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7239700000021

第21章 破译世界战争悬案之谜(6)

纳迪尔上台之后,即宣布阿富汗奉行中立政策,希望与英国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1931年,阿富汗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抵消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他在与苏联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成功地把苏联的军事技术人员“请”出了阿富汗。

1933年11月8日,纳迪尔国王遇刺身亡,事发后数小时,惊魂未定的世子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就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此时,他年仅19岁。

查希尔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是老国王纳迪尔·沙阿的独生子。少年时代的查希尔跟随父亲赴法国游历、求学。在留学期间,他迷上了西方文学和古罗马历史,一心想当一位研究文化和历史的学者。然而,历史却过早地将国家的重担放到了查希尔稚嫩的肩膀上。

1930年,查希尔回到阿富汗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并在军事学院学习。1931年,他从喀布尔步兵军官学校毕业,同年与霍梅拉王后结婚。1932年,年仅18岁的查希尔被他的父亲任命为国防部副大臣,后来又担任过代理国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

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随同父王巡视阿富汗国土时的切身感受,使查希尔深深地意识到。要想让阿富汗走上国强民富之路,首先要实现现代化。为此,他不惜高薪从国外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顾问,建立了阿富汗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并且注重发展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商业和文化关系。

人们常说,查希尔治国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由于他善于调整阿富汗各个部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他统治阿富汗期间国内没有发生武装冲突或者对立,更没有分裂。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大势,在桃花源中求得偏安。在冷战的阴影下。阿富汗领导层内部出现了裂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大盟国由互相合作转向分庭抗礼,两大武装集团相继建立,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形成,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在这一形势下,阿富汗仍然坚持传统的中立政策。

但是,阿富汗的统治者对北方的邻国仍保持着传统的猜疑情绪,将苏联视作一种威胁。作为抵消苏联影响的措施之一,查希尔将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希望美国能够在危急时刻援助阿富汗。

1953年,阿富汗同其近邻巴基斯坦的关系突然恶化。在两国边界争议地区,阿富汗边民频繁骚动,致使巴基斯坦宣布封锁两国边界,切断了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贸易生命线。同年9月,查希尔国王的堂兄、妹夫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出任首相,由此引发了阿富汗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局面。

为了谋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达乌德采取了改善同苏联关系的措施,同苏联签订了一系列边界、贸易和邮政协议,并在许多政治问题上站在苏联一边。

“红色亲王”达乌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西方集团的极大不安。一时间,欧美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断言阿富汗已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国王与首相在国家基本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一场冲突不可避免发生。1963年,奉行中立的查希尔国王毫不犹豫地解除了达乌德的首相职位,任命略亲西方但总体立场与国王相近的穆罕默德·优素福接任首相。

同年,查希尔国王制定新宪法,规定行政权由国王任命的首相掌握,立法权属于由两院组成的议会。

在这以后,阿富汗的国际环境有所缓和。然而,查希尔国王对达乌德疏于防范。1973年7月17日凌晨,喀布尔大街上一片寂静,达乌德在一批接受过苏联培训的青年军官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由于事发突然,加上参与政变的是作战部队的主力,所以,政府军和王室对此束手无策。政变部队很快控制了局势。3天后,苏联第一个承认了达乌德政权,统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尔王朝宣告灭亡。

正在国外治病的查希尔国王,知道消息后,随即在罗马宣布引退。此后,他一直蛰居在意大利。据传,美军攻陷阿富汗后,他亦不顾年迈,积极奔走,企图复国。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战争

悬案破译

里希特霍芬的飞机是被谁击落的

1918年4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不已的法国战场上,一架英国飞机飞到德国防线上空,投下一个铁筒。筒里装的是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拍的是一个摆满鲜花的坟墓。信上写道:“致德国飞行团贵军上尉冯·里希特霍芬里爵在空战中阵亡,已按军礼安葬。”署名为英国皇家空军。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德国,举国为之震惊。德国军人纷纷传告着这个可怕的消息,士气低沉,因为里希特霍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空军飞行员。他曾在空战中击落了80架敌机,击毙了87名飞行员,是这次大战中飞行员击落敬机的最高纪录。

这个传奇式的德国飞行员最初从各方面看都不是当飞行员的料。他出生在一个古老的日耳曼人家族,这个家族历史上从未出过有名的军事人才。他的祖先大多是一些地主,常年与土地打交道。他在一种贵族生活环境中长大,爱好骑马、打猎和体育活动。在后来从军后他还经常请假去森林中捕猎野猪和鹿。他在日记中承认,他平生的两大爱好是杀动物和杀人。

中学毕业后他去军校学习,被教官评定为是资质平庸的学员。20岁那年他离校被分人德国第一骑兵团,后在一次作战中被一发炮弹震下马来,受了重伤,伤愈后被派往后方从事后勤工作。这一挫折使他厌倦了地面作战,不愿意在未见到敌人时就被打死,于是写信给上司要求调往飞行队。这一要求得到批准。

从开始的飞行经历来看,里希特霍芬是个极不称职的飞行员。他曾在两周内由于操作失误损坏了两架飞机,一直郁郁不得志,考虑过调往其他的兵种。正在这时他遇到了当时被誉为“飞行之父”的德国王牌飞行员伯尔克,被伯尔克选中调往他所在的飞行大队。在伯尔克的严格训练下他终于成为名躁一时的飞行员。

1916年9月,里希特霍芬投入了第一次空战,旗开得胜,击落了一架英国飞机。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他定制了一只银杯。以后每击落一架飞机,他就定制一只银杯,上面刻有击落飞机的日期和机型,直到银匠为他第60次胜利用完了银子时为止。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是丧命在他手中。仅1917年4月一个月中他就击落了21架敌机,因而名声大噪。印有他头像的明信片在全德国出售。因为他的飞机被漆成血红色。所以被称之为“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被击落。正如对他本人的评价一样,对他的死也有争议。英国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都认为是他们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

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这一天在皇家空军服役的加大人罗伊·布朗上尉率领第209飞行队驾驶一队骆驼飞机飞往前线。飞行员中有一个叫威尔弗雷德·梅的年青学员,他接到命令只许观战不许参战。到达前线后,前一天击落第80架飞机的里希特霍芬带上降落伞,登上他的三翼飞机,率领飞行小队升空迎战。他在空中看到英国的红鼻子骆驼飞机俯冲过来,就熟练地驾机追逐他的第81个猎物。在上方,任务是观战的梅忍不住向里希特霍芬的红色飞机发起攻击,却处在敌机的包围之中。德国飞机从四面飞来,梅连忙逃命弯弯曲曲地向机场飞去,而里希特霍芬则驾机追赶。梅后来回忆:“要是我知道这就是里希特霍芬,我大概会当场昏过去。”里希特霍芬追赶他到了英军防线上空,在离梅的飞机很近时,里希特霍芬按动了机枪按纽,但是一挺机枪未响,机枪上的一个撞针坏了。再按按纽,另一挺机枪也发生故障。在这时负有保护梅责任的布朗连忙赶来营救。他很快追上了沿着山谷歪歪斜斜飞行的这两架飞机。布朗瞄准那架血红色的飞机开火。机关枪喷射出火焰,布朗确信这架飞机已被击中,于是飞回基地。梅着陆后赶紧跑到布朗身边,抓住他的手连声称谢,说是差一点他就要被击中送命,并说他看见那架红色飞机被击中了。过了一会,司令官打来电话,通知布朗准备领勋章,因为那个被击中的飞行员就是大名鼎鼎的里希特霍芬。布朗和司令官去空军野战医院看了里希特霍芬的尸体。他回忆道:“当我走近时,里希特霍芬的样子使我震惊。在我看来,他是那么小,那么纤弱。他的样子很友善,脸特别平静,显得和善文雅。突然我感到痛苦,非常不愉快,好像我干了一件不正义的事情。”布朗由于击落了这架飞机而得到奖赏。

而澳大利亚方面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飞机是被布置在协约国防线的澳大利亚炮兵击落的。当时正巧里希特霍芬的飞机飞到了澳大利亚第4师第24机关炮连的阵地上空。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被布朗击中后只是受了点轻伤,他架机下滑返航。澳大利亚炮兵的猛烈炮火击中里希特霍芬飞机的前部。飞机摇摇晃晃,旋转而下,重重地摔在炮兵阵地附近,起落架摔坏。澳大利亚炮兵连忙爬上飞机,发现里希特霍芬已经断气。澳大利亚方面坚持认为,这架飞机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是被炮手波普金和韦斯顿击落的。

后来英国和澳大利亚对是谁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争论不休,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军事史学者卡尔塞拉和詹姆斯·瑞安写了《谁击落了“红色男爵”》一书,经过详细研究断定这是澳大利亚炮兵的功劳。对此英国学者一直不予理会。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空战

战果如何

1941年6月22日夜,古老的俄罗斯大地上漆黑一片,万籁俱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沉浸在和平、甜蜜的梦境里。凌晨3点15分,成千上万颗绰号为“恶魔之卵”的球型炸弹带着刺耳的啸叫,撕破沉寂的夜幕自天而降,随着巨烈的爆炸声,到处升腾起冲天的火光。俄罗斯被战争恶魔撼醒了。这就是希特勒一手发动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条约墨迹未干,希特勒便着手制定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次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即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是12世纪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的名字,希特勒以此命名其反苏侵略计划,希冀为这次战争涂上圣战的色彩。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设计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快速战役击溃苏联,在6~8周的时间内将苏联从地图上抹掉。为此,希特勒下令出动了2.5万架飞机、8万辆坦克和190个步兵师。希特勒要求以绝对空中优势出奇不意地袭击苏军机场,使苏联空军在战争伊始便陷于瘫痪。

6月22日凌晨3点,德国空军命令4个航空队紧急出航。1280架飞机从挪威的北角到东欧的黑海陆续冲向深沉的夜空,以临界高度在杳无人烟的沼泽和森林上空飞行,神不知鬼不觉地飞越苏联国境。3点15分,德军机群各自按照预定的军事目标袭击了苏联的上空军机场。根据“巴巴罗萨”作战计划部署,德国空军以290架俯冲轰炸机、510架水平轰炸机携带“恶魔之卵”球形炸弹对机场实施轰炸,以440架战斗机和40架驱逐机实施低空攻击。

德国空军的偷袭取得了成功,在苏军的各个机场上,成千上百架遭到袭击的苏军飞机在燃烧、爆炸。

1941年6月22日,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记载着苏联空军自战争打响后的24小时中所蒙受的惨重损失。

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中究竟损失了多少飞机?

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报告: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升空的苏军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

“巴巴罗萨”空战仅仅24小时,德国空军竟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这当然是令戈林感到十分振奋的快事。但老谋深算的戈林深知德国军官好大喜功的本性,他不敢相信这个报告,下令4个航空队重新核实,扬言对那些虚报战功的人将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未久,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是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难以统计,但肯定在两千架以上。

到底是4个航空队初报战果时的错误,还是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秘密调查统计时的错误?航空队与总司令部的军官们会不会勾结起来虚报战功?戈林没有再深究。因此,对德国空军来说,“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是个谜。两次战果统计,相差竟达200架飞机,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而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6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以上是在地面上被炸毁的。

苏联公布的数字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竞相差600架至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统计结果是一样的。数字的大出大人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说什么也比空中击落飞机的数字易于统计。

据说,6月22日拂晓,斯大林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似乎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未加任何隐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就像阅兵式一样。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那么,在地面被炸毁的飞机是800架,还是1400、还是1600架?

偷袭成功的德军要夸大战果,受到打击的苏军要缩小损失,希特勒发动的“巴巴罗萨”空战战果就只能是个不解之谜了。

所谓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果有其事吗

日本一个著名的国际记者落合信彦报道说,在世界上某些神秘的地区至今还神秘地活动着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这真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人们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表示怀疑,是果有其事呢,还是信口雌黄?

4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希特勒自杀于地下室,百万德军部队土崩瓦解,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何来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