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7239700000011

第11章 破译政坛悬案之谜(5)

早在5月初,戴高乐就对蓬皮杜扼制危机不力而不满了。在这上下混乱的时刻,戴高乐开始行动了。5月29日9点15分,总统府秘书长贝尔纳·特里科接到戴高乐指示:原定10时举行的内阁会议,改在第二天下午3时举行,戴高乐将同夫人到科隆贝的乡下去休息一天。秘书长将这消息通知了蓬皮杜,把他弄了个措手不及,他急了,不知总统在想什么干什么。更让他吃惊的是,午饭之后,特里科满脸苍白地跑进来报告:总统失踪了,他根本就没到科隆贝去。蓬皮杜目瞪口呆:总统失踪了?就在这危机四起的时刻他到底去哪儿了呢?巴黎顿时谣言四起,有人说戴高乐精神失常了,有人认为他是胆怯,找了个地方政治避难,也有人怀疑他到东德或捷克斯洛伐克去会见柯西金……事实上,戴高乐去了巴登。那是驻德法军马絮的驻军地,从5月初他就开始关注起军队在这场风暴中的重要性。他的当师长的女婿阿兰·德布瓦西厄不断向他汇报军队的动态,5月29日上午10时30分,德布瓦西厄来汇报,陆军对风潮开始反感和不安。戴高乐想弄清马絮的态度,这是1958年坚决支持他上台的冷酷无情的英雄。于是他与夫人假称去乡下休息,乘飞机到了巴登。“假如现在爱丽舍宫遭到暴乱分子的进攻,你能马上调回军队吗?”戴高乐问。他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1968年6月30日,消失了36个小时的戴高乐春风满面,满怀自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与前段时间的疲惫、沮丧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在下午3时召开的内阁会议上,他宣布将解散议会,举行大选。30日下午,他又发表了电视讲话。他的这一举动使正准备替代他的蓬皮杜又气又恼。戴高乐的讲话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持续一个月的动乱得到了平息,戴派人士信心十足地组织集会、游行,支持戴高乐竞选总统。在1968年12月19日全民选举中,戴高乐获得多数选票,蝉联了总统。这次胜利不能不归功于5月29日的“失踪”。

圣雄甘地遇刺之谜

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0分。印度圣雄甘地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祷会场的草坪。就在甘地即将走向平台的一刹那,一个信徒模样的人跑到甘地面前,先向甘地鞠躬行礼,说了一声:“圣父,你好!”然后猛然从口袋里掏出手枪,顶住甘地的胸口连开几枪。甘地身穿的洁白衣服立刻被殷红的鲜血染红。他双手合十,似乎想迈出最后一步,口中喃喃念道“神啊——”然后徐徐倒地。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宗教领袖就这样结束了他那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属吠舍种姓。从祖父开始,甘地家族一直担任当地小土邦的帝万(首相)。他生性腼腆,不善言辞。中学毕业后,他赴英国留学,经过奋发苦读,获得了律师资格。1891年他结束学业,回到了印度,做了律师,但并不很顺利。1893年,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到了南非继续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直到1915年。在此期间,他深切地感受到种族主义的危害,下定决心要与种族歧视进行斗争。

1915年,甘地回到祖国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发展了自己在南非时就已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对殖民政府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抗议英国殖民统治者屠杀阿姆利则城千余名印度人民的暴行,甘地带头绝食。为了吸引印度广大农民参与民族运动,他赤裸着上身,腰间围一块土布,每天亲自纺纱织布半个小时。他的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人们奉他为“圣雄”。为了抗议“食盐专卖法”,61岁的甘地身体力行,竟带领79位门徒步行400公里,亲往海边举行宗教洗礼仪式。

1947年的加尔各答,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个无辜者免于死亡,78岁的甘地对外发表声明,决定从9月4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甘地绝食的消息几小时就传遍了加尔各答城。人们纷纷前往甘地的居所海达利公馆探问甘地的健康状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贫民区游行,呼吁恢复秩序与平静。9月2日中午,27名市区的极端分子到甘地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活动。当晚,全城恢复平静。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的显要人物共同声明,保证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牺牲生命以捍卫和平的举动,终于阻止了加尔各答暴乱的蔓延。人们对他更加爱戴。

但是,甘地的内心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他为印度的前途忧心忡忡。印度的分治给他造成致命的创伤;旧日印度的一切落后的东西并未在新生的印度中消失;他终生宣扬非暴力却无法改变印度内乱四起的现状;现在的执政者对他的尖锐言论不满,不肯倾听他的声音……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新德里一些极端分子暗藏杀机,暴乱随时可能再度发生;政府不偿还巴基斯坦国债的举措也令人不满。为了改变这些局面,1948年1月13日,甘地又重新开始了下一次绝食。

由印度教极端分子组成的国民公仆团获悉甘地绝食的原因后,对他十分仇恨,他们认为这样做与政治讹诈无异,准备铲除甘地。1月17日晚,甘地大部分时间陷于昏迷状态,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已经开始崩溃。1月18日上午,甘地身体状况十分危险。在这种态势下,印度国大党主席闻讯,紧急派出一帮人到处去寻找甘地所要的签字,自己则亲自前往甘地寓所。不一会儿,各派代表都已聚齐,他们都已在7项声明上签了字,并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亲自确认自己的庄严保证。

处于死亡边缘的甘地并没有停止绝食,而是用尽力气,口述了一项声明。他希望各党派不仅要保证新德里的平静局面,而且应使全印度都能根本消除不安定因素。直到在场的所有人一一俯身表示了他们的庄严承诺,甘地才宣布停止绝食。

1月20日下午,甘地举行晚祷时,有人向平台上投掷炸弹,幸好甘地安然无恙。投掷炸弹的凶手当场被警察抓获。从刺客口中,新德里警察局得知了炸弹案的幕后操纵者及活动计划,但却没有将所有的阴谋分子一网打尽。

寓所被炸后,警方加强了对甘地的安全保障。甘地却不以为然地说:“神是我的惟一保护人,如果他想结束我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拯救。”于是,发生了1月30日下午那惊人的一幕。

经过调查,凶手纳图拉姆·戈德森是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同时还是国民公仆团的头目。他出身婆罗门,奉行素食、节欲,早年崇拜过甘地,投身不合作运动,并因此而入狱。1937年,他受沙瓦迦尔的影响,参加了以复兴印度教统治地位为目标的印度教大会,并创办了“国民公仆团”。在法庭上,他辩自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甘地行剌的,因为他认为甘地“没尽到一个印度父亲的责任”。甘地遇刺后,印度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比拉尔寓所一楼的平台上,上面洒满玫瑰和茉莉花瓣,5盏油灯环绕四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他的寓所,悼念他们的救星。在举行葬礼时,送葬行列以4辆装甲车和总督卫队为先导,后面跟着望不到头的送葬队伍。在沿途各处的人行道上,河堤上,到处都是等候与甘地诀别的人群。在亚穆纳河河滨广场,还有10万名群众等候在那里。一代圣雄从此长眠。

对于他的死,很多人困惑不解。既然在甘地寓所被炸后反映过凶手的情况,却为何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甘地?另外,社会上狂热分子已经叫嚣要处死甘地,而印度当权人物都是甘地信徒,又为何对这一严重事件视若无睹?

(第二节)中世纪世界政坛悬

案全破译

汉谟拉比制定法典之谜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发掘出三块黑色玄武岩,依次将它们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石碑高1.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上图下文。

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柄授予毕恭毕敬站在他面前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律条文,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的序言中说:“安努与恩里尔为了人类福祉,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光耀大地。”

汉谟拉比何以制定出这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这首先要从汉谟拉比王的雄才大略与文治武功说起。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巴比伦意为“神之门”,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扼西亚贸易要冲。土地肥沃,水源丰足。但当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时,古巴比伦的领土范围长不过120公里,宽不过30余公里,而且还经常臣服于其邻国。

汉谟拉比登基伊始,首先整顿内部、发展经济、积蓄力量。他以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审时度势,远交近攻,将强敌逐一击破,先后灭掉南方的伊新、埃什努那、拉尔萨,又征服北方的马里,并迫使亚述向其称臣,建立了南至波斯湾,北逾土耳其南境,东起扎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的大帝国。

汉谟拉比在位42年(前1792~前1750),统一伟业几乎耗尽他毕生精力。由于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让臣下将过去的零零散散的法律条文加以整理,并融进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作为管理国家的法律规范。汉谟拉比命人把法典刻于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

这部法典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部分共282条,对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给予明确规定。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由三个阶层组成:全权自由民(阿维鲁),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和商业高利贷者,也包括自由民、独立手工业者;无权自由民(什根努),包括依附王室经济的纳贡人及其后代、充当常备军的士兵等;第三个阶层就是奴隶。巴比伦的奴隶来源于战俘和债务者。

这部法典的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处理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一只眼睛,法律就要判决对方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

总的来说,该法典有五大特点:一是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二是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三是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四是颁布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五是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

《汉漠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判罪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

此外,法典还规定: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亡或藏匿逃亡奴隶也要被处死;如果有人在酒店里密谋而店主人不把他们捉起来,则店主人将被处死。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古巴比伦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也许汉谟拉比在世时并没有预料到: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的这部法典,成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的法典。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迎勒底人和希伯来人制定法律的基础。

汉谟拉比死后,依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帝国内烽烟四起,北方有加喜特人入侵,南方有伊新、乌鲁克等地暴动。公元前1600年左右,赫梯人攻人古巴比伦首都古巴比伦城,古巴比伦国家灭亡了。法典石柱的命运同样历尽坎坷: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巴比伦之后,将法典石柱作为战利品带回苏撒;埃兰被波斯所灭后,波斯国王大流士一度将苏撒作为帝国首都,《汉谟拉比法典》又落到波斯人手中。到今天,它静静地置身在巴黎的卢浮官博物馆。在颠沛流离中被埃兰王毁去的正面七栏文字,可以根据泥版文书进行校补,因此它可以说还很完整。

图腾加满王死因之谜

20世纪初的埃及,是一个令众多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向往的地方,那里众多的法老墓葬吸引着人们去发现更多的秘密。1915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尔德·卡特即开始在尼罗河西岸的路克索一带探寻珍宝。1922年11月,卡特和赞助人加纳凡一同来到了路克索的“帝王谷”,一次偶然的发掘,他们发现了图腾加满王墓穴的人口,当他们终于启开陵墓巨门时,闪现在他们面前的几个大字令他们大惊失色——“死亡将张大翅膀扼杀敢于扰乱法老安宁的任何人!”但墓室内豪华的陪葬品使他们的恐慌感消失,因为对苦苦找寻的这些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来说,到手的珍宝才是最重要的。打开用黄金锻打的人形金棺,只见已制成木乃伊的图腾加满王躺在那里,脸上罩着和他生前容貌一模一样的金面具,黑宝石般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一切。就这样,本来默默无闻的图腾加满法老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他的死因亦引起人们众多的猜测。

图腾加满是古埃及新王朝第十八朝的一位国王。第十八朝创立于公元前16世纪,是古埃及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当时的埃及正处在所谓“阿马纳”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由于第十八王朝向外扩张和掠夺,使贵族和祭司阶层财富激增,底比斯阿蒙神庙的祭司成为威胁王权的主要势力。图腾加满的父亲易克唐纳(安门荷特普四世)。为了摆脱祭司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削弱阿蒙神庙祭司的势力,开始了宗教改革,创立了新的太阳神“阿顿”,用一神教来代替传统的多神教,并把国都从底比斯迁到了另一个小城,命名为“阿肯塔顿”,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阿马纳时期”。然而,由于易克唐纳过分热衷于太阳神阿唐的信仰与艺术,疏于治理国家,以致丧失了埃及在亚洲的殖民地,国内政局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易克唐纳死后,9岁的图坦阿唐继承了王位,旧朝元老将他改名为图腾加满,重新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补偿了阿蒙神庙的损失,还都底比斯,这些元老掌握了王国的政治大权,图腾加满徒有虚名,从未真正统治过他的王国,19岁时便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