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7212000000018

第18章 决疑品(4)

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佛像很重要,一旦成了佛,一旦认识了自心的净土、自性的弥陀,到那个时候,随你要烧佛像或呵佛骂祖都可以。但是,在我们还没有成佛的时佛,还是必须借着佛像来觉悟自己,找到自己,那才是一了百了。

五、何以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的修行法门尽管有八万四千之多,但是最后的目的,无非是要见性成佛,了脱生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师说:“人有两种,法无二法。”

所谓“法无二法”,意思是说,纵然如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无量无边(例如我们平常念佛、参禅、礼拜、作观等,都是修行的法门),但是我们所证悟的真理只有一个。正如世间上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世间法虽有善、恶,但是,法的本体非善非恶,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说“法非善恶,善恶是法”。

佛经里有个譬喻说:“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只老鹰、一只鸽子、一只麻雀,三只鸟在空中飞行:老鹰一个展翅,飞行几十里;鸽子用力一飞,只有一两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飞了好久,也只是几十丈。虚空本来没有远近,只因三只鸟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飞行的距离有了远近不同。又如三兽渡河,大象要过河,它只是头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马渡河,也是头在水面,脚在下面;一只小白兔,很用力,头在上面,它也过去了。三兽渡河,水无深浅,可是,大象、马、兔子这三兽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过河的时候就有了深浅之别。所以说,人有圣凡之分,真理的法,却只有一个。因此,经典告诉我们,学佛应该依止四法修学:

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着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不会被世间幻象所迷惑。

3.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用来诠释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六祖大师甚至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微妙的法门和真理,无法只靠文字来表现传达,所以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执著,否则造成文字障,只会与道相去日远。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相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说种种法,是为了帮助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头指引我们见到月亮,所以修学佛法要能“因指见月”,千万不能因执著指头,反而障蔽双目,见不到月亮。

这个譬喻同时也是说明:佛陀的法,正如过河所需的船筏,一旦过了河,上了岸,就应该把船放下。意思是说,我们平时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还要执著拜佛,就如同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而成为一种执著,执著就是一种病,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华经》云:“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千经万论,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要我们明心见性,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要达到这个目的,惟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维摩经》指出的“不二法门”。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

于是先后有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珠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惟独文殊菩萨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向大家赞叹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擘诘的“默然”,意味着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

由于维摩诘这一“默然”的回答,蕴涵着无穷的妙义,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萨的答案,连文殊菩萨的答案也给推翻了,留下“维摩一默如雷”的美谈。

所谓“不二法门”,例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黄昏又从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尝升起,落也未尝落下,第二天它又会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灭灭,等于一个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也未尝生,因为生了要死;死也未尝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两个,生死是不二的。

我们也常听到现代人说:“东方的文化为体,西方的文化为用。”体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的,烦恼和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无也是不二的。但是在凡夫的心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其实,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在六祖徒孙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悟道了。马祖道一接引学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问道:“什么是佛?”马祖禅师就回答:“即心即佛。”“什么是心呢?”马祖禅师也是回答:“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禅师就这样悟道了,悟道以后,另建丛林度众,跟随他参禅学道的学者名士数百人,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派了一个大弟子法试探他,看他有没有真正开悟。

来人问:“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里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大梅法常回答:“老师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

“老师现在已经不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

大梅禅师听了这话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师兄回去后把大梅法常的话述说了一遍,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地说:“梅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熟了”,是说大梅法常禅师是真的开悟了。所以,在我们凡夫看来,“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两种,但在真正开悟的禅师心中,他肯定自己,因此管他是与非,管他有与无、好与坏,在我看来都是一个,这才是真正懂得“法无二法”的真义。

六、迷悟之间差几许?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种种的说法、开导,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觉悟,要我们去迷趋觉。

迷与悟之间究竟相差几许呢?其实,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祖,所以有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佛与凡夫本来是一样的,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佛也是人成的。中国的民间信仰,有很多神明,他们有的过去也曾造福人间,甚至也有了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力。但是佛教并未把这些神明定位在佛、菩萨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迷悟不同。

所谓佛、菩萨,一定要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缘起法。也就是觉悟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王阳明说:“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对于觉悟的人而言,众生不是心外的众生,世界不是心外的世界,宇宙万有和我都是一体的,宇宙万有都在我的心里。所以,佛教对其他的宗教,并不是不尊重它们,只因悟道的层次有异,因此有迷悟的差别。

什么叫做证悟真理?一般人都知道,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他悟道成佛,到底悟到什么?佛陀悟到的就是缘起法,也就是悟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悟到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能单独存在,悟到宇宙万有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

有关因缘所生法,讲起来很容易,真正的涵意却不容易了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因缘法,必能时时心存感恩,感恩国家社会,感恩大众的成就,我们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佛与凡夫的差别,只在于一个悟与迷的不同而已。

迷悟之间差几许?迷和悟究竟有什么不同?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忽然朝佛像的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看了很不以为然,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把痰吐在佛像的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对不起!我还要再吐痰,请你告诉我,在虚空之中,哪里没有佛?我的痰应该要往哪里吐呢?”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佛的法身流露在自然宇宙之中,哪里没有佛呢?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可以说,他已经悟道了。

然而真正的悟和迷,事实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别的。

在一间寺院里,有一个年轻人正在打坐。老禅师回来了,他没有站起来,老禅师就教训他:“年轻人怎么这么没礼貌!老师回来了,怎么站部不站起来一下呢?”年轻人心想:“禅宗的禅师们讲话,常常是怪怪的,常常都很颠倒,我也可以跟你说两句禅话,表示我悟道了。”于是就对禅师说:“我怎么没有迎接你?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起来迎接你,不是一样吗?”

老禅师听了以后,上去就给他一个耳光,年轻人被打了以后,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打我呢?”

老禅师哈哈一笑,“年轻人!我告诉你,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禅师们讲的话,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不合乎逻辑,实际上是非常合乎真理的。

有个小偷到寺院偷东西,但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可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说道:“喂!你走的时候,记得替我把门关好。”

小偷最初吓了一跳,随即就说:“你这个和尚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寺里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可偷!”

禅师对小偷说:“你真莫名其妙!难道要叫我老和尚天天去辛苦赚钱来给你偷盗吗?”

从这一段对话也可以看得出来,悟道的禅师面对事情时的洒脱,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样。

在美国夏威夷,曾经有一个参与越战阵亡的军人,因为笃信佛教,家人于是礼请了一位老和尚来为他举行告别仪式。在一般的告别祭典中,除了诵经以外,通常总要为亡者说法。当时老禅师心里想:“这个人是一个军人,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而捐躯作战,阵亡牺牲了,现在亲朋好友来为他追悼纪念,不如我就用枪炮的声音,来作为今天的法语吧!”

于是,老禅师在说了一段话以后,后面本来应该说一首偈语,他就改成用枪炮的声音——“碰!碰!碰”这声音一响,全村的几百人,大家一想到战争的凄惨,想到死亡的痛苦,想到为战争而牺牲的亲朋好友,一时悲从中来,人人痛哭流涕,场面哀凄感人。

当时座中另外有一个还没有悟道的年轻僧人,他一看,这个老禅师今天用“碰!碰!碰”这么样的感动人心,于是在另外的一堂告别式典礼中,他也如法炮制,把老禅师的这一套学了去运用。一开始,他就“碰!碰!碰”三声,结果大家不解其意,只觉得滑稽唐突,忍不住都笑了起来了,于是原本哀伤的追悼会,弄得大家笑个不停,场面无比的尴尬。

先前的老禅师,在节骨眼上“碰!碰!碰”三声,大家痛哭流涕,感到“人生是苦,世事无常”;后面没有觉悟的学僧,因为不懂佛法的巧妙,虽然一样“碰!碰!碰”三声,却弄得大家哈哈大笑。所以,迷和悟就差那么一点,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吃饭,一样地行住坐卧,不过,有了“悟”,生活的意境就不一样了。

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有一次去拜访法融禅师。据说,法融禅师的道行高深,不但修到百鸟来朝、猿猴献果,而且跟老虎、狮子住在一起,打成一片。四祖道信初到,看见狮子、老虎张牙舞爪的样子,不觉举起双手作恐怖状、法融禅师看到,便说:“禅师!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是说,你还有恐怖吗?

随后法融禅师就去烧茶,在他烧茶的时候,道信禅师就在一张凳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呢?这时道信禅师哈哈大笑:“喔!原来你也还有这个在!”

这则公案是在说明,悟道的禅师应该什么东西都能够放下,狮子、老虎,你何必要恐怖呢?甚至连“佛”字,你又何必生起有无的心呢?

当然,悟道的禅师在平常生活里面,并不刻意地表现出悟的境界,他看起来仍然和一般人一样。不过,有时候进入到禅的境界、定的境界,当然就不一样了。

一般的凡夫,平常都是凭妄识在生活,这就是迷。我们如何才能悟道,如何才能对世间有另外的看法,而不再是雾里看花?我们如何才能看到真实的世间,如何才能够安住在真心里生活?迷悟的分别究竟在哪里?迷悟的分别就在圣凡之间!凡是迷,圣是悟。当你迷的时候,无论走到那里,都觉不好,甚至天下之大,有时候竟无容身之处。但是如果你悟道的话,那真是“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觉悟的人居住一处,就是居住在一切处,只要悟道,宇宙虚空都我们的。迷悟之间差几许?虽然只差那么一点,却是需要多少的修行功夫,才能去迷觉悟呢?

七、禅者怎样才能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