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了解伊斯兰教
7207500000037

第37章 中国西北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门宦宗教教理(1)

高占福

回族等族的伊斯兰教门宦教理,是指除新疆信仰斯伊兰教的突厥语族各民族外,属内地系统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的伊斯兰教门宦教理。这种门宦教理是国外伊斯兰苏非派思想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传播后形成的,并具有明显的中国伊斯兰教特色。而信奉这些门宦教理的四个穆斯林民族,基本上都是在元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从宗教信仰到生活礼仪方面有众多的共同点,伊斯兰教门宦教理对这些民族从历史到现在的影响也是共同的,门宦教理的创建者中亦包括了这四个民族的成分。每一个门宦教理都由这四个民族的群众信奉,在这一点上,只有信奉门宦教理的不同,而无民族的区别。门宦信众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西北地区,产生地为甘青两省的河湟地区,时间上大约在明末以后。这种宗教教理之所以称为门宦教理,主要是有别于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也信奉的格的目、伊赫瓦尼和西道堂、赛来非耶的教派宗教教理,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为一体。具体地说,门宦的宗教教理,是明末清初,随着苏非派各种修道思想在西北地区不断传播影响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宗教派别教理。

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门宦教理,由于各门宦的支系众多,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地区不同,在各自的发展中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尽一致,因此,门宦教理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各异,在宗教的一些具体认识和观点上并不完全相同。就其共同的特征来讲,都首先重视本门宦道统的世系和延续教权的承袭制,这种道统世系延续的教理,以无可更改的原则,一代代、一辈辈的延续着它的存在。无论是父传子授、子孙世袭的门宦,还是在一个家族成员内交接教权的门宦,以及在本门宦内选择品学兼优的贤者掌教权的门宦,道统延续教理是他们共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门宦教理共同特征的第二点是,各个门宦主持人的称谓可以是多种多样,如“道祖”、“教主”、“老人家”、“爷”等,但在本门宦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左右本派别大小事务及行动的掌教权是一致的。有学者这样描述教主的权力:“教下不但要无条件地服从教主发布的命令和指示,而且有关自己的生活事务和行动,如婚、丧、外出等等,也要向教主或他的热依斯请示禀报,讨取教主的‘口唤’,获得教主的指示,才能去做,这又叫讨口唤。没有教主的口唤,教下不能妄自行动。”(1)在宗教上,教下还必须无条件地履行许多教徒“守则”,构成教主信仰和崇拜的要素,作为对教主必尽的义务。信奉门宦的群众,从精神领域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宗教权力的影响。门宦教理共同特征的第三点是,每个门宦都修建了本门宦创始人及有关重要宗教人物的墓庐——拱北,作为本门宦尊奉和举行主要宗教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指出:“信仰拱北,即在教主坟地建立亭屋,号召教下上坟念经,加以崇拜。”(2)拱北实际上已成为门宦行使教权、延续道统的中心,其作用与意义远远超越了墓庐本身的功能。另有学者评说教主亡故后,“要为其建拱北(既圣墓),受教民朝拜,并记入道统,忌日作‘尔麦里’(指宗教功修或善事)(3)。门宦教理共同特征的第四点是,都主张复命归真是每个穆斯林无从推卸的责任和最终奋斗的目标,认为应当借助真主垂降于穆斯林的光辉,奋然努力,通过大量功修,使真主独一本然之光华与人们心中点点之光结合起来,溶化于真主恩养的光耀中化而为一,忘我而归真。而这种宗教功修要经过三个阶段,即门宦中所说的教乘、道乘和真乘,阿拉伯语分别称为“舍勒尔提”、“托勒盖提”和“哈格盖提”。但是三乘中真乘的修持,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道乘的修持,也仅限于虔诚于教门,宗教学识深厚的上层人物,一般穆斯林多为修持教乘的礼仪。因为真乘这个最高境界的功修,要达到浑化己身抹去人迹的程度,只有圣人才能实践其境。一般具有圣品而无圣人名分的奥利亚(主的朋友)也能修炼到这一个境界。对于三乘功修之间相互的关系,清光绪年间成书的《天方道程启经浅说》中有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夫以清真之教人也,有三道焉。常道(教乘)也,中道(道乘)也,至道(真乘)也。行道者不能以常中至三者制行,无贵乎其行。舍常道而言中道至道,如有树无根,舍至道而言常道,如夜行无灯;舍至道常道而言中道,如纸花满瓶;舍中道而务常道以寻至道,如镜无光。三者相连,若身心之与命,缺一焉不可。既然为道之,人宜知其务中道以寻至道,贵由常道树其根基,果以众所遵之。主之道,舍常道而望中道至道者,犹不入户庭,而欲窥堂室奥窍也。得乎哉?行道者其知之。”为达到复命归真的境界而进行的三乘功修,是门宦派别学说最具特色的核心内容之一。

回族等族伊斯兰门宦教理从思想源渊上讲,明显地受到苏非派宗教主张和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是苏非派和门宦派别共同主张的,通过宗教修持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其根据是《古兰经》第7章29节、第35章18节、第2章46节中写道:“你们要象他创造你们的时候那样返本还原。”“洗涤身心者,只为自己而洗涤。真主是唯一的归宿。”“他们确信自己必定见主,必定归主。”要达到这个目的,干功修的穆斯林须在“尔林”好的导师引导下进行修持。门宦中称导师为老人家、穆勒什德、巴巴、舍赫、卧里等。口传心授是门宦中导师与学生宗教功修交流的主要形式,不经过导师秘密的传授,求道者无法获得本派别道统的真传。门宦中也十分重视源于苏非派的念“则克尔”的仪式,有高声赞念和低声赞念两种方式,大都是在神秘的赞念仪式中,求道者熟练地掌握、简捷地重复实践,以达心灵和精神的修炼。但苏非派在念“则克尔”时伴以音乐和乐器、歌唱、诗歌和舞蹈的内容,在门宦中并不存在。苏非派早期奉行的苦行和禁欲的特征,在一些门宦中至今仍存在,神秘主义在门宦中普遍有所反映。苏非派各个时期不同的宗教思想,对门宦教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胡非耶门宦宗教教理

胡非耶的称谓在阿拉伯语里是“隐藏”、“低念”的意思,因主张低声念诵赞词。属胡非耶门宦的华寺门宦在乾隆年间形成时“小声默念”,与后来的哲赫林耶“所念回经本同,不过有小声大声之异”(4)。胡非耶门宦教理是从新疆传入甘、宁、青、新四省区的,有一种传说认为,中亚和布哈拉人阿印科首先将胡非耶学说传入新疆,然后由其弟子传播到西北各地。胡非耶在中国门宦中属形成较早,支系众多的派别。胡非耶的支系有:华寺、穆夫提、毕家场、鲜门、临洮、大刘门、小刘门、胡门、北庄、洪门、灵明堂、崖头、高赵家、丁门、通贵、明月堂、文泉堂、凉州庄、碱沟井、法门、撒拉教等21支(5)。这些同属胡非耶门宦教理影响的支系门宦,并无统一的道统延续传统,互不相属,各自独立行使教权和传授道统,形成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华寺、穆夫提、鲜门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临洮、胡门、刘门形成于乾隆年间,丁门形成于嘉庆年间,文泉堂形成于同治年间,崖头形成于光绪年间,通贵、高赵家、撒拉教、灵明堂、明月堂、法门等形成于民国时期。从所受胡非耶门宦学说的渊源上看,毕家场、穆夫提、鲜门领受的是穆罕默德25世后裔赫达叶通拉希来西北时所传的胡非耶学理,北庄奉行的胡非耶教理,由穆罕默德28世后裔舍赫乌尼亚所传,华寺、文泉堂、临洮的创始人则是在麦加接受胡非耶学理的,其他门宦派别或在新疆,或在西安,以及在当地受传和学习接受胡非耶教理的。胡非耶支系门宦派别创始人中包括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四个民族成分,信众遍布西北,尤以甘、宁、青三省区为多。

胡非耶的门宦教理,由于支系众多,传播地区和民族不同,所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完全一致,因而在一些教义的解释和具体宗教行为中略有异同,但就一个门宦体系的教理来讲,共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重视由教乘到道乘的宗教功修

认为教乘和道乘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舍此则无彼,有彼则必须有此,不主张超越某一个宗教功修阶段,而直达彼岸的做法。“‘道’和‘教’的关系,如同核与壳的关系,核不能离开壳而存在,壳不能脱离核而存在。‘教’是‘道’的基础,‘道’是‘教’的高级阶段。‘道’和‘教’都是接续‘真主’的不可或缺的阶梯。”(6)这种思想在胡非耶各支系门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毕家场门宦的创始人马宗生主张,先遵守念、礼、斋、课、朝的教乘,然后进行道乘的修持,完成“静性复命”之道,否则就是舍本求末。华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除严格遵守“天命”和圣行功课外,每天还要做“副功”拜,念赞词,以教乘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宗教功修准则。并主张道乘的修持,只限于教统承接人和潜心宗教功修者,而非广大教众。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在宣讲北庄的宗教主张时,一再强调要先抓紧教乘的遵守,然后才有条件干道乘。并且把严格履行教乘义务作为传教继承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崖头门宦的始传人凡塔海要求教下在遵守教乘的前提下,才能干道乘。他曾说过,想放弃教乘走捷径图省事,只干道乘,这种干功,将是无源之水,是一场空。撒拉教传教的重要主张之一是,凭经立教,教乘与道乘并重。凡属胡非耶系统的支系门宦基本上都以由教乘到道乘的宗教实践为其功修的主要特点,而且重视教乘的程度,除门宦承领人和极少修道者外,要超过道乘,形成了以教乘为一切宗教修持基础的准则。

(二)主张正视现实,在世俗生活中静心修道

胡非耶门宦学说不否定人生的世俗生活,而是主张充实这种生活,认为伊斯兰教义中从不教人背弃物质生活,一味地追求弃世隐居的苦修行为,教门来自全凭为真主而虔诚生活的人生中。这是因为《古兰经》第2章201节中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第7章32节中说:“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那些物品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复活日所独享的。所以,胡非耶系统的各支系门宦,都不排斥现世的世俗生活。华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一再强调“闹中静”的主张,劝导人们既要静修参悟,也不能避开现世生活。历史上穆夫提门宦的道堂组织中设有管理财政的管家,并拥有自己的土地。灵明堂的信徒中,在城镇多为小商人,在农村多系贫苦农民,他们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创始人马灵明也关心世俗社会的状况,他的穆里德(学生)中大部分亦是小商人。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的弟子海胡,家产颇丰,曾以巨资帮助鲜美珍传播鲜门的宗教主张和思想,对鲜门门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胡非耶系统的其他门宦,同样也重视今世的世俗生活,并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生活而从事宗教的修持。

胡非耶门宦的宗教教理在正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修道功课一直是高度的重视,该系统各门宦的创始人或承领人,都普遍的进行道乘的干功,显示出胡非耶门宦教理在“现世的繁华”中修道的宗教特点。马来迟每月或3天、或9天、或21天用来进行坐静参悟,在这期间,饮食甚少,极少睡眠,备受艰辛。他每天都要做“副功”拜,念多次“则克尔”。该门宦的接替人在连续做27天的静修功课后,才有资格继承道祖传教。穆夫提门宦的新任教主,要求必须静修、悔悟7日,名曰受戒,期间每天只能吃7个枣。北庄门宦的马葆真,每天除履行五功外,每个夜晚,都要用一定时间礼拜和念“则克尔”。灵明堂的教规中要求教权接替人要“离妻弃子”,即像一般人一样,在世俗生活中娶妻生子,但为了修道干教门,又必须脱离世俗生活,只有具备了干功修炼的条件,才能接替教务。马灵明自述其出世思想时说:“天地为逆旅,日月为过客,人生其间,无非梦幻泡影,如雷如电。”(7)灵明堂的信众们也评述马灵明:“参悟人情世事,看透浮云虚伪,于是导复命归真之路,访求道德高明之士。”(8)充分表达了马灵明在世俗环境中潜修秘炼的宗教思想。北庄门宦的第四辈“老人家”阿哈曼迪,除严格的履行五功外,静修参悟和夜晚的副功拜从未停止过。北庄门宦对世俗生活也不排斥,创始人马葆真接替人之一的豪比布本拉希的后裔中,民国时期,曾有数人任过军队团长、师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也有人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等职。胡非耶系统所属各门宦派别基本上都表现出在世俗生活中静心修道的宗教思想和行为特点。

(三)宗教教理受苏非派多种派别宗教思想的影响

胡非耶苏非学派,最早源于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苏非教团,14世纪,由塔吉克族人巴哈丁在中亚布哈拉创建了乃格什板顶耶,以隐声低念“则克尔”,用默想在胸前划线净化心灵的仪式著称,故又俗称为“胡非耶”。后由17世纪新疆新兴和卓家族奠基之祖——玛哈图木·阿杂木的后裔——阿帕克和卓(即甘宁青穆斯林称之为第25世圣裔的赫达叶通拉希),将胡非耶的教义传播到甘宁青等地。穆夫提、毕家场、鲜门门宦直接受阿帕克和卓所传胡非耶教义,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之父马家俊曾晋谒过阿帕克和卓。据传,阿帕克和卓是马来迟的证婚人,并给其妻取经名海底彻。由此,阿帕克所传的胡非耶教义,对华寺门宦也有重要的影响。但苏非派各学派的宗教思想同样对胡非耶各支系门宦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有的门宦以胡非耶教义为主,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教理。如马来迟在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伊斯兰世界名城游学时,曾学习研究过嘎的林耶、赛哈来外勒顶耶等派别的学理。灵明堂除受传胡非耶教理外,还受传了嘎的林耶和属什叶派支系巴布派的教理,即该门宦渊源中所说的“一脉三弦”。崖头门宦主要信奉胡非耶的教义、教律,同时也吸取了嘎的林耶、沙孜林耶的宗教实践内容。文泉堂属胡非耶支系门宦,但创建人马文泉曾从麦加嘎的林耶道堂领受过教门。高赵家门宦、通贵门宦、撒拉教等门宦派别也都存在受传胡非耶教理以外,吸收其他苏非派教理的现象。

二、哲赫林耶门宦的宗教教理

哲赫林耶,阿拉伯语的意思为“公开的”、“响亮的”,因主张高声念诵“则克尔”,故而又称为“高念派”或“高赞派”,也曾将这一词释意为“高念”或“彰明”,自谓是“明扬正道”之意。有学者解释说,组成哲赫林耶的五个阿拉伯字母,每一个字母都代表着一种奥妙和机密:第一个字母是“尊大和俊美相聚的真象”,第二个字母指的是“本然”,第三个字母指的是“全世界的主”,第四个字母指的是“大地复活”,第五个字母指的是“敬畏者的导师和迷路者的引领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