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
7238800000034

第34章 黑暗深渊:好莱坞的非理性世界(1)

美国的荒野已经编织进美利坚民族的民俗、历史、艺术和文学。就是在今天,我们青春的性格也是在这广袤无边的青山绿水中孕育。

——美国农业部林业管理局《荒野传统探寻》

美国人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信徒,经验理性构成的世界观使得美国人比较排斥过于抽象的思维方式,而倾向于现实主义地对待世界,那么跟实用主义相对的非理性世界也就和欧洲大陆的非理性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夏军认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夏军:《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第18—2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以个人存在为本体的现代人学观。第二,以感觉、欲望、本能为核心的认识论。第三,浓厚的信仰主义、悲观主义色彩。第四,伦理观上的非道德主义。第五,社会历史观上的非历史主义。不能说美国社会的非理性观念体系不具有这些特征,但显而易见他们的侧重点甚至是思维方式都是根本不同。《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大声狂呼:“我生下来不是为了去思想。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吃。是的,上帝。就是为了同凯瑟琳一块吃饭,一块喝酒,一块睡觉”,亨利的这种原始肉体主义比较典型地体现出美国社会实用理性氛围中的非理性特征。康马杰对美国社会20世纪上半期的非理性主义特征作出这样的归纳:“首先,这个新派别站在伪科学的立场,否认理性、意念、标准、道德、连续性和统一性,认为文明是异常腐朽的,从而否认了全部文明。第二,他们对潜意识和无意识有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感情、本能和混乱而轻视思想、理性和纪律。第三,被性、特别是被性的异常表现迷住了心窍,认为在所有本能中,性是最强大最普遍的本能,而且用性去解释所有的行为。第四,偏爱原始,偏爱原始民族和原始人,如非洲人、印第安人,农民和儿童,偏爱原始的感情和活动,如进食、饮酒、睡眠、斗殴和恋爱以及与原始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形式的暴力。第五,彻底否定一切正统的道德标准,一切法律和习俗,可是对认为听从本能驱使便是最高德行的不道德概予以默认”。好莱坞虽然不会是康马杰勾勒的非理性世界的完美实践者,但好莱坞的确在自身文化环境中用非理性的观念构建了一个现实之外的美学世界,这个世界如此不同,好莱坞的影像也因此带有某种怪异的表现主义风格,别具魅力。下面,让我们结合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文化特点来对好莱坞的非理性影像世界作一个粗略的探寻。

“反文明”的好莱坞

工业文明固然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但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枯竭、生存环境的污染、现代奢侈消费的流行,更重要的是,其僵硬的理性戒条把人变成机械性动物,一种只知利润、效率、成功和享受的新物种,这个新物种创造的极度机械文化日益远离人文主义的基本宗旨,把个体、自我、情感和意识压抑到遗忘的边缘,并终于导致相隔不过三十几年就爆发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的恶果。从日常生活的机械化到思想领域的单一化,诸种事实似乎表明,工业文明仰赖的理性统治秩序不仅没有可能为人类带来其许诺的光明,反而会进一步制造更深的黑暗,于是非理性文化作为理性的反驳和拯救出场,并成为一时的文化主流。必须指出的是,反工业文明话语存在不同的文化路径。浪漫主义的反工业文明是通过回到中世纪美学语境中,把田园和工厂、城市对立起来,从而提倡一种宗教道德自律式的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的反文明冲动在诗人那里转化为文学的诗意,在卢梭那里转化为一种民粹主义式的政治体制设计。现实主义的反文明是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紧密结合的,他采用的方式是用合理的理性反抗不合理的理性,因此现实主义的理想道路就是用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显而易见,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比它的建设性更有吸引力。非理性的反文明是一种哲学思维上的彻底反动,它的话语系统和理性的系统决然不同,因此非理性的反文明具有一种对于文明建构的彻底颠覆,非理性是在理性的废墟上重新解释文明及其相关制度的话语,神话、宗教是两大非理性话语的源泉。

据此而言,“反文明”语词中包含的话题沉重性似乎不符合娱乐化的好莱坞,好莱坞的“轻”和反文明的“重”形成一个失衡的文化结构。但如果我们把好莱坞的娱乐就是大众的娱乐的观念贯彻到底,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好莱坞在反应大众心情、意愿的过程中也必然反映大众的思想价值取向。大众作为一个一直被文明化的族群,向来和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规则、系统存在龃龉,大众也向来是反文明的象征符号——从浪漫主义的化外居民,现实主义的底层大众再到非理性的本能人群,我们可以一再发现大众的文化使命就是对文明的不断质疑,大众和文明之间存在一些拖而未决的问题横亘在其间,比如生存、权利、文化位置等等。基于此,我们自然不应把反文明和好莱坞绝对区别开来,而是把好莱坞和反文明问题视为紧密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和反文明的关系是一个揭示好莱坞美国本质的典型问题。美国一直是一个大众文化占据文化主流的国家,即使精英知识分子也有很强的草根情节,美国文化的这种大众气质也决定好莱坞的文化选择必然是大众的选择。那么美国式的反文明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特征?

美国农业部林业管理局1970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荒野传统探寻》这样说道“美国在荒野中孕育,从开始拓殖起,它就在各个方面从无垠的森林中吸取生存所需”“新世界早期拓殖者对荒野满怀敬畏和疑惧,美国的荒野已经编织进美利坚民族的民俗、历史、艺术和文学。就是在今天,我们青春的性格也是在这广袤无边的青山绿水中孕育。”的确,美国的国民性就是在迎接荒地挑战并征服荒野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那已经变成美国的神话,无数的探路者、开拓者、拓荒者、探险者、远征者、移民、牛仔、冒险家从荒野吸取知识,学会独立、自由、平等和对幸福追求的思想,喜得大自然的力量、博爱和美景,这一切都是美国人继承的传统和遗产。超验主义者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最永恒的颂词是献给大自然的:“我们希望这一切事物都是神秘莫测的……我们无从了解大自然的全部奥秘。荒野凭着它那繁茂勃发或者枯萎衰竭的林木……带给我们无限清新的气息,使我们振奋精神。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局限被冲破,看到我们从未涉足的地方,生命正从荒野中无拘无束地吸取营养。”梭罗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把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本性作了一个巧妙的合并,从确保人能够从自然中学会安排人类自身。1867年卷《大西洋月刊》上,W·温伍德·里德发表这样谈论荒野的文字:“独处荒野是壮观而令人敬畏的举动——浩渺孤寂的沙漠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人儿——深渊中的一粒火星。每迈出一步都感到新颖和刺激;每一个峰巅都向他展现出瑰丽壮观的景象;这当儿他的思绪轻轻地抚摸着这个念头:‘我是踏上这块土地,呼吸这方空气的第一个白人。我爱用谁的名字给这座山命名就用谁的;这座山是属于我的。地理协会将颁发给我一个金质奖章;我还得发表演说;我的名字将标记在地图上。’”且不论里德自谓“第一个白人”的殖民者心态,他对荒野的自豪表达却典型体现了美国荒野人格中自立自强的实用价值取向。

从林业管理局的《荒野传统探寻》、梭罗的自然崇拜到里德的殖民豪情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中的荒野已完全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神话般的文化系统,这个荒野置身于已有的文明理性之外,依托独立的个人及其自我,建立一种全新的文明。美国人由荒野崇拜中形成的独特文明见解在于,文明不是一种继承而来的遗产,而是一种与人在孤独、自我、本能、直觉和没有传统道德、体制、文化束缚等等非理性环境中,奋斗、挣扎和冒险相关的非理性经验总结,这个文化总结肯定了人的非理性创造以及理性从非理性中诞生的巨大能量。或者说,美国实用理性形式下包裹的是荒野众生非理性的文化路线。正是这个文化路线重新建立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我、人和文化的思想交流,最终,美国改造荒野的过程变成了美国大众从文明视线中消失,在荒野中诞生的过程。

理解了美国人独特的荒野崇拜、非理性实质,我们再来看好莱坞的反文明电影表达,也就别有了一番滋味。

卓别林早在30年代就通过《摩登时代》对工业社会的人性异化进行过尖锐的嘲讽,不过这种嘲讽给卓别林带来的反资本主义名声,在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也给他惹下麻烦。也许是有鉴于此,好莱坞现实题材电影在反映工业文明的批判方面向来都是比较谨慎而温和的,比如《雨人》中的弟弟查理·巴比特就是一个人性异化的典型形象。他自私、充满算计之心,一心想着成功,不讲情感,但好莱坞依据现实的逻辑很快就让这个弟弟被哥哥感动并良心发现,转变成为一个改正缺点、承担责任的好兄弟。《神奇四侠》这样的二流影片中也会包含隐约可见的反工业文明元素,比如为何五个人同时遭受辐射,四个人成为维护人类正义的使者而一个人变成邪恶?因为这个邪恶的人正是一个深信工业理性利益、效率、成功的人,他获得奇异能力的同时也就是他固有文化观念大爆发的时刻。好莱坞按照自己的一贯逻辑,对于这种时代主题也就是点到为止地娱乐化一下而已。

但是好莱坞在有关未来的影片中,似乎就放弃了一切意识形态忌讳而变得无所顾忌,好莱坞很多影片就充满对工业文明及其体制的弊端批判(无论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好莱坞的未来社会大致有两种反文明倾向,一种是表现工业文明体系毁灭后的荒野社会景观,一种是对工业文明体制高度发达形成的专制社会的反抗景观。在前者中,好莱坞描绘的未来社会都是另一个荒野社会的再现,什么科技、文明、健康的人类都已经不复存在,充斥眼球的是荒凉、破败、残垣断壁的昔日家园,冷酷、阴沉、凄凉的劫后人群,饥荒、贫困、盗贼横行的野蛮世界,到处是文明的垃圾和人类的渣滓。《蛮横世界》(1988)描写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遭受核武器摧残后,2078年一片荒芜的地球,水源成了维系生命的珍宝。灾难中幸存的人们,为了争夺稀缺的水资源而大打出手。《未来水世界》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未来时代,南北极地的冰川逐渐融化,地表完全被水淹没,泥土和绿色已成为珍奇宝贝,人们逃亡于一片汪洋大海中寻找生路。那个搭建于水中的人类保留地既像一个工业垃圾山,也像一个原始人的穴居场所。《冲锋飞车队》(1979、1981、1985)系列电影,则是一个将未来西部化、暴力化的影片。在荒凉颓废的荒漠环境中,人类看不到任何道德、文化、修养和一切人类应有的文明积累,有的只有暴力、杀戮、征服和奴役。在这种恶劣的未来人性环境中,人类只有重返本能直觉,才能洞察各种潜伏的危机,只有诉诸暴力、哥们义气,才能赢得生存,人类只有充满对自我的不灭信心、对身体的出色训练,才能化解危机。施瓦辛格的《全面回忆》、布鲁斯·威利的《第五元素》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影片,他们不仅因此拯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人类。

人们一般公认,任何未来社会的想像都不外乎是人们现实中忧虑和困境的幻象性表达,因此好莱坞未来社会也就普遍包含一种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镜像式反映和反思性思考。好莱坞制作蛮荒化、暴力化、黑色化未来社会基本上是参照两次世界大战噩梦般的经历,50年代成形的冷战思维,60—70年代的激烈的军备竞赛、核弹恐惧,80—90年代的生态恶化而建立的。当好莱坞沿袭这种文化思维建构未来社会形态时,它也就生发出了它的第二种反文明主题,那就是为自由而反抗“机器专制”社会,重建荒野化的美国文明。《2050求生记》讲述到公元23世纪,地球受到灾害,人类因此必须居住在圆球般的封闭空间中。为了平衡人口,控制空间的电脑只允许人类活到30岁,在30岁时大家必须集体自杀。一个警察被派遣去追杀那些逃离这个制度的人,就在追杀这些人的过程中,他了悟到这个制度的不合理,反过来摧毁电脑。根据漫画书改编的《未来帝国》(1996),故事大纲是——21世纪的美国发生第二次内战,所有的城市都被国会以集权的方式所控制,人们不得不卷入集权国会和地下反叛军之间的斗争漩涡中。《黑客帝国I》(2000)描写道:人类在未来世界完全被“邪恶网络”操纵,生存在一个“模拟现实世界”而不自知。里奥某天遇上了神秘的珍妮弗,她带他来到一个地下世界,认识了唯一可以告诉他真相的地下战士组织领袖摩菲士。里奥在抗争过程中慢慢明白真正的生存意义,于是决定拯救被压迫的同类,向“邪恶网络”世界全面宣战。“机器专制”社会的想像不值得特别注意(不过是威尔斯“老大哥”的未来版),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反抗者所践行的文化哲学,这些文化哲学都是从美国荒野文化中延伸出来的,是那种战胜荒野建立新文明和新人类的文化的再度实践,因此,形形色色的反抗者总是会在未来的虚拟空间中一再演绎美国的荒野文化精神人格,不断上演荒野战士拯救性的神话传奇故事,因为已经强大到无所不能的工业恶魔在那里残酷地奴役人类。

本能化的好莱坞

本能是最直观的非理性话语,而本能中的性话语又是最赤裸的非理性行为。尽管有人宣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已经对性话语失去了兴趣,各种情色场景的表现抑或影片生产都已经减少到极低的程度,但作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好莱坞的性话语表达及其方式仍然可以作为本能的代名词进入我们分析视野,并从中了解好莱坞关于本能的认知路线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