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49

第49章 人物碑记(10)

老师又命他第二次回到家中传教。归后,他更忙于引领人,教导人,显示“奈格实般定耶”的“妥勒格提”。把“弗提恒耶”(一种念头)的海水,引到了中国的国土,把伊斯兰教门的改造,另扎了基础。许多人从他吉庆的手上进了教,从他的吉庆的光辉上发出了信仰的光明。他给他们解释了一切认识,一切奥妙。他引领的光辉,照亮了城乡的人,像东方(太阳)般照在各个地方。他对信徒,因材施教,按接受程度倾降余光。有一半人接续达到全美的品位;给一半人受向往的感想。他在尊大贤德的位置上传教十三年。忽然,真主的命令到了:从土地上,你回到调养人的真主那里来吧。于是,他从喜爱的人中,忠实的人中,选择了可靠的替人,把身后大事,付托于他们。他们就是尊大的四个“海里发”(继承人)与他的长子。

(诗)这是在无形幔帐中的吉庆。你看!什么人能抓住它的要领。

归真之日,时在晨晡,他迎接了真主的召唤。他的灵魂的鸟,离开了窄狭的身躯的笼子,展开两翅,飞入清净的花园。在至近的树上安巢,与最知己的亲人共同修养。时在至圣迁都一二四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即中国皇帝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四个“海里发”领受了他的衣钵,勤奋苦学的谨守着,轮流显示出“奈格实般定耶”的“妥勒格提”的踪迹。在他们的时代,这一“金绳”更加延长了。

(诗)一个知识浅薄的人。诽谤过这一群人。我的舌头可以回答他说:曾经缚过世界上所有狮子的绳索,狐狸的诡计,怎能割断这个绳索呢?(波斯文)

他们把“弗提恒耶”的海水,引行在各个边方,在深信的人中倾倒了智珠。他们的贤行是尊大的,俊美的,他们贤德的衣襟是长的(按,阿拉伯风俗,传道的人衣服比较长)。

(诗)虽然如我所说,但是要注明这一事情,是无边际的。(波斯文)

再表:我们受伺奉的人,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继承了引领人,全美人的地位。其贵重在不求其解释,不求其细分。是认识的库房,是“意麻尼”(顺主总义)的机密,是学问发展之处,是振兴教门的人,是揭开深奥机密的人,是座中的首席,是有威信的拱北的明月,是空灵正道的太阳,是空中的星斗,是渴望的甘泉,是贵重机密的聚止处。他在正道引领中执牛耳者二十余年。归真在至圣迁都一二八六年五月十七日,即同治皇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他的第二个儿子,别有唤,接受了尊大的老师密勒杂华哲尼阿兹阁下的指授,贤德的应声,散布到远方。仗义的应声,遍满于城乡。他是向主多的人,尝过痛苦滋味多的人。他承受了密勒杂华哲尼阿兹衣钵,但因为谦下,与尊重诸位“海里发”而未收徒弟。他弃世在至圣迁都同上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即同治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他的第三个儿子,是从“认主独一”的海洋里捞取了惟一明珠的人。守道谨严。是正道的源泉,学问的首席,是知识增长之处,执掌编修(撰经),继承了尊贵的老师的儿子的位。是诚实全信的显耀之处,是所向清亮的矿藏。他承受老师三个儿子的“唤”与衣钵。老师的名字是密勒杂华哲尼阿兹。老师的第四个兄弟名密勒杂舍勒夫。密勒杂华哲尼阿兹之子名密勒杂沙黑。

又接受了密勒散易底依尚扎尼阁下的“唤”。他是密勒散易底沙黑尼尔默通拉赫阁下之子,哈芝沙黑密勒尔亚孙底尼阁下之孙。

他对引领人的事情非常看重,传道于没有传的地方,为了尽到责任。死在至圣迁都一二八七年五月十日,即同治八年五月十二日。

总而言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本身是全美的,是教人全美的;本身是接续的,是教人接续的。凭此根据,儿子即是他父亲的机密,知者的儿子即半知者。他们吉庆的生活在遇着争竞风波的时代,他们从大小战争中得到了贵。他们俊美的贤行是无边的,他们尊大的贤行是数不尽的。

你若爱好此事,你听!要知道老师的一生贤行,与他学问的根本,及四个“海里发”的贤行,尊贵的儿子的贤行,和他们显过的奇迹的时候,你去翻《努兹赫徒里古鲁必经》吧。

明白的弟兄们!诚实的朋友们!当你们向往此事,看到此文,希望对不健全的,屑小的,贫乏的人,予以原谅。合上眼睛吧。

青海民和“皇清例赠武德都尉星堂冶府君墓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此文为第十七世土司冶廷凤之弟冶廷鸾的墓表,其墓碑现存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镇塔尔子回民公墓,有碑座,碑高170厘米,宽66厘米。碑额正中刻有阿拉伯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的清真言。碑身正面刻有墓表,共21竖行,每行约52字,全文902字,缺损95字。

大凡生前之名易彰,身后之名难著,古人称扬先世之美,多铭于鼎而贞于珉也。我星翁冶老先生大人当仙驭已逝,殡葬后其子长龄状其父懿行,甚惧年远代遥,湮没弗彰,亟图伐石勒文,垂示久远。

我星翁古湟中人也,祖讳镇邦,字子安。考讳殿臣,字翰如。继志述事,世济其美,系出元末薛都尔丁。二世祖讳里只,明洪武间右军都督府。至正德十二年,三世祖讳详(祥),荣升指挥佥事。延及顺治十七年,答尔汉等为逆,蹂躏米拉沟,肃,因居米拉沟。由明迄今,世禄名家,忠贞世族,谱牒俱在,彰彰可考,固不必论。

翁同胞六人,讳廷凤,承袭指挥府;三弟廷,四弟廷,六弟廷鹏,均为农家者流;五弟廷鹤,特授靖宁州千总,昆季相继宾天。翁廷鸾,字星堂,赋质诚朴,秉性慷慨,。翁元配马孺人,继配李孺人,当孺人适翁时二老在堂,孺人事翁姑寝膳不懈,处妯娌雅相敬爱,戚党称贤内助焉。,翁弃经就商,分居川,持躬治家,崇尚勤俭,待人开诚,办公谨慎。翁办理投诚,将军穆赏戴蓝翎千总,左营军门,翁由巴燕戎采买军粮,翁劳苦不辞,取与不苟,禀保左爵帅札饬免补守备议都司补用,赏加花翎游击,,翁之德行,正未有艾也。

翁年近五旬,元配马孺人弄瓦者三,许字名门,而弄璋之庆犹未叶。翁奋然悔过,曰:“己氏之鬼,果馁而矣。”翁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谱地作寺,乡党间排难解纷,曲直不讳,亲仁善邻,豪强不徇,古之遗,马孺人举丈夫子一,即长龄也,信乎有潜德者必发潜之光。李孺人虽未生男育女,抚前室之男女甚于亲生,教育之。翁年近古稀,由少而壮,壮而老,其一生之德行,以视古昔阀阅之家,能以世德作求,而累仁积功,其庶近之。自翁病势日,长龄弱冠,侍汤药未离左右,至捐馆总无惰容,盖由翁敬奉太翁之生,事葬祭式礼莫衍者,有以致之。翁承先启后,以孝悌为之先,子且有义,方不轻加怒号,其至性纯,焉有如此。

翁生于道光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卯时,卒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五日丑时,春秋七十有一,葬于东郊子山午向新茔。长龄每念抚育之恩,不禁泣然流涕曰:“何能补报于万一!”又惧世远年遥,泯其父母所生矣。亟图伐石,求幽文于余,余忝列姻戚,虽谫陋不翁交久而知深,固不敢辞,纪其实而略表之。

西宁府学增生姻愚弟白席珍聘三甫顿首拜撰并书

孤子冶长龄泣血纳石期服孙治铭

光绪三十四年岁在戊申夏五月上浣

“青海省政府主席马公阁臣墓表”民国二十年(1931年)

墓表载《西宁府续志》卷三十《志余》,记述了马麒经营青海的主要事迹。由西宁道尹青海省第一任秘书长黎丹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撰文。

民国二十年八月五日,青海省政府主席马公阁臣卒于官。中央议恤有加,公葬于青海西宁之东郊。海内人士,识与不识,皆哀感铭诔,用彰硕德。阅明年癸酉,为公新营墓阙。将树石以昭来兹,众意属文于丹。慨溯廿载边陲,荷公相知之深,垂老感逝,谊无可辞。

公姓马氏,讳麒,字阁臣,甘肃临夏人。封公讳海宴,勇健能治军旅。公生而歧嶷多英,性刚毅笃实,沉默强识,度量深宏。幼随封公从军久,军中事为所素谙。民国成立,公膺西宁总兵之命。时边事已棘,公目击症结所在,毅然以开拓青海,恢复西藏为己任。甘督赵维熙雅知公所志,甚重之。二年,请于政府,任公为蒙番宣慰使。公恩威兼施,尽抚海南、北及黄河上游各镇旗部落而安之,政府藉纾西顾忧。公以青海边局,关系重大,以速收玉树为他日恢复藏、卫之计,力陈当局。而川边尹经略昌衡亦力请以玉树隆庆土司归川。时川人张某护甘督,亦以玉树隶川为便,事久不决。而玉民坚请归甘,就公呼诉者,络绎于道。公谕以川、甘均属国土之义,则求益急。不得已代达民意,而张尼不上闻。比皖人张广建督甘,始以公请达于政府,宣派周务学观察西赴玉树勘查川甘省界。周固廉洁长者,勘界后,深得民心。事竣反命,当局始洞察其隐,乃断然以玉树二十五族之地,仍隶甘边,远人翕服。四年,政府裁青海长官职,任公为宁海镇守使。事权既一,远近佥悦服。乃筹策开拓建设,一反清季羁縻之旧。初玉树请保境之师,护督某不欲也,至是呈设玉防司令,谆戒部属以国家绥柔之意。继于都兰、玉树置理事官,台站、邮政,次第创设。惟时度支万艰,以西宁七县之收入,大部分尚须上输,仅有馀沥。且养兵兴学之不暇,开拓大计,又安所恃?恃竟惨淡为之而不馁者,惟此固圉谋国之血诚耳。

五年,伪忠顺公吕光假皇六子之名,啸聚番众,潜据贵德。北恃大河,南倚群山,将久据以抗。公督队力征。躬冒矢石,不浃旬事平,蒙番胥悦服。

八年,有昆仑争界事,当时最引国人注目。初外部与英使磋商藏界始末,有将昆仑以南,当拉岭以北之地划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又划德格以西为外藏议。时政府暗于事理,失措特甚。公痛陈疆事,力争当拉岭以北,昆仑以南长二千余里,金沙、鸦砻、澜沧诸江之上游,皆衍流其中,气候较青海北部为暖,向隶青海,版图可稽。英人巧设内、外藏之名,艾思敦强执界线问题,已为中、藏交涉之争点。川、藏前车,竟以金沙江为界,江为西岸,如同普、武城、江卡、盐井,均归卫藏;东岸自巴安以南,则归川边。以十三城拱手让人,已丧地千里矣,而英人以兵力不及,尚未越当拉岭一步,遽以甘肃素所管辖,卫、藏兵力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国已甚。今若以昆仑以南划为内藏,势必撤去玉树驻兵,取销已设之官员,不独堕国家已成之功,且孤番民倚信之忱。而自玉树以北,如果洛、汪什代亥、刚咱族以及循化、贵德迄南之番族,皆将轻视中国,不可复制。缓则剽掠边鄙,急则结队入寇,非惟河、湟无宁日,即西南国际交涉,将更不堪问矣。叠电缕陈必争之由,于海南、北、玉树、都兰遴设理事,增驻重兵,厄险设防,痛晓番族以正义,各族皆景从。英人志不克逞,国人辄以此重公。

果洛诸族,久隶川边,满清嘉、道以还,蒙弱番强,果洛尤悍。民国七八年间,其女酋承父驭众,四部瓦解。初以宽大驭之,浸假而掠台站,褫劫商旅,数年之间,大案累累,公怒焉忧之。九年秋,决计申讨,女酋来降,悍目就缚,乱乃定。玉防既固,吕光既平,果洛既降,公以后顾无忧,藏事大有可为。即请甘督张广建转呈政府,派员赴藏以说达赖亲英之失,遂有朱绣等西藏之行。公爱才贤,有古人风度。延致多士,咸阳李乃棻、天水周希武、湟源朱绣等均为用。朱赴藏谒达赖,延见惟殷,卒未辱命而还。藏事有望,公私心窃喜。乃未几而甘局分崩,张督辞职,政府无暇远略,达赖受亲英派操纵,与班禅失和,内向无期。而达赖犹以重宁海者重政府,信使往还,逊辞厚币,终公之世,青、藏迄保和平。

民十以来,陇上大驰烟禁,宁海全区,不使见一茎毒卉。盖青海数百万人民,耕少牧多,南迄玉树,北至柴达木,皆恃西宁为粮源,种烟则饥,饥则蒙番铤而走险,乱机一萌,新疆、西藏,实必牵动。英、俄乘之,患贻胡底?疆吏惟利是图,公则顾全大局,义不苟同有如此。

十五年,北伐告成,审知非三民主义,不能救国,于是倾心南向。适冯部来甘,公谦逊让退,镇静自持。比河西变作,危机四伏,公则始终以国民政府命令为依归,决不以一己去留糜烂地方,用能化险为夷。既改省命下,孙连仲来就主席,佥为公危。公曰:余半生为国,此心可质天日。与弟麟、子步青、步芳力持和平与服从之旨,毫不为动。孙服其诚笃,事无大小,悉与商决,久而相交愈欢。时临夏匪炽,当局知公昆仲得人心,即畀以辑抚之责,已而果如所期,以此国人士愈重公。未几,孙部东发,公代主席,于是遐迩腾欢,强者敛,亡者归,叛者自新,忻忻然不自知其何为而就范也。

公自奉俭约,而振兴学校无吝色,能纳言,在青二十年,视汉回蒙藏无畛域,抱负甚大。惜以国内不靖,有志未酬。公宿患腿疾,十八年冬渐不支,尚力疾视事。十九年夏六月,以避暑海北中风,兼程晋省,已不治,病中尝以仁爱和平训诸子,从无一语及私。公友于出天性,弟麟沉默类公,今继公主青政。子三人:长步青,驻节河西,治军能得民心。次步芳,安边筹策,海境获安。次步瀛,均能继公之志。呜呼!居今日而公,岂易言哉!康藏构衅,匪朝伊夕,及公之身,未尝波及青海。岁壬申,距公殁才二年,藏人竟称兵犯玉树,幸公之弟若子,绍厥箕裘,克敌致果,不使青海二百万方里土地,有尺寸之失。公之干国栋家者,于兹可见其大。而公亦足不朽矣!

青海大通后子河拱北“清故善堂杨老太翁先生墓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清故善堂杨老太翁先生墓志”为伊斯兰教嘎底林耶门宦杨门创始人杨保元的墓志,撰写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为陕、蜀、甘、宁、青、新的信徒谨立,较详尽地记载了杨道祖的生平事迹。墓志原存青海大通后子河拱北。

盖闻世界各民族所奉宗教,虽有不同,而其利己渡人,博爱为怀,劝率善类一也。回教之入中国,隋唐以来盖千有余年,其教以清真为宗,以归一为本,其所行之道为三乘:礼乘、道乘、真乘也。课立五功:即念、礼、斋、课、朝是也。其宗派之繁衍,而经典之洞彻,终备性命探源握本为一体。圣道虽行于天方,未能大昭于东土。溯自蟠龙渊源者,至圣归真,将至道传于配贤阿里,相传道脉接踵不绝。考之世系,明末清初,蟠龙始祖,讳华者·阿布都·东拉西,由西域属巴格达到中国四川省保宁府蟠龙山,阐扬圣道,指引哲智,道脉相继传于云南蔺翁,河州祁翁静一,巩昌周翁,长安广德门马翁,西安疙瘩山冯翁、西安北极塬安翁裕和七传古湟杨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