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21

第21章 做好人不做滥好人——把握好老实与窝囊的分寸(2)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你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人生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比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替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5.太过客套会被人看不起

做人金典:没有分寸的老实是很危险的,而且会阻碍人们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

对某些人来讲,对别人的任何要求或命令都采取无条件同意、驯服的态度已形成一条铁律,他们不愿让别人失望,害怕因此激起请求者的恼怒和怨恨,他们希望自己做到“百依百顺”。

以“有求必应”来塑造和维护自己的老好人与大能人的形象;他们觉得“不”是一种无礼和否定,如果想与人和平相处,“不”字就不能出口。长期如此,他们不仅一直不说“不”,就算想说时,也不知怎样去说。

是否一味地迎合、满足他人的要求,就能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呢?当然不是。由于不会拒绝而勉强地说“好”,事后一方面会为勉强承诺而自找麻烦——接受你并不喜欢去的邀请,买一些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陪人乏味地聊天,忍受你本来不欢迎的造访,做很多违背你原则的事……这些事你勉为其难地做着,但却是满怀厌恶和沮丧地做着,这些厌恶、沮丧反而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你会因此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苦恼、失望和愧疚,你感觉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你长出一副虚假的面孔,滔滔不绝地说着谎话,你的形象是如此苍白恐怖,以这种形象去与人交往,又怎能为人所敬爱呢?有的时候明知无法办到却答应下来,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无济于事,很容易招致委托人的恼怒,因为你误了人家的事。

下面是关于太老实的人的三个忠告:

(1)把握客气的分寸

与人来往应当注重礼貌,尤其是刚认识的朋友。但是过分的客气却像一道无形的墙,妨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人之相交,贵在知心。经过初步的交往后,最好刻意地回避太客气的繁文缛节,坦然表露自己的思想、观感和欲求。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用“自己人”的心态对待他。比如赴宴时大大方方地向主人要点心吃,在主人心中便印下了你把他当做一家人的印象。这样,双方的交往变得亲密融洽。“你要人家怎么对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对待人。”这句交友格言提醒我们:如果老是把自己和对方当成宾主关系,那对方也不会把你当成亲近的自家人。但是,也不可忽视基本的礼节问题,凡事都要有个分寸。

(2)把握好自责的分寸

对交际中的失误常作检讨,以便及时纠正,当然是好事。但过分自责也无异于因噎废食,作茧自缚。

因工作需要,于某常参加一些年终评审、成绩考核之类的会议。他发言时,对于好的,便尽力指出其各种成绩;对于差的,便言辞尖锐地指出其不足。会议结束后,他常常会自责,自己用词太过,意见太偏。然后又担心传到当事人那里,老是这样,便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于某于是下决心今后不在这类会议上发言了,连带着在别的一些讨论会上也三缄其口。就这样,他陷入了交际的困境。

后来,于某读了一些关于交际的论著,并得到一位专家的提醒,才领悟对交际中的失误不要抱愧不已,自责不止。因为,任何人在交际中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即使是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也在所难免。当你自责不已时,那些在场的人士或许对你的失误早已忘却了。更何况,当你下次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交际场合,对以往的失误一一纠正时,大家都会另眼相看。

所以,做人不要沉湎于一时一事的失误,不要让自责缚住手脚,只要纠正就可以了。

(3)把握好谦让的分寸

谦让,是一种好品格,但在社交场合中若太多谦让,常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

有一位非常善于交际的朋友与前面提到过的于某有过一番很恳切的交谈。他说他通过频繁的社交活动获益良多。他的诀窍是四个字:“勇字当头。”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磨炼出来的,看再多的社交书籍而不实践,也不可能增长社交能力。他不断主动寻找社交活动的机会。公司里有什么事需要与人交涉,或者有什么重要的接待工作,他会尽量承揽下来,结果渐渐把许多事办得顺风顺水;朋友间碰到需要走关口的难题,他会设身处地,或出谋划策,或牵线搭桥,四处奔走帮忙……在这些事中,他的社交能力迅速提高。

这一番话让于某醍醐灌顶。过去,他的缺点就是谦让太过。把好多事推给别人,在交际中常有“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的犹豫不决。此后,他牢记“勇字当头”的四字真言,热情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绝不在社交任务前有过多的谦让。慢慢地,他也变得和别人一样善于交际了。

6.处处讨好未必得好

做人金典:不要用讨好别人的方式使别人喜欢你,尝试着讨好自己吧!

使自己被别人喜欢的正确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魅力特质,只为了这些特质本身和你自己而培养,千万不要为了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而培养。这些特质对你是相当珍贵的,如果你能和某个人做朋友的话,他就应该喜欢你的这些特质,例如相貌、魅力、才能和影响力等,这些东西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除非你懂得怎么驾驭它,别人可能会喜欢你,也可能会讨厌你,这完全看你如何驾驭这些资产。在现实中,有很多并不美丽出众也不富有的人,但他们却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亲密朋友。关键是他们拥有魅力特质。

(1)学会如何自处。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快乐,那么你找朋友的动机将完全出自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只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你将变得更可爱。

(2)培养欣赏他人个别差异的能力。要讨好别人,得先学会怎么讨别人的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特点足以让人尊重和钦佩。因此你必须找出每个人独特的地方,并且欣赏别人的特点。我们常常习惯把人分类:三十岁的、五十岁的、工人、干部、男人、女人等,而且认为只有少数人是和自己同一类的,这样一方面限制了你和其他类型的人相处,另一方面不能让自己面对一个人真正的面目,而让人觉得你喜欢的是这个人所属的类别,而并非喜欢他本人。所以不要让你的朋友觉得你把他纳入了某个类别。不要把人分类,不要给他们贴上“出众的”、“平凡的”、“和我们同一类的”或“和我们不同类的”标记。

(3)培养享乐的能力。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多乐趣呢?首先,好好品尝自己所做的事情,尽量让自己参与周围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一直当个旁观者的话,你会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周围发生的事情也不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寻找愉快的经验,期待它们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就好好庆祝一番,并常常重温这种经验,不断增强愉快的感觉,对可能发生的快乐的事情,千万不要踌躇不前。

(4)对你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和别人持相反的意见,就准备面对他们。毫无主见,唯唯诺诺是不被人喜欢的特质。在关键时候,要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这样你不仅能更了解自己的目的,也让别人知道你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感受。

(5)培养“同情”别人感受的能力。“同情”别人的感受,就是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去体验他在某个特殊情况下的感觉,就是所谓“设身处地”的意思。譬如,你记得你的亲人生病时自己那种无助的感觉,你就会体会你朋友之妻正在医院手术时他焦虑不安的感受,并且会自然地关怀体贴他,尽力帮助他。这不仅使你的朋友得到安慰,减轻痛苦,也使你的生活更丰富,和别人的生活更有密切的关系,也将使你更可爱。

(6)接受别人的成功。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懂得同情别人的悲伤,但只有天使才会同情别人的快乐。”尽量让自己拥有这种天使的特质。为什么很多人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无法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呢?是因为你的嫉妒与恐惧作怪,它使你更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时刻恐惧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好”,或害怕他会抛弃你,你愈将这种恐惧表现在行动中,而不仅不给予称赞,还有意无意地轻视或破坏朋友的努力,就会使自己的前途愈来愈暗淡,人际关系也愈来愈差。

(7)最后,谨记你是由自己创造的,所以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自我。你是自己生活背后的推动力,别人也是他自己生活背后的推动力。你不必把自己看成牺牲品,也不用把别人看成牺牲品,你享有同样多的自我创造能力,这种力量将使你和别人同样可敬。

要得到别人的喜欢,你必须培养自己的特质,但你必须确定自己不是只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这样做,而是不管你碰到谁,都采取这一种方式。

比如说,你非常重视对朋友的真诚,你原来答应帮一个朋友搬家的,但后来又有一个朋友请你赴宴,如果你答应赴宴的话,即使玩得很愉快,也会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受自己尊敬。如果你婉拒他的邀请,你将更尊敬自己,觉得自己更可爱,并觉得自己赢得了别人的喜欢。

单是被别人喜欢还不够。要讨别人喜欢,正确的方法是靠自己做一些“吸引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来说非常自然,也极富吸引力,否则不管别人怎么喜欢你,你也无法获得温暖,他们觉得你怎么样也无关紧要了。

7.胡乱许愿,好心不得好报

做人金典:许愿也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

有的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和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却承诺下来,到时不仅让人失望,还可能耽误朋友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他可能找别人办或想其他的法子,但你答应了却没有办,这样做就会伤友情。

有些人喜欢拖,或要人跑几次来听最后答复,这都不是好的应酬之道,我们不是常常听见这样的怨言:“他不答应,早该对我说呀!”

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有时,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这里有四种方法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