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10

第10章 低调做人,高标处世——把握低调做人的厚黑尺度(2)

明朝大顺年间,都指挥马良受到皇帝的宠爱,马良的妻子死了,皇上想去安慰他,正碰到他已数日不出远门,皇上问其原因,左右的人告诉他:“马良正在操办喜事,新娶了老婆呢!”皇上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家伙对结发之妻竟然如此薄情,怎么会忠诚于我!”于是把马良招来用木杖打了一顿,从此以后疏远了他。

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手足之情等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人之常情都不顾甚至没有,那这个人肯定是十分阴险可怕的,这样的人往往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一旦得势,翻脸不认人,更会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这样的人不可与之交往。

归纳历史上有关小人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七类:

(1)外表忠贞,心里想的是利禄,对事专门测度揣摩,喜好逢迎拍马,察言观色以受宠,歌功颂德以卖弄忠诚的人,是小人。

(2)结纳身边的人,专心巩固自己的名位,完全没有真话,只知沽名钓誉的人,是小人。

(3)只图安逸,醉心于好处,淡薄人情,唯利是图,不体恤他人的人,是小人。

(4)讨厌胜过自己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他人的善行就嫉妒,听到他人的恶行就赞扬,本身无能,坏的方面却无所不为的人,是小人。

(5)专门爱好声色,没有正经的心思,遇到财物就想坏主意得到,这样的人是小人。

(6)急于攀结显赫宦官,暗中巴结权贵,不求实学,只图虚名,只要有益于己的,小则冒险存侥幸,大则寡廉无耻,这样的人是小人。

(7)混迹于斯文,崇尚旅游,以吃喝为潇洒,以勤事为俗流,以避祸为清高,以消极为无过,这样的人是小人。

在待人处世中,与上述七种小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个心眼儿,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吗?

人都是要脸面的,当面对小人的挑衅不理睬的时候,也需要厚脸。所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防范被小人暗算的至理名言。

5.糊涂一点有好处

做人金典:凡是与你的利益无关紧要的,不妨糊涂一点,大度一点,这样会减少麻烦。

在待人处世中,有许多事情你非要硬去较真,就会没事找事,愈加麻烦;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顺其自然”,也许就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郭子仪是唐肃宗时的老臣,有平定安史之乱、抵抗吐番入侵的显赫功劳,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作后台,互相不服气,因此免不了口角。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公主的臭架子,根本没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便愤愤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子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老子的江山还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上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有当这个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至高无上,任何人想当皇帝都是大逆不道,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公主听到郭暧竟敢口出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马上回到宫中,向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近似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父皇肯定会重惩郭暧,替自己出气。

谁知,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却不动声色地说:“你还是个孩子,有许多事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们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她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在代宗的劝解下,公主消了气,乖乖地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几乎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吵嘴不要紧,可儿子口出狂言,近似谋反,这着实令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惩治。可是,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儿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儿,咱们当老人的不要太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嘛:‘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听到皇上亲家这番合情合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一场有可能是天塌地陷的大祸化作芥蒂小事,郭子仪一家的感激自然不必说了。

虽然如此,为了教训郭暧的胡说八道,回到家后,郭子仪还是将儿子重打了几十杖。

小两口关起门吵架斗嘴,在气头上什么激烈的言辞都可能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

如果说唐代宗的糊涂比聪明好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在爱妾被人调戏的情况下,竟然也能假装糊涂,不追究犯上者的罪,遮掩了这位风流将军的罪过,则更是厚黑处世的例子。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都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与庄王欢歌达旦。

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趁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行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数百多人全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愤愤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将领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不丢掉小命那才叫怪哩!可是楚庄王却能假装糊涂,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的确是厚黑处世的高手。

这段“绝缨会”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后来的善报结尾,恐怕还是要逊色许多。

七年之后,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作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微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微臣,使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6.别耍小聪明

做人金典: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那是因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会帮助你取得成功,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在为人处世中,“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据史书记载,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这个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然小觑天下之士。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下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做人的要害了。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创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文姬还汉朝。曹操把蔡文姬许配董杞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文姬,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能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太阔了。”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嫉恨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了曹操的忌讳:杨修之死,根源在于他的过分聪明。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之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一定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恰恰犯了曹操的大忌。殊不知,有些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透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的无节制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这种关乎做人的玄机,不能不悟。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