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那些贤德的君主制定国家的礼乐法度,制定墨、劓、、宫、大辟等五种刑罚来惩治罪犯,发动战争以讨伐那些不义的人。亲自视察天下,了解各地的善恶之情;召见天下的诸侯,考察他们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违背礼乐制度的行为。如果发现有诸侯玩忽职守,违背礼乐制度,违背伦理道德纲常,不顺应天时,又还想危害有功德的君主,一旦发现这样的人,就要通告天下诸侯,列举他们的罪行,将这些罪行公布于天下,然后设坛祭祀,将他们的罪行告之于皇天上苍,日月星辰,向大地上的后土四海、神山川、冢社祈祷,然后再向死去的先王们祭告。在祷告天地先祖的基础上,再由国家的冢宰向各诸侯国调集军队,发布文告说:“现在某一个国家违背天下常道,行不义之事,我们应该前往征讨他,现决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一个国家汇合大家的军队,等待天子的正义判决以后,我们就去攻打这个国家。”在军队集合以后,冢宰和百官一起向军队发布号令,约定战争中的行为规范。命令道:“进入了犯罪人所管辖的地区以后,不要侮辱他们国家的神明,不要在这里打猎,不要毁坏这个地方的土木工程,不要焚烧他们的房屋,不要乱砍伐他们的树木,不要掠夺民众的马、牛、羊、狗、猪、鸡以及田野上的粮食和民众家中的财物。看见老人和小孩,要将他们送回家而不得加以伤害。遇上年轻力壮的人,只要他不抵抗,不攻击我们,我们就不应该将他视为敌人。敌人中间如果有负伤的,我们应该医治好他们的伤病,再将他们放回去。”在处罚了有罪的人以后,天子和诸侯还要想方设法治理好那个国家,要在这个国家选举贤能的人才,再在这个国家设立一个明君,恢复这个国家的官阶秩序,给这个国家的民众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六)
【原文】
王霸[1]之所以治[2]诸侯者六[3]:以土地形[4]诸侯,以政令平[5]诸侯,以礼信亲[6]诸侯,以材力[7]说[8]诸侯,以谋人[9]维[10]诸侯,以兵革[11]服[12]诸侯。同患共利以合[13]诸侯,比小事大[14]以和[15]诸候。
【注释】
[1]王霸:这里指统治天下的天子。
[2]治:安定。
[3]六:六种方法。
[4]形:规范。
[5]平:平定。
[6]亲:亲近。
[7]材力:有能力的人。
[8]说:游说。
[9]谋人:深谋远虑的人。
[10]维:维持,辅助。
[11]兵革:指军事、武力。
[12]服:使动用法,使……臣服。
[13]合:联合。
[14]比小事大:亲近小国,侍奉大国。
[15]和:协调,统一。
【译文】
古代的天子治理国家,安定天下诸侯,靠的是以下六种方法:用土地分封天下诸侯,以政事法令安定天下诸侯,以礼义和诚信让天下的诸侯亲近他,用有能力的人士去游说安抚天下的诸侯,用有智谋的人去辅佐诸侯,用武力威慑诸侯。天子与诸侯们同患难,共享福,这就样可以掌控天下诸侯。大国亲近小国,小国侍奉大国,这样天下就能太平,各国就能和平相处。
【原文】
会之以发禁[1]者九:凭[2]弱犯寡则眚之[3],贼[4]贤害民则伐[5]之,暴内陵外则坛之[6],野荒民散则削之[7],负固不服则侵之[8],贼杀其亲则正之[9],放弑其君则残之[10],犯令陵政则杜之[11],外内乱[12]、禽兽行[13],则灭之。
【注释】
[1]发禁:发,颁布。禁,禁令。
[2]凭:欺凌。
[3]眚(shěng):通“省”,削减的意思。
[4]贼:迫害,伤害。
[5]伐:讨伐,征伐。
[6]坛:清除的意思。
[7]削:削除,减少。
[8]负固不服则侵之:指依仗险要的地势拥兵自重,不听天子号令,则用兵讨伐他。
[9]贼杀其亲则正之:残杀亲人,就治他的罪。
[10]放弑其君则残之:放,放逐。弑,杀害。放逐或者杀害君王的,就诛杀他。
[11]犯令陵政则杜之:犯令,违反法令。陵政,破坏政令。杜,关门,封闭。
[12]外内乱:内外淫乱。
[13]禽兽行:行为与禽兽一样。
【译文】
天子在集合诸侯的时候颁布九项法度禁令:侵略欺负弱小国家的,天子就削减这个国家的土地和民众;迫害贤良、残暴民众的,天子就会合诸侯去讨伐他;在国内实施暴政,同时又侵略其他国家的,天子就废除这个国家的君主,另立新的贤明的君主;诸侯治国无方,导致田野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天子就贬低他的官爵;仗着地势险固,不服从天子的命令的,天子就出兵讨伐他;迫害自己的亲友,天子就治他的罪;放逐或者杀害本国的君主的,天子就诛杀他的同党、毁掉他的家园;违反国家的政策法令,不执行天子的政令的,就断绝他与邻国的交往;内外淫乱,行为与禽兽一般的,就毁掉他们的家园,毁掉他们的国家。
【评析】
司马穰苴主张进行“义战”,同时要“慎战”和“备战”。对此,司马穰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警告政治家们不要好战,指出“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同时也劝告那些爱好和平的政治家们不要忘记战争,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针对当前各诸侯国的政治与军事发展情况而言的,有的国家好战,有的国家却一味地求安,躲避战争。对于战争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同时也要防止以战为乐思想的产生。作者的观点对走极端的政治家们是一个很好的警告。
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在军事家眼中也许就是目的,但在政治家的眼中,战争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战胜敌人、征服敌人是军事家的目的,但并不是政治家的目的;对于政治家而言,目的还是在于和平与共处,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无论是胜还是败,战争的双方都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作者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战止战”的观点,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战例一】
穰苴治军不战而退晋、燕军队
齐景公时,晋国进犯齐国的阿和甄两个地区,燕国也入侵齐国的黄河南岸地区,齐国军队不敌两国的的军队,丢失了这几个地方。
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说:“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庶出子孙,但他是个有才有德的人,他的文德可以使部下亲附,他的武略可使敌人畏惧,在此国家危难之际,你不妨用一用他。”
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同他讨论军事,对穰苴的军事水平大加赞赏,便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抵御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出身卑贱,您把我从民间提拔上来,给予我很高的地位,由于我没有任何战功,士兵并不会亲附我,百姓也不会信任我,我的资望太浅,又缺乏威信,要统率军队恐怕有点为难,希望得到您的宠臣、国内有威望的人来监察军队,帮助我治理和管理好军队。”
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便派自己的亲信庄贾到穰苴的军队做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在军门外相会。第二天,穰苴先到达军营,树立日表,打开滴漏,等待庄贾。庄贾一向傲慢自大,喜欢摆架子,认为是率领自己的军队而由自己来当监军,于是不大着急。亲戚僚属为他送别,留下宴饮。直到正午庄贾仍未来。穰苴便放倒日表,截断滴漏,先行整顿军队,反复说明各项军规军纪。
到了傍晚,庄贾才到达军营。穰苴问:“为什么迟到?”庄贾道歉说:“因为送的大夫们和亲戚们太多,我应酬他们,所以耽搁迟到了。”穰苴说:“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顾家庭,从亲临军营申明号令起就不顾亲戚,从拿起鼓槌指挥作战起就不顾个人安危。现在敌国深入我地,举国骚动,士兵暴露于境内,国君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百姓之命皆系于您一身,还谈什么相送呢!”穰苴召来军正问道:“按照军法,按期不到者应如何处置?”军正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急派人向齐景公报告,求齐景公救命。但派出的使者还没有回来,庄贾已被斩首示众于三军。
三军士兵皆震惊战栗。过了好一会儿,景公派使者持节来赦免庄贾,车子闯入营垒之中。穰苴说:“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可以不必完全照办。”问军正说:“闯入营垒依法当如何处置?”军正说:“应当斩首。”使者大惊失色。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便斩了驾车的驭手,砍断车子的左辅,杀死左边的马,示众于三军。派使者回报,然后开拔。
司马穰苴对士兵安营扎寨、打井砌灶、饮水吃饭、看病抓药等都亲自过问,以示关怀。把将军的粮食全部拿来与士兵共享,本人与士兵平分粮食,尤其照顾那些身体瘦弱者。三天之后集合待发,病弱的人都要求前往,奋勇争先要去作战。晋国的军队听说了这些,便撤兵而去。燕国的军队也听说了,于是也渡河而溃散。司马穰苴于是乘胜追击,收复了境内失去的国土,然后率师而归。进入国都之前放下武器,解除规定,盟誓之后才敢进城。景公与众大夫迎之于郊,依礼慰劳军队完毕,然后才返回休息。
穰苴能够在不利的形势下打赢这场战争,并且达到不战而退敌人之兵的目的,一方面是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以自己对士兵的仁爱,调动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士兵都充满昂扬的士气。燕晋两国军队见司马穰苴的军队士气旺盛,而且士卒都有死战之心,于是只好撤兵而回了。
【战例二】
诸葛亮平定南疆叛乱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提议向西南发展,以汉中为据点来图谋大业时,曾提出了“南抚夷越”的方针,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以后,也确实实施了一些安抚措施。但由于南方边疆地区的复杂政治情况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一些南方的豪强地主及少数民族头领依然经常发动叛乱。
公元223年,益州的雍闿起兵叛乱,在东吴的支持下,雍闿利诱永昌郡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越巂(xī,今写作越西,在四川省)郡的夷族首领高定、牂柯郡的朱褒一起叛蜀。
南中的叛乱对当时的蜀汉政权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当时刘备刚因打了败仗而忧愤攻心,病死在白帝城,后主新继位,政权还不是特别巩固,而强敌魏吴又对蜀汉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没有马上出兵平定南中的叛乱,而是“抚而不讨”。先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吴国关系的修补上,改善了与吴国的关系,在既缓解了蜀汉的外部压力,也切断了叛军的外援以后,诸葛亮开始了征讨南中的军事行动。
公元225年,诸葛亮开始平定南中的行动。首先,诸葛亮实施了招安,但遭到了雍闿的拒绝。在和平手段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征讨前,诸葛亮确定了攻心为上的作战策略。
其次,诸葛亮抓住时机,歼灭了高定、朱褒的叛军,收复了越雋郡和牂柯郡,从心理上给孟获及南中的叛军一种震慑。
在和孟获直接进行军事对抗时,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孟获的个人情况。首先,孟获在南中少数民族中影响力非常高,号召力很强,所以不能像对待高定和朱褒那样予以消灭;其次,孟获为人豪爽,但缺乏政治头脑,只是因为仇视汉人而为人所用,从而发动叛乱。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制定了“攻心为上”的政策,从而演绎了一出七擒孟获的经典战例。
第一擒:双方在益州城大战,诸葛亮在战场上生擒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释放孟获。
第二擒:诸葛亮用计使孟获的副将擒了孟获交给诸葛亮,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
第三擒:诸葛亮利用孟优诈降的机会,在孟获来劫营时擒了孟获。
第四擒:诸葛亮利用孟获急于抓住自己的心理,诱出孟获将其抓住。
第五擒:带来洞主杨峰因感恩诸葛亮,将孟获生擒交给诸葛亮。
第六擒:诸葛亮打败木鹿大王的怪兽部队,生擒孟获。
第七擒:诸葛亮以火攻大破乌戈国藤甲兵,生擒孟获。
七擒孟获以后,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发誓再不起叛乱之心。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以后,马上从南中撤军,并委任孟获为御史中丞,掌管南中地区。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迅速撤军,目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仁义之师的形象。一是七擒孟获展示了自己的作战计谋和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从心理上震慑了南疆各民族。二是迅速撤军,缓解了当地的民族矛盾。三是帮助开发南中地区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南中地区百姓对蜀汉政权心存感恩。正是因为师行仁义,诸葛亮为蜀汉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