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做人最吃得开
7228300000019

第19章 做人要谦虚,锋芒太露惹人厌(2)

这位以谦逊著称的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主动出击,当仁不让地拿走了他应得的东西。在这两则逸事中,我们看到了柯立芝身上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真诚的谦逊;另一方面却是主动为自己抓住升迁时机的才干。实际上,这种矛盾在大多数成功者身上都有所体现。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以谦逊著称的人——“石城”杰克逊。他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的一员猛将,和李将军一同被推崇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人。

托马斯·杰克逊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谦逊”。在墨西哥战争中,总司令斯科特将军曾经对他的英勇善战给予了公开的称赞,但杰克逊从未提及此事,甚至在至亲好友跟前也只字不提。直到他弥留之际,他还是坚持认为,“石城”这一美誉不应当仅仅属于他个人,而应归他所率领的整个部队共同享有。

然而,就在墨西哥战争刚刚爆发时,杰克逊在写给姐姐的信中,满纸都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而在当时,他还只不过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副官。在信中,他还冷静地分析了,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位勇敢而谦逊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曾有过一次聪明的举措,即主动要求从常规部队转到炮兵部队里去。因为他相信,在那里,“长官们更容易把整个部队的功绩归功于某一个人”,这样无疑有利于自己的升迁。果然,他获得了斯科特将军的亲口赞赏,并且直接导致了他随后的几次升迁。几年以后,因为预先就看到当上弗吉尼亚陆军大学的教官必将“声名卓著”,他又用尽浑身解数去争取这个位置。

在杰克逊身上,我们又看到了类似柯立芝的矛盾:真诚的谦逊和敏锐的上进心。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我们还能从许多其他杰出人物那里找到。但实际上,这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矛盾。这些人只是一时在那些一定会被人们所注意到的事情上默不做声,而一旦他们引以为荣的功绩将要被人们忽视的时候,他们就会立刻采取迅速的行动。

铁路建筑专家哈里曼也一贯有着谦逊的品德。他的一个很要好的老朋友,甚至在他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之后,还一直以为他只不过是几百个有点成就的经纪人之一,因为哈里曼从来不炫耀自己的成就。

真正伟大的人物,一般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这种似曾相识的谦逊。只有那些肤浅而又短见的人,才会喜欢在大家面前粉饰、吹嘘自己。他们总是陶醉在自我营造的一种浅薄、自命不凡的感觉中,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受其支配,因此,他们才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别人自己做了多少事,提醒别人自己的知识有多么渊博,生怕自己被别人忽视了。

然而,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那些随时随地都把自己变成焦点的人,有时,他们甚至恨不得当场把这些家伙虚华的外衣撕开,让其露出丑陋的真面目来。因此,虚荣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让别人更加厌恶。伟大的人物往往能从这种浅薄的虚荣中解脱出来,他们懂得,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事实证明,这是的确博取声誉的最好办法。

巴拿马运河的建造者哥萨尔斯将军,在建造运河的过程中,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常会这样说:“我们以后会回答这一问题的——用运河本身。”果然,当巴拿马运河顺利完工时,哥萨尔斯便达到了他个人声望的顶峰。然而,面对那些公开的庆祝活动,他却几乎统统回绝了。当第一艘轮船驶过运河,当人们朝穿着衬衣站在佩德罗·米格尔水闸上的哥萨尔斯发出热情欢呼的时候,他却飞快地逃跑了。

和许多英雄一样,哥萨尔斯对自己的成绩从来不会大肆声张,而宁愿让它们自己说话。事实上,正因为他们的谦逊,这些成功的杰出人士才会赢得更加显赫的声名。

夸夸其谈的人是很难得到信任的,他们的看法只会引起怀疑。由于他们连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评估,所以大家都会觉得,他们在别的事情上也难免判断失误。不过,一个人如果把自己摆得太低,而过分谦虚甚至畏缩的话,也不利于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过多的谦逊反而会被人看成虚伪,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虚荣。

6.锋芒易惹祸,做人留一手

一个人,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华,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最好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有些才华横溢的人,懂得把微小的才干也显露出来,使它成为自己身上的一个闪光点,而当他们的卓著才能显示出来时,就足以令人震惊。当你既有才华又懂得展示之道时,结果一定惊人。

不过,展示才华也应以谦虚的态度,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最好应该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出之。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总是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就展露出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开得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时,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华,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最好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手脚。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6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在第一回合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4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这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先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不料他刚跑了一半,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经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肯服气,提腿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众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一箭射去,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上了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因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颖考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华上下五千年,类似的例子还真是数不胜数,比如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堂,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助这些人的才能,以实现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莫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这是因为,在刘备这样的贤明君主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被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前,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

大家想一想,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免授人以“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事情就是这样,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恰到好处。

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能永为人师。因此,当你演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看家本领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惟你是依。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7.一半多于全部,做人要善于“藏巧”

一个人,如果智商高、能力强,自然是件好事。有了它,便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事物复杂多样,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异,利与弊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以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的环境,掂量利弊得失,而不能总是一味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阴符经》中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意思是说,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伏藏又可以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即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伏藏却更加高明,即“藏巧”。下面这两个故事都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纳萧何之计,诛杀了韩信。当时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从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并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还是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曾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总是说:“和上次一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又对萧何说:“您不久就要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能再得到皇上恩宠。可是自打您进入关中以后,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正是害怕您因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而谋反啊。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听完觉得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有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比起萧何来,秦国老将王翦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为他送行,王翦向秦王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希望秦王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王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而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即使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用得着我的时候,请大王多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子孙的家产。”

秦王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置之。

王翦带领军队进入函谷关以后,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王提出赏赐。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们的统帅,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道:“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喜好猜疑,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他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王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地,并将他封为武成侯。

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露尽,力不使尽,此即“藏巧”之谓也。即使有本事,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才会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

8.谦虚是成功的要素,炫燿会让朋友远离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警句、格言多如牛毛。它们的意思是说,只有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才不会影响到别人——特别是没有成就的人的感情。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应该放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由此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因为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会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更与内心的平静紧密相连。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