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陶冶青少年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7232200000066

第66章 把握机遇的袁隆平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到1966年,袁隆平一边在安江农校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他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留下种子,第二年再播种看它的表现。

袁隆平是个有心人。1962年,他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特别大的稻穗,结实饱满、整齐一致。他喜出望外,马上把稻穗采下,小心翼翼地保存好。第二年,他把种子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结果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令他大失所望。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他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会失败了呢?他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600千克,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他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四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万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当时学术界根据流行的经典遗传学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对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撰写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文章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用知识和汗水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