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7239800000050

第50章 毛泽东批评“四人帮”(2)

按照周恩来于5月8日主持召开的常委会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将要开会,贯彻毛泽东5月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也就是对江青一伙挑起事端、掀起批判所谓“经验主义”进行批评。为了开好这次会议,5月21日至27日间,周恩来就传达毛泽东4月23日批示等问题给中央政治局写信。周恩来在信中指出,张春桥在军队作出关于反“经验主义”的讲话后,影响很大;并说,小平同志曾就张春桥讲话中强调“反对经验主义是当前的主要危险”向毛主席进行了请教。周恩来写信的目的,是要在会前向大家讲明,邓小平曾当面向毛泽东请示了有关问题,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邓小平在看到周恩来的这封信后,补充道:他向主席请教时,还提到了江青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反“经验主义”问题。

张春桥看到周恩来的信,十分不满,便在这封信上横加批语,说“总理的信,有些话不确切”。

看到张春桥的诬蔑,周恩来于27日强撑病体,进行了坚决的反驳。一向为人温厚礼让的周恩来,用激愤的言辞写道:“在你的注语中,说我信中有些话不确切。我因头上皮下神经疱疹未好,脚上皮下毛血管麻痛未止,故晚了两天才将当时认为较确切的语言写出。”接着,周恩来用很大篇幅,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详细地批驳了张春桥的恶意指责。最后,周恩来愤慨地写道:“我这段回忆文字,不知是否较为确切。如果仍不确切,请你以同志的坦率勾掉重改或者批回重写,我决不会介意,因为我们是遵守主席实事求是和‘三要三不要’的教导的。”

会还未开,火药味道就已浓烈如此。

秉承毛泽东的意思,5月27日和6月3日,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会议,学习贯彻毛泽东5月3日在政治局会议讲话精神,对江青等人进行“帮助”。

会议还没有开始,便是两军对垒,阵线分明。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坐在会议桌的一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坐在对面的一边。

会上,邓小平发言。他严肃而郑重地说,5月3日主席在政治局的讲话,提到了党内生活的很多原则,这是告诫政治局这个党的核心机构的。这对于我们的党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局的同志首先要安定团结,三要三不要,这样,才能给全党做出榜样。邓小平尖锐地批评江青一伙的错误,说,4月23日,主席批示后,27日政治局就讨论。有的同志说这次会议上讲话过了头,也有同志说是突然袭击、围攻。我认为谈不上突然袭击和过头。百分之四十的问题都没有讲,讲了有没有百分之二十也难讲。(去年的会)批评周恩来、叶剑英,(江青)却说成是党内十一次路线斗争,这不是主席的意思,后来由主席纠正了。批林批孔,又提出要批走后门,当面点了很多人的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反修防修,却又提出主要危险来自经验主义,并且来势凶猛。别的事情都不那么雷厉风行,批经验主义却是雷厉风行。主席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但是却钻出来这么三件事,倒是要提一个问题,问一问这是为什么。邓小平在发言中特别强调地指出,“三要三不要”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来的,政治局要注意,不搞掉派性不行。看不到宗派主义、“四人帮”,这值得警惕。

这次会上,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等相继发言,对“四人帮”进行严肃尖锐的批评。会议的最后,王洪文、江青被迫作了一些检讨。江青等人还被迫写出书面检查。

毛泽东为了支持邓小平而批评了江青,他只是要杀一杀江青的狂妄气焰,节制一下“四人帮”对“安定团结”的干扰,给邓小平创造一个能够工作的气氛,但他绝对不是要打倒江青。他希望通过这次批评,江青能够有所收敛,邓小平也应该满意了。他甚至希望从此江青和邓小平能够冰释前嫌,在未来进行合作,起码也要相安无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让江青找邓小平谈谈,意在促进两人和解。迫于毛泽东的压力,江青不得不放下架子,“屈尊”到邓小平家找他谈话,假意做出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

我们全家都记得那一天,说是江青要来我们在宽街的家,全家人立即戒备十足。妈妈吩咐,在家的人各自呆在自己的屋里,谁也不许出来。如果江青借口要看一看窜到什么地方,谁也不许随便说话。要知道,随便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就会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乎,好像防瘟疫一样,我们一个个把门窗关得紧紧的,全家壁垒森严。从窗帘缝里,我们看到江青来了。她的头上戴着一顶帽子,身上披着一件长长的外套,还是那样一副昂首挺胸,趾高气扬,却极其做作的样子。父亲在会客室等着,没有出迎,连母亲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露面。江青径直走进父亲的会客室,与她的“敌手”邓小平谈话。谈话的时间并不长,江青从会客室出来时,父亲也没有送。江青就这样地来了,又这样地走了。这次谈话,没有争论,但也没能缓解双方的矛盾。父亲后来回忆时说:“江青找我,毛主席叫她来,她不敢不来。谈得不好,她吹她的一套,水平不高。”其实,邓小平和江青,双方的心里都是明明白白的。他们之间的分歧,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不可能通过一次谈话即行弥合。

在这段时间里,江青受了毛泽东的批评,虽然骨子里恨得什么似的,但表面上却还要装出一副“缓和”的样子。她这个人一向花样极多,不知道哪根筋一动,就又是一个主意。她本来是又批“复旧”又批孔老夫子的,不知怎么地,突然推崇起什么唐朝的服装来了。可能是她觉得毛泽东早晚会去世,到那时,就该轮到她当女王了。当女王,要“登基”,当然就要有“礼服”了。于是乎,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自诩带有唐朝味道的裙服。其实什么唐朝样式呀,不过就是上面是无领中式对开襟,下面是百褶长裙这么一个极其难看的四不像。江青觉得还挺美的,先是自己设计,找人做了自己穿,然后再到处吹嘘、到处推销。正好这时她要表示对邓小平等人的“缓和”,就把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和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找去,向她们推销她的得意之作,还不管人家喜欢与否,强加于人地让每个人都必须做几件,而且当场就得选料子选样子。我们的妈妈从江青那里回来后,很是苦恼,因为那种“唐服”的样子实在不三不四,既难看又根本没法穿。妈妈特别不愿意到江青那里去,看着江青那种骄横做作的样子,简直就是一种受罪。可是,在那个时候,不想去也得去,不想做也得做呀。那几件“唐服”做好后,全家“奇服共赏之”。我们大家围在一起,把那几件衣服比来比去,你穿一下,我穿一下,穿好了以后还迈着唱京戏的步子甩着手来回地走来走去,摆出各种滑稽的样子,大家开怀大笑了半天。那是一个斗争严酷的年月,这个“唐服”事件,也算是一个少有的乐呵事儿吧。

1975年四五月间的这次斗争,是与“四人帮”进行的一场极为重要的直接面对面的大交锋,周恩来参加5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后,即因病不再亲自参加,但他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在会前,周恩来与邓小平进行了长谈;会议期间,又与李先念、纪登奎、陈锡联、王洪文、苏振华等谈话,了解会议的详细情况。会后,周恩来不顾病痛,又于6月7日晚,与邓小平及王海容、唐闻生进行长谈。周恩来和邓小平让王海容、唐闻生,将江青、王洪文等在政治局会上发言的情况向毛泽东做出如实的报告。

虽然政治局会议上对“四人帮”进行了批评,虽然江青等人在会上被迫做了“检讨”,但这场斗争还没有完。6月中旬,邓小平在陪同外宾到上海时,向“四人帮”在上海的干将马天水正式传达了毛泽东对江青等的批评,告诫他们不要把什么都当成“资产阶级法权”批,要维护党的领导,实际上是在提醒这些“四人帮”的走卒不要一误再误。不过,马天水等人都是“四人帮”的死党,谈话后,他们马上将谈话内容报告了“四人帮”。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为了拆散“四人帮”,王洪文被派往上海“帮助工作”。迫于形势,6月28日,江青终于向毛泽东及在京的政治局委员递交了一份书面检讨,言不由衷地进行了所谓的“自我批评”,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三人在表面上也承认了错误。6月30日,周恩来将江青的“检讨”报送毛泽东阅示,并批给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在批示中表示,欢迎这一“检讨”。邓小平、叶剑英等阅后,均表示“同意总理的建议”。毛泽东圈阅了这一报件。经过这一轮的批评,江青那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气,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一向风头十足的她,竟然强忍着性子,一段时间之内没有出头露面。

6月份,在一次会见外宾后,毛泽东与邓小平谈话。当谈到政治局开会批评“四人帮”时,毛泽东说:“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邓小平说:“最后他们否认有‘四人帮’。政治局的同志气很大,我说不要把话都说完。”毛泽东肯定地说:“这个办法好,留有余地,大家清楚就行了。我准备找王洪文谈,叫他找你,听你的话,他威望不高。”邓小平说:“他(指王洪文)最后的发言,政治局许多同志感到不真实。”毛泽东无奈地说:“江青也不喜欢他,专门在我这里告他的状。他应该好好工作。”毛泽东针对江青等人说:“过去有功劳,反刘少奇,反林彪。现在就不行了,反总理,反邓小平,反叶帅,反陈锡联。要告诉庄则栋,有事要找陈锡联,不要跑王洪文、江青。”“风向快要转了,在政治局。”“你当总参谋长是叶帅提议的,我赞成的。”毛泽东带有期望之情地对邓小平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要把工作干起来。”邓小平诚挚地向毛泽东表示:“这方面我还有决心。”

和“四人帮”进行的这一场斗争,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以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胜利而暂时告一段落。虽然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虽然以后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和激烈,但是,这一个暂时的胜利,为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