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41

第41章 人物碑记(2)

按状:公讳凤舞,韶仪其字也。相传先世自西域迁江南,明初又自江南迁至沧州,故为沧州人。曾祖瑚,祖父大勋,俱有声庠序。父健庵公讳清梁,游击衔,候选都司,三代以公贵,俱诰封建威将军,妣皆封一品夫人。健庵公少孤因弃举子业,以勤俭起家,日渐饶裕,然性慷慨好施予,救灾恤邻辄引为己任。自嘉庆乙亥以来,每遇凶岁,他省饥民齐集,必捐资设立粥厂,岁以为常。及道光甲申,天津河间等郡大水,乃更择地推广设赈,前后凡五举,所费不下数万,于是乡里有善人之目(曰)。健庵公生丈夫子二,长在梧君讳凤巢,恤赠知州衔候选州同;公其仲也。公生九岁,即已失怙,而平日资秉过人,凡健庵公所为无不目睹之而心识之。及长,虽与在梧君析爨而天性肫挚,无间轸域。道光癸巳里中大无,州牧言于公,遂慨捐六百金以为之创,于是大府高其义疏请赏给六品衔。及咸丰癸丑粤侵扰畿甸,沧地戒严,咸谋之于公,乃与在梧君等办乡团自练一军,其兵械、兵食皆公昆弟任之,无何骤至,公劝在梧君用坚壁清野之法勿轻出战,而在梧君勇敢杀,递率团以进,果以众寡不敌为所得,在梧君骂不屈死,其团将尽溃。幸公收合余烬,效古人曳柴之计,与在梧君之子锡恩得俱免。见公阵势严整,不知虚实,迟明乃遁去。城赖以复公之筹守御也,先后捐金及粟米皆逾累千迭,奉温谕给予守御所千总衔,旋晋阶游击。其后,筹备南北大局及河北肃清,于同治壬午四月,赏加参将衔。公仰感盛朝知遇,益笃志为善,此数十年中所靡又以数万计,有人共知,且有所不知者。光绪丙子大旱,灾连晋豫。公首先削议平粜。其流亡过境者,复设暂栖所,使男女有别。又设延息堂收养幼婴儿七千余人。复施医药棺槥及埋胔骼缘立册以志,意美而法良。至寒士之不食嗟来者,更馈粟至其家。盖自丙及庚如此者,凡五岁始终不懈。及穑事稍稔,复筹备荒之策,创捐积谷,修建义仓。于是当事具以上闻,得旨赏加副将衔,并给一品封典,异数也。公之施济穷黎如此,而又雅重士类,既助宾兴之费,复于渤海书院建修考棚千间,广庇无以过之。尤殷殷于学校,故文庙则独立修葺。以及文昌宫,关帝庙,节孝、忠义二祠,闻远楼,昭忠祠,无不轮奂一新,下至桥梁道路,有废必举。或有颂之者,则曰非吾好为善也,亦体先人未竟之志耳。大府屡上公行谊上嘉之,命建乐善好施于坊表,以为里巷矜式,乡人荣之。公娶于盐山骑都尉李公玉田女,继配河间副将衔白公玉璿女,俱诰封一品夫人,生有贤德,能赞公行其善而躬自操作,无异寒素。公之熬粥施赈也,辄为助爨事,以故仆妪益加奋勉,无敢私减克扣者。生子二:长锡荣,粤时随公杀,力战阵亡,赠武功将军。次锡嘏,质性纯孝,笃于好学,乡党颇有令名,袭云骑尉,赠光禄大夫,早卒,皆无嗣。公嗣孙二,元书花翎副将衔,袭云骑尉;元祺花翎二品衔,奏调东三省山东候补道。女五,长适同里从九品李应抍;次适盐山太学生李应照;次殉发难崇祀昭忠、节孝两祠;次适天津同知穆云锦;次适南皮文达公子,现官掌山西道监察御史张瑞荫。孙女一适天津师范学堂毕业生、以举人用穆奎龄。公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卒于光绪十九年,春秋七十有八。以癸巳春月之吉,葬于邑东之米家堂祖茔礼也。夫以公忠荩恻怛,使出任封圻而得以大展所为,必将泽被生民其嘘枯而吹折者,盖不可胜计,乃仅于一乡以独善其身,似公之愿有未竟然。惠及邻封,饥黎存活;捍御巨,危城复全;嘉惠士林,振兴学序;使民游息于乐土,而士气因之日上。且疏财仗义之名,屡陈黼座,崇衔叠晋,比于专阃。则公之所敷既不为不远,而公之遇尤莫之与京。乃恍然于孟子所谓好善优于天下者,于公诚得之矣。昔太史公于货殖郑重而为之传,如我公者,岂仅以货殖称。直义侠而兼以忠勇焉。乃为铭曰:

河北沧州光宇刘五阿衡墓志铭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刘光宇为清中叶北方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生于1797年,卒于1863年,安葬于河间杨刘庄村西。才学渊博,反对派性,轻财重德,行教虔诚。北方新、旧两派穆民无不敬服,俱尊称其为“刘五爷”、“刘河间”,为阿訇中之楷模。,1932年,其孙振瀛、振冈率众曾、玄孙为其在坟前立碑,现存杨刘庄清真寺大殿前廊左角。

慎终追远

上海松江清真寺“元郡守达鲁花赤古冢碑记”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此碑立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碑高70厘米,阔31厘米。文字6行,每行足行25字。郡守达鲁花赤(蒙语地方行政长官),据马以愚先生考证,为穆斯林官宦哈散沙,而非赛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剌丁。据《松江府志》云:“哈散沙,字允中,阿里温氏。阿里温氏,至正十一年监松江府达鲁噶齐,时兵兴,民苦徭役。沙抑强植弱以均之。钞法不公,民苦无籴,沙谓僚吏曰:吾为民师帅,忍坐视老弱馁死沟壑乎,吾将粜仓粟以赈民,秋获籴补之,吾事五年,廉慎为浙江最。寻移平江路,张士诚起,城陷赴水死。”碑文记载了当地穆斯林对这位回回地方长官的追思。

郡西真教寺傍墓道,系元守郡达鲁花赤故冢,守蒙古人,而教宗西域,没于官,遂葬此。胜国诗载入府志,仍赋其地,赖有同教,岁偿租税,相沿至今,遂为北部,土满壤接,几于层楼架阁矣。嗟乎,沧海陵谷,今昔同悲,体魄犹栖,而陇泉已变,目击心伤,能无隐痛。用是矢愿鸠工,刊碑永式,从此亲知须全掩骼之忱,弗蹈覆车之辙,泽及于枯,功深不朽,世世恪遵,慎旃无替。

时大清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十二月吉日

赛士英谨记唐虞卿金彪

福建泉州哈拉提人墓碑约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该墓碑约立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年底,墓主侯赛因可能是从哈拉提(曾是中亚古国亚美尼亚首都,后被阿拉伯人征服)来华经商逝世于此。此碑是国内现存早期的阿拉伯文碑铭之一,也是研究宋代阿拉伯穆斯林居华历史的珍贵文物,原碑于1965年在泉州出土,曾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后散失。碑体呈方形,高44厘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为花岗岩石碑,碑面阴刻6行库法体阿拉伯文,译文是:

这是哈拉提人侯赛因·本·穆罕默德之墓。愿主怜悯他!卒于(伊斯兰历)567年4月18日(1171年12月19日)。

福建泉州花刺子模王裔墓碑约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

此墓碑约立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从墓主的姓氏穆罕默德·沙赫·本·沙赫·花刺子模(“沙赫”是波斯文“国王”的称号)来看,墓主有可能是1220年被蒙古人所灭的中世纪中亚伊斯兰教强国之一的花剌子模国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沙赫的长子扎兰丁王裔或其后裔,故十分珍贵。该碑1983年出土于泉州清净寺,并存藏至今。碑高54厘米,宽39厘米,厚12厘米,顶部呈尖弓形,为辉绿岩石碑。碑面阴刻6行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译文为:

这是异乡殉教者穆罕默德·沙赫·本·沙赫·花刺子模。赞感真主,愿主怜悯他和男女信徒们。他卒于(伊斯兰历)670年斋月星期四(1272年4月7日)。

福建泉州杜安沙碑约元大德六年(1302年)

中国元代居华波斯穆斯林墓碑,是1952年在泉州城基内掘出的,碑高83厘米,阔45厘米,两面有阴刻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字。正面是为死者的祈祷文,中文译意为:

先知(愿主赐他安福!)说客死异乡者犹如殉教者。主之使者(愿主赐他安福!)的话真确不谬。主啊,宽恕怜爱这葬身异乡的墓中人吧!

背面是死者的名字,世系和卒年,中文译意为:

死者殉教者

埃米尔·赛典赤·杜安沙系赛典赤·乌马儿之子,乌马儿系赛典赤·阿米郎之子,阿米朗系埃米尔·昔格山之子,昔格山系布哈拉人阿不别克儿之子。

愿主照亮他们的墓穴,使他们得居天堂。

死者卒于七○二年二月九日。

福建泉州艾哈迈德墓碑元至治二年(1322年)

此碑立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1956年发现于泉州东郊津头埔村,现存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是中国元代居华穆斯林墓碑,也是现存惟一用波斯文刻记泉州古称“宰桐城”(意“油橄榄”)的墓碑。碑高56厘米,宽36.5厘米,厚80厘米,为辉绿岩石碑,双面刻字。一面为汉文,一面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译文为: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古兰经》3:185)。艾哈迈德·本·和卓·哈基姆丁·拉延,舍赫尔巴兹人,于(伊斯兰历)692年(1292年12月12日-1293年12月1日)即龙年,生于宰桐城,现年30岁。

另一面为6行汉文:

先君生于壬辰六月二十三日申时(1292年7月8日,伊斯兰历691年7月12日),享年三十岁。于至治辛酉九月二十五日卒(1321年10月16日),遂葬于此。至治二年岁次壬戌七月(1322年8月13日-9月11日),阿含抹谨志。

福建泉州赫蒂彻哈通墓碑约元至元二年(1336年)

该墓碑约立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墓主是提哈迈(位于沙特阿拉伯希贾兹地区以西的红海沿岸)人的女儿赫蒂彻哈通。此碑是中国现存惟一记录阿拉伯半岛穆斯林于元代定居泉州的墓碑,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半岛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文物。碑现存于泉州清净寺内,为辉绿岩石碑,顶部呈尖弓状,高61厘米,宽38厘米,厚8厘米,双面浮雕阿拉伯文。一面刻文为《古兰经》第3章第185节,另一面刻文译文为:

由虚幻的世界转移至永恒的世界,抵达真主的恩慈之下。这是幸运的、善良的、叩拜圣地的亡故者,是赫蒂彻哈通(khadijahKhatun),她是已故丞相提哈迈人胡瓦尔·穆艾努丁(HvwarMu‘aynal-Dinal-Tihami)的女儿。她卒于(伊斯兰历)736年10月6日(1336年5月18日)。

山东济南历城节妇碑清咸丰三年(1853年)

此碑为横碑,嵌于山东济南清真北寺水房前墙上。所赐“琨玉秋霜”四字自右至左,用大于下文几倍的楷体书成,犹为醒目。

诰授朝议大夫济南府正堂李天锡为:琨玉秋霜

右城郡太守李与生先生节孝额二方。太守宽厚和平而于此尤留意,惟回民之全节者转达无人,品题独缺。宝符偕马君玲、左君强、赛君隆锡、丁君玉锈、党君丕基、马君炳章访出故者十八人,存八人,均与例合,公诸奖励。太守欣然乐书其力之能逮者,因悬匾以著其节,余则仍复泯泯。爰勒诸石,以发潜德之光,而我太守振兴风化之心,亦与之俱昭云。

咸丰三年嘉平马炳章书石

金宝符为之识

山东平邑县地方镇左将军墓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巡抚李秉衡奉诏于左宝贵将军的家乡--山东费县沂阳镇(今平邑县地方镇)葬左将军生前曾穿过的靴子,筑起一座方型圆顶的衣冠冢,并立碑记德,撰文颂功。碑分两块。

南面的铭文是:

冠廷军门大人灵鉴:

孤军支柱旁边,伤哉!为国捐躯,万里未能收战骨;几辈逍遥海上,恨不藁街悬首,九泉何以谢忠魂。兵部左侍郎杨颐顿首拜挽。

北面铭文:

冠廷军门大人灵鉴:

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睢阳古元烈丈夫。驻藏帮办大臣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衔尚贤顿首拜挽。

墓门坊:

数载共勤佐我抚绥遍百姓,诸军挞伐独君忠烈耀千秋。

墓门横额:

气壮山河

河南郑州城西“筛海默穆都之哈墓志”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清代郑州城西建有一座“筛海”坟,始建年代不详。“筛海”为伊斯兰教中品德兼优者的称号。碑文如下:

郑西关外金水之阳,有筛海墓,相传为西域异人。初至郑寺,告众曰:“(我)默穆都之哈,如疾不愈,希诸穆民殡焉。”及其归主,众为浴殡时,奇香满室,众豁然知为筛海。夫道德不巍巍如山之高,学业不渊渊如海之深,斯不堪名为筛海。而既以是名,其德其学,可想知矣。若夫真诚通主座,代人求鸿恩,此固其能事者。是以有为其墓修亭者,有为其亭前修房者,有增额者,更有为之筑垣者,有旁修瓦房三间佣人看墓者。且仕宦往来,多有拜谒者。夫有景落于前难每继墓后。故郑治西兑周村有邑庠生金甲第之德配马氏者,为之沏(砌)石,因嘱于予,义不获辞,略为之志云。

清优附生马云祥沐手撰文并书丹。

兑周村金门马氏敬立

道光二十三年桂月上浣重修

广东广州刺马丹墓碑元至正九年(1349年)

此碑上半部为汉字,立碑时间为元至正九年(1349年),墓主是位县级穆斯林官员。下半部阿拉伯文略去,仅录以译文。

大都路宛平县青玄关住人刺马丹,系高丽人氏,年三十八岁。(令)除广西道容州陆川县达鲁花赤。于至正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殁后葬于广州)城北流(花桥畔)。

译文:

人总是要死的。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瞌睡不能侵犯他,睡眠不能克服他,天地万物都是他的,不经他的许可,谁能在他那里替人说情呢?他知道他们面前的事和他们身后的事,除他所启示的外,他们绝不能窥测他的玄妙。他的知觉,包罗天地,天地的维持,不能使他疲倦。他确是至尊的、确是至大的。

真主的使者曾说:“死在异乡者,已成为殉教烈士了。”

这座坟茔,是阿老丁之子刺马丹臣仆归宿之处。祈求真主慈悯宽恕他们……旅行库尔德的阿勒颇……

时在七百五十一年真主吉祥的七月日丹书

广东广州耳其人汗志·马罕默德墓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于宛葛素墓东侧,碑上文字较模糊,除少许汉字外,左右有两段阿拉伯文,内容简略述及土耳其人马罕默德身世及来华情况,现译录于下。

译文

右段清高的真主说:“每人都要尝到死的滋味,然后都被归召于我。”先知说:“死在异乡者为烈士。”这位已故的弱者、阿知(即哈吉)墨克目德(又译作马哈茂德或马合谋)--需要真主的慈惠--系罗马(即所谓东土耳其)人哈吉穆罕默德阿凡提(先生)的儿子。他专程来瞻仰先贤赛义德·本·艾比宛葛素,如愿以偿。住在达尔卡哈清真寺两年后,于(教历)一千一百六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辞世。

左段赛义德·本·艾比宛葛素--愿真主喜悦他--于教历十二月(二十七日)辞世。

阿知墨克目德特来朝先贤古墓。

乾隆拾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到此,系蚤勒格阿德月。

乾隆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亦系蚤勒格阿德月辞世。

唐贞观三年欧墨勒爸爸为克理法年蚤勒哈者见月第二十七日辞世。

广东广州杨宇昌墓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碑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现存广州先贤古墓院内。碑上方为阿拉伯文,由杨氏友人扎马伦丁手书,述其生平事迹。下文为汉文,仅标明杨氏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与立碑子孙名录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