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
7238800000018

第18章 人情辞典:好莱坞的人性分析(1)

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赋予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以生命。他赋予自己的能力以生命,也赋予别的人和物以生命。

——弗洛姆

不管怎么娱乐,娱乐艺术的底层总是人性的某种东西在闪光,因此,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的人性学构成还是相当有意义的。类型片的划分标准虽然不是人性的标准,但类型化地表现人性某一侧面,或者说局部的人性表现最终汇合成为好莱坞的人性世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好莱坞的人物传记片来展开我们的人性分析之旅。在奥斯卡历史上,曾先后有《歌舞大王齐格菲》(1937)、《佐拉传》(1938)、《阿拉伯的劳伦斯》(1963)、《公正的人》(1967)、《巴顿将军》(1971)、《甘地》(1983)、《莫扎特》(1985)、《勇敢的心》(1996)、《美丽心灵》(2001)等人物传记片获得最佳影片奖。不过仅仅以人物传记片来论述人性这一复杂主题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要结合一些成功的电影或者成功人物形象来探讨这一问题。

人性的魅力

好莱坞对人物传记类型电影一直很感兴趣,这种兴趣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寻的人物传记拍摄史。人物传记拍摄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当时仅华纳公司一家就创作了50部以上的人物传记影片。这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物传记影片是《青年林肯》,该片被法国《电影杂志》作为电影符号学分析的经典范本。50年代比较著名的传记影片是《萨巴达传》(1952)《凡·高传》(1956)。60年代最佳的人物传记影片是描写托马斯·莫尔的道德勇气和人格的《公正的人》。70年代,库布里克拍摄了《斯巴达克斯》,这一时期最辉煌的传记电影应属《巴顿将军》(1970),《麦克阿瑟》(1977)则属于不值一提的影片了,尽管传主声名远播。20世纪80年代,传记片大受青睐,《甘地》《莫扎特》都分别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大奖,《愤怒的公牛》也获得两项奥斯卡奖,如果把《末代皇帝》(1987,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9项奥斯卡大奖)也算上,那可真是一个传记片辉煌的年代。90年代先后有传记影片《卓别林》《马尔科姆·X》《尼克松》(1995)、《勇敢的心》《伊丽莎白》(1998)相继问世,21世纪虽还只是短短几年,但先后就有《拳王阿里》(2000)、《波拉克》(2000)、《艾瑞斯》(2001)、《弗里达》(2002)、《美丽心灵》(2003)、《飞行家》(2004)、《雷》(2004)、《一往无前》(2005)、《卡波特》(2005)等传记影片出场,据报道,2006年也已有数部传记影片登场。

好莱坞对于人物传记影片的热情源于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观念,也就是说,好莱坞通过人物传记影片探寻的是人类自身复杂深奥的人性状况和人性特征,是人对人自身发生兴趣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延续。人物传记片虽然也可以为普通人立传,但显而易见更多的还是名人、政治家、娱乐明星、科学发明家、军队将领、艺术家、运动明星和社会名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生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比较典型,电影可以通过他们达到以管窥豹的目标。

《巴顿将军》中巴顿是美国高级军事将领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巴顿将军》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都作了如实的反映。1943年,英美盟军在北非遭到绰号“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陷入困境。为了扭转局面,美军第二装甲兵团被整编,巴顿中将任该兵团司令,才华横溢的布莱特雷少将为他的助手。两人严格军纪、加强训练,很快就将整个兵团变成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终于击败隆美尔。此后,盟军计划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巴顿提出强攻,却遭稳健派的英军司令蒙哥马利将军反对,但他还是坚守己见,率军一举攻克首府巴勒莫,干净、彻底地歼灭敌人。然而,其间巴顿将军在视察医院时殴打一名伤兵引起公愤,被人告发后,撤去军职,由布莱特雷接替他,仕途失意的巴顿被调往英国。在一次演讲会上,他发表了一些诋毁另一盟国前苏联的言论,引起盟军最高司令部和艾森豪威尔的不满,又被调回美军第一军。此时,布莱特雷正在制定诺曼底登陆计划,他邀请巴顿参加,巴顿欣然同意担任前线指挥官,竭尽全力要挽回自己的声誉。其后,在解放巴黎等战役重,巴顿屡建奇功。1945年冬天,在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夕,巴顿不幸在德军驻地附近的一次车祸中身亡。

一方面,巴顿将军被描绘成一位“暴戾的军神”,好斗的巨人,他一味进攻、不懂政治上的迂回曲折,他言行粗暴、“劣迹”昭彰。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英勇善战、熟读兵书、大胆而富有想像力、胜任军事指挥,能打大仗和胜仗的人。他有独到的性格魅力,无论人们褒贬如何,他没有任何伪饰,他直言不讳说他酷爱战争:“我喜欢战争。上帝赐福给我,我对战争痴迷得发狂……”当他听说战争即将结束,他暴跳如雷,拍着桌子大吼:“战争根本不该结束!”“该留着德军和我们一起进攻前苏联!”巴顿就是美国的化身,巴顿的自大、狂妄、酷爱冒险、为赢得竞争不惜任何代价,是美国民族精神的典型性格。《巴顿将军》显然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自觉:在影片开头,一面美国国旗占满了整个银幕,在激昂的军乐声中,银幕右下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并且越来越大,原来是巴顿向前走来。电影史中这个经典的段落将个人即美国、美国即个人的观念演绎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观影者也就在接受巴顿中接受了美国价值观。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当43届奥斯卡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之际,已为世人瞩目的巴顿的扮演者乔治·C·斯科特却从千里之外的西班牙发来一封电报,态度强硬地表示:我本人将不接受这一提名和奖励,艺术家们都应是朋友,没有必要卷入竞争的提名、奖励的漩涡。最后,只好由他的搭档代他领了金像。斯科特之举,可以说是巴顿作风/美国精神的绝妙复制。

影片《莫扎特》一改把名人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名人去世后开始的“神话运动”传统,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影片从一个心胸狭窄的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虽然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萨列里为代表的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莫扎特为“异端”,处处给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即使能够上演,也常常不超过一星期,因此他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日渐困窘。莫扎特的父亲去世后,萨列里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就在愧疚、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有一天,在《魔笛》演出进行到一半时,莫扎特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地。病床上极度虚弱的莫扎特竭力完成《安魂曲》,接近死亡的莫扎特灵感像泉水般喷涌,但曲子完成时,年仅35岁的天才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莫扎特引人注目的凡俗化倾向(比如莫扎特那又高又尖的笑声非常突出地显示了它的市民气质),既是好莱坞对于莫扎特生存环境的洞察结果,也是好莱坞还原为人到平常人的一贯传统体现。

影片《飞行家》讲述了美国大亨霍华德·休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这位石油大王、赌场老板、航空爱好者、制片人、导演,风流潇洒,是女性疯狂的追逐对象。影片聚焦于休斯的早期生活以及他对飞行的热情。止于1946年,除了表现休斯狂热的航空内容和重现他导演的经典空战片《地狱天使》,还展现了他和好莱坞众多传奇女星的罗曼史。迪卡普里奥说:“霍华德·休斯的一生是我所看到最跌宕起伏、离奇诡异的,他什么都经历过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与健康的斗争、受强迫症困扰、成为飞行冠军、美国首位亿万富翁、转向好莱坞、成为与电影体制对着干的制片人、与大财团和垄断者抗争,甚至与参议员反目。”休斯这种复杂多元的性格特点正是好莱坞所喜欢的表现对象。霍华德·休斯1906年出生于德州休斯敦,16岁丧母,17岁丧父,父亲以买卖租赁德州油井及发明深井钻头出租致富,留给休斯巨额遗产。休斯对飞机兴趣异常浓厚,常与工程师讨论改善飞机性能,甚至亲自设计出一架飞机——休斯一号。1935年休斯亲自试飞五次,平均时速352.39英里,打破了法国人314.32英里的世界纪录。1939年休斯入主环球航空公司,迅速扭亏为盈,风光数十年,是美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在好莱坞长大的休斯对电影兴趣同样浓厚,1926年他买入125家戏院的控制权。50年代,一场空难让休斯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听力几乎全部丧失,神经官能强迫症时时发作,需长期使用吗啡来压制头痛与背痛,逐渐过起隐居生活,日益与世隔离。这部电影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部独立电影,其总投资高达到1亿1千5百万美元。影片的主要的投资人格拉汉姆·金对如此大的投资表示了他的看法:“我喜欢把电影的投入作为一场赌博,我们都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你都可以将影片拍摄成先前计划的样子。光有钱还不行,我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某种震撼。如果没有大投资的话,《飞行家》就什么都不是。”格拉汉姆·金的赌博显然是赌对了,虽然影片没有得到奥斯卡的青睐,但好莱坞又提供了一个好莱坞化的美国英雄形象。

《雷》是一部关于美国音乐殿堂的灵魂之父雷·查尔斯的影片。雷·查尔斯自7岁起就双目失明,所以他的生命要比普通人更艰难,他也更有放弃的理由。但是,他却创造了一个与艺术息息相关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男人,他将个人的挣扎、痛苦以及人性的阴暗面有效地结合到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包括爵士乐、节奏蓝调(R&B)、摇滚乐、福音音乐(Gospel)和乡村西部音乐,所以他的故事读起来才会如此的与众不同。导演泰勒·海克福德在编写剧本时,着重将雷·查尔斯在音乐界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大事件和卓越成就转变成鼓舞人心的灵魂之旅,阐述了雷不单单是一个拥有独特想像力的音乐天才,他还教会世人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融会庞杂的音乐体系。海克福德不遗余力花了整整15年来制作这部音乐传记影片《雷》,称得上是雷·查尔斯作为一个对美国音乐史影响重大的艺术家的心灵独白。虽然他个人遭遇了失明的痛苦,却用音乐燃烧出最耀眼的光明。雷的故事是美国最为典型的励志传奇,他将命运握于自己手中,从一个穷困、视力为零、生活在南部的黑人小男孩成长为美国的传奇人物,他打碎了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屏障与弊病,直至改写了美国音乐的传统与历史。海克福德表示,雷的故事将以其一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作为起点,大概是在他双目失明后的第五个年头开始,这个只有十来岁的小男孩只身一人勇敢地登上了一辆开往佛罗里达州的汽车,穿越了大半个美国,最终在西雅图的爵士乐演奏现场得到了首肯。早期的雷作为一个残疾人,总是不断地为了公正的待遇而抗挣,后来他发现了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在音乐之路上探索前行,声誉响彻国际乐坛——其中还包括他一度沉溺于毒品以及同样颠簸的爱情经历。《雷》不但完整地记录了雷·查尔斯成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音乐英雄的过程,还追溯了他不为人知的青少年时代……影片上映之后,评论界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并最终获得奥斯卡的数项肯定。

通过上述四部人物传记影片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好莱坞传记影片人物塑造方面的某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写个性的人。这一点是普遍常识,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文化向来突出强烈“个性的文明化”而不是强烈“文明的个性化”,也就是说好莱坞的个性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个性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一般讲个性是在文明基础上的个性,是那种体现文明的个性,因为在文明传统比较深厚的国度,人们都会发现文明先于个性而存在,个性是对文明的丰富、补充或者是其体现。但美国的荒野历史却表明,是那种个性的不断文明化才有了美国的文化和文明,是荒野中突出的个性存在决定了美国成为一个充满个性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强调个性常常就是对人本身所有特征的认可而不是看这种个性是否符合文明,它会极为突出强调个体生存和冲突,个性化风格是对于现有文化模式的丰富,因此,这种个性传统不仅仅会一般性地突出个性而且会极为包容个性中一切存在特征。比如《美国百科全书》中记述的英雄保罗·琼斯的个性是这样被描述的,他“是一个具有非凡天资和超群胆量的人,他每一次采取军事行动时,都是骁勇强悍,但又最机智敏锐,总是细心推测和衡量成功的机会和失败的后果”,“他……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因而不能忍受上司的权威,但同时他又严厉苛刻地行使自己的权威;他不够谦恭,而谦恭能为伟大的品性和卓越的行动锦上添花,另外还能消除妒忌心理”。从保罗的英雄性格,我们是可以推导出好莱坞一切个性化人物的基本表现特征的。

(2)写复杂的人。从巴顿到雷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人都拥有一个复杂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这种复杂性源于人自然而复杂地暴露他们多元的性格特点,它们彼此冲突而矛盾,形成一种人性张力。复杂的人的表现使观众脱离了模式化的逻辑模式——当人们总结历史的时候,总是会忽视个人的气质特征而凸现具有普遍指南意义的共性文化,但历史的复杂性或者说历史的构成往往是个性化的多元特征占据主要地位而不是普遍性的一元论调,因此塑造具有复杂性格人物的过程也就是回到具体历史现场的过程,是把历史还原为个人具体生存环境的过程。通过这个环境,观众可以对人性本身的问题产生一种反思和洞察,使他们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多了一个视角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