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李陵在《答苏武书》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一般人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可见“知心”和“知音”的重要。
达摩祖师为慧可安心,因为在悟道上相契,彼此成为“知心”。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把正法传付迦叶,是因为他找到了“知音”。反之,南泉禅师之所以斩猫,是因为找不到“知音”。
春秋时代的伯牙,一日在僻静处弹琴,正弹得入神,忽然传来“巍巍乎,志在高山”的赞叹声。伯牙一惊,怎么此人听得出我的琴声之意?即刻改变曲调,远方又传来“浩浩乎,志在流水”。伯牙找到此人,名叫钟子期,两人因此相识论交,成为“知音”。后来钟子期不幸早逝,伯牙痛失知音,绝琴于钟子期坟上,终生不复弹琴,以谢知音。
所谓“知音难求”,有时候即使亲密如夫妻,也不一定能成为“知音”,甚至貌合神离痛苦不堪者,大有人在,因此愈显知音的重要。
民国初年,蔡松坡知道袁世凯意图称帝,他有心起兵抗袁,小凤仙以一弱女子,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助其一臂之力,终于再造民国。蔡松坡和小凤仙,可谓实践爱国理想的“知音”了。
三国时代,诸葛亮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想从琴声中听出虚实,到底城中有兵无兵?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给蒙骗过去。因为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知音”。
左宗棠是清朝的重臣,因为肥胖,肚子很大,他常常拍着肚子问人:“你们知道我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有人说:“十万甲兵。”有人说:“满腹经纶。”左宗棠都摇头否决,只有一个侍卫小兵大声回答道:“将军肚子里装的是‘马绊筋’(牛吃的草)。”左宗棠大乐,认为遇到“知音”,即刻封了小兵的官职。
宋朝的苏东坡也有同样的事迹,他经常敞开衣裳,露出肚皮,问他的妻妾们说:“我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答以“经世文章”,有人说是“诗词歌赋”,有人回曰“报国忠心”,只有侍妾朝云说:“学士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抚掌大笑,深以为然,将朝云引为“知音”。
人与人互相成为“知音”,要经得起考验,不但要相知相惜,而且要生死不弃,苦难不离。就如古来多少的青楼艺妓,看中了心爱的落难书生,给予资助,所谓“慧眼识英雄”,最后书生成功了,相互引为“知己”。所以俗云:“得一知己,终生无憾”,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