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多余的阴影
7234000000037

第37章 忧郁的眼睛(1)

忧郁的眼睛

西贡的夜死似的沉静。

一辆辆大卡车呼啸而过,震得玻璃窗呖呖发响。

公寓里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吆喝声,接着是几声惨叫……大卡车又呼啸着驶去。

黑暗里,玉兰紧紧地搂着妈妈,把冰冷的面颊藏在母亲怀里,低声说:“妈,我害怕……”

“神明保佑。”妈说。

这些天,越南当局把中国人一批一批赶去新经济区,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起先说是驱赶中国人的资产阶级,眼见着街坊邻里,叔伯婶娘,不管是开店的、做工的、摆摊的、当差的、还是当过人民军的,都先先后后给抓上大卡车开走了。住在楼下的华伯早十几年便入了越南国籍,两个儿子参加人民军在战场上牺牲了,只剩下俩老同一个小女儿,晚景萧条。可前天晚上一家人也给抓走了。大门上留下两条交叉贴着的封条。从开裂的门缝朝里望,狼藉满地,能值几个钱的家私都给搬走了。玉兰想到这些,心里象塞进冰块,冷得全身颤抖。她睁开一双美丽的眼睛望着妈妈说:“灾难会落下我们家吗?”

“我们是越南人。睡吧,别胡思乱想了。”母亲说。

“我们有中国血统?”

“你一家五代住在这里,祖父生下来就是越南籍了。”她安慰女儿也在安慰自己。深陷的眼睛流露出忧郁的目光,呆呆地瞧着墙上挂着的金边镜框。这是玉兰爸的烈士证书。镜框右下角是他同阿朋穿着人民军军装合照的相片。玉兰爸是人民军的营长,四年前在西贡外围的一次战斗中,他掩护通讯员阿朋中弹牺牲了。攻克西贡之后,阿朋含着眼泪捧着这张烈士证书来到玉兰家,伏在玉兰妈的肩膀痛哭,他悲切地喊道:“妈妈……”

阿朋双亲早年参加了南方爱国战线游击队,在抗美救国的战斗中先后牺牲了,现在,玉兰一家就是他唯一的亲人了。

镜框左下角是小儿子阿雄的照片。十五岁的阿雄不愿应征当兵躲藏起来。当局说中国人要打越南,但入伍后却又往西开去柬埔寨打仗。唉!打了二十几年的仗了,还不让众人安宁点喘过一口气,又嚷着要打仗,老百姓怎能忍受得住呢?何况膝下只剩这一根独苗了。她说什么也不能让儿子当炮灰去。眼前,她把希望全寄托在这个金边镜框上,看在烈士的面份上也许能避免这场灾难。

她抚摸着女儿一头柔软的黑发说道:“神明保佑,合家平安。”

“阿朋哥回家来就好了。”玉兰又在思念阿朋了。这个十九岁的姑娘,长得漂亮,身材苗条,丰腴的肩膀,高挺的胸脯,给人一种健美温柔的印象。

“睡吧!明天还得上班!”母亲说。

阿朋在公安局当警卫班长。年青力壮,英姿勃勃,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在部队当侦察兵练就一身武艺。公局长是部队的老团长,看中阿朋这手武技,转到公安局时便把他一起带来。

局长住在一座白色的三层楼房里,花园外围着高高的围墙。这里原先是美国顾问的住所,室内装有空调、电子装置;门窗都是电子感应自动开关的。再加上阿朋形影不离,腰间系着特制的白朗宁手枪和蛇纹匕首,确是万分安全了。

阿朋独自坐在外房的沙发上,无精打采。近日来他心烦意乱。打了高棉,又惹了中国,拳头净往盟友身上捶,尤其是这些天把华侨血统的人弄得家散人亡,妻离子散,真是惨不忍睹。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哪一回战斗中国弟兄的血不是同我们的血一起流啊!他,阿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二十年生命里,有一半是吃中国白米长大的。他感到痛苦,有时简直憎恨这个公安工作。只是军人得服从命令,才又缄口不言了。

门铃响了,进来的是局里的阮科长。科长是阿朋的老营长、老上级了。他敬个礼,还是按照职责领着科长走进客厅。直至局长出来之后才又退出大门。

他坐在门边,听见他俩的谈话:

“中国人封锁边境了,他们发觉接侨上了当。我们的人全混了过去,看来净化边境的政策是成功的。”局长低沉缓慢的语声。

“这里却是棘手。”科长说。

“不见得吧!可以搞净化嘛!”

“净化?”

“新经济区是个鬼门关,中国人呆不住,他们不全都往海上逃了吗?”局长说。

“我们全抓回来了,除了那些葬身鱼腹的汉子。”

“抓回来还得喂饭,何苦?我看可以……”局长做了个张开手掌的手势说。

“放走?”

“净化嘛!我们的人也一起出去。”

“哦!”科长恍然大悟的叹了一声。

“高棉是瓮中捉鳖,印支联邦成立,大局可定。剩下来是东盟五个棋子,一个个的吃过去。哼,那时候就不只是印支联邦了!欧洲那边有个经互会,亚洲也应该有个互经会吧!中国人是只纸老虎,和平兵,装备陈旧,坦克也没多几辆,不足挂齿。我们的军队所向无敌,美帝也打输了,加上有了个后台老板,可以说谁都不在话下。”局长竟说得兴奋起来。

“这么说还得打仗?”

“坐着坦克长驱直入,我看痛快得很。”

“枪对枪总是要死人的。”科长说。

“不谈这些。我看净化是个优差事,由你去办。”局长说。他递给他一封信又说:“你到船埗港海军司令部找白上校,具体商量个办法,有困难么?”

“我想带阿朋去。”

“可以。这安全些。”

“还有何指示?”

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压低声音说:“只要同中国人沾亲带故,不管是什么人都要净化,明白吗?”

“可以借羊头买狗肉!”

“你理解得很好。”

说完,阮科长便告辞了。

当晚,阿朋上玉兰家,给她说了要出差的事。她紧偎着他那宽阔暖和的胸膛说:“你别走,我害怕。华伯一家被抓走了!”

“你放心,一切平安。”他脸上安慰着说,却暗自吃了一惊,想不到华伯一家也遭害了。他老人家牺牲了的两个儿子是同自己在一个团呢!他深怕净化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然而,他相信不管怎样,灾难不会落在自己亲人头上,更何况玉兰爸同老营长、老团长都是饱经战火烽烟的老战友了。

“我在你身边就不害怕了!”他说。

“这趟出差返来我们就结婚。”他紧紧搂抱着她,吻了她。

“阿朋,”玉兰妈从房里走出来,手上捧着个黑漆镶贝壳花的首饰盒子,递给他说道:“放在你那儿保险些。”

“妈……”他喉咙哽咽住了。

“拿着吧!回来先上家门,你记住。”妈抚摸着他的面颊叮嘱说。这两天,她整天心惊肉跳,眼眉触似了电不停地闪跳若,仿佛不祥之兆要来临了。

“我尽快回来!”

他走了。屋子回复死似的沉寂。

阿朋随阮科长来到船埗港。这里是个天然深水港口,深蓝色的海水拍打着长长的混凝土码头,几艘炮艇靠码头泊着,远处停着两艘美国造的巡洋舰。港口右边的一片竹林里,并排着几行白色的平房,海军司令部设在雷达塔的后面。

他们见了白上校,他近五十岁,两鬓斑白。上校微笑着看了阿朋一眼,欣赏他那副英拔魁梧的身材。看完了局长的信,他同阮科长谈了半天,两人才又脸上堆满笑容的分手。

司令部过去两里地是船埗市。市东面有间洒店,二楼“二〇三”号房间,进出的人异常拥挤。几个便衣的公安员在接待来客,他们低声细语,密密斟酌。来客都是些熟人,说句不好听的话是人贩子,他们包接送被净化的人出海,每人收手续费十两至十五两黄金,交给“二〇三”九两,而“二〇三”往上缴七两,至于到局长、白上校手里是怎个上缴就不得而知了。交易当然是秘密进行,然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对这类肮脏事,阿朋起先是讨厌的。后来多见不怪,也习以为常了。不说当差的,一个科长月薪才一百元出头,只够买三、四只母鸡,你说一家大小怎个糊口?令他担心的倒是这样下去,这个党,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天黑沉沉,码头一片漆黑。墨黑的海水闪跳着点点磷光。阮科长同阿朋坐在炮艇驾驶室里,透过红外线望镜,虽然是黑夜,码头上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炮艇前面停着一艘木制的机帆船。岸上人影憧憧。人贩子站在船旁,象赶黄牛似的一个一个的给站在他身旁的便衣报数,人们拖男带女,背着干粮,鱼贯地上了船。之后,炮艇拖走那艘木船,一直拖到公海上便松脱了缆绳,让木船摇摇晃晃的向着无边无际的海洋飘去。无数双忧郁的眼睛惊惶地望着黑沉的夜空……

阮科长默默无言。阿朋心里难受得很,望着滔滔海浪,暗自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们为之流血牺牲争得来的社会主义?然而,军人要执行命令,他没敢再想下去。

买卖进行得颇顺利。黄金、美钞潮水似的流入保险柜里。一艘艘木船幽灵似的在黑夜里向黑暗的海洋游荡,在这二十世纪文明的大海上随波飘忽啊!

白上校来电话,说出海的头一艘木船沉没了……多么可怕啊!阿朋忍不住问道:“倘使在船上的是自己的父母子女你怎样想啊?”

“这话你只能在这个房间里说。”阮科长瞧着他说道。

过了几天,局长来电话要阮科长明日回去报告情况。说不定上头有人来。阮科长给白上校挂了个电话,便向港口码头走去。他漫步在水泥码头上,阿朋默默地跟在后面。海浪在他们脚底下汹涌咆哮。突然,闸口外面人声鼎沸,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阿朋警惕地上前几步,紧靠着阮科长身旁。他似乎毫不介意,竟向嘈吵的的人群那边走去。

只见人们手里拿着一张纸片,在港口的铁闸门前围着几个便衣吵嚷,有人喊道:“这是上船证,让我们上船!”“我们付足了黄金!”便衣毫不理睬,只冷冷的说:“假的。再吵把你们抓起来!”

“假的?”人们惊叫道。

“他、他跑了……”人贩子溜了。

“这不是吃人不吐骨么?”

“他们串通骗人……”人们愤怒了。

一个老头挤上前来,扯住便衣的衫袖说:“同志,我榨干了一家血汗才凑够三十两黄金,求求你开个恩,让我上船,我求求你……”

便衣一掌推开他,骂道:“滚开。”

老头泪水纵横,还在祈求着说:“这是昧良心的啊!”便衣听得不耐烦,一拳把他打倒,照着胸口又是一脚……老人家口吐鲜血躺在地上……

人们愤怒的冲了上来,举着拳头朝便衣打去。一个小伙子似匹黑豹冲前来给那便衣一拳。他身手不凡,竟把便衣打翻在地上。人们推开铁门向码头冲去。小伙子打得眼红了。看见迎面来的阮科长,以为是来阻拦的,便一个箭步上前一掌推去。说时迟,那时快,阿朋闪电似的上前伸手一拨,挥去一拳,小伙子躲闪不及,给打倒在地上,口角流了血。

“阿朋哥!”

他定睛一看,大吃一惊道:“阿雄。”赶忙把他扶起急问道:“伤了没有?”

阿雄抹了口角的血说:“你出手不轻。”话未完便抱住阿朋哭了,说,“华伯他……”

“是他!”阿朋悲痛地望着躺在地上的老人,白发上染满鲜红的血。

华伯躺在血泊里闭上了眼睛,小女儿阿芳伏倒在血水里痛哭流涕。他老人家被抓去新经济区,受不了折磨,便又带着小女儿逃了出来,倾家荡产才凑够这三十两黄金。

“妈妈呢?”阿朋俯身慰藉这个可怜的女孩子。

“在街上等我们!”十二岁的阿芳满面泪水说。

“我同你找妈妈去。”阿朋说,转过头来问阿雄:“你怎么来到这里?”

“找你来,妈和玉兰姊给抓走了。”阿雄紧紧地抱住他哭了起来。

“抓走了?”他脑里轰的一响,全身震惊,差点儿倒在地上。

阿朋离家的第二天晚上,果然灾祸临头,玉兰母女俩给抓上了大卡车。

汽车走在坎坷不平的泥路上,颠簸得使人全身发痛。车厢似只闷热的蒸笼,人们肩贴肩挤在一块,汗水的酸臭味呛得人作呕。从半夜摇晃到天亮,又从白天颠簸到天黑,汽车才到达新经济区。这里是一片荒野,荆棘丛生,野草没膝,除了一排红砖平房,周围是一列列低矮的小草屋,简陋得似猪舍一个模样。看不见一条小河,黑色的肥沃的泥土净长野草。也许先前长过一些树木,可全给砍光了,只留下光秃的树头。人们看了禁不住全身一阵寒栗。

玉兰从水井打了桶水回来,妈已架起铜煲,生了火。两人马马虎虎的吃了碗木薯片粥便钻进小草棚睡去。

芦苇棚顶漏落点点星光,蚊子成群结队的向人袭来。玉兰紧偎着妈妈抽泣着说:“阿朋还不知道呢!”

母亲仰面望着草棚顶,百感交集,泪水小河似的从面颊两边流下来。她悲痛极了,想起玉兰爸,念着阿朋和阿雄。

第二天,她一个人来到红砖屋,找着一个办事的干部,名叫阿龙。她给他说了自己的身世家族,为何竟要来这儿受罪。阿龙耸耸肩膀说,“我也说不明白。”

“你认识阿朋吗?他在公安局工作。”她问道。

“认识。”对方睁大了眼睛说。

“他是我儿子。”

“哦!”

“你认识孙爱国吗?”

“我们的老营长,阿婆你……”阿龙惊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