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06

第6章 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4)

从来亘古不息者惟其理之真,而有据向往维殷者,惟其识之坚而不按。溯自维初大始之日,万物未形之先,而所以创立天地化生万物者独谁之力欤,进而稽之而知立极于无极之先而无方无似惟一真宰也。则之权大矣,此即本源之地而理之甚真者也。理之真者,守自而固,凡我同传尊崇拜仰无不有以听其明命之。迄穆罕默德出,昭明大道,创制宏规而教始立焉,于是由天房以暨大小国邑建寺以朝参,此天房之所由设也。我云中之寺考之贻志,创自贞观,巍然显峻询壮观矣。慨自明末姜变,城廓残破,人民迁移,寺中户牖不存,茂草兴悲,当时兢兢业业守斯寺者惟肖公勇一人而已。后有都使司张公闵达宦游是郡,欲有兴作,无奈心有余而力不瞻。既而勇公次子文贤公恪守先志,首领一方,未几仕宦不暇为矣。斯时也,殿虽存而久闭,门虽设而常关,即有志于朝拜,而首领者无人,问辩者无人,斯道不几危微寺。然而正教不湮,千里有人,于康熙二十一年之夏先师把公文宗者由豫来云,见残寺而每致叹焉。时方宾位暂居我云郡。诸公见其举止端严,德容光辉,仪型有章足法,学问源深而可宗,请而留之,遂立为教首。师则忧勤惕厉,寤寐不遑,以为礼拜之所未修,教化之典难敷,于是刈其荒芜,补其残缺,然后振教典,讲清规,训蒙开导,历数十年之苦功,囊金倾尽,教道大兴,而寺亦改观矣。复同贤公远涉东京,乞资异地,归而商之耆老白公麟、仲公官、马公养元、麻公秉忠直、库公有贵、马公龙等欲欲大兴土木,而众老亦各出己资,相与辅助。师则鸠工庀匠重修大殿,复建山门,创修传谕之楼,奠御通衢之桥。天房焕然,教门振兴,如雍正申辰间合郡共力重修两庑,库公一人妆彩栋梁,以至工之巨细不一,乐施者济济。盖亦由先师之化导既久,而人皆知天房在所宜修也。继先师而掌斯教者,则有库公有官者,暮年勤慎,咸相敬服,抱道而终。至丙午春有先师之子瑞公者,学品兼优,无愧乃父,合郡诸公复推为掌教,以继前烈。于壬子春同萧麟公因工告资于西东,共得百金,然后董工经理加修饰内外整新,于先辈之有志未逮者,无不告成矣,父子继美绮与休哉。嗟乎!有前人之劳而后人享其逸,盖自逸而盖思前人之德不忘也。今于重修之立碑于侧,与前人之劳心有功于兹寺者,并羔书之,以志不朽云。铭曰:清真教典,独一至尊,不二不惑,一理存心。真主降圣,估启后人,命我朝参,验我处诚。大圣垂训,祐国祐民,吾辈尊信,两世安宁。皇图永固,国祚无穷。

山西太原“清真寺重修碑记”清光绪二年(1876年)

太原清真寺又称崇真寺,位解放路7号,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由门楼、省心楼、碑亭、讲经堂、大殿、厢房、沐浴室、望月楼等组成,占地2.8亩,大殿面积460平方米。寺门牌楼悬清顺治二年(1645年)太原知府王觉民书“清真古寺”横匾。左右碑亭对峙,南面之碑镌刻明太祖朱元璋“回回教百字御赞”,碑阴是名人题铭。北面之碑,正面镌刻清康熙皇帝诏谕,碑阴系阿拉伯文赞主赞圣词。寺内另有历代铜香炉、碑文、匾额甚多。此碑为存碑之一,碑文中突出“新新不息”的用意,虽篇幅不长,却别有情致。

易思摩尼教门,新新不息而已。真主造化,无地不新,无时不新;人之修,盖有时新,有时不新,又可使后新也。不自新新之在人。此有地有田星垣昆仲者,新人也,前岁忧大殿之倾圮也,新其墙垣,然公议当募而新之;防后院之穿漏也,新之舍宇,然犹助倾众力而新之。至此又独力新其前面门楼,新其牌坊并新其水窖。于是,此寺贞元之建新,景祐之重新,屡代之迭新,国初之振新,至是而又焕然一新。予喜其不革故,而克鼎新,后之人踵而增之,方新未艾也。故援笔为之记。

内蒙古呼和浩特清真大寺“重修南北讲堂碑记”清同治八年(1869年)

该寺据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时仅土屋数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扩建。同治八年重修南北讲堂,后又多次重修。此碑记述了同治八年重修清真寺两讲堂及围墙的始末。

夫清真寺,原为传教立道之所设也。道非人不立,教无寺则无传所也。故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我清真寺之道,开辟西域天方国,始自真主造化,阿丹授命传道,则圣之相传,遂绵绵不绝矣!传至贵圣穆罕默德,道全德备,如日丽中天,则普照万方也。此天方诸处建寺设学者有也。自隋唐以来,沾东土,历代圣明天子爱道之意,许其传道立教,则清真之道复东指矣!此东土地面各方礼拜寺之有也。亦有奉敕而修,亦有本教人之捐修,均为传道立教之所。今古丰归化,旧有清真寺一座,自我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更兼被风雨之摧残,寺内讲堂房屋以及围墙,多半滩(坍)塌,难以居住,故众阿訇乡老,捐输钱粮,共成重修之功,今而后,寺院焕然一新,壮观于古丰归化地面,传道立教则有处矣!是为序。

内蒙古呼和浩特“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记”民国十四年(1925年)

该碑记述了1923年至1925年重修清真大寺一事。在碑文中痛切地发出了“我民文化逊于他族”,“父老子弟,应注意缺点,急起直追,以补偏而救敝”的民族呐喊,表达了回回民众“在社会立于同等地位,在国家得于同等待遇”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回回民族的民族觉醒和自强、自立精神。但碑文中所谓清真大寺“创自前清乾隆五十四年”一说,仅据碑。还有一说该寺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扩建。

碑阳

共和改建,五族一家,信教自由,揭在宪典,各族人民,风起云涌,争自奋兴,以谋伟大之建设,而跻文教袷大同。新者创修,旧者恢阔,无不以壮观瞻。况庵观寺院,政府颁有保存之明令,璀璨庄严,有加无已。形式为精神之所系。佛刹也,道院也,礼拜堂、青年会也,均已金碧辉煌,一新社会之耳目。我教东来,流传最古,岂可甘落人后?不思有以振兴发挥而光大之,以兴世竞。考溯我绥远省之有清真寺也,创自前清乾隆五十四年,维时穆民数百家,亦非土著,多来自区东区西也。不省寺内大殿以及南北讲堂规模湫隘,人数与地势为正比例,亦觉敷用;近则交通便利,生齿日繁,每逢年会,人满为患。小寺扩充现有六所,以我教民户计,已达三千之多,增昔增十倍矣!因陋就简,不图改进,非所以继往而开来也。艾君辅廷适长俱进会谋之,于众乡老等助成刷新之举,募款修葺,动议于民国十二年,后鸠工庀材,大兴土木,迄十四年秋乃告成。计重修大殿起高五尺,加大七间,南北讲堂展后一丈七尺,起高三尺,寺院展大数丈,一切设施木石、雕琢、丹雘彩绩(绘)备极灿烂,洋洋乎洵九边之大观。自今以往,当不患拜主昔(赞)圣者之比肩屈膝而无地可害(容)也!特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非徒为观美也。我民文化逊于他族,无可讳言,父老子弟,应注意缺点,急起直追,以补偏而救敝,在社会立于同等地位,在国家得于同等待遇。圣教阐扬,自未有艾。广厦千万间,不难落成也,岂惟绥远区区一隅之清真寺为之生色欤!余宰是邦,躬逢其盛,兹值工竣,刻石立碑,囙(因)撰数语,以志不忘,并勖来者。

三等嘉禾章简任职升用归绥县知事冯延铸撰(印)

归绥县参事会书记长闪葆贤书(印)

中华民国十四年阴历九月上浣榖旦立

碑阴

(本文穆斯林出散乜帖者姓名、钱数及清真大寺执事乡老,略)

辽宁“营清真寺碑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营于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由“没沟营”设为通商岸。清同治四年(1865年)天津洋枪炮队回民统领马子文在乡老赞助下,购草房九间创办清真寺。光绪九年(1883年)奉天总兵左宝贵在营筹办海防时重建该寺。以后又多次重修,现占地面积2.4亩,寺内现存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碑,记述了当年重建情景。

盖以人心者,风俗之本;风俗者,教化之源。吾教之清真义学,所以兴教化,美风俗,正人心也。奉省没沟营街,水陆要冲,商贾辐辏,吾教之贸易而来族居斯土者,盖亦不乏。因无清真义学申明教典,则风俗日趋而日下,将何以兴立教门。幸于同治初年,马子文总戎统带天津洋枪炮队驻守于兹,深虑吾教之失传也,爰于营街购买地址,创立清真寺一座,延请师长,诱掖后进,以期共为圣世之穆民。乃近年以来,膏火不继,房间亦多倒塌,又成岌岌之势。上年夏间,左冠廷军门统领练军来此,筹办海防,督修炮台,公余之暇,目击神伤,曾以儒教与吾教相为表里,意欲重修大殿,筑修院墙,兼请儒师,设立义学,俾得互相讲贯,以忠孝信义为研求,以朴诚辞让为劝勉,庶足以挽救颓风,扶持正教。但需款太巨,谕及末等设法筹办,并慨然以捐助为己任。末等以筹资维艰,共同商定,每宰瘸病菜牛一只,提出市钱两吊四百文,藉得集腋成裘,是于提用钱文之中,仍寓禁止宰割之意。当经呈恳盖平县徐芙卿老父台出示,晓喻众穆民一体遵照在案。我军门首先倡捐,一面在附近定购砖瓦,一面派人赴辽购置木石觔灰,鸠工庀材,克日兴修。并代劝雷纬帅、广观察、张鉴亭军门、耿岐山总戎、宝振东司马诸公,慨助多金,共襄义举。所有添修之大殿五间,楼殿一间,以及大门、院墙,凡六阅月而告成焉。虽无轮奂之壮观,却幸工料之坚固。从此,延请明师,培养人材,俾天方正教得以永远弗替者,皆我军门与马总戎暨各上宪之力也。谨将众善士芳衔捐款,勒诸贞珉,以期永垂不朽云尔。

辽宁营清真寺“经修南北讲堂水房卷棚工程碑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此碑文系左宝贵为国捐躯后,营回民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清真寺的历史记载。

粤稽营清真寺创立之初,地势湫隘,舍宇粗具,规模固未备也。洎光绪十一年间,追封太子少保谥忠壮公左宝贵驻防于此,始为筹款集捐,展拓院落,建大殿五楹,后殿窑亭六角。其时在寺主讲者为赵阿訇恒瑞。及公移节省垣,旋又饬修对厅山门,规模已更备焉。本处乡老念工程之有所因也,特聘金阿訇振声来寺主讲,相与重集捐资,于十六年建修北讲堂五间,添修水房五间,时左忠壮公固在省也。乃自中日失和,我公赴援朝鲜,殉节平壤。厥后和议局成,兵争既息,本处乡老益思前功之宜续也,因复延请金阿訇措款,于二十二年,配修南讲堂五间;二十四年,增修抱厦卷棚一座,而规模于是大备矣。工既竣,属序于予,谓能悉其事,矛既为之志,其颠末抑更有说焉。夫善其始者,必赖善其终;善作者,犹贵善成。左忠壮倡议捐修,其功德诚不可没,而苟非金阿訇与众乡老相承于后,斯寺工程也乌能如此完备壮丽耶!今睹南北讲堂、水房之坚固壮丽,与大殿、窑亭、对厅、山门相辉映,而知金阿訇及乡老之功德矣!而后之起者,尤当体此意而重葺之,庶斯寺之不朽也。

吉林长春长通路清真寺“无字”石碑东北沦陷时期(1931年-1945年)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长春长通路清真寺内大殿花墙南侧,立有一块“无字”石碑。这是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特务川村狂堂冒充伊斯兰教徒,在清真寺为所欲为,欲强迫回族群众为他树碑。群众怒将此碑埋于地下。1987年,该地穆斯林和阿訇将这块无字碑从地里挖出,立于寺中,作为长春市回民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见证。

上海松江“重修清真寺碑记”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座落在县城西马路桥堍缸甏巷内。该寺又名真教寺和云间白鹤寺。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一说为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郡守达鲁花赤(蒙语地方行政长官)创建;另一说为1295年西域穆斯林纳速拉丁镇守松江时创建。有记载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永乐五年(1407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和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多次重修或扩充。本碑记述了该清真寺沿革,及康熙十六年重修经过。

自我皇清诞受天命,凡四方万国,瀛海内外,悉重译至。而默德那国备方物,贡献尤厚。因嘉其远且勤,馆礼颇优渥。按象录所载象胥古官名,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默德那国与筠冲接壤,土腴民淳,宗事天学,厨宾厨宾今克什米尔印度,诸君长,悉遵行马。传入华夏,自隋开皇中始,宏衍关雒,渐讫江淮间。唐天宝元年敕赐建寺院,以时习礼,有宗因之,焚修不替。元起西陲,混壹六合,勋归多默德那国人。如赛典赤瞻思丁,系谟罕默德之后,为云南行省平章,封王号,庙食咸阳。一时教泽敷畅,偏隅徼塞,遐荒辽绝之区,莫不皆建寺。明洪武二十四年特谕赛哈智住持香火所在,寺有倾颓,许重修不许阻滞。永乐五年又谕赛亦的哈马鲁丁护寺,焚修供职,各府州邑礼拜寺,如有官员军民人等,敢慢欺凌者,罪不赦,玺书敕寺右,用垂不朽。盖普天均之。真教寺之由来久矣,予奉简命,秉铎松郡庠,考郡志,知真教寺在府西景家堰之北府志景家堰在张方桥西,元至正年间,蒙古氏创造,寺旁即元郡守达鲁花赤故冢,因敬谒焉。殿宇虽宏,垣墉浸圮,不修且敝坏,不可收拾,会同教赛纯吾偕耆彦唐九臣、陆元卿合辞言曰,松寺历有年所,兵燹不及,岿然于兹,前在胜国,赖同教少宗伯马公捐舍盖廨舍三间,整饰壮伟,时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事矣。百余载后,又得参戎尹公尹起莘,康熙右营游击来镇我邦,高其闬闳,以著光大,今倾颓又见告矣,公适临兹土,将何以为修葺此寺计。予逊谢良久,出俸钱二十两,勉为倡率,遐尔欢助,乐趣厥事。董役鸠工,经营指顾而不以为劳;量材偿直,持筹司出入,而不以为苦;荷锄运畚、雉堵闶阆之废弛,楹楹级轨之腐黑,破缺而皆焕呼润泽,而不以为过华。无溢前制,无忝后观,是举既竣,将见尊祖敬宗恒于斯;慎斋养性恒于斯;遵五时之敬修,而敦七日之来复,亦无不恒于斯。继往开来,岂小补耶,诸同志与有利济矣。予故不辞为之记。

上海松江“清真寺重修碑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此嘉庆十七年(1812年)碑记载了松江清真寺自上次维修以来已相隔130年,“岁久就圮”,由当地穆斯林捐资重建的情况。

松郡城西清真寺者创自有元,历前明以来,修葺严整。自我朝定鼎后,凡直省寺院咸兴修,而吾郡之清真寺亦得焕然,其时有耆彦赛纯吾、唐九臣、陆元卿倡议捐修,事在康熙十六年,郡学博杨才瑰撰记立珉,迄今已百三十余年矣。虽其间随时补葺,而岁久就圮。庚午夏住持等爰集绅士蒋春浦、唐振林、马裕昆诸同仁谋所以新之。于是各出赀财,遐迩欢助,重竣鸠工,踊跃就事,撤朽起(?)永久会逢。提宪田公、马公前后驻节莅此,又得城守游府马公共襄厥事,凡殿庭厅庑以及庖湢之属,严严翼翼,次第改观。嗟呼!清真寺由来已久,所以为慎斋养性之所,而尊祖敬宗之意即由此而存。今者之举,不特增美饰观,夸耀于里门已也,固期振兴奋厉,护持于不朽,则寺之更新所以为继往开来之助者甚大,而诸同志之勇于为善尤可嘉已。爰述缘起为后记以勒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