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大师开释人生
724100000091

第91章 听其言观其行,慧眼识过客

第十二章第3节听其言观其行,慧眼识过客

嘴里说得明白,笔下写得明白,绝不等于心里明白,更绝不等于他能做到;对人,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只听一个人说的话,或只看一个人写的文章,必须小心,那可能是一幅引导你迷失的错误地图。了解一个人,必须看他做的事。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崇尚中庸的国家,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国家,对于处世之道的研究浩如烟海,前人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谆谆告诫,也有“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行为指导。对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识别身边的人,前人也有相应的教诲,眼耳并用,“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正确方法,与朋友相交也是如此。正如柏杨先生所说:“嘴里说得明白,笔下写得明白,绝不等于心里明白,更绝不等于他能做到;对人,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只听一个人说的话,或只看一个人写的文章,必须小心,那可能是一幅引导你迷失的错误地图。了解一个人,必须看他做的事。”有的人平日里对你满嘴的甜言蜜语,实际上却是口蜜腹剑,与你相交完全是为了某种龌龊的目的,一旦达到目的,马上翻脸不认人。他是“满载而归”,而你却吃了个大大的“黄连”。相反,有的人虽不会说漂亮话,却能为你两肋插刀。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只是听信他的一面之词,而是要细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看清楚与你交往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朋友。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如果有难解决的事情时,可以去找你洛河的李叔帮忙。儿子想了想问父亲为何要找那个不太说话、平时又不苟言笑的李先生,为什么不去找平时与父亲交往颇多的那些人呢?

父亲听完后笑笑说:“别看我自小在社会闯荡,结交的人多如牛毛,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你徐州的刘伯伯,可惜他住得太远怕是不能及时帮忙;一个就是你李叔。其他的不足所托啊。”

儿子纳闷不已,因为他始终不明白为何平时那么多经常来往的“和善”的叔叔伯伯们不是父亲真正的朋友。他的父亲看出儿子的疑虑后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些朋友,朋友的含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李叔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别人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那位李叔一听,容不得思索,赶紧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朋友的“逃犯”儿子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逃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为你的一个朋友,虽然他平时看起来不见得比别人“和善”。这就是“一个朋友”的选择。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一位不是真朋友那里,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逃犯”说:“孩子,我不是不救你,只是事情太大了,你看我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急于脱身,怕惹祸上身的人是不足以把他作为真的朋友的。

言语,只是反应人性的一个方面。人在说话的时候,潜意识里总会将自己美化,而掩盖那些性格中的缺点。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看到真正的人性。人皆爱财,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小人可以偷,可以抢,可以夺,甚至杀人越货;君子却做不来,即使财如同身旁的鲜花随意采撷,他也要考虑是不是符合道。有时候不在乎做什么、做多大、做多少,而要看他怎么做,官做得大,却是行贿得来的,钱赚得多,却是靠坑蒙拐骗得来,始终都会为人所不齿。只有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与品行。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竖起耳朵去听别人说了些什么,而是擦亮眼睛看别人做了些什么。

茫茫人海,与我们有交集的人太多,有些只是匆匆擦身的过客,而有些则会在我们的生命中长久地驻足,无论是那些我们想了解的还是不想了解的人,都需要我们对其有一个评判,而这个评判的标准,只能通过眼睛来做出判断,唯有用眼睛看他的所作所为,才能获得尽可能真实的信息。因而,观人以行,才是了解别人的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