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激情年华
7238500000019

第19章 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

在第十一章里,我曾介绍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我国“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以其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中国。许许多多中国进步青年获得了新的启迪,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在他们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已率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湖南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于1918年组织了一个革命社团,取名“新民学会”。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等人先后赴法勤工俭学。

这批青年在国内时已具有相当的进步和革命的色彩,到法后,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1920年2月,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人组织了一个“勤工俭学励进会”(简称工学励进会),对真理和勤工俭学的目的进行探索。1920年,蔡和森来到了法国,住在蒙达尼公学,他没有上课,却“日惟手字典一册,报纸两页”,“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小册子。至此,新民学会在法会员的中心很快移至蒙达尼。

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张昆弟、罗学瓒、蔡畅等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举行聚会,辩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道路。蔡和森主张激烈革命,组织共产党,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而其他一些人则主张温和革命或无政府主义。他们一面探讨,一面与国内的毛泽东频繁通信,以兹沟通。

1920年8月,“工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会员有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汪泽楷、罗学瓒等三十多人。10月间,工学世界社在蒙达尼开了三天会,蔡和森也参加了讨论。经过热烈的辩论,大多数社员赞成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

工学世界社是旅法勤工俭学生中成立最早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团体,它和新民学会一道,以蒙达尼为中心,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1921年勤工俭学生两次大的群众斗争的领导。

1920年6月,一个名叫赵世炎的四川青年来到了法国。

赵世炎,1901年出生于四川,从小就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其二哥为同盟会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干事长。中学毕业不久,即参加了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出任学会和会刊的主要负责人,后又主办《工读》半月刊。在李大钊的鼓励和赞助下,赵世炎积极参加具有青年社会主义性质的工读运动。1920年3月,反动的北京政府警察厅封闭了赵世炎主办的《工读》半月刊,这个事件更加激发了赵世炎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到法国后,赵世炎曾在几个工厂做工,也经历了失工的困苦,这使得他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很多的感触。

1921年初,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比较集中的克鲁梭,赵世炎和李立三等人发起了一个“劳动学会”,其最初宗旨是笃信工学主义,主张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坚持到底。其成员有陈公培、刘伯坚、袁庆云等人。王若飞和徐特立、黄齐生两位老先生也对他们表示积极支持。劳动学会主张,要革命,第一步就要把华工组织起来。他们重视工人运动,深入华工,因此深受华工欢迎。

以蒙达尼为中心的“工学世界”和以克鲁梭为中心的“劳动学会”,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两个进步团体,虽然初期阶段两个团体之间互持不同意见,甚至言词对立,但都在致力于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及对理想和真理的探寻,并无原则分歧。

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生遇到了失学、失工的生存危机(本书第十五章中有详述),留法学生自发地发起请愿示威,在斗争的紧张时刻,蒙达尼的新民学会和工学世界社在蔡和森领导下,讨论了形势,一致认为应支持巴黎近郊学生的正义斗争。2月下旬,蔡和森、王若飞、李维汉、张昆弟、向警予、蔡畅等来到巴黎,参加和领导了这次斗争。克鲁梭的劳动学会的赵世炎、李立三等人虽未参加,但起草了声援宣言。

“二·二八”运动以后,以蔡和森等为代表的“蒙达尼派”和以赵世炎、李立三等为代表的“劳动学会派”,根据斗争的需要,双方都迫切希望消除隔阂,实现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团结。

1921年夏天,赵世炎专程到蒙达尼,会晤蔡和森。他们交谈三天,结果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双方都表示,争论已经过去,今后要共同研究问题,共同革命,大家都谈马克思主义。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出现波折,各派进步学生团体分头探索研究的时候,周恩来于1921年2月中旬从英国来到了法国。

周恩来,这个名字享誉世界,无人不知。1898年,他出生于江苏古城淮安。十二岁,他离家去东北念书,十五岁来到天津进入南开学校学习,在中学时期,便萌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1917年他东渡日本求学,在那里受到了民族危亡的震撼和《新青年》等进步思潮的冲击。1919年,周恩来回国,立即受到“五四”运动的熏陶。在斗争中,他和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二十人组成“觉悟社”,其宗旨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此后,周恩来参加和领导了多次反帝爱国的天津学生运动,并遭到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出狱后,周恩来于1920年11月经上海赴欧洲勤工俭学。在法国停留了半个月后,周恩来到英国准备求学。他在英国没有入成学,但却看到了欧洲战后社会生活的严重动荡和不安。当时正值声势浩大的英国工人罢工席卷英伦全境,他对英国的工人运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1921年2月,周恩来来到法国。他一边学习法文,一边进行社会调查,同时给报社撰写稿件和翻译文章维持生活学习费用。战后欧洲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思潮杂然纷陈。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周恩来终于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念。1920年12月,张申府和刘清扬来到了法国。张申府在国内曾参与李大钊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张申府建立海外组织。1921年春,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之一——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全部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21年2月,周恩来来到法国时,正值第一次勤工俭学生大规模斗争进入高潮。6月,周恩来和工学世界社的袁子贞等,联络各界人士,展开了反对中国政府向法国政府借款购买军火的斗争(本书第十五章中有详述),从此,他便走上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和革命斗争的领导岗位。

9月,克鲁梭的赵世炎、李立三和蒙达尼的蔡和森等,决定联合发动一个争取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到里昂中法大学入学的运动(本书第十五章中有详述)。9月17日,他们首先在巴黎成立了“勤工俭学生联合会”,20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陈公培、张昆弟、罗学瓒等一百多名学生组成“先发队”进军里昂,周恩来、王若飞、李维汉等在巴黎声援策应。虽然这次斗争被法国军警镇压,蔡和森、陈毅、张昆弟、罗学瓒等骨干力量被遣送回国,但经过这几次的斗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已成为勤工俭学中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建立统一的共产主义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赵世炎,是筹建留法勤工俭学共产主义团体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国内时,曾与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李大钊、陈独秀等多有接触。1921年3月,赵世炎与来到法国的张申府、刘清扬和周恩来取得了联系,并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共有五名党员: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它是中共旅欧支部的前身,当时为秘密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在当时鲜为人知,而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则至关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首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共产主义政党诞生之初,仅有五十多名党员,但是,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扩展,转眼已成可以燎原之势。其组织建设,不但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壮大发展,而且在海外的中国革命者中也已孕育成熟。1922年,欧洲勤工俭学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1921年底,在法国北方避居法国军警搜捕的赵世炎通过书信与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周恩来、李维汉、刘伯坚、王若飞、傅钟等密切联系,商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事宜。1922年初,赵世炎和周恩来邀请部分人,在巴黎对此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达成协议。此后,赵世炎、李维汉在法国,周恩来在德国,聂荣臻、刘伯坚在比利时,分别筹划。赵世炎还与已回国的李立三等取得联系,索取国内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与有关文件。

1922年6月,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诞生了。

它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巴黎郊区的布罗尼森林中举行的。代表大会共开了三天,在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勤工俭学的十八名代表参加。他们是: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萧朴生、刘伯坚、袁庆云、任卓宣、陈延年、尹宽、李慰农、郑超麟等。会场设在森林中的一个小空场上,他们向一个开露天咖啡茶座的法国老太太租来十八把椅子,就地而坐。会议由赵世炎主持,由赵世炎和周恩来报告了筹备经过和组织章程。经过讨论,决定将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会议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设在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座小旅馆内。赵世炎住在那里,李维汉和陈延年经常在那里工作。

至此,留法勤工俭学的共产主义组织正式成立,并相继在德国、比利时发展了组织。

与此同时,中共旅法小组于1922年冬进一步发展成中共旅欧支部,“少共”中够党员条件的同志正式转为中共党员。当时党团机关合在一起,领导机构也是统一的,但党组织是团组织的领导与核心。党组织是秘密的,团组织则是公开的。

中共旅欧支部的诞生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欧洲勤工俭学生中的活动取得了成就,形成了留法学生和华工、华人开展政治活动和斗争的领导核心。

少共自成立之日起便发展迅速,刚成立时,仅有成员三十多人,半年之后,已达七十二人,到1924年,更发展到二百人之多。一大批旅法、旅欧勤工俭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青年聚集在了党团组织的周围。

少共是在中共旅欧支部的绝对领导下进行活动的。赵世炎既是少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书记,又是中共法国组书记。他和周恩来两人都是品格高尚、具有很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少共领导者,少共的同志们对他们十分敬重和热爱,蔡畅就曾充满诗意地赞美他们,说:“世炎和恩来全身都是聪明。”

少共成立后,曾向国内党中央报告了成立的情况。1922年11月20日,少共派李维汉回国,向团中央汇报接洽,要求附属于国内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2月17日至19日,少共召开临时代表大会。会场设在巴黎西郊一个小镇上某警察分局的礼堂内,参加会议的有四十二名代表,他们之中除了参加成立大会的人员外,还增加了陈乔年、聂荣臻、邓希贤、傅钟等人。会上决定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也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其领导机构改称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由于中共中央决定调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十二人到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会议新选出周恩来等五人组成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刘伯坚、袁子贞等三人为候补委员,周恩来为书记。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已进入了第二届时期:壮大了组织,设立了机关,正式确定了与中共中央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隶属关系,确定了组织的正式名称,并创立了机关刊物《少年》。其组织与工作都更趋完整,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