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7212000000016

第16章 决疑品(2)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

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

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什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模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个铜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个铜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铺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是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次。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恩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什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个铜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替她诵经祝福。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祇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惟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二、净土在哪里?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天堂在哪里?地狱在哪里?”依我的了解,天堂、地狱在哪里?我有三种说法:

其一,天堂当然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当然是在地狱的地方。

其二,天堂、地狱在哪里?在人间。天堂在人间,地狱也在人间。你看,现在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住在山顶上的别墅里,享受着清风明月,以及冷气、冰箱、豪华的汽车、电视、地毯、席梦思的床铺、山珍海味等,这不是天堂吗?但是,人间不但有天堂,也有地狱。你到市场里面去看一看,市场里到处倒挂着剖肚挖肠的鸡、鸭、牛、猪,那不就是刀山剑树吗?你到那许多贫苦的地方,看那伤残人士居住的地方,脏乱、阴暗、潮湿,甚至有的人瞎眼、缺手、断脚,盲聋喑哑,这不就是人间的地狱吗?

其三,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例如,早上起床,心里面无忧无虑,到公园里去运动、慢跑、享受新鲜空气,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但是,回到家里,往饭桌上一坐,“有什么鱼肉、珍馐美味好吃的吗?”生起贪欲的心,那就是饿鬼的心。假如吃的东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掼,碗一推,生气了,嗔恨心,那不就是地狱吗?有时还要骂人、打人,愚痴,这不就像畜生的行为一样吗?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心里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可以说,在一天二六时中,天堂、地狱不晓得来回多少次;每天我们都在天堂地狱的边缘来来去去,天堂、地狱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知道了天堂、地狱在哪里。现在,接着谈六祖惠能大师在《决疑品》里讲到净土,净土和天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有时候上了天堂,福报用尽,还是会退堕;净土只有上升,没有退堕,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点,天堂里和人间一样,仍然有像君臣、眷属、上下等阶级的差别对待;净土里则只有平等,大家都是莲花化生,没有差别。

说到净土,大家就会想起极乐净土。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的人会问:“极乐净土在哪里呢?”

“十万亿的佛土以外”也就是在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

其实,这只是比较上的说法,真正从法性上来讲,净土是没有远近之别的,净土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例如维摩居士,在他的生活里,行、住、坐、卧之中,真是“居家逍遥,随处部是净土”。他到学校里讲学,讲堂就是他的净土;他到市场里购物,市场就是他的净土。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就在他的心里,这正是人间佛教所谓的“人间净土”。

过去,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曾经怀疑地问佛陀:“佛陀!诸佛的净土部是清净无染,为什么您的娑婆世界到处充满生老病死,又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一样,人人生活在苦恼之中呢?”

佛陀对舍利弗说:“这是你看到的世界,我看到的世界不是这样。”说完随即以足趾按地,大地顿时变为金色。他对舍利弗说:“这就是我的净土。”

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地藏菩萨,他以地狱做净土。所以,净土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重要的。

关于净土,我把它分成人间的净土、天上的净土、极乐的净土,还有唯心的净土、华严的净土。现在我再把它们一一做个介绍。

1.人间净土:常听人慨叹说:“人间没有一块净土,人间到处充满了险恶、纷争、不平,就像三恶道一样!”其实,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人间,如果安和乐利,民丰物阜,人人和善,彼此尊重,这不就是人间净土吗?所谓人间净土,必须要具备八个条件:

国土,没有环境的污染:现代社会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环境脏乱,空气污染。因此,人间净土的第一个条件,必须要美化环境,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从家庭到社会没肮脏的污染,只有清净的环境。

经济,没有财产的占有:现在的社会,一般民生的物质、经济生活可以说都很富有,只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经济、物质是要从勤劳中、从结缘里慢慢获得,他总希望“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能发财、富贵,所以铤而走险,窃盗、诈骗,破坏了净土的形象。在人间净土里,经济是净化的,没有财产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生活,没有恶人的残害:佛经上有一则六根会议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齐向眉毛抗议,毫无用处的眉毛为什么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却要屈居下方呢?眉毛被攻击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换到最下方。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很古怪,不像个人,不得已又请眉毛回到原位。这时大家终于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眉毛的无用才是真正的大用;觉悟到互助互爱才能共存。所以,在人间净土的社会,对于人民的身体、生命都有保障,都能不受侵犯,自由平等,正如佛国净土,没有恶人的相残,只有互助的友爱。

处众,没有人我的是非: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见不得别人有好处,放不下别人比自己强,互相攻讦、毁谤,彼此打击、破坏对方。例如:你好,我心里难过;你伟大,我心里就不高兴。人间净土是彼此尊重,互相礼让,没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谐的眷属。

交游,没有猜疑的误会:猜疑、误会将使原本和乐的人我之间、家庭、社会变成愁云满布的囚牢,因此人间净土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我的往来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互相的信任之上。也就是社会大众没有猜疑的误会,只有互相的信任。

政治,没有迫害的冤屈:娑婆世界里,由于立场的不同、利害的冲突,仍然不能免除政治上的迫害。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权术的控制;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惧躲藏的苦难,所以作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大家平等,人权有保障,没有迫害的冤屈,只有德化的和平,就具备了人间净土的第六个条件。

交通,没有事故的发生:我们的世界里,常常为空间的问题感到困扰,因此,在交通上不是感到非常不便,就是发生事故,令人遗憾。人间净土的交通,是没有事故的发生,只有自在的生活。

社会,没有阶级的差别:我们的社会有秉赋上贤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职位上贵贱轻重的人为差异。不合理的制度,制造了人间许多的矛盾、冲突,形成不平等的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具足佛性,无比尊贵。因此,人间净土是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大众的平等。

2.天上净土:天上的净土,即所谓的“天堂”,天堂的情形是怎么样呢?天上和人间到底有何不同?至少有四点不同:

天上的寿命长久。依佛经上的记载,距离人间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长达八万大劫。

天堂的人身体高大。依佛经记载,距离人间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人,他们身高九十丈。愈往上的诸天,身高就愈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五百公里左右,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

欲乐自在,胜于人间。天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物质非常的丰富,不但不虞饥寒,而且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随心所欲、有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安快乐的禅悦。

定中安乐。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里,他们都是过着禅定的生活,享受定中的轻安自在、法喜禅悦。

3.极乐净土:极乐净土也有四个特点:

没有男女的占有。在极乐世界里,不像人间,他们没有男人、女人的分别:极乐净土的民众,都是莲花化生,所谓“九品莲花为父母”,所以他们没男女相。不过,有的人会认为,没有了男人、女人,人生有何意义?其实男女是苦恼的源头,假如没有男女相,这个世间一定减少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