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7241000000021

第21章 毛泽东评点各类史书(9)

司马光编写《通鉴》是投入了毕生精力,“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他和他的写作班子皓首穷经19年,仅残留在洛阳的草稿就放满了两个屋子。对此,毛泽东深为赞叹,他动情地向盂锦云讲述道:“司马光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日《史记》,一日《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孟锦云还曾问:“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毛泽东解释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我也有政治上的对手,我不同意他们的主张,但对这些人的学问还是尊重的,至少还得承认吧。”显然,毛泽东也很赞赏司马光为人处事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在今天仍值得提倡。

总之,毛泽东关于《通鉴》的许多讲话,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明史》今犹存此弊

在清朝民族歧视和文化专制的重压下,《明史》在记述内容上存在不少的缺陷。毛泽东对《明史》的批注是:“今犹存此弊。”这也反映出了毛泽东的政治取向以及读史非常善于联系现实的特点。

【简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332卷,由清朝的张廷玉等人共同编撰。

《明史》的修撰,从顺治到乾隆,历时95年,前后共修撰了三次,参与修撰的人员累计约有二三百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设史馆修史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

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和扩大自身的影响,于是设立了明史馆,命令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秦、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人纂修《明史》。然而,由于当时政府不稳,所以《明史》的编修工作没有进行多久就停止了。

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政府再开史馆,继续编修《明史》。康熙帝任命大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张玉书为总裁,让卢君琦、彭逊通、陈雏崧、朱彝尊、尤侗、毛奇龄、潘耒等60余人担任纂修。其后,张玉书、张迁敬、汤斌、徐乾学、张英、王鸿绪等人都先后担任过总裁。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完成了列传202卷。到雍正元年(1723年),完成了本纪、表、志108卷。《明史》大体算是修成了。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认为《明史》还未尽善,又任命隆科多、王顼龄为《明史》监修,任命徐元萝、张廷玉、朱轼、觉罗逢泰为总裁,任命孙嘉涂等25人为纂修,对《明史》进行全面修订。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定稿,由当时的总裁官、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领衔,呈上《明史》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目录4卷,不包括目录,其总数为332卷。到乾隆二十四年(1777年),乾隆帝又命令英廉、程景伊、梁国治、和砷、刘墉等人将《明史》逐一考核添修,并亲自阅定,然后重新刊刻颁行。这才是《明史》的最后订正本,也就是现今通行的《明史》。

《明史》的记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载了明代277年的历史。其本纪部分为《太祖本纪》3卷、《惠帝本纪》1卷、《成祖本纪》3卷、《仁宗本纪》l卷、《宣宗本纪》1卷、《英宗本纪》2卷、《景帝本纪》1卷、《宪宗本纪》2卷、《孝宗本纪》1卷、《武宗本纪》1卷、《世宗本纪》2卷、《穆宗本纪》1卷、《神宗本纪》2卷、《熹宗本纪》1卷《庄烈帝本纪》2卷;志的部分为《天文志》3卷、《五行志》3卷、《历志》9卷、《地理志》7卷、《礼志》14卷、《乐志》3卷、《仪卫志》1卷、《舆服志》4卷、《选举志》3卷、《职官志》5卷、《食货志》6卷、《河渠志》6卷、《兵志》4卷、《刑法志》3卷、《艺文志》4卷;表的部分为《诸王表》5卷、《功臣表》3卷、《外戚表》1卷、《宰辅表》2卷、《七卿表》2卷;列传部分为《后妃列传》3卷、《诸王列传》5卷《公主列传》1卷《郭子兴等传》3卷、《诸侯列传》156卷、《循吏列传》1卷、《儒林列传》3卷、《文苑列传》4卷、《忠义列传》7卷、《孝义列传》2卷、《隐逸列传》1卷、《方伎列传》1卷、《外戚列传》1卷、《列女列传》3卷、《宦官列传》2卷、《阉党列传》1卷、《佞幸列传》1卷、《奸臣列传》1卷、《流贼列传》1卷、《土司列传》10卷、《外国列传》9卷、《西域列传》4卷。

《明史》主要取材于明朝的实录、典志、传记、杂史等。明朝尽管连一部国史也没有修成,但实录却有3094卷,私家所撰的各类明史著作总计有3282卷,各类典志总计2064卷,各类传记总计1001卷,各类杂史约有1000多种,史料极为丰富。而清朝参加《明史》编修的人员中又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万斯同、全祖望等。清初担任《明史》总裁的徐元文是顾炎武的外甥。《明史》的纂修义例是徐元文委托黄宗羲、顾炎武两人制订的。因此,《明史》的编修,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分类也比较妥当。在编修过程中,《明史》又经过了多次大修大改和订正,长期反复考证推敲,因而在《二十四史》中,应该说是写得较好的一部史书,体例比较严谨,文字精炼,内容充实,矛盾之处也较少。例如,《明史》的志分为十五目,在《二十四史》中,是名目最齐全的。再如,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六部尚书直接受皇帝控制。另外都察院置左右都御史,权力也相当大。所以明政府机构中的主要官员即六部尚书加都御史,是为七卿。而《明史》为了反映明代官制的特点,便新创了《七卿年表》。《明史》的《阉党列传》、《流贼列传》、《土司列传》,也是新增的类传名目,反映了明朝的时代特色。

然而,在清朝民族歧视和文化专制的重压下,《明史》在记述内容上却存在不少缺陷。例如,清朝之祖先女真部落联盟,原与明朝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明史》却不敢涉及清朝祖先的问题,女真部落联盟的历史全部被删去。又如,崇祯以后,明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了几个政权,以抵御满清,史称南明。南明政权延续了18年之久,是整个明朝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等三王,原本应附于本纪之末,自成一卷。但《明史》却将三王附见于各始封王之后,仅有寥寥数语,使南明历史淹没殆尽。

【毛泽东评点】

今犹存此弊。

——毛泽东读《明史·宣宗纪》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藉的批语集》第28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号宣德,在位10年(1425—1435年)。

1958年在天津郊区视察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明仁宗和明宣宗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创业的基础上,比较清楚地看到了明朝前期政治的弊端,因而一改明初的严酷国家政治,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了宽缓的政策,以稳定内部关系,求得社会的安宁与自身统治的稳固。史称“仁宣之治”。由于明仁宗在位仅有一年,因此,所谓“仁宣之治”,实际上是在明宣宗时期完成的。

由于“仁宣之治”比较注重宽容,因而也就出现了“纪纲不振”的问题。有令不行的事情屡屡发生。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庚申,明宣宗下诏行宽恤之政。第二天,他鉴于当时的政风不严,因而对自己所下的诏令是否能得到落实存有疑问,便对礼部官员重申道:“朕以官田赋重,十减其三。乃闻导时蠲租诏下,户部皆不行,甚者戒约有司,不得以诏书为辞。是废格诏令,使泽不下穷也。自今令在必行,毋有所遏”。

毛泽东读至此处,深有感慨,便对此批注道:“今犹存此弊。”

毛泽东所说的“此弊”,指的就是有令不行的问题。这个批注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写的。毛泽东对这个问题非常注意,并极力寻求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1959年3月29日,他在一封党内通讯中,曾批评中层干部说:“上面的指示不合他们口胃的,他们即阳奉阴违,或者简直置之不理”;“下情不能上达,上情不能下达,危险之至。”因此,需要经常开会,中层干部的错误观点才能改正。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读史是非常善于联系现实的。