巷首处触之辄不然,其一瓦一砾亦莫敢移,虽僧虽道尤莫敢亵一旦。奉无相教者刘氏满刺叹曰:“虽以奉教,莫有所奉之堂;既无其堂,将何以奉其教而演其宗乎!”遂斋沐祷于故址焉,词毕四治肃然,一区宁谧,象曰异哉祷也,斯址方此百余步,触之多异,余师祷之,凝照无异,得非前代无相之故垣,经兵燹而莫究其实乎。资兴起而有维新之志,率诸奉教者而语曰:“斯教之兴吾辈所崇奉,奈无台观无以启人畏,教门之兴非一人所能措,必资宗派之力也。”佥曰:景仰斯事不至数仞之堂,不已也各捐己资,鸠工庀材,远近崇信,既以孔方兄之相,复募公输子之下乎。肇工景泰甲戌,毕工于乙亥仲春。则栋宇黝垩煊耀矧其陶甓以甃而为无相之所,崇奉乎观夫天,选至诚正直无私传经立教指迷归正与夫,非上天所令而不传,非上天所命而不语,非昔日马氏先圣哈嘛之所立教则复之。遵是教者,恶以崇奉于悠久乎,虽然非礼拜之有遗址,固不足以启后人之维新,非满刺刘氏之维新,其能致后人之敬畏哉。工毕谋非石无以垂永久,非记无以彰其成功,既有其文复勒诸石,则今日满剌刘氏辈维新之绩得不磨于后世。俾将来之奉教者咸知斯殿之峥嵘乃某朝某师之所鼎新也,遂述姑(始)末之由,以复来者之请焉。是为记。

大明景泰六年岁次乙亥仲夏吉日满刺刘志杰等立石

年三月吉日

陕西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重修清净寺碑”明嘉靖二年(1523年)

大学习巷,古名新兴坊。大学习巷清真寺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故又称西大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正殿前石栏左右各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由刘序撰文。刘汝麒书丹。据“郑和碑”记载,明永乐年间,该寺掌教哈三阿訇曾应聘作为郑和船队成员兼翻译,同下西洋,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

清净寺者,西域教率其徒祝延之所也。西域教自唐入中国,厥徒奉之,亟诚亟慎,乃至时,建清修寺于陕西鼓楼西北隅。会城人奉其教者萃于中,翻译礼拜,然来林立,訇訇踵接莫敢容。迨元世祖中统四年六月,肇创此寺于长安新兴坊。街西面东,名曰清净,分徒之半,祝延于斯。至大德丁酉,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乌麻儿,大崇厥教,增广饰治,视前有加。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乃于是奏之朝,同往。卒之揄扬威德,西夷震詟。及回旆,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遂发洪誓重修所谓清净寺。乃作前门四楹,门之直西,崇楼洞门四达,重檐巨拱,岿然奇观,昧爽则登斯楼,呼其徒而拜焉。楼之后为大殿,广五间,楹纵七丈五尺,中为教宗座,金碧光华,耀夺人目,缭以周墙,阒无尘染。然真一清净处也。嘉靖癸未,其徒复为葺治,罨以藻绘,厥模一新,相与砻石镌文,以识岁月。掌其教者,前人姓字,多所湮汩,自哈三传马兴至赵英,英再传于哈荣,荣传于赵和,承和之裔者,今为钟文,而副之者花聪,赞之者陈敖。

大明嘉靖二年岁次癸未秋九月

长安叶文举刻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敕赐清修寺重修碑”明嘉靖五年(1526年)

该碑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修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记载。

国子监太学士李时荣撰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