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7240600000007

第7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把握好脸皮厚薄的尺度(1)

做人当然要有尊严,但是尊严并不是虚荣,并不是为了面子硬充好汉。有时候,你要了面子可能会失去尊严;有时候,你保留了尊严并不一定留得了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那些虚荣心过强、死守面子不放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中最累!有时,你也可以把脸皮变厚一点,那样你肯定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开心。

1.脸皮当厚则厚

做人金典:从现实的需要出发,要使脸皮保持一定的“弹性”。

某工厂有个推销员原本自尊自负,脸皮很薄。初次参加工作,出去推销产品就碰了钉子,连续半年没有推销出一分钱的商品。他灰心丧气,说自己水平低,不是这块料,想打退堂鼓。一位老业务员说,你的问题不是在水平上,而是脸皮太薄,什么时候脸皮练厚了,就出师了。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怕碰钉子,硬着头皮干下去。后来,他成了出色的推销员。他在谈体会时说:“人要讲自尊,这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尊用在哪儿。干我们这行的,你太自尊就甭干。有人说我脸皮厚,这话不假,这也是练出来的。用户是上帝,你要他买你的东西,你就不能当‘大爷’,必须学会当‘孙子’。人家给脸色,不理不睬,就装没有看见,照样和他们交涉,想法子使他掏腰包,反正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你整天就想着脸面,那就一事无成。”他说的是实话。

如此看来,为人处世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不行;反过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使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当厚则厚,当薄则薄,把握好自尊心的度。

所以,对于青年人来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控制自己,把握自尊的弹性,也是一种交际的基本功。

(1)从思想认识上,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

大凡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放在了不适当的位置。为此,我们应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如果遇事我们多想想这些,那么面子的分量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这还不够,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面子,让面子服从交际的需要。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对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就能经得起刺激,显得更有气度和修养,就不会过分脆弱,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照样与对手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不罢休的姿态,直至交际的成功。总之,懂得了自尊与交际目标的关系,我们就会具有很强的交际适应性。

(2)在交际过程中,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自尊的弹性。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们的自尊心将面临挑战,所以要特别进行自控:

当你面对冷遇时。有时候,你出现在交际场上,可能成为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你会感到一种羞辱,但千万不要发作。这时,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你不妨假设对方给你的冷遇不是成心的,而是另有原因。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过分倾斜。于是,把脸一抹,继续和对手周旋,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当你被否定时。有时候,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不错的事情,满心希望他人给以肯定、赞赏。没想到,对方一棍子打过来,全盘否定。这时,你的自尊肯定会受到强烈刺激,出现严重的失衡,感到羞辱、愤怒,继而为了挽回面子,进行辩解,甚至是争吵。但这就错了。因为这样维护自尊、面子,只会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要理智一些,以厚脸皮接受这种事实,效果可能更好些。

当你听到批评时。有些人害怕批评,一听到批评,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别是当众挨批评更是难为情。在这种情况下,脸皮也要厚一点。不要把批评当成是别人有意整自己,而看成是为了自己好。这样的态度,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2.放下身段

做人金典:放下身段,你才能真正地拥有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不过,在具体的处世中,由于双方各自的交际目的不同,会使交际者之间出现暂时性的尊卑差别。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如此,人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这些谚语表达了人们这种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地位上的心态。但厚黑求人之道正是利用这一系列人性中的弱点,这其中首先就必须克服自身这种“爱面子”的求人“恶习”。

因此,在交际中首先应该搞清谁是求方、谁是被求方,这种求与被求的关系搞清之后,尊卑差别也就搞清了;其次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的交际方法、手段,特别是作为求方的交际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所处的地位相吻合,否则,如果把尊卑关系误认为是平等关系,甚至于颠倒了尊卑关系,以卑为尊,就会做出失礼之举,有碍正常交际。为此:

第一,你应该把脸皮变厚,主动去接迎对方,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刘备是汉朝将军,其二者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言自明的。不过诸葛亮这时并不是刘备的属下,所以尽管尊卑差别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刘备见诸葛亮的目的是想让他“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是求方,诸葛亮是被求方。刘备不以原来的尊卑差别为念,只讲求与被求关系上的尊卑差别,放下脸面三顾茅庐,把尊的地位让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交际上的尊卑差别,像张飞所说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那么刘备就得不到诸葛亮这一大贤,这一点是必定无疑的。

第二,在处世中,你要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有一长者想要有所教于张良,长者与张良约见时,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长者的责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就在约定地点等长者,长者到后,于是就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当然,这里要求张良等长者,除了因为有一层求与被求关系外,还有一层长幼关系。不过,长幼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尊卑。

第三,厚脸求人帮助之后,还要真诚地回报对方。

如果有机会,你还要主动给予对方帮助,以示报答。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处世的一个原则。你应牢牢记住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交际中品德高尚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一位洗衣物的老大娘见韩信非常饥饿,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做了大官后,送给这位老大娘千金来报答她的恩情。

在为人处世时,把握好尊卑的尺度,但仅此还不行。重要的还在于要增厚自己的脸皮,这里的关键是不能自视太高。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运转了,公司里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百般努力都无济于事,眼看要影响整个的生产计划。福特心里焦急万分,他只得到一个小厂里去请来一位很傲慢但据说对电机特别内行的德国籍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名叫斯特曼斯,他来到福特公司后只要了一架梯子和一根粉笔,然后爬上爬下在电机的各地方静听空转时的声音。不久,斯特曼斯用粉笔在电机左边的一个小长条地方画了两道杠杠,对福特说:“毛病出在这儿,多了16圈线圈,拆掉多余的线圈就行了。”

技工人员似信非信,但只能照他的话试试运气。不料电机果真奇迹般地正常运转了。大家都对斯特曼斯表示感谢。斯特曼斯却傲慢地说不要感谢,只要1万美元的酬金,并对目瞪口呆的众人说:“粉笔画一条线不值一美元,但知道该在哪里划线的技术超过9999美元。”

福特心里清楚,斯特曼斯尽管傲慢,会使自己失面子,但却是真正的人才,是企业走向发达的根本之所在,所以他不仅愉快地付了1万美元酬金,而且表示愿用高薪相聘。

谁知斯特曼斯却不为所动。他说他现在的公司曾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救过他,他不可能见利忘义背弃该公司。

福特一听,更觉得斯特曼斯讲信用、重情义,如此人才实为企业所必需。于是,福特毫不犹豫地花巨资把斯特曼斯所在的公司整个买了下来。以福特之地位和财势,竟敢于“丢面子”忍受斯特曼斯的冷嘲热讽,是因为福特清楚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斯特曼斯便是他赚取更多钱财的“靠山”,所以他也敢于不惜工本留下斯特曼斯这个“靠山”。

看来要想灵活地与各色人等相处必须厚起脸皮,放下“身段”。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下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3.放下面子

做人金典:在清高与世俗之间,遵循世俗的规则便是聪明之人的选择。

面子和金钱到底哪个更重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中国古代有“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历来为人所称道和赞扬。这种气节固然让人钦佩,但随之而来的结局却让人惋惜。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那点可怜面子而殒命,实在有点不值。

做人固然不能不要尊严,但自尊心太重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禁锢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自古以来,放下面子来做人处世的不乏其人,即使是闻名天下的司马相如也不例外。

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川漫游,以一篇《子虚上林赋》闻名四海。博雅之士无不以结识司马相如为荣。但司马相如放任不羁,又不治生业,一派浪荡公子相。

有一年,司马相如外游归川,回来的路上路过临邛。临邛县令久仰司马相如之名,恭请至县衙,连日宴饮,写赋作文,好不热闹。

此事惊动了当地富豪卓王孙。卓王孙原是赵人,秦人移民时迁来临邛,以冶铁致富,家有万金,奴仆千人。听说来了个才子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仍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故而实为请司马相如,但名义上却是请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看不起这班无才暴富之人,所以压根儿没准备去“陪宴”。

到了约定日期,卓王孙尽其所能,大排宴席。县令王吉因平日依仗卓王孙钱财之事甚多,所以早早就到了,但时辰早过,司马相如却没有来,卓王孙如热锅蚂蚁一样,王吉只好亲自去请。

司马相如正在高卧独饮,驳不过王吉面子,来到卓府,卓王孙一见穿戴,心中早已怀瞧不起之意,心想自己是要脸面之人,请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放荡无礼之辈。

司马相如全然不顾这些,大吃大嚼,只顾与王吉谈笑,早把卓王孙冷在一边。

忽然,司马相如听到内室传来凄婉的琴声,琴声不俗,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倾耳细听起来。

卓王孙原被冷在一边,讪讪地无意思,但见琴声吸引住了这位狂士,于是夸耀说这是寡女卓文君所奏。司马相如早已痴迷在那里,忙请求让卓文君出来相见。卓王孙经不住王吉撺掇,派人唤出卓文君。

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两眼直勾勾愣在那里,他万万没想到这俗不可耐的卓王孙竟有这般美丽高雅的女儿。于是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卓文君心里明白,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当夜便私奔到司马相如住处,以身相许。经过商量,两人一起逃回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又是骂女儿不守礼教,又是骂司马相如衣冠禽兽,发誓不准他们返回家门。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贫寒。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返回临邛,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我不打死这个没出息的丫头就算便宜她了,还想要我接济,一分钱也不给!”

夫妇俩听说父亲的态度如此坚决,心都凉了半截儿,可是眼下身无分文,日子可怎么过呢?到底司马相如俩都有“才”,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

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

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卷起袖子和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穿着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

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来。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卖的酒菜价廉物美,而是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很快,临邛城里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对这一对夫妇表示同情,有的责备卓王孙刻薄。卓王孙毕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脸面的人物,很爱面子,十分顾忌流行一时的风言风语,居然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当过官,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

这样一来,卓王孙万般无奈,分给卓文君夫妇仆人百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